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的光晕在她肩头停留了一瞬,随即被夜风卷走。洛倾颜站在公司楼下,指尖还残留着手机屏幕的微温,林妍的那条消息像一颗投入深水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波纹。
她没再抬头看天,也没再低头翻那条消息。转身推门进公司时,脚步比来时快了半拍。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冷白的光线洒在桌角的笔袋上,水晶安静地卧在钢笔顶端,像一枚未拆封的信笺。她没打开它,只是将U盘插入电脑,把那份名为“绿色社区协同作战手册·V1”的文档上传至项目群,附言只有一句:“绿源智建愿意聊,但我们要在七天内交出原型。现在,是所有人一起上场的时候了。”
消息发出后三分钟,群里陆续跳出回复。有人问“方案真能匿名推进?”有人嘀咕“这算不算绕过审批流程?”还有人直接@她:“洛主管,你一个人扛着也就罢了,现在拉全组下水,是不是太冒险?”
她没急着解释。第二天一早,她把打印好的简报人手一份发到团队桌上,封面上是她手写的字:“这不是我的方案,是我们的机会。”
站会开始前,技术组长张工抱着笔记本站在白板前,眉头拧成一个结。运营组长李姐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又急又乱。林妍悄悄递来一张便签:“有人觉得你这是抢功,不是合作。”
洛倾颜看了眼,没说话,只是把笔袋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然后拉开椅子坐下。
“我知道大家有顾虑。”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有人担心泄密,有人怕背锅,有人觉得又被当成救火队员。这些,我都懂。”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李姐脸上:“李姐,刚才你说‘每次都是最后填坑’,能多说一点吗?”
李姐一怔,没料到她会直接点名。犹豫几秒后,还是开了口:“三年前智慧城市项目,技术组延期两个月,最后三天让我们改完全部用户动线。结果上线当天出bug,领导问责,锅全在运营。”
“所以你不是反对协作,”洛倾颜接得很快,“是反对‘被协作’。”
李姐愣住,随即苦笑:“你倒是听得明白。”
她转向张工:“张工,你们坚持先闭环再开放,说白了,是怕接口一开,系统崩了算谁的,对不对?”
张工没否认,只说:“我们不是不配合,是得对结果负责。”
“那就别分先后。”她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出两条平行线,“技术搭框架的同时,运营用模拟数据跑动线。问题提前暴露,责任共同承担。”
她在中间画了个双向箭头,写下第一条协作公约:“谁最先发现问题,谁牵头组织短会,不追责,只解决。”
会议室静了几秒。
“听起来像理想主义。”有人低声说。
“那就试试看。”她把笔一放,“我们不是要完美开局,是要一起把事做成。”
会议结束时,文档标题下的评论区多了十几条,有建议接口命名规则的,有主动申请对接测试环境的,还有人上传了过往类似项目的踩坑记录。
她没来得及细看,手机震动。是外协单位的消息:“原定组件交付延迟12小时,厂里临时检修。”
她皱眉,正要回复,笔袋里的水晶忽然轻颤了一下。她不动声色地打开感知模式,笔尖微温——顾逸尘的情绪是“焦灼中带着期待”,像一根绷紧的弦,等着某个信号落地。
她合上笔袋,拨通行政电话:“调一台备用服务器,两小时内到位。”
下午三点,测试环境搭建完成。技术组开始部署接口,运营组同步录入模拟用户行为数据。她穿梭在两组之间,手里拿着记事本,一条条记下卡点,再一条条协调解决。
“张工说认证模块要重构,得延后联调。”
“李姐,你们能把动线拆成小模块先测吗?”
“服务器内存不够?我马上联系It扩容。”
她没坐过一次完整的饭,午饭是边走边啃的三明治,咖啡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晚上九点,第一轮联调失败。数据流卡在身份校验环节,模拟用户无法触发积分计算。
“重来。”她把错误日志发到群组,“问题出在权限字段,技术组改结构,运营组同步更新模拟数据,两小时后第二轮。”
有人低声抱怨:“反正也来不及,何必硬撑?”
她抬头,正看见李姐揉着太阳穴,张工盯着屏幕眼神发直。
她没反驳,只是打开笔袋,笔尖轻触特制纸页,默念:“顾逸尘此刻在做什么?”
水晶微闪,情绪反馈清晰——他还在办公室,焦灼未散,但深处有一丝光,是期待,是相信。
她合上笔袋,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一行字:“三年前dZ-09项目,也是这么熬出来的。他们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
没人接话,但键盘声重新响起。
凌晨一点,备用服务器完成切换。她亲自上手配置测试路径,把两组的数据流重新对齐。林妍默默递来一杯热咖啡,什么也没说。
“准备联调。”张工声音沙哑。
屏幕暗了几秒,随即亮起。一串模拟用户信息流涌入系统,身份校验通过,行为数据抓取成功,碳积分计算模块启动——
绿色对勾在屏幕上跳了出来。
没有人欢呼。张工往后一靠,闭上眼。李姐盯着结果看了五秒,忽然笑了。林妍轻轻拍了拍她的肩。
洛倾颜站在屏幕前,看着那行“测试成功”的提示,手指轻轻抚过笔袋。水晶微光稳定闪烁,映出顾逸尘办公室的方向——他的情绪不再是焦灼,而是缓缓下沉的安心,像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沙滩,干净而平静。
她没拨电话,只是把那杯凉透的咖啡倒掉,重新泡了一杯,端去技术区。
“接下来,”她把咖啡放在张工手边,“我们得在48小时内完成三轮压力测试。谁先撑不住,我替谁顶班。”
张工睁开眼,看了她一眼,忽然说:“你就不怕我们搞砸?”
“怕。”她笑,“但更怕因为怕,就停下。”
李姐这时开口:“运营组可以轮班跟进,但得有人统一协调反馈。”
“我来。”林妍举手。
“那就这么定。”她把记事本翻到新一页,“明天早会,我们列个协作排班表,谁发现问题,谁拉群,十五分钟内响应。”
凌晨两点十七分,她走出技术区,顺手关掉一排灯。走廊安静,只有打印机还在运转,吐出最后一份测试报告。
她站在门口,看了眼时间。手机震动。
是林妍发来的截图——项目群新消息:
【张工】:接口文档已更新,运营组随时可以拉数据。
【李姐】:模拟动线V2.0上传,按新字段调整。
【匿名成员】:我加了个异常捕获脚本,需要的话可以导入。
她没回复,只是把手机放回包里,转身又走回工位。
笔袋还在桌上,水晶安静地卧着。她轻轻打开,取出钢笔,在特制纸上写下:“今天,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笔尖落下的瞬间,水晶微光一闪,映出窗外未熄的几盏灯,像暗夜里不肯闭上的眼睛。
她合上笔袋,正要起身,手机再次震动。
是外协单位的消息:“组件已发出,加急配送,明早九点前到。”
她刚松口气,笔袋里的水晶忽然剧烈闪烁,频率急促,像是被什么情绪狠狠撞了一下。
她立刻打开感知模式,笔尖发烫——顾逸尘的情绪在短短几秒内从安心滑向震惊,像平静的湖面突然炸开一道裂痕。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对面大楼那扇熟悉的窗户。
灯还亮着。
他的手正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的文件标题一闪而过——
“沈婉 资金流向 2013-2018”。
她没再抬头看天,也没再低头翻那条消息。转身推门进公司时,脚步比来时快了半拍。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冷白的光线洒在桌角的笔袋上,水晶安静地卧在钢笔顶端,像一枚未拆封的信笺。她没打开它,只是将U盘插入电脑,把那份名为“绿色社区协同作战手册·V1”的文档上传至项目群,附言只有一句:“绿源智建愿意聊,但我们要在七天内交出原型。现在,是所有人一起上场的时候了。”
消息发出后三分钟,群里陆续跳出回复。有人问“方案真能匿名推进?”有人嘀咕“这算不算绕过审批流程?”还有人直接@她:“洛主管,你一个人扛着也就罢了,现在拉全组下水,是不是太冒险?”
她没急着解释。第二天一早,她把打印好的简报人手一份发到团队桌上,封面上是她手写的字:“这不是我的方案,是我们的机会。”
站会开始前,技术组长张工抱着笔记本站在白板前,眉头拧成一个结。运营组长李姐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又急又乱。林妍悄悄递来一张便签:“有人觉得你这是抢功,不是合作。”
洛倾颜看了眼,没说话,只是把笔袋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然后拉开椅子坐下。
“我知道大家有顾虑。”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有人担心泄密,有人怕背锅,有人觉得又被当成救火队员。这些,我都懂。”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李姐脸上:“李姐,刚才你说‘每次都是最后填坑’,能多说一点吗?”
李姐一怔,没料到她会直接点名。犹豫几秒后,还是开了口:“三年前智慧城市项目,技术组延期两个月,最后三天让我们改完全部用户动线。结果上线当天出bug,领导问责,锅全在运营。”
“所以你不是反对协作,”洛倾颜接得很快,“是反对‘被协作’。”
李姐愣住,随即苦笑:“你倒是听得明白。”
她转向张工:“张工,你们坚持先闭环再开放,说白了,是怕接口一开,系统崩了算谁的,对不对?”
张工没否认,只说:“我们不是不配合,是得对结果负责。”
“那就别分先后。”她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出两条平行线,“技术搭框架的同时,运营用模拟数据跑动线。问题提前暴露,责任共同承担。”
她在中间画了个双向箭头,写下第一条协作公约:“谁最先发现问题,谁牵头组织短会,不追责,只解决。”
会议室静了几秒。
“听起来像理想主义。”有人低声说。
“那就试试看。”她把笔一放,“我们不是要完美开局,是要一起把事做成。”
会议结束时,文档标题下的评论区多了十几条,有建议接口命名规则的,有主动申请对接测试环境的,还有人上传了过往类似项目的踩坑记录。
她没来得及细看,手机震动。是外协单位的消息:“原定组件交付延迟12小时,厂里临时检修。”
她皱眉,正要回复,笔袋里的水晶忽然轻颤了一下。她不动声色地打开感知模式,笔尖微温——顾逸尘的情绪是“焦灼中带着期待”,像一根绷紧的弦,等着某个信号落地。
她合上笔袋,拨通行政电话:“调一台备用服务器,两小时内到位。”
下午三点,测试环境搭建完成。技术组开始部署接口,运营组同步录入模拟用户行为数据。她穿梭在两组之间,手里拿着记事本,一条条记下卡点,再一条条协调解决。
“张工说认证模块要重构,得延后联调。”
“李姐,你们能把动线拆成小模块先测吗?”
“服务器内存不够?我马上联系It扩容。”
她没坐过一次完整的饭,午饭是边走边啃的三明治,咖啡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晚上九点,第一轮联调失败。数据流卡在身份校验环节,模拟用户无法触发积分计算。
“重来。”她把错误日志发到群组,“问题出在权限字段,技术组改结构,运营组同步更新模拟数据,两小时后第二轮。”
有人低声抱怨:“反正也来不及,何必硬撑?”
她抬头,正看见李姐揉着太阳穴,张工盯着屏幕眼神发直。
她没反驳,只是打开笔袋,笔尖轻触特制纸页,默念:“顾逸尘此刻在做什么?”
水晶微闪,情绪反馈清晰——他还在办公室,焦灼未散,但深处有一丝光,是期待,是相信。
她合上笔袋,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一行字:“三年前dZ-09项目,也是这么熬出来的。他们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
没人接话,但键盘声重新响起。
凌晨一点,备用服务器完成切换。她亲自上手配置测试路径,把两组的数据流重新对齐。林妍默默递来一杯热咖啡,什么也没说。
“准备联调。”张工声音沙哑。
屏幕暗了几秒,随即亮起。一串模拟用户信息流涌入系统,身份校验通过,行为数据抓取成功,碳积分计算模块启动——
绿色对勾在屏幕上跳了出来。
没有人欢呼。张工往后一靠,闭上眼。李姐盯着结果看了五秒,忽然笑了。林妍轻轻拍了拍她的肩。
洛倾颜站在屏幕前,看着那行“测试成功”的提示,手指轻轻抚过笔袋。水晶微光稳定闪烁,映出顾逸尘办公室的方向——他的情绪不再是焦灼,而是缓缓下沉的安心,像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沙滩,干净而平静。
她没拨电话,只是把那杯凉透的咖啡倒掉,重新泡了一杯,端去技术区。
“接下来,”她把咖啡放在张工手边,“我们得在48小时内完成三轮压力测试。谁先撑不住,我替谁顶班。”
张工睁开眼,看了她一眼,忽然说:“你就不怕我们搞砸?”
“怕。”她笑,“但更怕因为怕,就停下。”
李姐这时开口:“运营组可以轮班跟进,但得有人统一协调反馈。”
“我来。”林妍举手。
“那就这么定。”她把记事本翻到新一页,“明天早会,我们列个协作排班表,谁发现问题,谁拉群,十五分钟内响应。”
凌晨两点十七分,她走出技术区,顺手关掉一排灯。走廊安静,只有打印机还在运转,吐出最后一份测试报告。
她站在门口,看了眼时间。手机震动。
是林妍发来的截图——项目群新消息:
【张工】:接口文档已更新,运营组随时可以拉数据。
【李姐】:模拟动线V2.0上传,按新字段调整。
【匿名成员】:我加了个异常捕获脚本,需要的话可以导入。
她没回复,只是把手机放回包里,转身又走回工位。
笔袋还在桌上,水晶安静地卧着。她轻轻打开,取出钢笔,在特制纸上写下:“今天,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笔尖落下的瞬间,水晶微光一闪,映出窗外未熄的几盏灯,像暗夜里不肯闭上的眼睛。
她合上笔袋,正要起身,手机再次震动。
是外协单位的消息:“组件已发出,加急配送,明早九点前到。”
她刚松口气,笔袋里的水晶忽然剧烈闪烁,频率急促,像是被什么情绪狠狠撞了一下。
她立刻打开感知模式,笔尖发烫——顾逸尘的情绪在短短几秒内从安心滑向震惊,像平静的湖面突然炸开一道裂痕。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对面大楼那扇熟悉的窗户。
灯还亮着。
他的手正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的文件标题一闪而过——
“沈婉 资金流向 201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