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南展开那厚厚一叠题纸,乡试的题目赫然在目。
果然乡试的难度和广度远非童生试可比,没有了相对简单的赋帖诗和算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艰深和全面的考察。
分为三大部分,层层递进,既考究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与精准理解,也检验实务处理能力和对时政的洞察力。
第一部分:四书五经义
四书义 (3道): 分别选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题一(《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题二(《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题三(《孟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五经义 (4道,任选4经作答):
《诗经》题: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尚书》题: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礼记》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春秋》题(微言大义):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所有七道题,必须严格遵循格式:破题(点明主旨)、承题(承接破题进一步说明)、起讲(开始议论)、入题(引入本题)、起股(开始正式对偶议论)、中股(深入阐发)、后股(进一步推演或总结)、束股(收束全文)。
字数控制在300-700字之间,观点必须严格贴合朝廷指定的官方权威注释,个人见解可以融入,但绝不能偏离经典注释的框架,否则极易被判为“离经叛道”。
第二部分:论、判、诏诰表 不考死记硬背,侧重检验考生是否具备为官理政的基础素养,内容贴近实际政务。
论 (1道): “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现实要义。”
判 (5道 - 模拟司法案例):
1. “村民甲与乙毗邻而居,甲屋后桑树枝繁,遮蔽乙家菜圃日光,致菜苗萎黄。乙忿而斫甲桑树三枝。甲诉至县衙,乙称甲树遮阳在先。
问:乙当何罪?甲树又当如何处置?”
2. “商贾丙贩丝绢入京,夜宿驿站,驿吏丁索‘辛苦钱’不得,故意拖延不供热水草料,丙与之争,丁率驿卒殴伤丙仆,丙告官。
问:丁等当何罪?驿站管理之弊如何杜绝?”
3. “寡妇戊家贫,子幼,族人己欲谋其房产,诬戊不贞,乡老偏听偏信,欲行‘宗法’。戊抱子泣诉于县衙。
问:己罪如何?乡老之责如何?官府当如何处置?”
4. “书生庚与辛同窗,庚乡试中举,辛落第,辛妒,散布流言称庚考前贿赂考官,庚名誉受损,愤而告辛诽谤。
问:辛当何罪?庚名誉如何挽回?”
5. “富户壬家仆癸,盗主家银十两潜逃,被抓获,癸辩称因母病重,借支无门,不得已而为之。
问:癸罪当如何论处?主家之责有无?”
诏诰表 (1道,三选一):
诏诰: “拟诏:今岁京畿夏旱,秋粮恐欠。
着户部侍郎速行文各州县,劝谕农桑,兴修陂塘,务保秋收。
蠲免重灾区赋税三成,开仓平粜,以安民心,钦此。”
表(谢恩): “拟表:臣新科进士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蒙天恩,拔擢臣于草莽,得预琼林。
臣虽愚鲁,敢不竭忠尽智,以报圣主知遇之恩于万一?谨奉表陈谢以闻。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表(言事): “拟表:臣某省提学副使谨奏:为请广设州县社学以兴教化事。臣观地方蒙童失教者众,请于各州县增拨学田,广设社学,延聘良师,使贫寒子弟亦得开蒙…臣昧死以闻。”
第三部分:策问 (5道 ) ,直接围绕当时的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出题,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问:吏治之清,国之根本。然今地方官吏,或贪墨营私,或疲玩废弛,民怨沸腾。
当以何策整饬吏治,激浊扬清?”
2. “问:黄河水患,自古为烈,近年河道淤塞更甚,堤防时有溃决,淹没田舍,流民失所。
当以何策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以弭水患而安民生?”
3. “问:北境草原诸部,时降时叛。互市时则安,遇灾则寇边抢掠,边防疲于奔命。
当以何策羁縻诸部,消弭边衅,保境安民?”
4. “问:漕运乃京师命脉,然漕船过处,官吏层层盘剥,‘耗米’、‘陋规’名目繁多,运丁苦不堪言,漕粮损耗巨大。
当以何策革除漕运积弊,使上不亏国课,下不病运丁?”
5. “问:民间私铸钱币之风屡禁不止,劣钱充斥市面,良币被私藏,物价腾贵,商民交困。
当以何策整顿钱法,维护币制,以利民生?”
方南仔细看完所有题目,饶是有过目不忘之能,也不禁微微吸了口气,心中感慨:“怪不得要考三天三夜!这题量、这深度、这广度,简直是要把人的脑汁榨干!寻常学子,光是看完题目,理清思路,就得耗费半天功夫。”
对于拥有“过目不忘”技能的方南来说,这题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精准匹配、快速调用最优解,融入自己的见解而不显得突兀。
在松涛书院那段日子,方南早已将大楚立国以来所有乡试、会试的优质墨卷、范文,乃至翰林院存档的策论佳作,都印在了脑子里。
哪一类题目该用哪种经典破题方式,哪一类策论有何精妙对策,都了然于胸。
“这一次,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即使有金手指,要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能打动考官的东西,尤其是在八股框架下既要合规又要出彩,在策论中既要务实又要有前瞻性,这都需要极其精心的构思。
方南决定每一部分都先在草稿纸上打好完整腹稿,反复推敲润色,再誊抄到正式答题纸上,确保万无一失。
铺开厚厚一沓草稿纸,方南提起饱蘸浓墨的狼毫笔,凝神静气,开始第一部分的四书五经义。
首先看向《论语》那道“恕道”题。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数十篇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彩范文。
方南没有直接照搬,而是提炼出最核心的破题方向:“‘恕’之一言,终身可行,圣心之公溥也。”
接着承题:“盖人心有欲,有其所不欲而施于人,则拂人之性矣。惟推己及人,而以不欲者自反,斯心平而理得。”
起讲部分,方南引经据典,从《大学》“絜矩之道”谈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阐明“恕”是处理人我关系的黄金法则。
入题后,在起股、中股、后股部分,方南运用对仗排比,层层递进:
起股:从反面论述,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则怨恨丛生,家国不宁。
中股:从正面阐述,能“以不欲者自反”,则能体察人情,化解纷争,达到“人己相安”的境界,并联系到为官者若能行恕道,则刑罚可省,教化易行。
后股:升华至治国平天下,强调“恕”是实现“天下归仁”的基础,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根本大道。
最后束股收束:“故曰‘其恕乎’!终身行之,而仁在其中矣。”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引述经典精准,论证严密,完全符合规范。
方南在草稿上运笔如飞,字迹端正有力,思路如泉涌。
一篇篇破题精准、论证严密、文采斐然的草稿在笔下诞生:
针对《大学》修身正心题,紧扣“心为身之主宰”,论述各种情绪如何蒙蔽本心,强调“诚意慎独”是克服情绪干扰、达到“心正身修”的关键。
对《孟子》仁心义路题,精妙地以“仁乃性之体,义乃性之用”破题,阐述二者体用一如、不可分离的关系,批判“舍路放心”的愚行。
在《诗经》关雎题,着重论述“后妃之德”的“不妒忌”、“求贤淑女以配君子”对“正夫妇”进而“风天下”的教化作用,文辞典雅。
《尚书》“明德”题,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明德是起点,亲睦九族是家庭和谐,进而才能治理百官平章百姓,最终目标是协和万邦,强调统治者自身德行的根本性。
《周易》乾坤题,突出“君子法天象地”的主旨,将“自强不息”对应于乾卦的刚健进取精神,将“厚德载物”对应于坤卦的包容承载精神,指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最需微言大义的《春秋》“元年春王正月”题,他紧扣“大一统”和“尊王”核心,阐释这六个字蕴含的“正始”、“尊周王”、“统一历法纪年”的深刻政治意义。
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窗外日头已近中天。
方南揉了揉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发酸的手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精神高度集中后的放松,让饥饿感瞬间袭来,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方南将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和题纸、答题纸仔细收拢好,放在木板内侧不易碰到的地方。
方南目光投向那个承载着三天生存保障的考篮,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该犒劳一下五脏庙了。”
果然乡试的难度和广度远非童生试可比,没有了相对简单的赋帖诗和算术,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艰深和全面的考察。
分为三大部分,层层递进,既考究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与精准理解,也检验实务处理能力和对时政的洞察力。
第一部分:四书五经义
四书义 (3道): 分别选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题一(《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题二(《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题三(《孟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五经义 (4道,任选4经作答):
《诗经》题: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尚书》题: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礼记》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春秋》题(微言大义):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所有七道题,必须严格遵循格式:破题(点明主旨)、承题(承接破题进一步说明)、起讲(开始议论)、入题(引入本题)、起股(开始正式对偶议论)、中股(深入阐发)、后股(进一步推演或总结)、束股(收束全文)。
字数控制在300-700字之间,观点必须严格贴合朝廷指定的官方权威注释,个人见解可以融入,但绝不能偏离经典注释的框架,否则极易被判为“离经叛道”。
第二部分:论、判、诏诰表 不考死记硬背,侧重检验考生是否具备为官理政的基础素养,内容贴近实际政务。
论 (1道): “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现实要义。”
判 (5道 - 模拟司法案例):
1. “村民甲与乙毗邻而居,甲屋后桑树枝繁,遮蔽乙家菜圃日光,致菜苗萎黄。乙忿而斫甲桑树三枝。甲诉至县衙,乙称甲树遮阳在先。
问:乙当何罪?甲树又当如何处置?”
2. “商贾丙贩丝绢入京,夜宿驿站,驿吏丁索‘辛苦钱’不得,故意拖延不供热水草料,丙与之争,丁率驿卒殴伤丙仆,丙告官。
问:丁等当何罪?驿站管理之弊如何杜绝?”
3. “寡妇戊家贫,子幼,族人己欲谋其房产,诬戊不贞,乡老偏听偏信,欲行‘宗法’。戊抱子泣诉于县衙。
问:己罪如何?乡老之责如何?官府当如何处置?”
4. “书生庚与辛同窗,庚乡试中举,辛落第,辛妒,散布流言称庚考前贿赂考官,庚名誉受损,愤而告辛诽谤。
问:辛当何罪?庚名誉如何挽回?”
5. “富户壬家仆癸,盗主家银十两潜逃,被抓获,癸辩称因母病重,借支无门,不得已而为之。
问:癸罪当如何论处?主家之责有无?”
诏诰表 (1道,三选一):
诏诰: “拟诏:今岁京畿夏旱,秋粮恐欠。
着户部侍郎速行文各州县,劝谕农桑,兴修陂塘,务保秋收。
蠲免重灾区赋税三成,开仓平粜,以安民心,钦此。”
表(谢恩): “拟表:臣新科进士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蒙天恩,拔擢臣于草莽,得预琼林。
臣虽愚鲁,敢不竭忠尽智,以报圣主知遇之恩于万一?谨奉表陈谢以闻。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表(言事): “拟表:臣某省提学副使谨奏:为请广设州县社学以兴教化事。臣观地方蒙童失教者众,请于各州县增拨学田,广设社学,延聘良师,使贫寒子弟亦得开蒙…臣昧死以闻。”
第三部分:策问 (5道 ) ,直接围绕当时的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出题,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问:吏治之清,国之根本。然今地方官吏,或贪墨营私,或疲玩废弛,民怨沸腾。
当以何策整饬吏治,激浊扬清?”
2. “问:黄河水患,自古为烈,近年河道淤塞更甚,堤防时有溃决,淹没田舍,流民失所。
当以何策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以弭水患而安民生?”
3. “问:北境草原诸部,时降时叛。互市时则安,遇灾则寇边抢掠,边防疲于奔命。
当以何策羁縻诸部,消弭边衅,保境安民?”
4. “问:漕运乃京师命脉,然漕船过处,官吏层层盘剥,‘耗米’、‘陋规’名目繁多,运丁苦不堪言,漕粮损耗巨大。
当以何策革除漕运积弊,使上不亏国课,下不病运丁?”
5. “问:民间私铸钱币之风屡禁不止,劣钱充斥市面,良币被私藏,物价腾贵,商民交困。
当以何策整顿钱法,维护币制,以利民生?”
方南仔细看完所有题目,饶是有过目不忘之能,也不禁微微吸了口气,心中感慨:“怪不得要考三天三夜!这题量、这深度、这广度,简直是要把人的脑汁榨干!寻常学子,光是看完题目,理清思路,就得耗费半天功夫。”
对于拥有“过目不忘”技能的方南来说,这题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精准匹配、快速调用最优解,融入自己的见解而不显得突兀。
在松涛书院那段日子,方南早已将大楚立国以来所有乡试、会试的优质墨卷、范文,乃至翰林院存档的策论佳作,都印在了脑子里。
哪一类题目该用哪种经典破题方式,哪一类策论有何精妙对策,都了然于胸。
“这一次,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即使有金手指,要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能打动考官的东西,尤其是在八股框架下既要合规又要出彩,在策论中既要务实又要有前瞻性,这都需要极其精心的构思。
方南决定每一部分都先在草稿纸上打好完整腹稿,反复推敲润色,再誊抄到正式答题纸上,确保万无一失。
铺开厚厚一沓草稿纸,方南提起饱蘸浓墨的狼毫笔,凝神静气,开始第一部分的四书五经义。
首先看向《论语》那道“恕道”题。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数十篇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彩范文。
方南没有直接照搬,而是提炼出最核心的破题方向:“‘恕’之一言,终身可行,圣心之公溥也。”
接着承题:“盖人心有欲,有其所不欲而施于人,则拂人之性矣。惟推己及人,而以不欲者自反,斯心平而理得。”
起讲部分,方南引经据典,从《大学》“絜矩之道”谈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阐明“恕”是处理人我关系的黄金法则。
入题后,在起股、中股、后股部分,方南运用对仗排比,层层递进:
起股:从反面论述,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则怨恨丛生,家国不宁。
中股:从正面阐述,能“以不欲者自反”,则能体察人情,化解纷争,达到“人己相安”的境界,并联系到为官者若能行恕道,则刑罚可省,教化易行。
后股:升华至治国平天下,强调“恕”是实现“天下归仁”的基础,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根本大道。
最后束股收束:“故曰‘其恕乎’!终身行之,而仁在其中矣。”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引述经典精准,论证严密,完全符合规范。
方南在草稿上运笔如飞,字迹端正有力,思路如泉涌。
一篇篇破题精准、论证严密、文采斐然的草稿在笔下诞生:
针对《大学》修身正心题,紧扣“心为身之主宰”,论述各种情绪如何蒙蔽本心,强调“诚意慎独”是克服情绪干扰、达到“心正身修”的关键。
对《孟子》仁心义路题,精妙地以“仁乃性之体,义乃性之用”破题,阐述二者体用一如、不可分离的关系,批判“舍路放心”的愚行。
在《诗经》关雎题,着重论述“后妃之德”的“不妒忌”、“求贤淑女以配君子”对“正夫妇”进而“风天下”的教化作用,文辞典雅。
《尚书》“明德”题,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明德是起点,亲睦九族是家庭和谐,进而才能治理百官平章百姓,最终目标是协和万邦,强调统治者自身德行的根本性。
《周易》乾坤题,突出“君子法天象地”的主旨,将“自强不息”对应于乾卦的刚健进取精神,将“厚德载物”对应于坤卦的包容承载精神,指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最需微言大义的《春秋》“元年春王正月”题,他紧扣“大一统”和“尊王”核心,阐释这六个字蕴含的“正始”、“尊周王”、“统一历法纪年”的深刻政治意义。
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窗外日头已近中天。
方南揉了揉因长时间握笔而有些发酸的手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精神高度集中后的放松,让饥饿感瞬间袭来,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方南将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和题纸、答题纸仔细收拢好,放在木板内侧不易碰到的地方。
方南目光投向那个承载着三天生存保障的考篮,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该犒劳一下五脏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