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洪荒:截教女仙》

  春秋末年,周室王畿黯淡如残烛,九鼎蒙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昔日宗周规制如崩堤之水,各诸侯国剑拔弩张,旌旗蔽日,烽火燃遍中原大地。

  玄门三教虽已达成合流之相,但道教内部三脉之间仍存气运之争。

  须知天地气运如江河奔流,昌盛一脉者,气运加深,门下弟子修炼一日千里,更有无数机缘,故而教主降下法旨。

  命上清、玉清、太清三脉的仙真化身下凡,在人间广立道统,将这动荡世道化作争运之局。

  云端之上,紫气东来三万里。

  教主(太极无量天尊)自函谷关西行化胡归来,青牛踏云,道袍飘飘。

  教主俯瞰人间,见列国纷争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不由得轻叹一声:"乱世之中,正需大道指引。"

  因春秋时人崇贤重道,凡学识渊博者皆尊称为 "子",以示敬意。

  教主此前化身下界,借李托生,化名老聃,因其智慧如海,德行高深,故被世人尊称为"老子"。

  此"老子"非彼老子,乃是世人其敬称,并非指那位居于大罗天的太清道德天尊。

  鲁国曲阜,一位身材高大的长者立于杏坛之上,广袖博带,目光深邃。

  此人正是儒家圣人——孔子。

  他周游列国,欲以"仁"、"礼"匡扶天下,却屡遭挫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今诸侯僭越,大夫专权,天下何日可复周礼?"

  孔子喟然长叹。

  弟子颜回上前,恭敬道:"夫子,弟子听闻洛邑有老聃者,博古通今,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可为夫子解惑。"

  孔子沉吟片刻,道:"善。吾当往见之。"

  数月后,孔子携弟子数人至洛邑,寻访老子。

  老子居所简朴,庭前古柏苍翠,檐下清风徐来。

  孔子整肃衣冠,入内拜见。

  堂上,老子端坐蒲团,白发如雪,双目微阖,似与天地同息。

  孔子执弟子礼,恭敬道:"丘闻先生博通古今,今特来请教。"

  老子缓缓睁眼,目光如渊,淡淡道:"仲尼所问何事?"

  孔子道:"丘欲复周礼,以正天下,然诸侯不纳,弟子不解,敢问先生,礼之本为何?"

  老子闻言,微微一笑:"子所言礼,乃形也;吾所言道,乃神也。形可废,神不可灭。"

  孔子一怔:"愿闻其详。"

  老子拂袖一挥,案上茶盏无风自动,茶水化作阴阳二气,流转不息。

  "礼者,道之末也。"

  老子道,

  "道生万物,德蓄之,仁养之,义正之,礼束之。今子欲以礼正天下,如筑堤阻水,终有溃时。"

  孔子沉思良久,又问:"然则,道何以行于天下?"

  老子目视远方,缓缓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孔子闻言,如醍醐灌顶:"先生此言,丘受益匪浅!"

  老子颔首:"子志在匡世,然教化之道,非强求可成。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孔子再拜:"敢问先生,弟子众多,性情各异,如何施教?"

  老子笑道:"观其根器而授。刚者柔之,躁者静之,愚者启之,明者广之。"

  他指向庭外一株幼苗,道:"此木若强掰之,则折;若顺其性而扶之,则直。"

  孔子恍然:"丘昔日只知'诲人不倦',却未思'因材施教',今日方悟!"

  老子又取出一张古琴,指尖轻拨,琴音清越,如清泉流石,松风入壑。

  "乐者,天地之和也。"老子道,"教化非必正襟危坐,亦可寓于弦歌。"

  孔子抚掌赞叹:"昔周公制礼作乐,丘只重礼而轻乐,今闻先生之言,方知乐亦载道!"

  老子目视孔子,忽问:"子以为,师者当如何?"

  孔子答:"传道授业解惑。"

  老子摇头:"未尽然。上清之道,师亦学于徒,徒亦启于师。譬如江河,奔流不息,方成其大。"

  孔子肃然:"先生此言,令丘茅塞顿开!"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至门外。

  秋风萧瑟,黄叶纷飞。

  孔子再拜:"先生之学,博大精深,丘当终身习之。"

  老子抚须微笑:"子志在济世,吾道法自然,虽殊途,终同归。"

  归途中,弟子子路问:"老子何如?"

  孔子叹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自洛邑归来,孔子教学愈发圆融。

  杏坛之上,礼乐并重;洙泗之间,因材施教。

  昔日刚硬之气渐化,代之以春风化雨之态。

  一日授课,见曾参独坐沉思。

  孔子问:"何所思?"

  曾参答:"参闻夫子'吾道一以贯之',敢问其详。"

  孔子欣然道:"老子教我,道贯万物。忠恕而已矣,此即吾道。"

  众弟子恍然,始知夫子之学已融会贯通。

  数年后,孔子和弟子修订六经,将老子所授要义融入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礼记》载"礼之用,和为贵";

  《乐记》言"大乐与天地同和";

  教学之法,更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某日暮春,弟子侍坐。

  孔子望天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颜回问:"夫子所闻何道?"

  孔子笑而不答,但取琴抚之,琴音中隐现《道德》之韵。

  后世儒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训,皆源于此。

  而教主所传上清一脉思想,亦随儒家教化,流布千秋。

  有道是:

  紫气东来三万里,

  青牛西去五千言。

  儒门本自玄门出,

  大道原来在眼前

  老子继续周游列国,广收门徒。

  除尹喜外,另有九位天赋异禀的弟子得传大道真传,被后世尊称为"玄元十子"。

  此前收的首徒尹喜,原为函谷关令,慧眼识圣,得授《道德经》真传。

  其人道骨仙风,能观星象而知天机,后于终南山创立楼观道派,被尊为"文始真人"。

  二徒庚桑楚,楚国贵族出身。其人天资聪颖,尤擅养生之术。

  老子授其导引吐纳之法,后着《庚桑子》传世,其论"全形抱生"之说,深得道家精髓。

  庚桑楚修道有成,能以耳视目听,最终登仙而去,被后世尊为洞灵真人,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三徒南荣趎,越国隐士。此人淡泊名利,独居山林,终日与鹿豕为伴。老子见其心性纯朴,授以"见素抱朴"之要。

  四徒尹文,齐国稷下学士。其人善辩,老子因材施教,授以"大辩若讷"之道。后创名家学派,主张"形名相应",成为战国名学大家。

  五徒辛銒,文子, 周室史官之后。其人博闻强记,老子授以"执古御今"之术。后为诸子百家重要传承者,着成《文子》一书。被后世尊为通玄真人,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六徒崔翟,燕国方士。此人精通医药,老子授以"养生主"之道。其医术融汇道家思想,开创医道同源之说。

  七徒柏矩,宋国漆园吏。其人守拙抱朴,老子授以"无用之用"的智慧。后成为庄子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八徒列御寇,郑国隐士。能御风而行却不得逍遥真意。老子教他"乘风归虚"之法,使他真正领悟逍遥之境。

  列御寇后被尊为"冲虚真人"。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主张 “贵虚”,强调彻底的虚静,消融一切差别。

  九徒士成绮,晋国乐师。其人通晓音律,老子授以"大音希声"之妙。后将道家思想融入乐理,开创"天籁"之说。

  关门弟子庄周,宋国蒙人。此人天性逍遥,老子见其慧根深厚,倾囊相授"齐物逍遥"之旨。后着《南华经》,将道家思想推向巅峰,被尊为南华真人。 位列道教四大真人之首。

  这十位弟子各得老子一脉真传,在战国时期开宗立派,使道家学说枝繁叶茂。

  此外上清一脉,金灵命余元化身下凡,收邹衍为徒。

  邹衍天赋异禀,通晓五行变化,余元遂授其阴阳五行之术。

  邹衍游历列国,观天象地理,创"五德终始说",言:"王朝更替,皆依五行相克之理。"

  其学说深奥玄妙,世人称其为"谈天衍",遂成阴阳家之祖。

  石矶娘娘化身下凡,收徒王诩,王诩隐居云梦山,采药修道,因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王诩创立纵横捭阖之术,并传《鬼谷子》十三篇,内含兵法、权谋、阴阳、占卜等诸般奇术。

  鬼谷子出山后,门下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皆成一代奇才,纵横列国,左右天下大势,纵横家由此大兴。

  无当圣母化身下凡,入主骊山,收徒传道。

  其门下弟子多为女子,修习养生、炼丹、符咒之术,后世称之为"骊山老母"一脉。

  玉清一脉亦不甘落后,派遣化身下凡收徒,广成子,赤精子立下法家道统,

  李悝着《法经》,首倡"变法图强",为法家之祖。

  商鞅入秦,推行"严刑峻法",使秦国崛起。

  申不害主"术治",慎到主"势治",皆成法家巨擘。

  玉鼎真人,道行天尊立下兵家道统。

  孙武着《孙子兵法》,创兵家,后世尊为"兵圣"。

  云中子立下名家道统。

  公孙龙创名家,善辩"白马非马",以逻辑思辨闻名。

  太清一脉玄都化身下凡,收墨翟(墨子)为徒,授其"兼爱非攻"之道。

  墨子创墨家,主张"节用尚贤",门下弟子皆穿短衣草鞋,行侠仗义,以"利天下"为己任。

  自此,诸子百家并起,各派学说争鸣:

  儒家讲"仁义礼智",道家言"清静无为",法家倡"严刑峻法",墨家主"兼爱非攻"。

  阴阳家推演五行,纵横家运筹帷幄,兵家决胜千里,名家辩析名实。

  三脉虽隐于幕后,但人间气运之争却愈演愈烈。

  教主(太极无量天尊)观天下大势,微微一笑:"百家争鸣,看似纷乱,实则大道归一。"

  其暗中推动各家学说交融:

  儒家吸收道家"无为"思想,形成"内圣外王"之道。

  法家借鉴兵家谋略,强化治国之术。

  阴阳家与道家合流,奠定后世道门根基。

  最终,三脉气运在人间达到平衡,玄门道统得以大兴。

  三教争锋演百家,

  气运流转乱如麻。

  玄门妙法暗中布,

  大道归一化紫霞。

  喜欢洪荒:截教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