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年后打算-《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

  想了想,李枭直接把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先级,放到了最后。

  在他查的资料中,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些技术,在50年代都有了突破,但是制造成本太高了,像是夏普在1955年就推出过一款太阳能热水器,但因为成本原因,在最后并没有普及。

  到了1958年佛罗里达州也推广过太阳能热水器,但依旧受限于高成本,没能普及开。

  倒是电热水器的技术,在这个年代很多都出现了,玻璃内衬水箱,1950年就被设计了出来,这样的设计能有效防止水锈。

  温控技术,在1952年也被弄了出来,只不过不是电子控制,而是机械恒温器,一经推出,就成为了电热水器的标配。

  安全阀与压力控制是在1955年出现,它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因高温高压导致的爆炸。

  高效电阻丝材料则是在50年代末,它的出现使加热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过这些虽然还没研究出来,但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主要体现在材料配方研发上,这个他是最不怕的。几十年前的技术,网上查一查就能查到。

  就凭借加热效率能提高30%以上,就能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热得快也是如此。

  在1951年英国公司,就推出了首款自动断电电热水壶,能避免烧干,陶瓷绝缘材料在1954年之前也已经出现了,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就算没有也不难制造出来。

  不过热得快在国外市场李枭并不看好,在他查找的资料中,这一时期国外的市场,已经被自动断电电热水壶取代。

  但也不一定,热得快没推广开的原因除了被电热水壶取代,那就是安全问题,但他有信心设计出更安全的热得快。

  像是结构方面的改变,增加接地装置等手段。

  达到90年代左右的水平还是可以的。

  至于能不能像七八十年代一样,能在国外风靡,这就要试了才知道。

  还是查到最后,看到首款自动断电电热水壶后,李枭这才想到他忘了热水壶这件事了。

  但既然首款自动断电电热水壶,早就在国外推广开了,那么就好说到了,至少各种技术已经出现了。

  不用他再去研究。

  “要不要也设计一款试试水?”,李枭心中琢磨道。

  下意识就想到了后世的电热水壶,他刚刚查了查资料,这个年代国外的热水壶价格并不便宜,当然各方面设计的也都很精致。

  但如果是后世那种热水壶制造成本应该会下来,给他们打一个价格战。

  “优势在我,那就试试,万一要成了呢!”。李枭想着。

  虽然研究的这几项东西比较多,但其实并不复杂,这个年就能设计弄完。

  把能用的材料都记下来,李枭打算明天在跑一趟一机部,让相关的同志帮忙收集材料。

  争取年后就能制作出来,然后进行小范围生产实验。

  再把他们交给外贸部,进行试水,这个流程李枭倒是不陌生。

  至于年后的工作。

  李枭也在琢磨如何安排,事情有些多,他都有些不知道该先忙哪些,这必须要安排好了。

  想了想,李枭心中也有了一个想法。

  旋翼机已经制作完毕,441-B晶体管计算机也制作完成,年后除了去教人计算机以外。

  计算机的研究倒是可以先放一放。

  想从晶体管计算机升级到集成电路计算机,没个十来年的时间肯定不成,至于让晶体管计算机性能更进一步。

  这个倒是可以。

  毕竟晶体管计算机少说也要用个10来年,不过这等到其他人把441-B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吃透了,在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也不迟。

  这个他也早有了打算。

  像是109乙型计算机,这款计算机它研究于1965年,运算速度能达到每秒5万次。119型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同样也能达到5万次。

  还有757 型计算机,这个要说起来并不是完全的晶体管计算机,而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混合起来的计算机。

  它平均每秒运行的速度就高了,能达到1000万次每秒,这个可以说是纯晶体管向集成电路过渡的一个产品。

  相同的还有DJS-130,采用的是TTL集成电路与晶体管混合技术,运行虽然到不了1000万次,但也能50万次。

  还有像是113 型计算机、107型计算机、长城203计算机,第一个是用于水文计算和工程设计的。

  107型计算机则是为了高校教学。

  长城203侧重的是服务于银行和统计部门。

  可以说各有各的侧重点。

  李枭就打算,到时候也如此过渡一下,757 把计算机弄出来,不过这个至少也要等到60年之后了。

  其它不太难的晶体管计算机,倒是可以等其他人把晶体管计算机摸透了,让他们去试着研究研究。

  他只负责方向把控,这样也能培养人才,这都不用急。

  至于等到年后,旋翼机制造厂就会建造完毕,研究所也会成立,到时候还会加入很多新的研究人员。

  这都是黄部长提前告诉他的。

  这么多人他必须安排好工作,和研究方向,和原来的想法一样,猎鹰旋翼机的制造放在后面,固定式旋翼机要提上日程了。

  前面几个月他肯定要去教计算机,肯定没时间。

  李枭打算先设计出外观来,然后给他们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研究,对于这一点李枭相信她们。

  这一点从小燕旋翼机的研究就能看出来。

  而有了研究小燕旋翼机的经验,固定式旋翼机的难度无非有三个,一个是飞机整体结构的设计。

  第二个是飞机的操控系统。

  最后一个就是发动机了。

  结构的问题最好解决,他有现成的,直接抄就成,毕竟那是已经验证过的,发动机李枭想的是用初教-5上面的发动机。

  这个可以和那边联系一下。

  唯一麻烦点的就是飞机的操控系统,但有那么多专家在,不可能连这个都研究不出来。

  喜欢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