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默,街坊邻里都唤我一声“老陈”。这称呼听着苍老,可我不过四十出头。或许是因为常年开夜班公交,脸上总挂着倦意,眼神也像被夜雾浸透,沉得照不进光。我开的是317路,从城东客运站出发,穿城而过,终点是城西的归途站——一个荒得连路灯都懒得亮的地方。有人说,那站早该拆了,几十年没人下车,可线路图上它还挂着,像一根扎进记忆深处的锈钉。
那天夜里,雨下得不大,却密,像谁在天上撒了一把灰线,缠着车窗不放。我照例在终点站停好车,准备收工。手指刚碰到驾驶座下的工具箱,却摸到一本硬壳册子,边缘磨得发毛,封皮上几个字几乎被磨平,只依稀辨得“乘客登记簿”五个字。我心头一颤,这车是公司配的,三年前才上线,怎会有这种老物件?我把它抽出来,灰尘扑簌簌地落,像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抖出来的。
翻开第一页,纸页泛黄,墨迹却清晰得刺眼:“1983年10月17日,乘客十三人,司机:陈国栋。”
我呼吸一滞。
陈国栋——是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死了,死于一场公交事故。那年10月17日,他驾驶的317路在归途站附近失控,冲下山崖,车上十三人无一生还。报纸上说,是刹车失灵。可母亲总在夜里喃喃:“他不该走那条路,那天本不该出车……”她从不让我碰父亲的遗物,连照片都被锁进柜子深处。我只知道,他死前开的,正是317路。
我颤抖着往下翻。第二页写着:“1993年10月17日,乘客十二人,目的地:归途站。”
第三页:“2003年10月17日,乘客十一人,全部于归途站下车。”
每一页,日期都是10月17日,人数逐年递减,却都标注“归途站”为终点。名字一串串列着,我一个都不认识。张桂芳、李文海、王小兰……像是从旧户籍册里抄来的,笔迹却出奇一致,像是同一个人写的。可最诡异的是,这些名字,我曾在某处见过——那是我整理母亲遗物时,在她床底翻出的一本烧了一角的日记里,潦草地记着:“1983年,他们不该上车……他们回不去了。”
我猛地合上登记簿,心跳如鼓。窗外雨声忽然停了,车内安静得能听见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可就在这死寂中,我听见后车厢传来“咯噔”一声,像是有人踩上了踏板。我猛地回头——空无一人。后视镜里,只有我苍白的脸,和一片漆黑的车厢。
我强迫自己再翻开登记簿。倒数第二页写着:“2013年10月17日,乘客一人,于归途站下车,未归。”
而最后一页,墨迹新鲜,像是昨夜才写下的:
“2023年10月17日,司机:陈默(老陈本名),乘客:???”
我浑身发冷。今天,正是2023年10月17日。
我猛地抬头看表,凌晨1点17分。车外不知何时起了一层薄雾,浓得化不开,像牛奶泼在玻璃上。我下意识去拧钥匙,想发动车子离开,可钥匙插进去,却纹丝不动。电门没反应,仪表盘全黑,仿佛整辆车被抽走了魂。我推门下车,脚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雾气立刻裹住我的脚踝,凉得像有人从地底伸出手。
归途站的站牌孤零零立着,铁皮锈得快散架,上面用红漆写着“终点站”三个字,字迹歪斜,像是被人用指甲抠出来的。我走近,发现站台长椅上坐着一个人影,背对着我,穿着老式公交制服,肩头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
“师傅?”我试探着叫了一声。
那人缓缓转过头——
是父亲。
他的脸浮肿发青,眼眶深陷,嘴角却挂着一丝笑,像在看一个久别重逢的孩子。他抬起手,指向登记簿,声音像是从井底传来:“你终于来了……他们等你很久了。”
“谁?”我后退一步,声音发抖。
“十三个。”他轻声说,“那天没下车的,都困在车上,回不了家。每十年,车会回来一次,接一个新司机,填一个空位。你母亲知道,所以她烧了日记,想瞒天过命……可命,是瞒不住的。”
我脑中轰然炸开。原来这车不是公司的,是“他们的”。317路早已不在运营名单上,可每到10月17日,它就会自己出现在调度站,油满,门开,等一个姓陈的司机。
“那乘客是谁?”我嘶哑地问。
父亲没回答,只是抬手指向雾中。
我顺着望去——雾气缓缓分开,十三个模糊的人影正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穿着八十年代的衣服,脸色灰白,脚步轻得没有声音。他们一个接一个,沉默地登上车,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仿佛演练过千百遍。最后一个人,是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她抬头看我,眼睛黑得不见底:“叔叔,你带我们回家吗?”
我瘫坐在驾驶座上,冷汗浸透后背。登记簿摊在腿上,最后一页的“乘客:???”突然渗出血一般的红墨水,缓缓填成两个字:
“陈默”。
我这才明白——我不是司机。
我是乘客。
父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生下来那天,本该死在那场事故里。你母亲抱着你,求他们留一个种。他们答应了,但条件是——十年后,你还回来。”
车自己发动了。没有钥匙,没有声音,可引擎却低吼着启动。仪表盘亮起,指针疯狂旋转,最终停在“归途站”。后视镜里,十三个乘客静静坐着,小女孩站起身,朝我走来,把一张泛黄的车票放进我手心。票上写着:“单程,终点:归途,不可退换。”
我握紧方向盘,手心全是血——不知何时,我的手指已被割破,血滴在登记簿上,与那“陈默”二字融在一起,像一场早已写好的契约。
车开始移动,驶入浓雾。路边的树影扭曲成手的形状,抓向车窗。我看见母亲站在雨中挥手,父亲坐在副驾,轻声说:“别怕,这是你的命。”
我知道,317路不会再有终点。
而归途站,从来就不是让人下车的地方——
是让人,永远留下。
我低头看登记簿,新的一页正缓缓浮现字迹:
“2033年10月17日,司机:未知,乘客:陈默之子。”
我闭上眼,泪水滑落。
原来恐怖的,不是鬼魂。
是血脉里流淌的宿命,是父债子偿的轮回,是那本永远写不完的登记簿,和那条,名为“归途”的不归路。
喜欢诡异的公交车
那天夜里,雨下得不大,却密,像谁在天上撒了一把灰线,缠着车窗不放。我照例在终点站停好车,准备收工。手指刚碰到驾驶座下的工具箱,却摸到一本硬壳册子,边缘磨得发毛,封皮上几个字几乎被磨平,只依稀辨得“乘客登记簿”五个字。我心头一颤,这车是公司配的,三年前才上线,怎会有这种老物件?我把它抽出来,灰尘扑簌簌地落,像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抖出来的。
翻开第一页,纸页泛黄,墨迹却清晰得刺眼:“1983年10月17日,乘客十三人,司机:陈国栋。”
我呼吸一滞。
陈国栋——是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死了,死于一场公交事故。那年10月17日,他驾驶的317路在归途站附近失控,冲下山崖,车上十三人无一生还。报纸上说,是刹车失灵。可母亲总在夜里喃喃:“他不该走那条路,那天本不该出车……”她从不让我碰父亲的遗物,连照片都被锁进柜子深处。我只知道,他死前开的,正是317路。
我颤抖着往下翻。第二页写着:“1993年10月17日,乘客十二人,目的地:归途站。”
第三页:“2003年10月17日,乘客十一人,全部于归途站下车。”
每一页,日期都是10月17日,人数逐年递减,却都标注“归途站”为终点。名字一串串列着,我一个都不认识。张桂芳、李文海、王小兰……像是从旧户籍册里抄来的,笔迹却出奇一致,像是同一个人写的。可最诡异的是,这些名字,我曾在某处见过——那是我整理母亲遗物时,在她床底翻出的一本烧了一角的日记里,潦草地记着:“1983年,他们不该上车……他们回不去了。”
我猛地合上登记簿,心跳如鼓。窗外雨声忽然停了,车内安静得能听见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可就在这死寂中,我听见后车厢传来“咯噔”一声,像是有人踩上了踏板。我猛地回头——空无一人。后视镜里,只有我苍白的脸,和一片漆黑的车厢。
我强迫自己再翻开登记簿。倒数第二页写着:“2013年10月17日,乘客一人,于归途站下车,未归。”
而最后一页,墨迹新鲜,像是昨夜才写下的:
“2023年10月17日,司机:陈默(老陈本名),乘客:???”
我浑身发冷。今天,正是2023年10月17日。
我猛地抬头看表,凌晨1点17分。车外不知何时起了一层薄雾,浓得化不开,像牛奶泼在玻璃上。我下意识去拧钥匙,想发动车子离开,可钥匙插进去,却纹丝不动。电门没反应,仪表盘全黑,仿佛整辆车被抽走了魂。我推门下车,脚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雾气立刻裹住我的脚踝,凉得像有人从地底伸出手。
归途站的站牌孤零零立着,铁皮锈得快散架,上面用红漆写着“终点站”三个字,字迹歪斜,像是被人用指甲抠出来的。我走近,发现站台长椅上坐着一个人影,背对着我,穿着老式公交制服,肩头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
“师傅?”我试探着叫了一声。
那人缓缓转过头——
是父亲。
他的脸浮肿发青,眼眶深陷,嘴角却挂着一丝笑,像在看一个久别重逢的孩子。他抬起手,指向登记簿,声音像是从井底传来:“你终于来了……他们等你很久了。”
“谁?”我后退一步,声音发抖。
“十三个。”他轻声说,“那天没下车的,都困在车上,回不了家。每十年,车会回来一次,接一个新司机,填一个空位。你母亲知道,所以她烧了日记,想瞒天过命……可命,是瞒不住的。”
我脑中轰然炸开。原来这车不是公司的,是“他们的”。317路早已不在运营名单上,可每到10月17日,它就会自己出现在调度站,油满,门开,等一个姓陈的司机。
“那乘客是谁?”我嘶哑地问。
父亲没回答,只是抬手指向雾中。
我顺着望去——雾气缓缓分开,十三个模糊的人影正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穿着八十年代的衣服,脸色灰白,脚步轻得没有声音。他们一个接一个,沉默地登上车,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仿佛演练过千百遍。最后一个人,是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她抬头看我,眼睛黑得不见底:“叔叔,你带我们回家吗?”
我瘫坐在驾驶座上,冷汗浸透后背。登记簿摊在腿上,最后一页的“乘客:???”突然渗出血一般的红墨水,缓缓填成两个字:
“陈默”。
我这才明白——我不是司机。
我是乘客。
父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生下来那天,本该死在那场事故里。你母亲抱着你,求他们留一个种。他们答应了,但条件是——十年后,你还回来。”
车自己发动了。没有钥匙,没有声音,可引擎却低吼着启动。仪表盘亮起,指针疯狂旋转,最终停在“归途站”。后视镜里,十三个乘客静静坐着,小女孩站起身,朝我走来,把一张泛黄的车票放进我手心。票上写着:“单程,终点:归途,不可退换。”
我握紧方向盘,手心全是血——不知何时,我的手指已被割破,血滴在登记簿上,与那“陈默”二字融在一起,像一场早已写好的契约。
车开始移动,驶入浓雾。路边的树影扭曲成手的形状,抓向车窗。我看见母亲站在雨中挥手,父亲坐在副驾,轻声说:“别怕,这是你的命。”
我知道,317路不会再有终点。
而归途站,从来就不是让人下车的地方——
是让人,永远留下。
我低头看登记簿,新的一页正缓缓浮现字迹:
“2033年10月17日,司机:未知,乘客:陈默之子。”
我闭上眼,泪水滑落。
原来恐怖的,不是鬼魂。
是血脉里流淌的宿命,是父债子偿的轮回,是那本永远写不完的登记簿,和那条,名为“归途”的不归路。
喜欢诡异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