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隔岸观火两头下注-《重生大明1635》

  多尔衮出发了。

  皇太极离开前还向朝鲜发了一道六百里加急,旌旗招展中,两队人马朝各自目标奔去。

  皮岛之上,旌旗同样迎风招展。

  各式战舰与人马布满整个海湾,透露着一股肃杀之气。

  抵达皮岛休整一日,周遇吉部再次登船。

  兵贵神速他们不敢过多停留,于岛上补充给养,听取王国兴手下锦衣卫传达情报,顺便再让儿郎和战马活动活动筋骨。

  大明将士三十多年没正式踏上朝鲜土地了,毛文龙在的时候也仅在鸭绿江南岸打打游击。

  这一回来的是重振国威,顺便摧毁朝鲜国内亲清派势力,给李倧上点眼药。

  周遇吉很兴奋,沈世魁也精神抖擞。

  两万第三军儿郎外加一万水师,正整装待发。

  “小侯爷,曹将军,战场见!”

  “周将军,沈副总兵,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周遇吉、沈世魁、刘文炳、曹变蛟互敬军礼,刘文炳和曹变蛟沿着栈桥登上战船。

  皮岛离义州不到百里,距镇江堡四十里,曹刘两个后起之秀将带着各自兵马分兵而击。

  周遇吉、沈世魁坐镇皮岛指挥全局,首先攻击鸭绿江两岸。

  待朱大典一到,战火将烧得更旺,相信要不了几日,皇太极就会知晓屁股着火了。

  汉城,大内景福宫。

  “领议政,此事究竟该怎么办?卿拿个主意,事已至此,不能再拖了”

  李倧望向首席文官金瑬,眼中全是无奈,哪还有半点国王应有的风范。

  他这一个月面临金国与大明双重压力,早都被整不会了。

  前段时日驻沈阳通事传回消息,金国台吉上月称帝,要求朝鲜递交国书俯首称臣。

  九年前阿敏横扫平安道,朝鲜被逼与金国签订《江都和约》,金国为兄,朝鲜为弟,达成了表面上的同盟。

  朝鲜被压榨不少钱粮,还要时刻提防灭国。

  朝鲜一直奉大明为上国,虽朝贡中断数年,但形式上仍存在藩属关系。

  现在金国要求称臣,跟以前的所谓兄弟盟两回事了,预示着将与大明彻底决裂。

  这一记重拳让小朝廷两派人马争论不休,双方唇枪舌战迟迟下不了决断。

  接着忐忑不安中没过几天,明国锦衣卫又送来明皇圣旨。

  天朝皇帝态度无比强硬,还是这么多年来头一遭,警告朝鲜识得时务,不容许阳奉阴违,否则后果很严重。

  一连两个重磅炸弹,让夹缝中的小国上下如坐针毡,西人党与北人党就差拔刀相向了。

  “大王,我朝鲜国势单力薄,犹如沧海一粟,如何能够左右逢源啊。”

  李倧渴求金瑬力排众议斩断乱麻,顺便让他也告别摇摆不定,结果来了句废话。

  想当年海光君在萨尔浒之战中两头押注,置大明于不顾拒不出兵相助,李倧借此发动政变夺取景福宫之主。

  那个为他冲锋陷阵的金瑬不见了,现如今遇到的局面与海光君类似,李倧内心拔凉。

  “大王,我朝尊天朝上国近三百年,自去年起大明已呈现转机,倒向建奴即与大明水火不容,切不可误判形势啊大王!”

  礼曹判书金尚宪上前一步,几乎痛心疾首。

  他这礼曹判书主管着外交,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大明朝贡虽中断多年,但明国那边的事就只有他最清楚。

  头段时日锦衣卫与他接触,拈重点说了些明国的事,让他对大明有了更多了解。

  他觉得大明依旧强大,而且显现出日新月异之势,绝不可草率对待。

  朝鲜国国名都是洪武大帝亲赐的,大明对朝鲜历来不薄,是最好的主人。

  此事也向大王和金瑬禀报过,然而两人一直态度暧昧。

  “金尚宪,你想将朝鲜国推入深渊吗?你就是个大奸臣,休得蛊惑王上!”

  金自点出言训斥,以他和崔明吉等人为首的北人党,早都被建奴打怕了。

  在北人党眼中,大明已经日落西山,对建奴,哦不,对大清国屡战屡败丧师失地。

  明皇宣府获胜应该只是侥幸,积极向清国看齐才行,他们可不想有朝一日被清算。

  “金自点,你个恬不知耻的混蛋,奴儿杀我平民抢我钱粮,奴儿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眼睛吓了吗?你就那么想认贼作父吗?置大王与百姓于不顾,你无耻至极!”

  “老子抽你!”

  金自点再也忍不住了,争论一二十天积怨越来越深,血气上涌想玩武斗。

  “你敢!”

  “老子有何不敢!”

  “来呀!”

  西人党和北人党又开始剑拔弩张,明国朝官当着皇帝打架司空见惯,他朝鲜一点都不差。

  “住手!休得无礼!”

  金瑬粗气直喘大喝一声。

  朝堂之上拳脚相加,他这百官之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

  一群侍卫迅速将两帮子人隔开,架是打不成了,嘴上却不一点饶人,唾沫星到处飞。

  “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倧面色铁青,重重拍打桌案,这么多天以来他也不知道拍了多少次。

  两帮朝臣始终僵持不下,势力也旗鼓相当,代表人物还都是当年助他夺位的大功臣。

  自己优柔寡断害人不浅,今日想有个了结又有点悬了。

  “启禀大王,承政院有公文呈报,分别来自明清两国!”

  一内侍手捧文书,火急火燎进入殿中。

  李倧眉毛一抬,这还真是凑巧,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绝非什么好事。

  如闹市一般的朝堂总算安静下来,两派臣子心思各异,眼巴巴望着李倧。

  “呈上来!”

  “是!”

  李倧先拿起清国那一本,没看几个字就神色恐慌。

  皇太极命他调兵两万人从义州过江,到镇江堡、金州、盖州三处协防守城。

  接令后必须即刻启程,否则怎么怎么,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李倧懵了,是否向其称臣都还未下断章,皇太极便默认他是臣子,指手画脚气焰嚣张。

  胳膊拗不过大腿,这该如何是好啊?

  心情跌落谷底,拿起明国文书,李倧颓废的身心为之一振。

  沈世魁以东江镇名义下文朝鲜国,告知明军将于近日进军义州,剿灭平安道所有建奴。

  同时将在鸭绿江西北岸攻打镇江堡,紧接着便会收复整个辽东半岛。

  军事筹划毫不遮掩,还仅由一个副总兵发文,可见明国多么有底气。

  沈世魁阐明大明本次出兵十余万,数日后将有明军登陆朝鲜,接管汉城并延伸到全境。

  大明身为宗主国不忍看藩国受奴酋肆虐,天朝陛下有旨,将替朝鲜守好国门。

  顺便还提了一句,宁锦防线直至朵颜故地多处已经燃起战火,大明水路四路围攻,建奴这一回不死也得脱层皮。

  全文没有提任何要求,跟皇太极的咄咄逼人完全两码事。

  “妙啊,妙啊,哈哈哈......”

  李倧捧着文书仰天长啸,这当中的分量他分得清。

  皇太极一登基明国就挑起战争,明显属于威慑,而皇太极放不下面子,极有可能亲征。

  结合皇太极旨意,显然奴酋派兵出征西边去了,怕辽东出现不稳,故强令朝鲜出兵。

  “领议政!”

  “臣在!”

  “念给诸卿详听!”

  “是!”

  金瑬娓娓道来,臣子们全都屏住呼吸,生怕听漏半个字。

  小半刻钟后,所有人都已门清。

  “大王,天朝于我国情谊深厚啊,应命平安、咸镜二道伺机而动,助天朝剿灭建奴。

  全境八道大开城门,夹道迎接王师,彰显我藩国之忠诚!”

  金尚宪满脸堆笑,锦衣卫说得一点没错,大明不可能不管他们,朝鲜有望了。

  “臣附议!”

  “臣附议!”

  “......”

  西人党像捡到了金子,全都神色兴奋。

  “大王,臣以为仍需谨慎对待!”

  金自点这个唱反调的又跳出来了,说话总是那么不入耳。

  “你......”

  金尚宪双眼怒视,破坏老子好心情,狗日的。

  “呃,礼曹判书稍安勿躁,看兵曹判书怎么说。”

  李倧抬手,直接制止了矛盾升级。

  朝堂允许有不同意见,如今情况又变了,金尚宪只得收声。

  “大王,明国此举绝非信口开河,然胃口是否真能吞下不得而知。

  故臣以为,确应从平、咸二道聚兵,然可慢不可快,大明胜则助明,大清胜则助清!”

  李倧和金瑬眼前一亮,他们都不是傻子。

  金自点这次没有坚持北人党理念,而是采取左右摇摆,倒也符合二人当下的骑墙风格。

  “以卿之意乃两面下注,见机行事,谁也不会得罪?”

  “正是!”

  李倧微微点头,得意地瞄了金尚宪一眼。

  “金自点,天朝都不承认金国,皆以建州奴儿称之,你一口一个大清,忠义何在?”

  金尚宪非常不满,王上也跟着想入他的套,真是昏庸啊。

  “大王,此举万万不可取,大明此战必胜,若察觉我朝阳奉阴违,岂不惹得雷霆震怒!”

  “金尚宪,大明二十多年来对建奴哪一场获过胜?靠隔靴擦痒昙花一现宁远大捷之类吗?

  大明就一定胜?大清就一定败?万一大清胜了又怎么办?我朝挡得住八旗兵锋吗!”

  “明国兵强马壮,听说大明禁军早已今非昔比,火器更是横扫四方,如何不能取胜!”

  “听说,呵呵,就一句听说,你金尚宪亲眼所见?”

  “朝鲜讲求忠孝礼义,大明乃我宗主上国,我等岂可做背信弃义之事!”

  “九年前阿敏铁蹄攻我国土,宗主在哪里?逼大王签城下之盟,宗主又在哪里?”

  “两百多年来大明赐于朝鲜实惠若干,神宗皇帝两度抗日援朝,没有大明朝鲜早已不存!”

  “够了!”

  再说下去就又要没完没,竟然还提到了灭国,李倧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此事休要再议,传本王令旨,按兵曹判书说的办,退朝!”

  这下没了优柔寡断,李倧非常干脆。

  朝大明伸手要钱要庇佑的日子早已不在,他也在怀疑那宗主上国在夸大其词。

  看来海光君当年两头下注并无错,他何尝不是另一个翻版。

  什么狗屁忠义,一切皆为云烟,确保王位巩固私利最重要!

  喜欢重生大明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