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摇曳,将陈子元的身影在墙上拉扯成一个沉默的巨人。
他话音落定,那句“割到他们骨头里”的低语仿佛还未散尽,便有三名早已待命的信使自影中步出,躬身接过他亲笔写下的令箭与蜡封密信。
没有多余的言语,三人转身即走,马蹄声踏破长夜的寂静,如三支利箭,分别射向南方、西州与洛阳城最阴暗的角落。
夜风灌入书房,吹动桌案上那张巨大的账目图谱,发出哗啦的声响,宛如金钱在哀嚎。
陈子元的目光并未离开图谱,那上面用朱砂和浓墨勾勒出的线条,从洛阳、长安、许都三大钱庄出发,如蛛网般蔓延,最终都汇集到“江东·顾氏”这个触目惊心的节点上。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半月之后,闽南,刺桐港。
这里是南方最大的私港之一,终年海风咸腥,码头上人声鼎沸,搬运工的号子声与管事的呵斥声混杂在一起。
港口虽属“闽南商会”名下,但商会早已注销,实际控制权却牢牢掌握在几个本地豪族手中,他们背后,正是江东顾氏的影子。
这里是毒品与违禁品流入中原的咽喉,也是黑金流向海外的暗道。
一艘挂着工部旗号的官船,不急不缓地靠岸了。
船上并未下来大批兵士,只有寥寥十数人。
为首的正是李严,他一身寻常的青色官袍,面容沉静,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
他手持一份由中枢签发的文书,直接走向港口最大的货栈“四海仓”。
“站住!此地乃私人货栈,官爷有何公干?”一名脑满肠肥的管事带着几个打手模样的壮汉拦住了去路,语气虽算恭敬,但眼神里满是戒备与不屑。
他们见惯了来抽税的地方小吏,几贯钱便能打发。
李严看都未看他一眼,径直将文书展开,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码头:“奉参议院及刑部令,彻查全国盐铁、海贸账目,打击走私偷漏。自即日起,刺桐港所有商会旧产,包括此港、此仓,悉数由新设‘总署稽查司’接管。所有货物、船只、账目,一律封存待查!此乃文书,尔等可看仔细了。”
那管事脸色一变,凑上前去,只见文书上不仅有刑部的大印,更有参议院的朱红印玺,这绝非伪造。
他额头瞬间渗出冷汗,强笑道:“大人说笑了,我们这都是正经生意,账目清晰得很,何劳稽查司……”
“账目是否清晰,不是你说了算。”李严打断他,目光缓缓扫过他身后那几个面露凶光的打手,“我说了算。或者说,国法说了算。”他微微侧身,身后一名随从上前,将一个木匣打开,里面竟是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银锭,白得晃眼。
“稽查司初设,人手不足。这是朝廷拨下的雇工费。”李严的声音变得缓和了些,“码头上的兄弟们,力气活还得照做,工钱却由稽查司日结,绝不拖欠。至于管事们,”他顿了顿,目光重新锁定在那胖管事身上,“若能主动配合,交出真实的货运底账,不但既往不咎,稽查司还会按律上报,为尔等请功。若有顽抗不从,或暗中销毁账册者……”
他的话没说完,但那冰冷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码头上的工人们闻言,原本的敌意渐渐消散,变成了观望和窃窃私语。
日结工钱,对他们这些时常被拖欠薪水的苦力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胖管事还在犹豫,他背后的势力让他不敢轻易屈服。
他咬牙道:“李大人,这港口牵扯甚广,您这么做,怕是不合规矩……”
李严笑了,那笑容却让管事感到一阵胆寒。
“规矩?”他从怀中又取出一本小册子,随手翻开一页,念道:“元丰三年七月初九,‘四海仓’入库‘新茶’三百箱,报官账为蜀地铁观音,实则为西域乌头草。出货方,‘海贸行’。经手人,刘管事。所得银两,三成归你,七成入了长安一个叫‘静心堂’的药铺,对是不对?”
刘管事脸上的血色“唰”地一下全褪尽了,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
这笔交易做得极为隐秘,乃是他私下里捞的一笔横财,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怎么会被人查得一清二楚?
周围的工人和其余几个小管事看到这一幕,哪还敢有半分抵抗之心。
恐惧是最好的武器。
当一个人最大的秘密被轻易揭穿时,他所有的防线都会瞬间崩溃。
“刘管事,我再问你一遍,账本在哪儿?”李严的声音如同最后的审判。
“在……在账房的夹室里……”刘管事汗如雨下,再不敢有丝毫隐瞒。
半日之内,刺桐港易主。
一面崭新的“总署稽查司”旗帜,在咸腥的海风中缓缓升起,取代了那面早已腐朽的商会旗。
李严站在码头上,看着远处无垠的大海
与此同时,远在西州的马云禄,正以雷霆之势执行着第二道命令。
不同于李严的精准打击,她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席卷全城的风暴。
“招募民间账吏!凡能提供官商勾结、洗钱挪用线索者,一经查实,赏银百两!举报重大线索,致查获巨案者,赏银千两!”
巨大的告示贴满了洛阳、长安、许都等所有大城的公告栏。
告示由马云禄亲自起草,言辞直白,充满了诱惑力。
这不再是秘密招募,而是光明正大的悬赏。
一时间,天下哗然。
最初,百姓大多持观望态度。
毕竟,被举报的对象非富即贵,谁敢轻易招惹?
但很快,第一笔赏银就发放了。
洛阳城南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因曾在一家丝绸庄做过短工,凭着记忆默写出了丝绸庄通过虚构产地、抬高损耗来避税的账目手法。
稽查司顺藤摸瓜,果然查获其偷漏税款数千两。
次日,一百两白花花的银子便由官差敲锣打鼓地送到了老秀才家门口。
这一百两银子,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檄文都有用。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老三,你不是在给城东的周员外家管过粮仓吗?我可听说了,他家每年报上去的耗子食量,比全城的耗子加起来都多!”
“李记钱庄的那个掌柜,我亲眼见他上个月收了一箱金条,入账时却写的是‘南货一批’,这算不算线索?”
贪婪与正义感,在金钱的催化下,交织在一起。
那些曾经被欺压、被盘剥的普通人,那些略通文墨、心有不甘的账房先生,甚至是一些被排挤出局的商贾,都看到了机会。
他们手中的算盘和笔,忽然间变成了可以复仇、可以获利的武器。
设在各地的举报点门庭若市。
马云禄调来的那些“账房学徒”们,此刻成了第一批审查官。
他们冷静地记录、筛选、归类,将雪片般飞来的举报信分拣成有价值的情报,再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
一张由无数民间线索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整个中原。
那些隐藏在账目墨迹里的毒蛇,被一个个普通人从黑暗的洞穴里揪了出来。
三道命令中,前两道已如火如荼,唯有第三道,在死寂中进行。
洛阳刑部天牢,最深处。
蔡和蜷缩在潮湿的草堆里,浑身散发着霉味。
他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唯一的参照,是每日两次送饭的狱卒。
这些天,他没有再受任何刑讯,但这种未知的等待,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
他知道自己是陈子元手中的一颗棋子,但这颗棋子何时落下,落在何处,他一无所知。
这天,送饭的狱卒换了个生面孔。
那人将饭碗重重地放在地上,汤水溅了蔡和一身。
蔡和不敢作声,只是默默地拿起碗。
就在他端起碗的瞬间,他感到碗底似乎有些异样。
他不动声色地用手指摸索,触到一个极小的硬块,似乎是用油纸包裹着。
他的心猛地一跳。
那狱卒放下饭碗,转身便走,临走前,却状似无意地用脚在地上划了一下,低声嘟囔了一句:“今晚子时,西墙的耗子洞,该堵上了。”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蔡和的耳朵却捕捉得一清二楚。
他低下头,假装喝汤,用身体挡住别人的视线,飞快地将碗底的硬物抠出,塞进嘴里,混着发馊的米饭一同咽下。
那东西很小,像一粒药丸。
一整个下午,蔡和都在极度的亢奋与恐惧中度过。
他反复回味着狱卒的话,“西墙的耗子洞”,那是天牢的一个污水道出口,年久失修,栅栏早已锈蚀。
那是他唯一的生路。
夜幕降临,天牢里陷入一片死寂,只听得见水滴和老鼠的叫声。
子时将至,牢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和打斗声,似乎是两个狱卒因为赌钱起了争执,动静越来越大,吸引了附近所有人的注意。
就是现在!
蔡和腹中那颗“药丸”早已化开,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驱散了连日来的虚弱和寒冷,让他恢复了些许力气。
他拼尽全力,爬到西墙角,搬开伪装的草堆,露出了那个所谓的“耗子洞”。
他用尽平生力气,猛地撞向那锈迹斑斑的铁栅栏。
一声微弱的断裂声后,栅栏应声而开。
一个仅容一人爬出的洞口,通向未知的黑暗。
蔡和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自己回头是死,往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子元给了他这条路,也必然在路的尽头为他准备好了新的枷锁。
他深吸一口牢房里最后的污浊空气,像一条丧家之犬,钻进了那个散发着恶臭的水道。
他身后,洛阳城的灯火渐行渐远。
而在他前方,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和那条奔流不息、通往江东的大河。
陈子元的书房内,烛火依旧。
他刚刚收到李严和马云禄的飞鸽传书,一切尽在掌握。
桌案上,那幅巨大的图谱旁,放着一幅更详细的江东水路图。
他的手指,正轻轻点在图上一处芦苇丛生的河口。
他话音落定,那句“割到他们骨头里”的低语仿佛还未散尽,便有三名早已待命的信使自影中步出,躬身接过他亲笔写下的令箭与蜡封密信。
没有多余的言语,三人转身即走,马蹄声踏破长夜的寂静,如三支利箭,分别射向南方、西州与洛阳城最阴暗的角落。
夜风灌入书房,吹动桌案上那张巨大的账目图谱,发出哗啦的声响,宛如金钱在哀嚎。
陈子元的目光并未离开图谱,那上面用朱砂和浓墨勾勒出的线条,从洛阳、长安、许都三大钱庄出发,如蛛网般蔓延,最终都汇集到“江东·顾氏”这个触目惊心的节点上。
他知道,真正的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半月之后,闽南,刺桐港。
这里是南方最大的私港之一,终年海风咸腥,码头上人声鼎沸,搬运工的号子声与管事的呵斥声混杂在一起。
港口虽属“闽南商会”名下,但商会早已注销,实际控制权却牢牢掌握在几个本地豪族手中,他们背后,正是江东顾氏的影子。
这里是毒品与违禁品流入中原的咽喉,也是黑金流向海外的暗道。
一艘挂着工部旗号的官船,不急不缓地靠岸了。
船上并未下来大批兵士,只有寥寥十数人。
为首的正是李严,他一身寻常的青色官袍,面容沉静,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
他手持一份由中枢签发的文书,直接走向港口最大的货栈“四海仓”。
“站住!此地乃私人货栈,官爷有何公干?”一名脑满肠肥的管事带着几个打手模样的壮汉拦住了去路,语气虽算恭敬,但眼神里满是戒备与不屑。
他们见惯了来抽税的地方小吏,几贯钱便能打发。
李严看都未看他一眼,径直将文书展开,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码头:“奉参议院及刑部令,彻查全国盐铁、海贸账目,打击走私偷漏。自即日起,刺桐港所有商会旧产,包括此港、此仓,悉数由新设‘总署稽查司’接管。所有货物、船只、账目,一律封存待查!此乃文书,尔等可看仔细了。”
那管事脸色一变,凑上前去,只见文书上不仅有刑部的大印,更有参议院的朱红印玺,这绝非伪造。
他额头瞬间渗出冷汗,强笑道:“大人说笑了,我们这都是正经生意,账目清晰得很,何劳稽查司……”
“账目是否清晰,不是你说了算。”李严打断他,目光缓缓扫过他身后那几个面露凶光的打手,“我说了算。或者说,国法说了算。”他微微侧身,身后一名随从上前,将一个木匣打开,里面竟是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银锭,白得晃眼。
“稽查司初设,人手不足。这是朝廷拨下的雇工费。”李严的声音变得缓和了些,“码头上的兄弟们,力气活还得照做,工钱却由稽查司日结,绝不拖欠。至于管事们,”他顿了顿,目光重新锁定在那胖管事身上,“若能主动配合,交出真实的货运底账,不但既往不咎,稽查司还会按律上报,为尔等请功。若有顽抗不从,或暗中销毁账册者……”
他的话没说完,但那冰冷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码头上的工人们闻言,原本的敌意渐渐消散,变成了观望和窃窃私语。
日结工钱,对他们这些时常被拖欠薪水的苦力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胖管事还在犹豫,他背后的势力让他不敢轻易屈服。
他咬牙道:“李大人,这港口牵扯甚广,您这么做,怕是不合规矩……”
李严笑了,那笑容却让管事感到一阵胆寒。
“规矩?”他从怀中又取出一本小册子,随手翻开一页,念道:“元丰三年七月初九,‘四海仓’入库‘新茶’三百箱,报官账为蜀地铁观音,实则为西域乌头草。出货方,‘海贸行’。经手人,刘管事。所得银两,三成归你,七成入了长安一个叫‘静心堂’的药铺,对是不对?”
刘管事脸上的血色“唰”地一下全褪尽了,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
这笔交易做得极为隐秘,乃是他私下里捞的一笔横财,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怎么会被人查得一清二楚?
周围的工人和其余几个小管事看到这一幕,哪还敢有半分抵抗之心。
恐惧是最好的武器。
当一个人最大的秘密被轻易揭穿时,他所有的防线都会瞬间崩溃。
“刘管事,我再问你一遍,账本在哪儿?”李严的声音如同最后的审判。
“在……在账房的夹室里……”刘管事汗如雨下,再不敢有丝毫隐瞒。
半日之内,刺桐港易主。
一面崭新的“总署稽查司”旗帜,在咸腥的海风中缓缓升起,取代了那面早已腐朽的商会旗。
李严站在码头上,看着远处无垠的大海
与此同时,远在西州的马云禄,正以雷霆之势执行着第二道命令。
不同于李严的精准打击,她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席卷全城的风暴。
“招募民间账吏!凡能提供官商勾结、洗钱挪用线索者,一经查实,赏银百两!举报重大线索,致查获巨案者,赏银千两!”
巨大的告示贴满了洛阳、长安、许都等所有大城的公告栏。
告示由马云禄亲自起草,言辞直白,充满了诱惑力。
这不再是秘密招募,而是光明正大的悬赏。
一时间,天下哗然。
最初,百姓大多持观望态度。
毕竟,被举报的对象非富即贵,谁敢轻易招惹?
但很快,第一笔赏银就发放了。
洛阳城南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因曾在一家丝绸庄做过短工,凭着记忆默写出了丝绸庄通过虚构产地、抬高损耗来避税的账目手法。
稽查司顺藤摸瓜,果然查获其偷漏税款数千两。
次日,一百两白花花的银子便由官差敲锣打鼓地送到了老秀才家门口。
这一百两银子,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檄文都有用。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老三,你不是在给城东的周员外家管过粮仓吗?我可听说了,他家每年报上去的耗子食量,比全城的耗子加起来都多!”
“李记钱庄的那个掌柜,我亲眼见他上个月收了一箱金条,入账时却写的是‘南货一批’,这算不算线索?”
贪婪与正义感,在金钱的催化下,交织在一起。
那些曾经被欺压、被盘剥的普通人,那些略通文墨、心有不甘的账房先生,甚至是一些被排挤出局的商贾,都看到了机会。
他们手中的算盘和笔,忽然间变成了可以复仇、可以获利的武器。
设在各地的举报点门庭若市。
马云禄调来的那些“账房学徒”们,此刻成了第一批审查官。
他们冷静地记录、筛选、归类,将雪片般飞来的举报信分拣成有价值的情报,再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
一张由无数民间线索编织而成的大网,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整个中原。
那些隐藏在账目墨迹里的毒蛇,被一个个普通人从黑暗的洞穴里揪了出来。
三道命令中,前两道已如火如荼,唯有第三道,在死寂中进行。
洛阳刑部天牢,最深处。
蔡和蜷缩在潮湿的草堆里,浑身散发着霉味。
他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唯一的参照,是每日两次送饭的狱卒。
这些天,他没有再受任何刑讯,但这种未知的等待,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
他知道自己是陈子元手中的一颗棋子,但这颗棋子何时落下,落在何处,他一无所知。
这天,送饭的狱卒换了个生面孔。
那人将饭碗重重地放在地上,汤水溅了蔡和一身。
蔡和不敢作声,只是默默地拿起碗。
就在他端起碗的瞬间,他感到碗底似乎有些异样。
他不动声色地用手指摸索,触到一个极小的硬块,似乎是用油纸包裹着。
他的心猛地一跳。
那狱卒放下饭碗,转身便走,临走前,却状似无意地用脚在地上划了一下,低声嘟囔了一句:“今晚子时,西墙的耗子洞,该堵上了。”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蔡和的耳朵却捕捉得一清二楚。
他低下头,假装喝汤,用身体挡住别人的视线,飞快地将碗底的硬物抠出,塞进嘴里,混着发馊的米饭一同咽下。
那东西很小,像一粒药丸。
一整个下午,蔡和都在极度的亢奋与恐惧中度过。
他反复回味着狱卒的话,“西墙的耗子洞”,那是天牢的一个污水道出口,年久失修,栅栏早已锈蚀。
那是他唯一的生路。
夜幕降临,天牢里陷入一片死寂,只听得见水滴和老鼠的叫声。
子时将至,牢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和打斗声,似乎是两个狱卒因为赌钱起了争执,动静越来越大,吸引了附近所有人的注意。
就是现在!
蔡和腹中那颗“药丸”早已化开,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驱散了连日来的虚弱和寒冷,让他恢复了些许力气。
他拼尽全力,爬到西墙角,搬开伪装的草堆,露出了那个所谓的“耗子洞”。
他用尽平生力气,猛地撞向那锈迹斑斑的铁栅栏。
一声微弱的断裂声后,栅栏应声而开。
一个仅容一人爬出的洞口,通向未知的黑暗。
蔡和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自己回头是死,往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子元给了他这条路,也必然在路的尽头为他准备好了新的枷锁。
他深吸一口牢房里最后的污浊空气,像一条丧家之犬,钻进了那个散发着恶臭的水道。
他身后,洛阳城的灯火渐行渐远。
而在他前方,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和那条奔流不息、通往江东的大河。
陈子元的书房内,烛火依旧。
他刚刚收到李严和马云禄的飞鸽传书,一切尽在掌握。
桌案上,那幅巨大的图谱旁,放着一幅更详细的江东水路图。
他的手指,正轻轻点在图上一处芦苇丛生的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