第437章 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渣夫兼祧两房又换孩,我撕他全家》

  他等岳母拎着篮子,心满意足走后,将那块桃肉递给意犹未尽的媳妇。

  “小凤,你吃!”

  钟玉凤看了看桃肉,又看看他,最后低头咬了一小口,才笑道:

  “阿康哥,我已经吃饱了,剩下的你吃!”

  哪怕小两口还没洞房,但经过一两个月的相处,还是挺了解彼此的。

  看出她是心疼自己,池康甜滋滋地将剩下那些桃肉给吃了。

  东西刚吃完,他就回过神,立即说:

  “小凤,小姑说,这些果子的籽,到时候都要给她。”

  “成,那稍后我过去跟我娘说一声。

  对了阿康哥,小姑是今天才回来的对吧?”

  “嗯!”

  “这会儿晚了,小姑应该也很累。

  我想,明天找个空闲去看看她。

  阿康哥,你说我送些什么东西给小姑好?”

  池康哪里知道?

  在他看来,小姑是仙人,本事大如天,什么都不缺的。

  但看媳妇兴致冲冲的模样,他也不想扫兴。

  想了想,他说:“岳母名下有布庄,要不咱们拿点舒适又透气的布给小姑?

  也不用多,够小表弟做两身衣服就好。

  不成的话,那给小表弟做一双鞋子?

  我前两天看到他的时候,已经会爬了,想来走路也快。”

  钟玉凤觉得明天就要去看人,现在做鞋子肯定来不及。

  不过布料,她倒是有不少。

  都是她小时候,娘看到有好布,给攒的嫁妆。

  前段时间,爹娘搬到这边来后,顺带把她的嫁妆也带过来了。

  眼下她只需去库房找一找就成。

  这般想着,她就说:

  “那就给小姑布,嗯,这天热,穿丝衣最是凉快。

  我去找找,给小姑拿上一匹。

  不过壮壮穿的,什么颜色好?

  要不干脆就素一些,这样小姑也可以用到?”

  说完这话,钟玉凤没马上去库房找东西,而是把碗筷放到厨房,就去隔壁娘家了。

  池康等人走远,想起小姑洞府中的那些地,心中的惆怅日渐加深。

  这见鬼的天气,一天赛一天的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小姑的洞府,仙人只给她用三年。

  难不成,这灾害要持续三年?

  想着这些,他又去看自家种下的那些红薯跟土豆。

  唯有看着这些粮食,他才能心安!

  *

  极热又无风的天气,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让人格外难受。

  这一天晚上,黄大妮跟陈小麦,是睡在空间里的。

  难得一夜好觉,快到天明之时,她们就醒了。

  老池家的大门外,也传来大伙儿刻意压低的声音。

  池鱼要出去,刚好池大虎也想在人前露露脸,便也跟着出来了。

  其实不仅是他,一同出来的,还有池二熊跟池巧。

  池鱼借着打水洗脸的工夫,把井水再次注满。

  彼时已到天色熹微之际。

  池巧把门打开,池家坳的人,已然排好了队。

  因池东一征人去北联山脉圈范围,故而来这挑水的壮劳力,男女都有。

  他们每个人,都用扁担挑着两个大木桶。

  看到老池家大门打开,大伙儿顿时不说话,目光齐刷刷看向老池家。

  等看见池鱼的身影,改名成池珍珍的招喜,率先说:

  “大虎哥,门不用全部打开,只要开个缝隙就好,我们在这外头不进去。”

  是的,招喜自打决定嫁给刘青山后,就想给自己换个名字。

  只是找沈昭辰取的时候,问她姓氏,她就说,想姓池。

  所以,哪怕她不是池氏一族的人,心里也当自己是。

  等成亲后,看着池家坳人的团结跟勤劳。

  她更是觉得,自己很幸运,才能来到这,融入这里。

  昨儿她男人跟池氏一族的人去北联山脉了,现在家里的活,都是她自己来。

  此刻,她看见池鱼,眼底有的不仅仅是感激,更多的,则是敬佩。

  池鱼显然也是看见她了,闻言朝她笑笑。

  在场其他姓氏的人,在听到池珍珍的话,也纷纷出声附和,更别说是池氏一族的人。

  已然走到门口的池鱼,借着微弱的光线,朝外看去。

  待看到绝大多数人,干瘦且蜡黄又被热的不行的模样,就忍不住问:

  “大家吃过饭没?”

  池家坳的人,不管家里缺不缺粮,现在都是一天只吃两顿。

  听到这话,一个个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池鱼却说:“我熬了些薄荷红薯汤,要不一人来一碗?”

  谁都没想到,池鱼会这么说,一个个顿时感动的不行。

  红薯是好东西,他们都知道。

  池鱼这个时候愿意拿出来给他们当粮食,还加了薄荷,全是在为他们考虑。

  所以,有些感性的人,直接红了眼。

  池鱼朝池大虎说:“大哥,你等会儿再给大伙儿打水。

  二哥你跟嫂子去厨房,帮我把东西拎出来。”

  说着,她率先去厨房,之后从空间,拿出两个大木桶,跟三个碗。

  木桶中的东西,可不是单纯的薄荷熬红薯,而是还添了些粟米。

  这么两个大木桶,大概用了三斤粟米,五个大红薯。

  等池二熊跟池巧把东西搬出门外,池鱼才开口继续说:

  “我这东西也不多,一共就这两大桶。

  从今天开始,一共持续三天,分完就没。

  这薄荷红薯汤,我还添了些小米,可以裹腹,也可以清热解毒,大家放心喝。”

  说完这话,她就退回院中。

  池家坳一共就三十多户人家,每户一人,也才三十几人。

  一个个在等水的时候,看着碗中红薯跟粟米,包括池珍珍在内的所有人,都忍不住鼻尖泛酸。

  他们池氏一族的姑奶奶,真的太好太好了。

  她不仅带大伙儿度过一个个的灾难,还给高产的粮食。

  现在怕大伙儿没水用,给水不说,还怕他们肚子饿,又给熬粥。

  这么多粥,她不会是半夜就起来熬了吧?

  甚至,她心地善良到,怕他们这天喝了烫嘴,还特意用井水给冰镇过。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即便是向来硬气的池家坳儿郎,挑水走得时候,眼眶泛红,而走路却格外沉稳。

  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

  池鱼等所有人都走后,看木桶中,还剩下小半桶的薄荷小米红薯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