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穿着格子呢大衣的女人,其实并不算漂亮。
周景明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不妨碍她成为改变他一生的人。
周景明只是想抄近路赶去锦官城班车站,拐进车站附近巷道的时候,她就在里边。
擦肩而过之际,她忽然尖叫一声,将周景明给拉住:“你个流氓……”
后面的事情就是一帮子人冲进巷道,将他堵在巷道里,他被扣了个名头,有了在沙坪农场长达五年的劳教生涯。
这让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有姑娘待着的巷道不能随便进,特么有毒!
这段几十年前的记忆,很难不刻骨铭心,加之后续引发的一些事儿,让周景明心里充满恨意。
从劳教农场出来,周景明回家一趟,只是待了两天,就赶往锦官城,在商店里边买了把弹簧刀揣着,每天在那条街面上转悠,试图找到那个女人,打算让她再尖叫一次。
只是,等他来到锦官城,那条巷道已经不复存在。
老旧的房子被拆,变成了几栋联排的四层小楼,全是商店门面。
他在城里各处游荡了大半月,终于认清现实,放弃了报复。
因为他发现,那女人,属实是混入人群,就泯然于众的类型,五年的时间,漫长得他都已经记不清她是什么模样了,或者说,看着街上往来的,年岁差不多的女人,感觉都像。
但总不能见人就递刀子。
满腔的憋屈,他只能继续憋在心里,试图在某一天真正遇到,唤醒最脑海中最深处的记忆。
这一憋,就是一辈子,成了周景明终身憾事。
此时此刻,周景明陡然看到那个巷道口的时候,记忆瞬间被唤醒,如临万丈深渊,立马警觉驻足。
“我明明领着团队在洪沙瓦底开着吸沙船进行淘金作业……怎么会突然回到了这里?”
他脑子有些发懵,怀疑眼前所见的一切,是在梦里。
……
七四年,初中毕业,十六岁的周景明响应号召,懵懂地凭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去了北大荒当知青,凭着踏实能干,还透着一股子机灵劲,深受农场场长喜欢。
七六年的时候,在场长的推荐下,周景明上了工农兵大学,三年后毕业,分配到乌城一个地质队搞勘探工作。
这一做就到了八四年。
这个时候的周景明,二十六岁。
也正是这一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气候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稳定和从业人员地位的提高,甚至有大批官员和书斋中的知识分子改换身份,投身私营工商界,掀起了第一波下海潮。
下海这个词,在那年头,还隐隐含有从高就低的意味。
传统的国人一直歧视商人,称商人是奸商,至于做工,更是等而下之。
这也能理解,国人口中所颂的,向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
但下海能赚钱,能很快过上更优渥的日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周景明其实也厌倦了每天在荒郊野岭挖槽探矿还没几个钱的日子,他放弃了地质队的工作,办理了停薪留职,也打算下海试一试。
只是没想到,从乌城坐火车几经辗转,回到锦官城,准备转乘班车回老家路上,碰到这么一档子事儿,下海没下成,反而拐道去了劳教农场。
等五年后出来,一切早已经物是人非。
虽说是改革开放,但其实社会还比较封闭,像周景明这样的情况,先不说彻底丢了地质队的工作,想去干点什么都被嫌弃。
他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同大多数同样蹲过班房或是去过劳教农场的人一样,继续走五年前就定下的路子:下海创业经商。
但创业经商,需要本钱,对于此时一穷二白的周景明来说,起步都难。
所以,他迫不得已选择了另外一条来钱快,也比较熟悉的路子:淘金。
想要花上一年时间,先积攒些本钱再说。
西方十九世纪的淘金热,催生出两座以金山命名的城市,一个是漂亮国的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一个是澳洲的新金山墨尔本。
其实,在国内也有两座金山,一座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座在北疆的阿勒泰地区。
在北疆几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周景明对那座位于中俄蒙哈四国交界处的阿尔泰山了解得最多,自然选择更为熟悉的地方。
阿尔泰,本就是蒙古语金子的意思。
阿尔泰山,就是一座金山。
八零年的时候,国家取消了禁止私人采金的禁令,几年内,数十万淘金客怀揣发财的梦想,如狂潮般涌入东北、北疆和各处有金矿的地方。
周景明也成了其中一员,并且,这一去,就踏上了天涯淘金的路途,一走就是一辈子,那是矿业市场中的另一个江湖。
……
就在两个月前,周景明组建的团队前往邻国洪沙瓦底,看中了一片淘金区域。
那片区域整体上归顺了洪沙瓦底的政府,当地民兵组织与政府军合作,但当地的财政支出百分之三十来源于政府,而百分之七十则需要民兵组织协调,于是,此地的木材和金矿行业基本由民兵组织掌控。
周景明去了以后,直接跟他们的首脑联系。
一开始人家根本不理,后来,周景明了解一些情况,给他们运衣服等紧缺物资,给他们交钱,来到国内也热情款待,很快就搞定了,把那段选中的预计至少出金三吨的河道整个签了下来。
他另外组建了一个公司,与洪沙瓦底的民兵组织属下的金矿开采公司开展合作,避开洪沙瓦底的政府监管,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淘金。
三吨黄金,以市场价来算,能大赚一笔,项目完成后,上了年纪的周景明知道自己也可以收山安享晚年了。
可怎么突然就不在船上,而是出现在锦官城这个该死的巷道附近?
……
“在吸沙船上,好像听到河岸边的林子里有枪声……”
“那枪难道打的是我?”
“洪沙瓦底的项目,在起初争夺矿权时,还有个来自龙江的淘金客,我这里顺利签订协议,他才知道上了别人的当,被人骗去百万,心有不甘,又来找我提出合作,被拒绝后,就把怨气撒我身上,下黑手?”
“嗯,很有可能!”
“难道,我重生了?”
脑袋里快速地分析后,周景明不敢相信地扭头看向一旁久经岁月显得斑驳的墙壁上,还未写完的标语很新鲜,正在涂抹红色油漆的宣传员就在前面。
他伸手摸了摸字体,指头上沾染的油漆粘人,触感很真实。
旋即,他又看向街面,骑着自行车的人流往来穿梭。
清脆的铃铛声汇集在一起,显得很嘈杂。
供销社、粮油店、百货大楼,偶尔驶过的老式解放牌汽车……
那是他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年代光景。
再看看自己,脚蹬黄胶鞋,身穿单位发的军大衣,头戴捂耳帽,身背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双肩包……
周景明使劲地在自己的大腿上拧了一下,疼得龇牙咧嘴。
真实!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叫住一个路人,询问了日期,那人用看待神经病的眼神看着他,给出了答案。
那一刻,周景明确信自己重生了。
重新出现在离开地质队回到锦官城,赶赴班车站即将拐入那巷道的节点。
他记得这个日子,是一月十八号,再过差不多半月,就是春节了。
“重生好啊。人生既可超百载,何妨一狂再少年。我这可是真年轻了。
都说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正好重走一遍淘金路,往事于我而言,正是来者,上辈子的恩恩怨怨不少,都能好好计较一番,挺好!”
周景明心里没有丝毫失落,更多的是隐隐的兴奋。
他目光落到那巷道口,轻笑:“在里边等着我呢?”
周景明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不妨碍她成为改变他一生的人。
周景明只是想抄近路赶去锦官城班车站,拐进车站附近巷道的时候,她就在里边。
擦肩而过之际,她忽然尖叫一声,将周景明给拉住:“你个流氓……”
后面的事情就是一帮子人冲进巷道,将他堵在巷道里,他被扣了个名头,有了在沙坪农场长达五年的劳教生涯。
这让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有姑娘待着的巷道不能随便进,特么有毒!
这段几十年前的记忆,很难不刻骨铭心,加之后续引发的一些事儿,让周景明心里充满恨意。
从劳教农场出来,周景明回家一趟,只是待了两天,就赶往锦官城,在商店里边买了把弹簧刀揣着,每天在那条街面上转悠,试图找到那个女人,打算让她再尖叫一次。
只是,等他来到锦官城,那条巷道已经不复存在。
老旧的房子被拆,变成了几栋联排的四层小楼,全是商店门面。
他在城里各处游荡了大半月,终于认清现实,放弃了报复。
因为他发现,那女人,属实是混入人群,就泯然于众的类型,五年的时间,漫长得他都已经记不清她是什么模样了,或者说,看着街上往来的,年岁差不多的女人,感觉都像。
但总不能见人就递刀子。
满腔的憋屈,他只能继续憋在心里,试图在某一天真正遇到,唤醒最脑海中最深处的记忆。
这一憋,就是一辈子,成了周景明终身憾事。
此时此刻,周景明陡然看到那个巷道口的时候,记忆瞬间被唤醒,如临万丈深渊,立马警觉驻足。
“我明明领着团队在洪沙瓦底开着吸沙船进行淘金作业……怎么会突然回到了这里?”
他脑子有些发懵,怀疑眼前所见的一切,是在梦里。
……
七四年,初中毕业,十六岁的周景明响应号召,懵懂地凭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去了北大荒当知青,凭着踏实能干,还透着一股子机灵劲,深受农场场长喜欢。
七六年的时候,在场长的推荐下,周景明上了工农兵大学,三年后毕业,分配到乌城一个地质队搞勘探工作。
这一做就到了八四年。
这个时候的周景明,二十六岁。
也正是这一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气候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稳定和从业人员地位的提高,甚至有大批官员和书斋中的知识分子改换身份,投身私营工商界,掀起了第一波下海潮。
下海这个词,在那年头,还隐隐含有从高就低的意味。
传统的国人一直歧视商人,称商人是奸商,至于做工,更是等而下之。
这也能理解,国人口中所颂的,向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
但下海能赚钱,能很快过上更优渥的日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周景明其实也厌倦了每天在荒郊野岭挖槽探矿还没几个钱的日子,他放弃了地质队的工作,办理了停薪留职,也打算下海试一试。
只是没想到,从乌城坐火车几经辗转,回到锦官城,准备转乘班车回老家路上,碰到这么一档子事儿,下海没下成,反而拐道去了劳教农场。
等五年后出来,一切早已经物是人非。
虽说是改革开放,但其实社会还比较封闭,像周景明这样的情况,先不说彻底丢了地质队的工作,想去干点什么都被嫌弃。
他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同大多数同样蹲过班房或是去过劳教农场的人一样,继续走五年前就定下的路子:下海创业经商。
但创业经商,需要本钱,对于此时一穷二白的周景明来说,起步都难。
所以,他迫不得已选择了另外一条来钱快,也比较熟悉的路子:淘金。
想要花上一年时间,先积攒些本钱再说。
西方十九世纪的淘金热,催生出两座以金山命名的城市,一个是漂亮国的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一个是澳洲的新金山墨尔本。
其实,在国内也有两座金山,一座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座在北疆的阿勒泰地区。
在北疆几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周景明对那座位于中俄蒙哈四国交界处的阿尔泰山了解得最多,自然选择更为熟悉的地方。
阿尔泰,本就是蒙古语金子的意思。
阿尔泰山,就是一座金山。
八零年的时候,国家取消了禁止私人采金的禁令,几年内,数十万淘金客怀揣发财的梦想,如狂潮般涌入东北、北疆和各处有金矿的地方。
周景明也成了其中一员,并且,这一去,就踏上了天涯淘金的路途,一走就是一辈子,那是矿业市场中的另一个江湖。
……
就在两个月前,周景明组建的团队前往邻国洪沙瓦底,看中了一片淘金区域。
那片区域整体上归顺了洪沙瓦底的政府,当地民兵组织与政府军合作,但当地的财政支出百分之三十来源于政府,而百分之七十则需要民兵组织协调,于是,此地的木材和金矿行业基本由民兵组织掌控。
周景明去了以后,直接跟他们的首脑联系。
一开始人家根本不理,后来,周景明了解一些情况,给他们运衣服等紧缺物资,给他们交钱,来到国内也热情款待,很快就搞定了,把那段选中的预计至少出金三吨的河道整个签了下来。
他另外组建了一个公司,与洪沙瓦底的民兵组织属下的金矿开采公司开展合作,避开洪沙瓦底的政府监管,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淘金。
三吨黄金,以市场价来算,能大赚一笔,项目完成后,上了年纪的周景明知道自己也可以收山安享晚年了。
可怎么突然就不在船上,而是出现在锦官城这个该死的巷道附近?
……
“在吸沙船上,好像听到河岸边的林子里有枪声……”
“那枪难道打的是我?”
“洪沙瓦底的项目,在起初争夺矿权时,还有个来自龙江的淘金客,我这里顺利签订协议,他才知道上了别人的当,被人骗去百万,心有不甘,又来找我提出合作,被拒绝后,就把怨气撒我身上,下黑手?”
“嗯,很有可能!”
“难道,我重生了?”
脑袋里快速地分析后,周景明不敢相信地扭头看向一旁久经岁月显得斑驳的墙壁上,还未写完的标语很新鲜,正在涂抹红色油漆的宣传员就在前面。
他伸手摸了摸字体,指头上沾染的油漆粘人,触感很真实。
旋即,他又看向街面,骑着自行车的人流往来穿梭。
清脆的铃铛声汇集在一起,显得很嘈杂。
供销社、粮油店、百货大楼,偶尔驶过的老式解放牌汽车……
那是他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年代光景。
再看看自己,脚蹬黄胶鞋,身穿单位发的军大衣,头戴捂耳帽,身背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双肩包……
周景明使劲地在自己的大腿上拧了一下,疼得龇牙咧嘴。
真实!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叫住一个路人,询问了日期,那人用看待神经病的眼神看着他,给出了答案。
那一刻,周景明确信自己重生了。
重新出现在离开地质队回到锦官城,赶赴班车站即将拐入那巷道的节点。
他记得这个日子,是一月十八号,再过差不多半月,就是春节了。
“重生好啊。人生既可超百载,何妨一狂再少年。我这可是真年轻了。
都说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正好重走一遍淘金路,往事于我而言,正是来者,上辈子的恩恩怨怨不少,都能好好计较一番,挺好!”
周景明心里没有丝毫失落,更多的是隐隐的兴奋。
他目光落到那巷道口,轻笑:“在里边等着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