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映在洛倾颜的瞳孔里。那条私信静静地躺在对话框顶端——“我就是阿禾。”她没再点开,只是将手机轻轻翻转,放在床头柜上,发出细微的磕碰声。
身旁的顾逸尘没有睡着。他睁着眼,目光落在天花板的某一处,呼吸很轻,却带着一种压抑的节奏。她知道他在听,在等,在犹豫。
她终于开口,声音像落在水面的一根羽毛:“她回来了,可她也在等你开口。”
他没动,也没应。过了很久,他伸手拿过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几秒,敲下一行字:“如果你愿意,我想把那本书的故事讲完——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更多孩子。”
发送。等待。黑暗中,两人谁都没有再说话。
天光微亮时,一条语音消息弹了出来。没有文字,只有声音。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女声响起:“我就是那个光着脚的女孩。现在,我是云岭小学的代课老师。”
洛倾颜的眼眶一下子热了。她转头看向顾逸尘,却发现他的喉结动了动,手指紧紧攥住了手机边缘。
“她还在那里。”他低声说。
“那我们就去。”
物流车队原定当天出发,却因山洪冲毁了主路被迫滞留在县城。消息传来时,第一批打包好的三百二十七本书正堆在仓库,每本都贴着城市孩子手写的寄语卡片。有人画了太阳,有人写了“希望你读得开心”,还有个孩子认真地夹了一片压平的银杏叶。
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网络上有评论开始质疑:“又是富人做秀?”“捐几本书就上热搜,是不是太刻意了?”
洛倾颜没回应。她打开直播镜头,站在仓库中央,一箱一箱地核对编号。她把镜头对准每一张卡片,念出上面的名字和留言,像在完成一场庄重的交接仪式。
“这本,《夏洛的网》,是林小雨捐的,她说希望读到它的人也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她翻过书页,露出夹在中间的一张折纸蝴蝶,“她还说,蝴蝶飞过山,书也能。”
直播持续了两个小时。观看人数从几千涨到十万,再破百万。
可路还是不通。
她回到书房,拿起那支钢笔。笔身微温,水晶泛着淡淡的粉光。她将特制纸铺开,写下“云岭的旧道”。
纸面泛起涟漪,画面浮现——七岁的顾逸尘背着书包,跟着村里的老人走一条被野草覆盖的小径。那条路绕过塌方的山体,沿着溪流蜿蜒而上,尽头是低矮的校舍。
她立刻联系当地向导,确认那条旧道仍在。车队改道,全程跟拍。镜头里,司机们扛着箱子涉水过溪,泥浆溅满裤腿,却没人抱怨。一个年轻志愿者笑着说:“书比人娇贵,得护好了。”
当第一批物资抵达云岭小学时,孩子们围在卡车旁,不敢上前。直到洛倾颜打开一箱,取出一本《小王子》,翻开扉页,念出上面的字:“你说你喜欢星星,我抬头的时候,也会想起你。”
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出来,接过书,低头看着卡片,眼泪啪嗒掉在纸面上。
阿禾站在教室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头发扎成马尾。她没说话,只是朝洛倾颜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主流媒体发布了专题报道。标题写着:“一本书的旅程:从城市书桌到山区课堂”。视频里,有孩子拆开包裹时惊喜的脸,有志愿者清点物资的背影,也有顾逸尘站在旧校舍前沉默的侧影。
可报道的焦点,很快集中在他身上。“富豪童年往事曝光”“顾氏继承人低调行善”……标题一个比一个吸睛,却把所有努力简化成“一个人的善举”。
洛倾颜连夜剪辑了一支新短片。她没用煽情音乐,也没加旁白。画面从城市孩子挑选书籍开始,穿插家长帮忙打包、老师组织活动、网友留言支持的片段,再到阿禾读信落泪、孩子们围坐读书的场景。
最后,镜头停在图书室的墙上。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七岁的顾逸尘蹲在地上,把书递给光脚的小女孩。旁边写着一行字:“他没说完的话,书替他说了。”
短片结尾,一行白字缓缓浮现:“光不是一个人追来的,是很多人一起递出去的。”
发布后十二小时,播放量破千万。#一本书的旅程# 登上热搜榜首。无数学校和社区自发设立捐书角,有家长带着孩子送来整箱书籍,附言写着:“这是我们家的‘旅程’第一站。”
阿禾录制了一段视频回应。她站在教室黑板前,身后是新装的书架,笑着说:“我七岁那年,有人送我一本书,说还会再见。我等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了。”
她顿了顿,看向镜头:“现在,我也成了那个送书的人。”
顾逸尘看完视频,坐在沙发上很久没动。洛倾颜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他反手将她拉近,额头抵住她的肩膀,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以为我再也回不去了。”
她没说话,只是把钢笔轻轻放在他掌心。水晶微微闪烁,像一颗安静跳动的心。
几天后,第一批回信从云岭寄出。城市的孩子们拆开信封,看到歪歪扭扭的字迹和稚嫩的图画,一个个跑来告诉父母:“他们真的读了我的书!”
其中一封信,寄到了顾逸尘的办公室。信纸折得整整齐齐,上面写着:“你说你喜欢《小王子》,我也喜欢。老师说,送书的人,就是那个‘驯养了玫瑰’的人。”
他读完,眼眶突然红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阳光照进来,落在他的袖口,也照在那支静静躺在桌上的钢笔上。
他轻声说:“原来,我真的回来了。”
身旁的顾逸尘没有睡着。他睁着眼,目光落在天花板的某一处,呼吸很轻,却带着一种压抑的节奏。她知道他在听,在等,在犹豫。
她终于开口,声音像落在水面的一根羽毛:“她回来了,可她也在等你开口。”
他没动,也没应。过了很久,他伸手拿过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几秒,敲下一行字:“如果你愿意,我想把那本书的故事讲完——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更多孩子。”
发送。等待。黑暗中,两人谁都没有再说话。
天光微亮时,一条语音消息弹了出来。没有文字,只有声音。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女声响起:“我就是那个光着脚的女孩。现在,我是云岭小学的代课老师。”
洛倾颜的眼眶一下子热了。她转头看向顾逸尘,却发现他的喉结动了动,手指紧紧攥住了手机边缘。
“她还在那里。”他低声说。
“那我们就去。”
物流车队原定当天出发,却因山洪冲毁了主路被迫滞留在县城。消息传来时,第一批打包好的三百二十七本书正堆在仓库,每本都贴着城市孩子手写的寄语卡片。有人画了太阳,有人写了“希望你读得开心”,还有个孩子认真地夹了一片压平的银杏叶。
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网络上有评论开始质疑:“又是富人做秀?”“捐几本书就上热搜,是不是太刻意了?”
洛倾颜没回应。她打开直播镜头,站在仓库中央,一箱一箱地核对编号。她把镜头对准每一张卡片,念出上面的名字和留言,像在完成一场庄重的交接仪式。
“这本,《夏洛的网》,是林小雨捐的,她说希望读到它的人也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她翻过书页,露出夹在中间的一张折纸蝴蝶,“她还说,蝴蝶飞过山,书也能。”
直播持续了两个小时。观看人数从几千涨到十万,再破百万。
可路还是不通。
她回到书房,拿起那支钢笔。笔身微温,水晶泛着淡淡的粉光。她将特制纸铺开,写下“云岭的旧道”。
纸面泛起涟漪,画面浮现——七岁的顾逸尘背着书包,跟着村里的老人走一条被野草覆盖的小径。那条路绕过塌方的山体,沿着溪流蜿蜒而上,尽头是低矮的校舍。
她立刻联系当地向导,确认那条旧道仍在。车队改道,全程跟拍。镜头里,司机们扛着箱子涉水过溪,泥浆溅满裤腿,却没人抱怨。一个年轻志愿者笑着说:“书比人娇贵,得护好了。”
当第一批物资抵达云岭小学时,孩子们围在卡车旁,不敢上前。直到洛倾颜打开一箱,取出一本《小王子》,翻开扉页,念出上面的字:“你说你喜欢星星,我抬头的时候,也会想起你。”
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出来,接过书,低头看着卡片,眼泪啪嗒掉在纸面上。
阿禾站在教室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头发扎成马尾。她没说话,只是朝洛倾颜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主流媒体发布了专题报道。标题写着:“一本书的旅程:从城市书桌到山区课堂”。视频里,有孩子拆开包裹时惊喜的脸,有志愿者清点物资的背影,也有顾逸尘站在旧校舍前沉默的侧影。
可报道的焦点,很快集中在他身上。“富豪童年往事曝光”“顾氏继承人低调行善”……标题一个比一个吸睛,却把所有努力简化成“一个人的善举”。
洛倾颜连夜剪辑了一支新短片。她没用煽情音乐,也没加旁白。画面从城市孩子挑选书籍开始,穿插家长帮忙打包、老师组织活动、网友留言支持的片段,再到阿禾读信落泪、孩子们围坐读书的场景。
最后,镜头停在图书室的墙上。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七岁的顾逸尘蹲在地上,把书递给光脚的小女孩。旁边写着一行字:“他没说完的话,书替他说了。”
短片结尾,一行白字缓缓浮现:“光不是一个人追来的,是很多人一起递出去的。”
发布后十二小时,播放量破千万。#一本书的旅程# 登上热搜榜首。无数学校和社区自发设立捐书角,有家长带着孩子送来整箱书籍,附言写着:“这是我们家的‘旅程’第一站。”
阿禾录制了一段视频回应。她站在教室黑板前,身后是新装的书架,笑着说:“我七岁那年,有人送我一本书,说还会再见。我等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了。”
她顿了顿,看向镜头:“现在,我也成了那个送书的人。”
顾逸尘看完视频,坐在沙发上很久没动。洛倾颜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他反手将她拉近,额头抵住她的肩膀,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以为我再也回不去了。”
她没说话,只是把钢笔轻轻放在他掌心。水晶微微闪烁,像一颗安静跳动的心。
几天后,第一批回信从云岭寄出。城市的孩子们拆开信封,看到歪歪扭扭的字迹和稚嫩的图画,一个个跑来告诉父母:“他们真的读了我的书!”
其中一封信,寄到了顾逸尘的办公室。信纸折得整整齐齐,上面写着:“你说你喜欢《小王子》,我也喜欢。老师说,送书的人,就是那个‘驯养了玫瑰’的人。”
他读完,眼眶突然红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阳光照进来,落在他的袖口,也照在那支静静躺在桌上的钢笔上。
他轻声说:“原来,我真的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