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病房里只亮着一盏壁灯,光线偏冷,照在监护仪屏幕上泛出淡淡蓝光。洛倾颜靠在折叠椅上醒来,脖颈僵硬,肩头还搭着昨晚盖的薄毯。她没动,先看了眼床头的数据——体温38.9c,呼吸频率又快了两拍。
护工刚换完班,低声说:“半夜出了三回汗,擦了又冒,输液速度调慢了些。”
她点头,起身走到床边,轻轻掀开被角检查皮肤状况。指尖触到老人手臂时,察觉到微微的颤抖。她翻开笔记本,在“治疗反馈”一栏写下:“炎症未控,反复高热,现有方案效力不足。”字迹清晰,没有迟疑。
她掏出手机,拨通顾逸尘的号码。铃响两声就被接起,那边传来洗漱中的水声。
“我查了昨晚的数据,”她语速平稳,“不能再等医生主动调方案了。我们要找专家,真正的专家。”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水声停了。
“好。”他的声音低沉但果断,“我联系海外医疗团队,你负责国内资源,分头行动。”
挂了电话,她把病历本摊开在膝上,打开医学论坛的私信列表。昨晚她已以“慢性炎症反复发作 中老年患者”为关键词筛出二十多条案例,今早逐条细读,最终锁定三位家属曾提及同一位专家——林世昭,国内罕见免疫病领域的权威,极少接诊私人病例,但治愈率极高。
她点开其中一位家属的对话框,发去消息:“您好,我是患者家属,看到您分享的经历,能否详细聊聊林教授的诊疗过程?”
对方很快回复:“他不接普通预约,我们是通过一场公益讲座后的问答环节递的材料,他看了病历才破例见的。”
她心头一动,立刻搜索那场讲座的录像,在视频末尾果然找到一行公示邮箱。
她坐回桌前,打开电脑,将婆婆的病历摘要、用药时间线、近期体温波动曲线整理成一份简洁文档。邮件正文只写了三段话:第一段说明病情现状,第二段陈述当前治疗瓶颈,最后一句是:“我们不是想插队,只是怕等不到下一次排号。”
发送后,她长舒一口气,抬头看见窗外天光已亮透。她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温水,手指无意识抚过包里的钢笔。笔身微温,水晶并未发光——她没启动它,也不需要。此刻她心里清楚,自己在为什么而战。
九点整,手机震动。
顾逸尘来电。
“我联系上了仁和医院的陈院长,他和林教授共事过。我已经把病历发过去,请他帮忙引荐。”
“我也发了邮件。”她说,“等回音。”
“你总是比我快一步。”他语气里有疲惫,也有一丝笑意,“昨晚睡了多久?”
“三个小时。”她答,“你呢?”
“差不多。但我觉得,今天会不一样。”
十一点十七分,邮箱提示音响起。
新邮件,发件人正是林教授助理:
“林教授阅毕病历,认为存在诊疗优化空间,可安排紧急会诊,请于三日内携完整资料来院面诊。”
她盯着屏幕看了两秒,然后迅速拨通顾逸尘电话,只说了四个字:“约到了。”
他没说话,但她听见他深吸了一口气,像是终于松开紧绷已久的肌肉。
“地址发我,我马上安排车。”他说,“这次,我们一起去。”
她点头,把信息转发过去,又打开笔记本,在“行动清单”上逐条写下:
复印全套病历与影像资料;
联系医院对接人确认会诊流程;
准备转运预案,评估途中风险。
写完,她抽出钢笔,在第三条下方划了道重点线。笔尖轻颤,水晶悄然泛起柔光——不是因顾逸尘的情绪,而是她心中那股不肯退让的执念在共鸣。这支笔曾让她读懂他的心,如今却映出她自己的坚定。
下午两点,她带着复印好的资料回到病房。婆婆刚退烧,昏睡着,呼吸平稳了些。她轻手轻脚把文件放进文件夹,却被床头柜上的小药盒绊了一下。药盒翻倒,几粒胶囊滚落。她蹲下捡拾,忽然注意到其中一瓶药的说明书边缘有细微折痕,像是被人反复翻看过。
她愣了下,翻开一看,生产批号与医院药房记录不符。
她立刻翻出手机,调出用药登记表核对——这瓶药,是昨天下午由一位自称“亲戚”的护士代送的。
她皱眉,正要起身询问护工,顾逸尘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杯咖啡。
“查到了吗?”他问。
“查到了。”她把药瓶递给他,“但这药有问题。”
他接过一看,脸色微沉:“谁送的?”
“说是亲戚,但我没见过这个人。”
他立刻拿出手机拨号:“我让安保调监控。”
她没再说话,只是把药瓶收进包里,顺手摸了摸那支笔。水晶依旧亮着,微光稳定,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小火苗。
傍晚六点,陈院长回电,确认会诊时间为三天后上午九点。
顾逸尘在病房外听完电话,转身看向她:“时间紧,得今晚就开始准备转运方案。”
她站在窗边,望着楼下进出的车辆,轻声说:“我不想转院,至少现在不行。长途颠簸风险太大,护工、住宿、后续治疗衔接都是问题。”
他走近几步:“那怎么办?难道只带方案回来?”
“对。”她转过身,目光平静,“我们去面诊,带回治疗建议,再决定是否调整本地治疗路径。不冒进,也不耽搁。”
他看着她,许久,点了点头:“你考虑得比我细。”
“我不是细,”她笑了笑,“我只是不想再错过任何可能。”
夜色渐浓,她坐在桌前核对资料清单。钢笔静静躺在纸边,水晶光芒缓缓暗下,却始终未灭。
她正准备合上文件夹,手机突然震动。
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别信林教授,他救不了你婆婆。”
护工刚换完班,低声说:“半夜出了三回汗,擦了又冒,输液速度调慢了些。”
她点头,起身走到床边,轻轻掀开被角检查皮肤状况。指尖触到老人手臂时,察觉到微微的颤抖。她翻开笔记本,在“治疗反馈”一栏写下:“炎症未控,反复高热,现有方案效力不足。”字迹清晰,没有迟疑。
她掏出手机,拨通顾逸尘的号码。铃响两声就被接起,那边传来洗漱中的水声。
“我查了昨晚的数据,”她语速平稳,“不能再等医生主动调方案了。我们要找专家,真正的专家。”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水声停了。
“好。”他的声音低沉但果断,“我联系海外医疗团队,你负责国内资源,分头行动。”
挂了电话,她把病历本摊开在膝上,打开医学论坛的私信列表。昨晚她已以“慢性炎症反复发作 中老年患者”为关键词筛出二十多条案例,今早逐条细读,最终锁定三位家属曾提及同一位专家——林世昭,国内罕见免疫病领域的权威,极少接诊私人病例,但治愈率极高。
她点开其中一位家属的对话框,发去消息:“您好,我是患者家属,看到您分享的经历,能否详细聊聊林教授的诊疗过程?”
对方很快回复:“他不接普通预约,我们是通过一场公益讲座后的问答环节递的材料,他看了病历才破例见的。”
她心头一动,立刻搜索那场讲座的录像,在视频末尾果然找到一行公示邮箱。
她坐回桌前,打开电脑,将婆婆的病历摘要、用药时间线、近期体温波动曲线整理成一份简洁文档。邮件正文只写了三段话:第一段说明病情现状,第二段陈述当前治疗瓶颈,最后一句是:“我们不是想插队,只是怕等不到下一次排号。”
发送后,她长舒一口气,抬头看见窗外天光已亮透。她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温水,手指无意识抚过包里的钢笔。笔身微温,水晶并未发光——她没启动它,也不需要。此刻她心里清楚,自己在为什么而战。
九点整,手机震动。
顾逸尘来电。
“我联系上了仁和医院的陈院长,他和林教授共事过。我已经把病历发过去,请他帮忙引荐。”
“我也发了邮件。”她说,“等回音。”
“你总是比我快一步。”他语气里有疲惫,也有一丝笑意,“昨晚睡了多久?”
“三个小时。”她答,“你呢?”
“差不多。但我觉得,今天会不一样。”
十一点十七分,邮箱提示音响起。
新邮件,发件人正是林教授助理:
“林教授阅毕病历,认为存在诊疗优化空间,可安排紧急会诊,请于三日内携完整资料来院面诊。”
她盯着屏幕看了两秒,然后迅速拨通顾逸尘电话,只说了四个字:“约到了。”
他没说话,但她听见他深吸了一口气,像是终于松开紧绷已久的肌肉。
“地址发我,我马上安排车。”他说,“这次,我们一起去。”
她点头,把信息转发过去,又打开笔记本,在“行动清单”上逐条写下:
复印全套病历与影像资料;
联系医院对接人确认会诊流程;
准备转运预案,评估途中风险。
写完,她抽出钢笔,在第三条下方划了道重点线。笔尖轻颤,水晶悄然泛起柔光——不是因顾逸尘的情绪,而是她心中那股不肯退让的执念在共鸣。这支笔曾让她读懂他的心,如今却映出她自己的坚定。
下午两点,她带着复印好的资料回到病房。婆婆刚退烧,昏睡着,呼吸平稳了些。她轻手轻脚把文件放进文件夹,却被床头柜上的小药盒绊了一下。药盒翻倒,几粒胶囊滚落。她蹲下捡拾,忽然注意到其中一瓶药的说明书边缘有细微折痕,像是被人反复翻看过。
她愣了下,翻开一看,生产批号与医院药房记录不符。
她立刻翻出手机,调出用药登记表核对——这瓶药,是昨天下午由一位自称“亲戚”的护士代送的。
她皱眉,正要起身询问护工,顾逸尘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杯咖啡。
“查到了吗?”他问。
“查到了。”她把药瓶递给他,“但这药有问题。”
他接过一看,脸色微沉:“谁送的?”
“说是亲戚,但我没见过这个人。”
他立刻拿出手机拨号:“我让安保调监控。”
她没再说话,只是把药瓶收进包里,顺手摸了摸那支笔。水晶依旧亮着,微光稳定,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小火苗。
傍晚六点,陈院长回电,确认会诊时间为三天后上午九点。
顾逸尘在病房外听完电话,转身看向她:“时间紧,得今晚就开始准备转运方案。”
她站在窗边,望着楼下进出的车辆,轻声说:“我不想转院,至少现在不行。长途颠簸风险太大,护工、住宿、后续治疗衔接都是问题。”
他走近几步:“那怎么办?难道只带方案回来?”
“对。”她转过身,目光平静,“我们去面诊,带回治疗建议,再决定是否调整本地治疗路径。不冒进,也不耽搁。”
他看着她,许久,点了点头:“你考虑得比我细。”
“我不是细,”她笑了笑,“我只是不想再错过任何可能。”
夜色渐浓,她坐在桌前核对资料清单。钢笔静静躺在纸边,水晶光芒缓缓暗下,却始终未灭。
她正准备合上文件夹,手机突然震动。
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别信林教授,他救不了你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