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问题达成一致后,双方开始就印尼问题和印度问题进行谈判。
英国人在印度问题上狮子大开口,要求驻扎印度的义军无条件投降,然后遣送回国,义军将印度起义军领袖章西女王交出。
义军显然也不会同意这么离谱的决定,双方你来我往的争论不休,最终经过半个月的争论达成协议。
第一,义军撤出印度,而英军之非印度籍士兵不得留在印度,双方原则上不直接出兵插手印度事务,印度问题由印度自行决定。
第二,义军主力将会从印尼撤回,但义军将会在马六甲海峡两侧建立三个军事基地,以防止英军完全控制马六甲海峡。
第三,马六甲海峡之收益由本地政权收取六成,义军和英军收取一成,马六甲海峡之收费标准由义军与英军协商制定,义军与英军有保证马六甲海峡及其周围海域安全的义务。
事实上,由于近半年抽调数十万野战部队进行大规模会战,本身就对义军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义军也不愿意一致对英国人逼迫太甚,于是双方商议出了比较好的结果,并将条约进行了公布。
条约签订后,义军开始陆陆续续撤军,义军首先从印尼地区撤兵,不过撤兵时使用粮食换取了大量的橡胶等资源,并顺路帮助当地百姓进行了土改政策。
之后,孙望舒从各部中选取精锐,在马六甲海峡两岸修筑了两座水泥铸就的防御堡垒群,并在基地内留驻了总共五千精兵和大量的武器装备。
之后这些士兵每月的补给将由水师进行运送,所需之蔬菜水果则由士兵用粮食向当地之百姓进行换取。
而英国却趁势派遣了大批的印尼籍英军回来重新占领土地,并组建新一轮的印尼政府,这一次印尼政府不再有英国人直接统治,而是通过选举手段选出一位总理来进行治理,英国希望以政治手段来实行对印尼的间接统治,为此英国还推动印尼新政权允许双重国籍,并派遣了一大批英国人以双重国籍的身份参加竞选,控制了大多数的州。
义军当即还以颜色,扶持了一大批的亲中派争取其他州的州长职位,形成一个稳固的政党,与英国扶持的政党进行对峙。
如果是在印尼问题上英国人还算收敛的话,那他在印度问题上就相当的有意思了。
英国政府对外宣称其驻军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印度籍士兵,硬生生将数万名精锐英军改编成了印度地方军,按照约定撤销了印度总督职位,但转头就以双重国籍的手段让英国总督摇身一变成了印度总理。
最离谱的是,英国宣布印度、印尼这些国家不设置国家元首,其最高长官为国家总理,尊英国女王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面对英国人钻条约漏洞的行为,义军虽然有些愤怒,但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制裁。
一大批义军派遣的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被章西女王册封了正式官职留在印度,义军各部撤离前帮助章西女王进行大练兵,总共给她编出了十二个整编师的兵力,并配备了武器和工厂,甚至有一大批基层军官以军事顾问等手段进入军队里。
义军撤离时,因为印度本土人口实在庞杂,拿不出粮食等物资进行酬谢,于是章西女王将缴获的一大批金银珠宝等交给义军,以做换取武器的报酬。
到农历九月份,义军各部陆陆续续回国,但义军仍然在海外各基地保留了十万人左右的军事力量,以应对时局的变化。
李希音甚至安排新组建的各省守备师轮番前往缅甸、越南等地驻守,肃清殖民残余势力,保证土改顺利进行,清剿土匪,在实战中进行练兵。
因为义军军纪严格,稍有触犯军纪的都会收到严惩,加上义军到了地方会使用粮食等换取物品,且出手大方,因此没有得到百姓反案。
李希音还将几次大考的考生派遣到越南、缅甸等地进行实习,让他们参与战后重建、基层自治等等方面,逐步推动了其各民族自治州府的组建,最终在十月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政府相继成立,其政体的特点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整体进行三权分立和民主协商。
随着其局势的稳定,其生产力得到恢复,农业出现剩余,工商业也开始发展,于是义军又通过商业手段赚取其多余的粮食补充国库。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义军在内部统筹资源,进行土改,鼓励开垦荒地,推动工商业发展,最终湖南、四川、云贵等地产粮完全富足,而两广等占领区粮食出现富余,在海南义军屯田的收入更是足以支撑军队建设。
由于长达十年的轮番战争,各省人口其实大量锐减,因此现有的土地完全能够养活那么多人,至于江北百姓依旧如此困苦,是因为地主们仍旧全力进行土地兼并,将百姓变成佃农,最终导致有地之人粮食发霉,无地者饿死荒郊。
不过为了缓解内部矛盾,李希音主政以来一方面是培养大量的农业人才进行研究,甚至不惜代价的将其优秀者送去欧洲留学,其成果也是好的,随着肥料知识的普及和农药的出现,义军辖区产量增加了四成。
另一方面,李希音一直驳斥人口恢复,修订严格的婚姻法保证女子的利益,鼓励女人去学习、去工作甚至去战场来建功立业,成就事业,加上安全措施的普及,使得义军辖区内人口保持了一个较低的增长率。
事实上,在战争没有平息、农业技术没有取得革命性进展的时候,放任人口的无序增加,只会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崩溃。
义军辖区内尚有人口超过一亿,足以维持义军长期征战的需要,因此义军并不是需要大规模鼓励生育,相反为了维持秩序,义军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了22岁,并指定严苛的法律,违法发生关系的进行严惩,进行强奸等犯罪行为的轻则十年劳改,重则斩首示众。
李希音认为,旧世界腐朽没落,女性毫无安全与权力,好一点的不到十五就嫁了出去,一辈子伺候别人,还常常年纪轻轻就离世,差一点的不到十岁就被卖去青楼或者是童养媳,受尽凌辱,若其其走出房屋,又常常遭遇不测,因此只有以严苛进行约束,再让这些女人掌握权力,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
对于肮脏污浊的混沌世界,铁血之法律才能重塑规则。
英国人在印度问题上狮子大开口,要求驻扎印度的义军无条件投降,然后遣送回国,义军将印度起义军领袖章西女王交出。
义军显然也不会同意这么离谱的决定,双方你来我往的争论不休,最终经过半个月的争论达成协议。
第一,义军撤出印度,而英军之非印度籍士兵不得留在印度,双方原则上不直接出兵插手印度事务,印度问题由印度自行决定。
第二,义军主力将会从印尼撤回,但义军将会在马六甲海峡两侧建立三个军事基地,以防止英军完全控制马六甲海峡。
第三,马六甲海峡之收益由本地政权收取六成,义军和英军收取一成,马六甲海峡之收费标准由义军与英军协商制定,义军与英军有保证马六甲海峡及其周围海域安全的义务。
事实上,由于近半年抽调数十万野战部队进行大规模会战,本身就对义军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义军也不愿意一致对英国人逼迫太甚,于是双方商议出了比较好的结果,并将条约进行了公布。
条约签订后,义军开始陆陆续续撤军,义军首先从印尼地区撤兵,不过撤兵时使用粮食换取了大量的橡胶等资源,并顺路帮助当地百姓进行了土改政策。
之后,孙望舒从各部中选取精锐,在马六甲海峡两岸修筑了两座水泥铸就的防御堡垒群,并在基地内留驻了总共五千精兵和大量的武器装备。
之后这些士兵每月的补给将由水师进行运送,所需之蔬菜水果则由士兵用粮食向当地之百姓进行换取。
而英国却趁势派遣了大批的印尼籍英军回来重新占领土地,并组建新一轮的印尼政府,这一次印尼政府不再有英国人直接统治,而是通过选举手段选出一位总理来进行治理,英国希望以政治手段来实行对印尼的间接统治,为此英国还推动印尼新政权允许双重国籍,并派遣了一大批英国人以双重国籍的身份参加竞选,控制了大多数的州。
义军当即还以颜色,扶持了一大批的亲中派争取其他州的州长职位,形成一个稳固的政党,与英国扶持的政党进行对峙。
如果是在印尼问题上英国人还算收敛的话,那他在印度问题上就相当的有意思了。
英国政府对外宣称其驻军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印度籍士兵,硬生生将数万名精锐英军改编成了印度地方军,按照约定撤销了印度总督职位,但转头就以双重国籍的手段让英国总督摇身一变成了印度总理。
最离谱的是,英国宣布印度、印尼这些国家不设置国家元首,其最高长官为国家总理,尊英国女王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面对英国人钻条约漏洞的行为,义军虽然有些愤怒,但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制裁。
一大批义军派遣的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被章西女王册封了正式官职留在印度,义军各部撤离前帮助章西女王进行大练兵,总共给她编出了十二个整编师的兵力,并配备了武器和工厂,甚至有一大批基层军官以军事顾问等手段进入军队里。
义军撤离时,因为印度本土人口实在庞杂,拿不出粮食等物资进行酬谢,于是章西女王将缴获的一大批金银珠宝等交给义军,以做换取武器的报酬。
到农历九月份,义军各部陆陆续续回国,但义军仍然在海外各基地保留了十万人左右的军事力量,以应对时局的变化。
李希音甚至安排新组建的各省守备师轮番前往缅甸、越南等地驻守,肃清殖民残余势力,保证土改顺利进行,清剿土匪,在实战中进行练兵。
因为义军军纪严格,稍有触犯军纪的都会收到严惩,加上义军到了地方会使用粮食等换取物品,且出手大方,因此没有得到百姓反案。
李希音还将几次大考的考生派遣到越南、缅甸等地进行实习,让他们参与战后重建、基层自治等等方面,逐步推动了其各民族自治州府的组建,最终在十月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政府相继成立,其政体的特点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整体进行三权分立和民主协商。
随着其局势的稳定,其生产力得到恢复,农业出现剩余,工商业也开始发展,于是义军又通过商业手段赚取其多余的粮食补充国库。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义军在内部统筹资源,进行土改,鼓励开垦荒地,推动工商业发展,最终湖南、四川、云贵等地产粮完全富足,而两广等占领区粮食出现富余,在海南义军屯田的收入更是足以支撑军队建设。
由于长达十年的轮番战争,各省人口其实大量锐减,因此现有的土地完全能够养活那么多人,至于江北百姓依旧如此困苦,是因为地主们仍旧全力进行土地兼并,将百姓变成佃农,最终导致有地之人粮食发霉,无地者饿死荒郊。
不过为了缓解内部矛盾,李希音主政以来一方面是培养大量的农业人才进行研究,甚至不惜代价的将其优秀者送去欧洲留学,其成果也是好的,随着肥料知识的普及和农药的出现,义军辖区产量增加了四成。
另一方面,李希音一直驳斥人口恢复,修订严格的婚姻法保证女子的利益,鼓励女人去学习、去工作甚至去战场来建功立业,成就事业,加上安全措施的普及,使得义军辖区内人口保持了一个较低的增长率。
事实上,在战争没有平息、农业技术没有取得革命性进展的时候,放任人口的无序增加,只会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崩溃。
义军辖区内尚有人口超过一亿,足以维持义军长期征战的需要,因此义军并不是需要大规模鼓励生育,相反为了维持秩序,义军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了22岁,并指定严苛的法律,违法发生关系的进行严惩,进行强奸等犯罪行为的轻则十年劳改,重则斩首示众。
李希音认为,旧世界腐朽没落,女性毫无安全与权力,好一点的不到十五就嫁了出去,一辈子伺候别人,还常常年纪轻轻就离世,差一点的不到十岁就被卖去青楼或者是童养媳,受尽凌辱,若其其走出房屋,又常常遭遇不测,因此只有以严苛进行约束,再让这些女人掌握权力,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
对于肮脏污浊的混沌世界,铁血之法律才能重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