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航空发动机,落后三十年?-《重生汉东赵瑞龙,我要逆天改命》

  砰砰砰~

  礼花齐放,震耳欲聋。

  “开工大吉!”

  赵瑞龙挥动铁锹,率先铲起一锹泥土。

  担任龙国商用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的蔡晓桦,紧跟着也铲起泥土挥向基坑。

  随后,出席开工典礼的众多领导、工程院士,也纷纷铲土。

  象征着吕州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正式破土动工。

  片刻后。

  仪式结束,大批工程机械,开始轰鸣施工。

  艳阳高照之下,大量的嘉宾都已经退场离去,但蔡晓桦却迟迟没有动身。

  赵瑞龙送走了车队,来到蔡晓桦身旁。

  年过半百的蔡晓桦,毕业于京州航空航天大学。

  后又前往燕京继续攻读,是龙国第一批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

  再后来,他入职龙国航空工业集团,从事军用发动机研制多年。

  赵瑞龙知道。

  今天的动工仪式,对蔡晓桦来说意义非凡。

  不仅仅是意味着,他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汉东省。

  还象征着,他所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

  为了满足国防需求,确保战时不至于被卡脖子,没有军用发动机可用。

  在过去几十年里,龙国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搞出过几款军用发动机。

  虽然相比于国外,推重比很小、油耗很高、可靠性较差……但军用航空发动机,能用就行。

  真要打仗,谁还在乎那点油耗?

  哪怕发动机稳定运行时间,只有两百小时都没关系。

  因为战机可能还没飞到发动机寿命极限,就已经被击落了。

  然而……

  民用航空发动机,就大不一样了。

  民航企业购买飞机,是用来赚钱盈利的。

  所以对飞机最重要核心部件发动机,自然有着极高的要求。

  既要推力足够大,以便飞机能装载更多,又要油耗足够低,因为燃油成本直接关系到盈亏。

  同时还要可靠性足够高,不能无法适应恶类气候和工况环境,不能飞着飞着就出毛病,不能搞得飞机经常趴窝无法运营。

  另外,运行时的噪音还要足够低,不能让搭乘飞机的旅客,以及航线和机场周边的居民觉得太吵,在舒适性方面有所保证。

  除此之外,保养周期要足够长,别没飞多少飞行时长就又要停机保养,而且维修保养还得足够方便快捷,成本也不能太高。

  总而言之。

  军方对军用发动机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性能足够强,其他方面都次要。

  可民航企业对民用发动机,要求可就无比苛刻了,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很优秀。

  而龙国搞过不少军用的,还从来没自主研制过民用大推力的。

  这一搞,还是要给国产大飞机搞配套的。

  一旦民用发动机研制不够顺利,那么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进度也会被耽误。

  一旦民用发动机搞出来不够好,也会导致国产大飞机的整体性能受到影响。

  如此难上加难。

  以至于重启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建议两条腿走路。

  也就是一边研制配套的国产发动机,一边争取引进西方现有的先进发动机。

  即便国产发动机研制不顺、性能不佳,采用国外进口发动机的国产大飞机,也不至于被耽误。

  尤为关键的是,西方老牌航空发动机企业,经验丰富、技术先进、产品成熟,找他们供应市面上正广泛应用的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也有保障。

  哪怕价格贵不少,哪怕产能受制于人,但用着也安心不少,并且还能有利于国产大飞机研制成功后,在西方通过适航取证,从而打开国际市场销量。

  然而……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好处虽多,但却被赵瑞龙一票否决。

  赵瑞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龙国商飞本就要和西方的波音空客抢饭吃,西方哪能那么好心,提供又好又不贵的现役发动机?

  即便要提供,也不知道需要谈判多少年,谈成了后,售价、产量、供应周期等都是别人说了算。

  一架就需要装两台发动机,你想年产上百架大飞机?

  可人家就只给你提供几十台发动机,你能咋办?

  一问就是材料供应不畅、生产过于繁忙等各种理由。

  而且就不提供最先进、最省油的。

  说帮忙在西方通过适航取证,也毫无实际行动。

  如此既暴赚你的钱,还不帮你的忙,你能咬他一口?

  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

  航空发动机这么缺一不可、至关重要的部件,岂能受制于人?

  而且断了从国外引进的这条路,还能更加专注的走自主国产化这条路。

  否则老想着自主研制不好,还可以从国外引进。

  就不会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

  当然。

  这只是赵瑞龙,一票否决之时,给出的理由。

  还有一个原因,赵瑞龙没说。

  那就是作为穿越者的他,深知西方的一贯套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前的那个世界,国产大飞机项目就上了当。

  从论证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投入商业运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小批量量产之后,产能一直提不上去,国外的适航取证也进展缓慢。

  哪怕陆陆续续生产了很多架,已经安全平稳运行了很多架次,输送了大量旅客。

  可是包括发动机在内,大量核心部件和系统受制于人。

  不仅价格不菲,还供应不足,导致成本压不下去、产能也提不上来。

  通过国外的适航取证,打开国际市场更是遥遥无期。

  所以……

  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的赵瑞龙,当然要避免重蹈覆辙。

  尤其是国产大飞机项目,是自己一手主导重启的,自己还提供了大部分资金。

  谁出钱,谁就是大爷!

  赵瑞龙当然就有一票否决权。

  有赵瑞龙掏钱买单,高层当然也乐意让国产大飞机用国产发动机。

  况且军用发动机都搞了那么多年,各方面也算是有些经验和基础。

  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这样一来,蔡晓桦就压力巨大了。

  虽然不管军用还是民用,都是航空发动机,并不算跨行跨界。

  而且赵瑞龙还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份特别详实的研发方案。

  但毕竟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发动机,侧重点不一样,用户需求大不相同。

  “蔡工,开弓没有回头箭,都这时候了,你再怎么担心也没用,干就完了,反正即便没搞好,亏钱的和担责的,是我也不是你。”

  赵瑞龙话音刚落,蔡晓桦就扭头侧目说道:

  “花那么多钱,请那么多人,组织协调那么多单位参与,现在就连研发制造基地都开工建设……你说我要是毫无压力,未免也太不负责了吧?”

  赵瑞龙略略点头。

  从大飞机项目重启以来,真的是每天都在烧钱。

  因为一架现代化的喷气式客机,技术组成太庞大太复杂了。

  不仅要适应恶劣复杂的气候环境和工况条件。

  还要确保经济、舒适、安全、可靠……

  所以哪怕只是驾驶舱和客舱玻璃,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试验、不断改进……

  而一架飞机,技术难度远远超过玻璃的零部件,又何止上千?

  所以需要太多太多单位参与研制。

  高层是可以一声令下,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央企都纷纷参与研制。

  可是要搞设计、要做实验、要添置设备采购耗材、要发工资和奖金……

  各种各样的开销加一起,那都不叫花钱了,而是在烧钱。

  平均每天都要烧掉几千万。

  这还只是初始设计阶段。

  等包括发动机、起落架、航电系统等在内,大大小小众多零部件开始进入实验阶段。

  等用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装制造出了首架机,开始进入密集的试飞验证阶段。

  那时候,烧钱会更加猛烈,每天起码一个亿。

  因为哪怕只是试飞一次,不算人员成本、飞机损耗、机场起降、指挥调度等成本,烧的航油都是以吨计。

  而要想全面检验飞机是否安全可靠,也为了拿到型号合格证以便量产交付,要造好几架试飞机,试飞上千架次。

  其中还有不少试飞科目,还要到极寒、极热、高原、海岛等机场去飞,也不是飞起来转悠几圈就完事,会有大量的考核科目。

  因此。

  眼前繁忙的工地,建的哪儿是发动机研制基地。

  分明就是在建一座大型焚烧炉,将来大把大把的在这儿烧钱。

  “放心吧蔡工!”

  “咱们龙国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研制军用发动机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更有强大的国家意志!”

  “即便将来某一天,我赵瑞龙没钱烧不起了,咱们龙国也一样会勒紧裤腰带,研制出一流的国产航空发动机!”

  蔡晓桦目光有些诧异的看着赵瑞龙。

  “你就这么有信心?”

  “当然!”

  赵瑞龙笑容满面的说道:

  “咱们军用发动机,都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为什么民用发动机却不行?”

  蔡晓桦一愣。

  “赵总你说错了吧?咱们的军用发动机,哪儿达到了国际一流?至少还落后三十年吧!”

  “难道你忘了,四年前米国研制的全球第一款隐身战斗机,就已经首飞成功了吗?”

  “那不仅仅是全世界第一款五代战机,所使用的发动机,推重比更是高达10.5,这是多么恐怖的性能参数!”

  “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地表最强航空发动机,相比于咱们,简直就是外星人般的高科技,太领先太强大了!”

  赵瑞龙淡淡一笑。

  推重比,对军用发动机来说确实至关重要。

  它是发动机的推力与发动机自重的比值。

  数值越大,代表发动机性能越强、效率越高、技术越先进。

  同样的重量,推重比越大的发动机,就能有更强大的推力,可以让战机具备更强的飞行性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么同样的推力,推重比越大的发动机,自然重量就越轻,较轻的重量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强的飞行性能。

  所以……

  能研制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一直都十分看重推重比这个参数。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龙国的军用航空发动机,落后世界先进水平二三十年。

  就是因为七十年代,龙国通过技术引进加仿制创新,终于研制出了一款军用航空发动机,但是推重比差一点才还不到3.9。

  而同一时期,米国的推重比已经超过7。

  要是双方发生空战,单凭发动机的性能差距,米国对龙国都是轻松碾压。

  无数军工人开始疯狂努力,希望能尽快缩短差距。

  然而……

  龙国的军用发动机,虽然进步神速。

  可米国人实在是太‘凶悍’了。

  1997年,米国隐身战斗机成功首飞,所用的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0.5。

  得知这一消息,龙国不少航空发动机专家、科研人员、军工企业技术人员都懵了。

  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再加上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

  米国一次次外科手术般精准的空袭打击,轻松虐杀对手,也惊醒了亿万龙国人。

  血液里流淌的‘落后就要挨打’基因,被彻底刺激觉醒。

  部队一律不得经商,开始全面瞄准现代高科技战争。

  自然谁也没有怀疑,米国人会造假。

  大家一心只想着,米国作为全球最先进发达的军事强国,他们真有可能为第五代战斗机,研制出推重比超过10的超强发动机。

  所以羡慕嫉妒是没用的,只有赶紧奋起直追,加大科研力度。

  为此。

  龙国抽调精兵强将,火速审批立项。

  特事特办,以火箭般的速度,将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列为了国防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不过……

  即便经过多年努力,无数人绞尽脑汁,竭尽国内科技、材料等各方面的极限。

  新一代的军用涡扇发动机,经过地面测试,发现推重比也只有7.5。

  虽然相比于其他国家,已经很了不起。

  可是蔡晓桦等军工专家,依然觉得还不够。

  大家都觉得7.5算什么?

  人家米国人,很多年前就研制出了推重比高达10.5的发动机。

  推重比相差3,还敢说不落后三十年?

  因而广大军工人,还需要继续进步。

  争取下一代,研制出推重比超过10的发动机。

  如今。

  第二代国产军用涡扇发动机,研发任务基本结束,第三代还没开始立项。

  蔡晓桦受命带队,转战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

  在赵瑞龙的大力支持下,研制出性能不错的民用发动机,蔡晓桦自然是很有信心。

  可是要说性能一流……

  他当然不信。

  这让赵瑞龙怎么说?

  作为穿越者,赵瑞龙当然太熟悉西方人弄虚作假。

  什么产品性能参数都可以灌水。

  许多所谓的先进武器,其实不过是忽悠国会拨款的噱头。

  但是在今时今日……

  资讯不够发达,西方也没有自爆解密。

  在国人心目中,西方高科技就是先进、就是更强。

  所以空口无凭,怎么说龙国7.5推重比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在二十一世纪初已经是世界一流?

  没有实锤证据,米国人又不会主动承认,又该如何让蔡晓桦相信,米国人的发动机推重比别说10.5,就连7都没有?

  “人心中的成见,果然是一座大山,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改变!”

  “不过这样也好,始终怀揣着技不如人,还需奋起直追的心态,龙国的科技才能飞速进步!”

  “什么电磁炮、电磁弹射器、高超音速导弹、双脉冲空对空导弹、无人机自主化作战集群……米国人多吹牛逼也好。”

  “他们吹嘘得越厉害,PPT写得越漂亮,喜欢料敌从宽的龙国人,就会越发刻苦努力,把米国人吹过的牛逼,都逐一实现!”

  想到这儿,赵瑞龙决定懒得废话。

  “蔡工,我不管米国人的军用发动机到底有多强。”

  “反正你要人我给人,要钱我给钱,连具体方案都给你。”

  “两年后的今天,我必须看到符合我要求的国产涡扇发动机!!”

  喜欢重生汉东赵瑞龙,我要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