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雪落账台-《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

  幽州治所前,数千饥民的哀求声汇成一片死寂的海洋,只剩下叩首时额头与青石板碰撞的闷响。

  张既立于府库高阶之上,手已按在刀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身后的朱漆大门隔开的是两个世界,门外是绝望,门内是整个幽州的最后一点体面。

  他猛地转身,不再看那些骨瘦如柴的身影,声音嘶哑却决绝:“开仓!”

  两名亲兵合力推开沉重的库门,一股陈腐的霉味扑面而来。

  仓吏连滚带爬地从黑暗中奔出,面如死灰,声音抖得不成调:“府君……府君!仓中……仓中只有三成实粮,其余……其余皆是空账!”

  “你说什么!”张既一把揪住他的衣领,目眦欲裂。

  那仓吏瘫软在地,只是不住地发抖。

  张既推开他,大步流星地冲进府库账房,一脚踹开账台。

  无数卷宗散落一地,他随手抓起一本,正是近期的出入账册。

  怒火攻心,他将账册狠狠掷入一旁的火盆。

  然而,诡异的一幕发生了——那本账册在烈火中只是微微卷曲,表面一层薄薄的油纸被烤得滋滋作响,墨迹却丝毫未损。

  火烧不毁?

  张既心头猛地一沉,仿佛被一盆冰水从头浇下。

  他瞬间明白了,这不是临时的贪腐,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有人早就料到他会查账,甚至料到他会以雷霆手段销毁罪证。

  这本特制的油纸账册,就是对方留下的无声嘲讽。

  当夜,张既屏退左右,在密室中亲自将这本烧不坏的账册用油布层层包裹,封入一只沉重的铁匣。

  他唤来最信任的亲卫,将一封短信与铁匣一并交予。

  “快马南下,直奔洛阳,务必亲手交到相府。若遇阻拦,匣毁人亡。”亲卫离去后,张既看着跳动的烛火,喃喃自语那信上的八个字:“非不忠,实被困。”

  洛阳城外三十里,长亭古道。

  一骑快马被数名黑衣骑士拦下,为首的正是黄琬之。

  她没有多余的废话,接过信使递上的铁匣,亲自用一柄小巧的银锥仔细查验了封口的火漆,确认完好无损后,才挥手让信使离去。

  她并未将铁匣直送相府,而是转道入了一处隐秘的别院。

  密室之内,烛火通明。

  黄琬之将铁匣开启,把那本油纸账册平摊在桌上。

  她身旁,一个面容清瘦、眼神锐利如鹰的青年早已等候多时,正是陈子元麾下最神秘的账法大家,苏文谦。

  苏文谦并未急于翻看,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更为陈旧的图册,上面用朱笔密密麻麻标注着“岭南”“影仓”等字样。

  “对照此图,逐页核验。”黄琬之声音清冷。

  苏文谦的手指在账册上缓缓滑过,起初只是眉头紧锁,但当他翻到第三页时,动作忽然一顿。

  他取来一盏清水,用指尖蘸了少许,轻轻涂抹在“粟五百石”的字样旁。

  片刻之后,一行极淡的额外小字在水渍下显现出来。

  “这是‘双行夹注法’。”苏文谦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岭南世家惯用的手段,以水引、石灰显影。府君请看,这表面记录的是粮草,但夹层里,另有乾坤。”他一边说,一边迅速处理了几处关键记录,一行行隐藏的文字浮现出来。

  “每百石‘粟’后,必暗标‘上等硝石一担’;每记‘豆料千斛’,必夹注‘精炼木炭三十车’。”

  黄琬之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硝石,木炭……她冷声道:“他们不是在藏粮,他们是在幽州,在天子脚下,建起了一座兵工厂!”

  相府书房,陈子元接过黄琬之呈上的账册副本,以及苏文谦誊抄出的夹注密文。

  他没有预想中的雷霆之怒,反而低声笑了起来。

  “有点意思。张既敢开仓放粮,说明他心里还有百姓,还想当个忠臣。他把这本烫手的账册送来,是求援,也是在赌我的决心。”

  他看向黄琬之,目光灼灼:“拟一道‘盐税调剂令’。以我部在东海的海贸盈余,即刻调拨十万石米北上幽州,赈济灾民。”

  黄琬之应诺,正欲提笔,陈子元又补充道:“在令中注明,此批粮草,须由朝廷新任命的‘幽州账务使’全权监管发放,任何人不得插手。”

  “此人……”黄琬之心中一动。

  “就是苏文谦。”陈子元斩钉截铁。

  消息传出,贾诩深夜来访。

  这位深谙人心的谋士捻着胡须,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文和,你派苏文谦去,名为查账,实为接管幽州财权。北地铁板一块,冯敬尧等人盘根错节,你就不怕苏文谦这把刀太利,反伤了自己?更或者,他借机在幽州培植起自己的私党?”

  陈子元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平静地回答:“我怕的,从来不是有人想借机坐大。我怕的是,这把火烧起来的时候,没人敢去。”

  苏文谦抵达幽州那日,天色阴沉。

  还未入城,便见城门口有几个冯敬尧的家奴在往地上大把大把地洒盐,口中念念有词,说什么“驱邪避秽”,暗讽南来的官员不干净。

  苏文谦端坐马上,视若无睹,径直策马而过,连眼神都未曾停留片刻。

  他直入治所府衙,当着幽州一众官吏的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本从洛阳带回的油纸账册原件,投入了当院的火盆。

  这一次,他亲自浇上了火油。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这本烧不坏的账册终于化为灰烬。

  “旧账已了,前尘作废。”苏文谦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自今日起,幽州府库,每笔钱粮出入,皆立三榜公示。一贴府衙门前,二贴闹市牌坊,三贴北军营门。官看,民看,兵看。若有差池,三榜对质,概不容情!”

  张既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年纪轻轻的账务使,心中翻江倒海。

  他亲眼看到,苏文谦在烧毁账册前,不经意间用一块蘸了石灰水的软布在几处空白页上轻轻一抹,几行微不可见的字迹一闪而逝。

  而后,他又用一枚小巧的铜铃,在几本看似寻常的旧账册上轻轻敲击,侧耳倾听回响。

  “虚账纸薄,声浮而散;实账厚重,声凝而沉。”张既猛然想起一则早已失传的秘闻。

  他心中巨震:“此人……此人绝非寻常胥吏,这分明是传说中大内‘账狱’的刑官手段!”

  三日后,第一批来自南方的粮米运抵幽州。

  苏文谦没有直接开仓放粮,而是命士兵在城中最开阔的广场上架起数十口大锅,当街蒸饭,用的就是新到的米。

  香气弥漫了整座饥饿的城池,百姓们蜂拥而至,争相分食那救命的米饭。

  暗处,冯敬尧的势力自然不会坐视。

  几名地痞无赖混入人群,趁乱将早已备好的无色毒粉撒向其中一口饭锅。

  然而,他们还未得手,手腕便被死死钳住。

  动手的是几个看似柔弱的丫鬟,她们是黄琬之早已安插在幽州的“账婢”,皆是岭南账房的孤儿,自幼便专习辨味、识毒、察言观色之术。

  毒粮被当场识破,人赃并获。

  在饥民的怒火中,冯敬尧的声誉受到了沉重打击。

  当夜,张既摒退下人,私下求见苏文谦。

  “苏先生,”他躬身一揖,神情无比郑重,“你究竟为何而来?若只为查账,如今大可收手。冯敬尧之流,不会善罢甘休。”

  苏文谦没有回答,他走到窗前,望向遥远的南方,洛阳的方向。

  许久,他才轻声说道:“我为灯芯而来,只为不让这天下,熄在风里。”

  张既离去后,苏文谦回到灯下,看着那份幽州账册的副本。

  查账,只是掀开黑幕的一角。

  真正的利刃,早已在无人知晓的暗处悄然出鞘。

  而此刻,洛阳相府深处,贾诩独坐,手中正把玩着一枚从苏文谦烧毁的废账灰烬中拾得的铜算珠,上面刻着一个微小的“云”字。

  他低声自语:“陈子元……你要的不是一个干净的北方,你要的,是整个大汉朝廷的账本。”

  与此同时,就在北地朔风卷着冰晶呼啸的某个夜晚,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正透过飞雪的缝隙,冷冷注视着下方被夜色与群山吞噬的狭长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