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0章 吃绝户-《开局狂拍四爷脑门,娘娘一路荣华》

  “嗯,她跟额娘一样,都是塘沽人,”慧妍道,“额娘说,周先生是她的旧相识,手帕交,周先生打小就练得一手好刺绣,周先生不便出门,额娘就经常给她带糕点胭脂这些小玩意儿回来,周先生很感激额娘,所以会经常做香囊帕子送给额娘。”

  “只是嫁人之后她们就断了往来,不过去年,周先生一个人回了塘沽,额娘就请她来给我们做先生了,周先生如今教我们画画跟刺绣。”

  一个人回塘沽?

  那十有八九是丧夫自己又是膝下无出,所以才被夫家扫地出门。

  也不知道这位周先生有没有被夫家吃绝户。

  前不久维珍才听说发生在江西南昌府的一桩吃绝户的典型案例。

  说是当地的一个富商死后,其堂兄弟趁其妻子年轻无知,以帮办丧事为由,连续数月大摆筵席,不到半年时间,本来拥有数千两白银家产的家庭就被吃垮了。

  说是吃垮了,可真实情况外人又如何说得清楚?

  不定就是堂兄弟勾结外人把这数千两的家产给昧下了。

  “吃绝户”自然是封建陋习,却并非始于清朝,追溯到宋代,民间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互助行为。

  是的,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互助行为。

  当时称为"义庄",是一种由宗族组织管理的慈善机构,族中有丧,族人便会自发前来帮助料理后事,同时照料孤儿寡母的生活起居。

  到了元代,这种互助行为逐渐演变,出现了一些族人借操办丧事之机侵占死者财产的行为,这所谓的互助行为自然就开始变了味儿。

  为此,元朝政府还专门颁布法令,规定:“凡遇族人死后,其财产应由妻子承继,族人不得借故侵占。”

  至于效果嘛,再荒唐再无耻,一旦冠上了“家事”,官方那就不好插手了,这是从古至今的真理。

  明代开始,这种“吃绝户”的行为愈发普遍了,《明实录》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

  到了清朝,“吃绝户”更是达到了巅峰。

  维珍不清楚这位周先生之前的遭遇,但是能顺利平安回到娘家,娘家亦愿意接纳她,这就算是万幸了。

  这位周先生的身世想来十分坎坷,董氏明显对这个昔日的小姐妹心有怜悯,赶着当时慧娴慧妍又恰好真的需要一位女先生,所以董氏就愿意伸手拉周先生一把。

  只是再怜悯,若是周先生没有能力人品也不行的话,董氏最多也只是在生活上帮衬一二,而不是让她给女儿做先生。

  可见董氏是信得过周先生的人品能力的,别说是董氏了,单单是听孩子们的只言片语,维珍心里对这位周先生也心存敬佩。

  “既是周先生暂时缺席,那小姑姑现在带你们去看看教你们弹琵琶的师父好不好?”维珍含笑问道。

  “嗯!”俩小姑娘顿时齐刷刷点头,还一起站了起来,满脸的迫不及待,“我们早就想师父啦!”

  当下维珍带着两个孩子,一路有说有笑去找武格格。

  “师父!”

  “师父!”

  甫一进了院子,还没进门呢,慧娴慧妍就忍不住喊了起来,维珍松开两人的手,由着两人小跑着进了武格格的房。

  “奴婢见过侧福晋,侧福晋吉祥!”佳音笑着迎上来,给维珍行礼。

  维珍示意人起来,一边问道:“你家主子呢?”

  “回侧福晋的话,我家主子正在房中做绣活儿呢,侧福晋,您里面请。”佳音道。

  还没进去呢,维珍就听着武格格惊喜的声音传出:“你们直接来贝勒府了?不是说要去庄子的吗?”

  “我们想小姑姑了,所以就提前来了。”

  “我们也想师父。”

  维珍听着侄女们的小甜声,不由抿唇笑了,心中暗道,看来兄长跟嫂子近来的感情不错,所以慧娴跟慧妍过得十分开心惬意。

  尤其是慧妍,这孩子从前特别腼腆话少,但是这回一见面,维珍就觉得孩子比以前开朗了不少。

  小孩子其实是最敏感的,对父母的关系、家庭的氛围有很强的感知能力,所以往往夫妻和睦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更乐观开朗,反之则会敏感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