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贾诩两谏-《三国之匡扶天下》

  不久,王匡便在偏厅中见到了去而复返的贾诩。

  原来,方才会议散去,贾诩并未真正离开府邸,而是悄无声息地隐于廊庑一侧的花墙之后,似是早已料到王匡会有此单独一晤。

  “主公。”

  贾诩躬身行礼,神态依旧平静。

  王匡快步上前,亲自拉住贾诩的手臂引至席前,执壶为他斟上一杯清茶,言辞恳切:“文和请坐。饮杯新茶,稍解疲乏。”

  言语之间,请教之意甚明。

  贾诩安然受之,轻呷一口茶水,目光掠过王匡眉宇间难以掩饰的焦灼,微微笑道:“主公拳拳爱民之心,忧思形于颜色,天下诸侯中实属罕见,贾诩深感佩服。”

  王匡一摆手,叹道:“无论高门世家,还是田间庶民,皆是你我同胞,血肉相连,今遭此厄,匡岂能不急如焚?文和智计深远,还望有以教我。”

  贾诩轻摇手中蒲扇,并未直接回答,反而看向王匡,抛出一个问题:“主公,关中京兆、冯翊、扶风、弘农四郡,人口逾百万。若果真开仓放粮,赈济所有灾民,需要多少粮食?再者,关中连年征战,已非丰稔之地,存粮有限,这浩如烟海的粮食,又从何而来?”

  王匡闻言,凝神思索片刻,沉声道:“所需确乃巨数,粗略估算,恐需数十万石方能支撑一时。至于粮源……我四海商会分行遍布天下,或可紧急从河内、荆襄等未受旱情波及之地收购粮食,日夜兼程运入关中,或可解这燃眉之急。”

  贾诩轻轻摇头,又缓缓点头:“主公所言,确是常理。如山般的粮草,若调度得当,或可供百万之众一月之需,若是严格节用,支撑两三月亦非不可能。”

  然而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然则,主公可曾想过,今岁大旱,岂独虐我关中?豫州、兖州乃至中原各地,皆旱魃为虐,程度虽有不同,但粮价腾贵、民生艰难却是大同小异。若主公在关中大开官仓、无偿放赈之事传扬出去,四方饥民闻风而动,必将如潮水般涌入三辅之地。届时,涌入的流民岂止十万?百万亦非不可能!我等的粮草,又能支撑几时?”

  他稍作停顿,让王匡消化这番话,继而续道:“四海商会纵然富可敌国,若持续以高价购粮,再行无偿散尽,纵有金山十座,又能消耗多久?此非长久之计,更恐拖垮商会,动摇根基。”

  “再者,”贾诩目光变得愈发锐利,“如今主公坐拥并州、司隶两州之地。关中若放粮,并州雁门、朔方等郡也遭逢干旱,主公救是不救?且眼下我军正对匈奴用兵,数万大军每日粮草消耗犹如巨鲸吞海。长安更有新编的五万兵马,每日人吃马嚼,亦非小数。诸般重担,眼下几乎全赖四海商会四处筹措搜购之力支撑,早已是左支右绌,捉襟见肘矣!”

  听罢贾诩这番抽丝剥茧、直指核心的分析,王匡心情愈发沉重,背脊甚至渗出一层细汗。

  贾诩平日沉默寡言,一旦开口,却是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将看似慷慨仁政背后的巨大隐患和现实困境剖析得淋漓尽致。

  他如今已非仅据河内一郡之时,而是手握两州、治民七八百万。

  四海商会商路遍及天下,看似财力雄厚,但若要无偿承担起整个势力范围的赈灾重担,无疑是螳臂当车,根本无法持久。

  王匡深吸一口气,神色无比郑重,对着贾诩深深一揖:“先生所言,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匡思虑不周,几误大事!还请先生不吝赐教,匡,洗耳恭听!”

  贾诩侧身避过主礼,沉吟片刻,缓声道:“主公,眼下各家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米价高者三千文,低者亦近两千文。商人逐利,此乃天性,纵以严刑峻法威慑,亦难彻底禁绝。既无法扼杀贪婪,何不执其牛耳引之?”

  “哦?如何引之?”王匡目光一凝。

  “米价三千文、豆麦一千文,虽高,但尚未至百姓之绝境。既然如此,主公或可严厉打压,同时默许甚至明示粮商,短期内可按此价在关中售粮。”

  王匡若有所思:“文和的意思是……”

  “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贾诩嘴角露出一丝莫测的笑意:“关中粮价高企有利可图的消息一旦传开,天下粮商为牟暴利,自会想方设法,将各地粮食源源不断运来关中售卖。如此,我等无需耗费府库一分一银,自有无数商人主动为我等调粮入关,平抑粮荒!”

  王匡闻言,不禁点头:“确是如此!此乃借力打力之高招!”

  但随即他又皱起眉头:“然则,时日一长,其他州郡旱情加剧,粮价亦会攀升,届时利润驱使之下,粮商又会将粮食运往他处牟利,关中岂非再陷缺粮之境?”

  贾诩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从容道:“主公所虑极是。故而,此策需加上一条时限。”

  “时限?”

  “正是。”

  贾诩眼中闪烁着智谋的光芒,“主公可昭告四方:关中地区,特许粮商在未来三十日内,可按当前市价自由售粮,官府暂不干预限价。逾期之后,则将严格执行平抑粮价之政,严惩奸商!”

  王匡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妙啊!若加上此时限,粮商为在限期内赚取最大利润,必会争分夺秒,不惜成本,以最快速度将最多的粮食运入关中!这等于是在短期内,借助天下商贾之力,为我关中注入海量粮草!”

  贾诩含笑点头:“主公英明,正是此理!如此一来,虽然关中百姓短期内需购买高价粮,但至少有粮可买,有活路可寻,不至于立刻饿殍遍野,酿成大乱。而那些闻风从其他州郡涌来的流民,见到关中有粮,也能有一线生机,不至于完全绝望而生变。此举可极大缓解四海商会独自购粮赈灾的压力,使其能更专注于关键物资的调配和战略储备。”

  “此外。”

  贾诩补充道,“待大批粮草涌入,市面粮价或因竞争有所回落,或在一定阶段后,主公可命四海商会适时推出部分平价粮,或设粥棚赈济赤贫。经历过高价粮之苦的百姓,忽见四海商会竟售平价粮、施粥饭,两相对比,自然会感念主公与商会之恩德,四海商会的声誉必将如日中天,远迈以往。”

  王匡听得目射精光,忍不住击节赞叹:“好!好一招‘借渠引水’!既解粮荒之急,又收百姓之心,更保我方实力!文和洞悉人心,利用时势,真乃国士之才!王匡受教了!”

  他再次郑重向贾诩行礼,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感谢。

  贾诩再次摆手,语气依旧平淡:“主公过誉了,此乃谋士本分。然,贾诩尚有一谋,或可助主公于此危机之中,竟全功而拓疆土。”

  王匡闻言,精神大振,连忙亲自再次为贾诩斟满茶水,急道:“竟还有良策?文和快快请讲!”

  贾诩饮茶润喉,目光变得幽深起来,缓缓道:“主公可知,眼下关中四郡,京兆尹与弘农郡已牢牢掌控在手。然左冯翊、右扶风二郡,名义上虽遵号令,实则郡守心怀观望,根基未附,政令难通。”

  王匡心神一动,立刻明白了贾诩的指向。

  天灾固然可怕,但亦是整合势力、扩张地盘的天赐良机。他沉声道:“先生之意是……”

  贾诩压低声音,语气却带着一丝冰冷的锋芒:“值此大旱饥荒之际,正乃迫降此二郡的绝佳时机。主公可立即遣使,持您征西将军令,奔赴左冯翊、右扶风,严令两郡太守即刻开凿府库,放粮赈济其辖内灾民。”

  “此令,不仅要正式下达给郡府官员,更要刻意广宣于市井乡野,务使两郡百姓皆知是主公您下了命令,要求官府开仓救他们!”

  “此乃一石二鸟之策。”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算计,“若二郡太守遵从号令,开仓放粮。其府库存粮本就不丰,一旦尽数用于赈灾,则其御下之资立竭,军心民心皆仰赖我长安供给。届时,无需主公动用一兵一卒,粮尽之后,二郡自会乖乖归降,请主公接管。”

  “若其二郡太守抗命不尊,贪恋府库资财,不愿或不敢开仓……”

  贾诩冷笑一声,“那便是公然抗命,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必犯众怒,尽失民心!饿极了的百姓,求生无路之下,自会化为怒潮,为主公攻破衙署,诛杀贪官污吏!而后,自会打开城门,迎接主公的仁义之师入城!”

  “如此,无论其遵令与否,主公皆可不费一兵一卒,名正言顺地将左冯翊、右扶风彻底纳入囊中。顺势之下,凉州之安定、武都,乃至更远些的北地郡,亦可借此民心大势,或传檄而定,或轻取之!”

  王匡听罢,只觉一股寒意与热血同时涌上心头,额角不禁渗出细汗。

  贾诩此计,狠辣老到,更是将天灾人祸利用到了极致,几乎算尽了人心向背与各方反应。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激荡,对着贾诩深深一揖,语气无比郑重:

  “先生一席话,可定关中乾坤!真乃王佐之谋!请受王匡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