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倾颜把车停稳,刚解开安全带,包里的钢笔忽然震了一下。她低头拉开拉链,水晶正泛着柔和的粉光,像是被什么情绪轻轻拨动。她没急着下车,而是把笔握在掌心,闭眼感受那一丝波动——不是焦虑,也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颤抖的期待,像雨后的枝头第一次冒出嫩芽,小心翼翼地探向阳光。
她知道,那是顾逸尘的情绪。
今天是“听见·相信”主题活动正式上线的日子。半小时前,他站在发布台前,手指在启动键上停顿了两秒才按下。那一刻,她正站在控制室后方,透过玻璃看着他的背影。他穿了件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可袖口微微卷起的边角出卖了他的紧张。
系统刚开启十分钟,技术组就发来预警:流量峰值突破历史记录,服务器出现短暂卡顿。
消息弹出的瞬间,群里炸了锅。有人立刻截图发到内部大群,附言:“第一批用户进不去,已经开始投诉了。”紧接着,苏曼的头像闪了闪,一条消息跳出来:“情感牌打得好,可产品撑不住,用户也不会买账。”
洛倾颜没回她。她打开特制笔记本,用钢笔写下:“顾逸尘此刻最需要听到的话。”
水晶光晕流转,她闭上眼。那一瞬,她“听”到了他的心跳——不是愤怒,不是焦躁,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害怕。怕辜负那些写下“我想被听见”的人,怕这场用真心换来的信任,最终变成一场笑话。
她立刻拨通电话。
“我们在听。”她说,“就像他们听清妈妈的声音一样。别怕,我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轻轻的一声“嗯”。
她挂了电话,转身对技术组说:“切备用通道,优先保障用户提交权限。”又让宣传组立刻发微博:“我们的系统正在努力‘听清’每一份信任,稍等片刻,爱不会错过。”配图是孩子画的那幅彩虹桥,只截了写着“妈妈早安”的一角。
十分钟不到,技术恢复,舆情反转。有用户留言:“等五分钟没关系,你们值得被等待。”
洛倾颜松了口气,抬头看见顾逸尘从发布台走出来,径直走向办公室。她跟上去,发现他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张画。他已经让人装了框,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阳光斜照进来,水晶笔的光晕恰好落在画上“妈妈早安”四个字上,像镀了一层柔光。
“你觉得,我们做对了吗?”他忽然问。
她笑了:“你看评论就知道了。”
他没动,只是低声说:“我怕这只是昙花一现。”
“那就让它开得再久一点。”她走到他身边,把钢笔轻轻放在桌上,“你看,不是我们在拯救声音,是声音在拯救我们。”
他侧头看她,眼神里有什么东西松动了。
中午,营销团队开了首日复盘会。数据面板刚投出来,有人皱眉:“订单增速不如预期,才三千多单。”
“可用户平均停留时间是平时的三倍。”洛倾颜调出另一组数据,“转发率涨了四倍,评论情感倾向92%为正向。”
她点开几条留言:
“我妈妈听不清我说话,但我可以让她听见我爱她。”
“我爸中风后说话含糊,你们的功能让他重新被听懂。”
“你们不是做语音识别,是在做情感翻译。”
会议室安静下来。
她继续说:“我们卖的不是产品,是重新开口的勇气。”
话音落下,掌声响起。有人小声说:“原来真的有人,是因为‘被听见’才下单的。”
顾逸尘站在人群后方,没鼓掌。他低头看着手机,锁屏是那条“妈妈早安”音频的截图,他给它命名为:“第一声。”指尖滑过屏幕时,他轻轻摩挲了一下相框边缘,像是在确认什么真实存在。
下午三点,电子屏上的订单数跳过五千,背景音乐悄然换成那首钢琴曲《听见》。整层楼的人都抬头看了眼大屏,有人吹了声口哨,有人笑着拍了拍同事肩膀。
就在这时,洛倾颜的邮箱弹出一条行业论坛的转载提醒。标题刺眼:“某公司借弱势群体炒作,实则技术并无突破?”
发帖人匿名,但语气精准,直指他们“拿听障儿童做营销工具”,质疑产品“并无实质性创新”。
她一眼认出这是沈婉的手笔。
她没急着回应,而是拿出钢笔,在特制纸上写下:“顾逸尘的童年,最后一次听见父亲声音的场景。”
水晶微光流转,她闭眼回溯——画面里是暴雨夜,七岁的男孩蜷在病房外,隔着玻璃看着父亲插着呼吸机。医生摇头,母亲崩溃大哭。男孩死死咬住嘴唇,没哭出声。那一刻,他发誓再也不依赖任何人的情感,只信数据、逻辑和结果。
她睁开眼,明白了。
沈婉知道他的软肋,也知道他最怕被说“虚伪”。她要的不是质疑产品,而是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份信任。
洛倾颜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技术组。
“帮我剪一段视频。”她说,“无声的,只要十五秒。”
画面很快做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上设备,调试几秒后,突然红了眼眶。镜头拉近,他嘴唇微颤,泪水滑落。字幕浮现:“他听清了孙女说的‘爷爷,我想你了’。”结尾一行小字:“我们不争辩,我们只让事实被听见。”
视频发布后两小时,转发破十万。有听障协会官方号转发:“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
洛倾颜回到工位时,包里的钢笔正微微发烫。她拿出来一看,水晶持续闪烁,光晕稳定而柔和,像是在自动记录什么。她翻开笔记本,发现纸上不知何时多了一道波形图——平稳、规律,交织着“欣慰”与“依赖”的频率。
金手指,又升级了。
她还没来得及细看,手机震动。是顾逸尘的消息:“晚上,能来趟办公室吗?”
她回了个“好”,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夜色渐深,公司只剩几盏灯亮着。她推开办公室门,顾逸尘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份用户留言汇编。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她手上那支笔上。
“它现在,能听见我心里的声音了?”他问。
“不是听见。”她轻声说,“是共鸣。”
他走近一步,忽然握住她的手。掌心微凉,却很稳。
“如果没有你,”他说,“我可能永远只懂数据,不懂心跳。”
她抬头看他,眼底有光。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桌上的画框静静立着,钢笔的水晶泛着柔粉的光,像一颗被轻轻唤醒的心。
他的拇指在她手背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是确认某种真实。
然后他说:“明天,我想去看看那位养老院的老人。”
她知道,那是顾逸尘的情绪。
今天是“听见·相信”主题活动正式上线的日子。半小时前,他站在发布台前,手指在启动键上停顿了两秒才按下。那一刻,她正站在控制室后方,透过玻璃看着他的背影。他穿了件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可袖口微微卷起的边角出卖了他的紧张。
系统刚开启十分钟,技术组就发来预警:流量峰值突破历史记录,服务器出现短暂卡顿。
消息弹出的瞬间,群里炸了锅。有人立刻截图发到内部大群,附言:“第一批用户进不去,已经开始投诉了。”紧接着,苏曼的头像闪了闪,一条消息跳出来:“情感牌打得好,可产品撑不住,用户也不会买账。”
洛倾颜没回她。她打开特制笔记本,用钢笔写下:“顾逸尘此刻最需要听到的话。”
水晶光晕流转,她闭上眼。那一瞬,她“听”到了他的心跳——不是愤怒,不是焦躁,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害怕。怕辜负那些写下“我想被听见”的人,怕这场用真心换来的信任,最终变成一场笑话。
她立刻拨通电话。
“我们在听。”她说,“就像他们听清妈妈的声音一样。别怕,我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轻轻的一声“嗯”。
她挂了电话,转身对技术组说:“切备用通道,优先保障用户提交权限。”又让宣传组立刻发微博:“我们的系统正在努力‘听清’每一份信任,稍等片刻,爱不会错过。”配图是孩子画的那幅彩虹桥,只截了写着“妈妈早安”的一角。
十分钟不到,技术恢复,舆情反转。有用户留言:“等五分钟没关系,你们值得被等待。”
洛倾颜松了口气,抬头看见顾逸尘从发布台走出来,径直走向办公室。她跟上去,发现他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张画。他已经让人装了框,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阳光斜照进来,水晶笔的光晕恰好落在画上“妈妈早安”四个字上,像镀了一层柔光。
“你觉得,我们做对了吗?”他忽然问。
她笑了:“你看评论就知道了。”
他没动,只是低声说:“我怕这只是昙花一现。”
“那就让它开得再久一点。”她走到他身边,把钢笔轻轻放在桌上,“你看,不是我们在拯救声音,是声音在拯救我们。”
他侧头看她,眼神里有什么东西松动了。
中午,营销团队开了首日复盘会。数据面板刚投出来,有人皱眉:“订单增速不如预期,才三千多单。”
“可用户平均停留时间是平时的三倍。”洛倾颜调出另一组数据,“转发率涨了四倍,评论情感倾向92%为正向。”
她点开几条留言:
“我妈妈听不清我说话,但我可以让她听见我爱她。”
“我爸中风后说话含糊,你们的功能让他重新被听懂。”
“你们不是做语音识别,是在做情感翻译。”
会议室安静下来。
她继续说:“我们卖的不是产品,是重新开口的勇气。”
话音落下,掌声响起。有人小声说:“原来真的有人,是因为‘被听见’才下单的。”
顾逸尘站在人群后方,没鼓掌。他低头看着手机,锁屏是那条“妈妈早安”音频的截图,他给它命名为:“第一声。”指尖滑过屏幕时,他轻轻摩挲了一下相框边缘,像是在确认什么真实存在。
下午三点,电子屏上的订单数跳过五千,背景音乐悄然换成那首钢琴曲《听见》。整层楼的人都抬头看了眼大屏,有人吹了声口哨,有人笑着拍了拍同事肩膀。
就在这时,洛倾颜的邮箱弹出一条行业论坛的转载提醒。标题刺眼:“某公司借弱势群体炒作,实则技术并无突破?”
发帖人匿名,但语气精准,直指他们“拿听障儿童做营销工具”,质疑产品“并无实质性创新”。
她一眼认出这是沈婉的手笔。
她没急着回应,而是拿出钢笔,在特制纸上写下:“顾逸尘的童年,最后一次听见父亲声音的场景。”
水晶微光流转,她闭眼回溯——画面里是暴雨夜,七岁的男孩蜷在病房外,隔着玻璃看着父亲插着呼吸机。医生摇头,母亲崩溃大哭。男孩死死咬住嘴唇,没哭出声。那一刻,他发誓再也不依赖任何人的情感,只信数据、逻辑和结果。
她睁开眼,明白了。
沈婉知道他的软肋,也知道他最怕被说“虚伪”。她要的不是质疑产品,而是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份信任。
洛倾颜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技术组。
“帮我剪一段视频。”她说,“无声的,只要十五秒。”
画面很快做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上设备,调试几秒后,突然红了眼眶。镜头拉近,他嘴唇微颤,泪水滑落。字幕浮现:“他听清了孙女说的‘爷爷,我想你了’。”结尾一行小字:“我们不争辩,我们只让事实被听见。”
视频发布后两小时,转发破十万。有听障协会官方号转发:“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
洛倾颜回到工位时,包里的钢笔正微微发烫。她拿出来一看,水晶持续闪烁,光晕稳定而柔和,像是在自动记录什么。她翻开笔记本,发现纸上不知何时多了一道波形图——平稳、规律,交织着“欣慰”与“依赖”的频率。
金手指,又升级了。
她还没来得及细看,手机震动。是顾逸尘的消息:“晚上,能来趟办公室吗?”
她回了个“好”,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夜色渐深,公司只剩几盏灯亮着。她推开办公室门,顾逸尘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份用户留言汇编。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她手上那支笔上。
“它现在,能听见我心里的声音了?”他问。
“不是听见。”她轻声说,“是共鸣。”
他走近一步,忽然握住她的手。掌心微凉,却很稳。
“如果没有你,”他说,“我可能永远只懂数据,不懂心跳。”
她抬头看他,眼底有光。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桌上的画框静静立着,钢笔的水晶泛着柔粉的光,像一颗被轻轻唤醒的心。
他的拇指在她手背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是确认某种真实。
然后他说:“明天,我想去看看那位养老院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