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京城反应-《野上霜》

  鹿野走到两人身旁。

  秦天举实在不会瞒事儿,一看鹿野过来,脸色就越发不自然,倒是傅霜知脸色如常。

  鹿野也不说话,就站在秦天举身边笑眯眯地看着他。

  秦天举立马扛不住,可怜巴巴去看傅霜知。

  “你看他做什么?”鹿野挑眉问。

  见傅霜知压根不理他,秦天举更可怜了,一咬牙,道:“我在写奏折。”

  鹿野“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说。

  秦天举望天。

  “我准备在奏折里为、为你和傅兄表功。”

  鹿野一愣。

  她“啊”了一声,却仍旧没说什么,只伸伸手,示意他继续。

  秦天举抹抹额头上的虚汗。

  “依我所见,此次朔方守城大胜,九成功劳都归于鹿姑娘你和傅兄,所以我准备,在奏折里,请天子赦、赦免傅家。”

  “但——”秦天举又委委屈屈地看向傅霜知。

  “傅兄不愿意。”

  啊……

  鹿野看向傅霜知。

  她眨眨眼。

  他也眨眨眼。

  鹿野又看向秦天举,“他不愿意就不愿意呗。”

  干什么鬼鬼祟祟像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秦天举:……

  他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鹿野,“鹿姑娘,你不惊讶?”

  明明能够脱罪却不愿意,这种事难道只有他一个人觉得震惊?

  鹿野挑挑眉。

  “他不愿意自然有不愿意的理由。”

  “她说得对。”傅霜知的声音适时响起。

  秦天举:……

  行吧,你们说得对,但是——

  “但是傅兄只是不让我提他的功劳,却要我大提特提你的功劳。”秦天举咬字清晰地道。

  鹿野“唰”地又看向傅霜知。

  傅霜知朝她微笑。

  鹿野收回视线,虚心向秦天举求问:“提了我的功劳会怎样?”

  秦天举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对嘛,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嘛!

  于是细细跟鹿野解释。

  大魏对于军功有着比较清楚的奖惩制度,像是朔方这次不仅完美守城,还歼灭了数万蛮人的大胜,只要捷报报上,定然会有大笔奖赏,比如此战的主帅何朔,升官那是不在话下,秦天举的仕途也是一片坦荡,这是对于“体制内”的奖赏,而鹿野和傅霜知这种民间人士,若是于战事有功,也有对应的规定。

  像这次这种大捷,几乎可以赦免死罪以外的所有罪名。

  因此傅家人的罪大概率能够赦免成功。

  当然,只是赦免傅家人的流放之刑,让他们能够不再被困于朔方这一地,至于导致傅家全体成年男丁砍头的大罪,这种战功也无济于事。

  但起码可以让如今身在朔方的傅家人不再顶着流放犯的名头画地为牢。

  至于鹿野则更简单。

  鹿野如今已经与傅霜知和离,名义上已经脱离了傅家。

  再加上这个战功,那么不仅可以赦免她的流放之刑,就是再有什么奖赏,也不是不可能。

  尤其傅霜知不要功劳,让秦天举把所有功劳都给鹿野。

  那样的话,秦天举觉得自己奏折里怕不是要写出个女战神来。

  ——虽然这其实也很符合现实。

  但秦天举不明白,傅霜知为什么不愿意让自己冒头。

  难道是——顾忌傅家人的仇家?

  想到这里,他忽然觉得自己明白了什么!

  他看向鹿野,“鹿姑娘,你觉得……怎么样?”

  鹿野却又看向傅霜知。

  傅霜知不愿居功,她多少能够猜到一点原因,但他将功劳全给自己……

  “你真是怕我不够出名啊?”她斜眼睨他。

  傅霜知温柔笑笑。

  “你愿意吗?”他问,又说,“奏折我来写。”

  突然被抢了活儿的秦天举:……?

  鹿野考虑了三秒。

  而后点头。

  “你都愿意了,我又有什么不愿意的。”

  虽然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更多时候,出名是对于自身的一种保护,尤其在这边城,有权有名有势,自然比无权无名无势要好。

  更不用说,虽然她如今有太平村,又有十二个臣服于她的蛮人部落,但在大魏这边,她仍旧是查无此人,甚至还是个流放犯身份。

  这么一表功,别的不说,把她的流放犯身份去了,以后南下做生意什么的也都方便了。

  所以鹿野也没什么不愿意的。

  “那就好。”傅霜知笑笑,随即便招呼鹿野一起去写奏折,当然,是他写,鹿野在一边看。

  鹿野也挺好奇他怎么写,当即兴致勃勃地跟上了。

  突然间发现已经没自己事儿了的秦天举:……

  他好像很多余。

  半个时辰后,秦天举拿到了傅霜知亲自捉刀写的奏折。

  通读一遍后,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朝傅霜知竖起了大拇指。

  明明一天官也没当过,这官样文章却写地规范整齐、花团锦簇不说,难得竟然还让人觉得十分真诚,看完只觉得,这朔方县上上下下,全是赤胆忠心的忠臣良将,尤其那位民间奇女子鹿氏,简直是心思无垢、一腔赤诚,不表彰就没天理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待秦天举将傅霜知写的奏折手抄一遍,再经过层层递送上达天听时,看到这份奏折的大人们感动得险些落泪。

  当然,这也跟大人物们收到这份奏折的时机有关。

  海日古这支蛮军折戟朔方时,另外两股蛮军却是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原本还不将此次蛮人南下侵扰当回事的京城很快就收到接二连三雪花似的军情急报。

  一座又一座北境城池失守……

  陈蹇之镇守的东平城刚好也在朔方这条线路上,自从到了季节,便日日练兵以备蛮人入侵,结果左等右等,愣是没等到蛮人的入侵东平的消息。

  他不知道,距离东平甚远的另外两条线路上早就水深火热。

  而京城的大人物们也纷纷坐不住了,天子震怒,大臣推诿,北境求援,百姓恐慌,正闹得不可开交时,朔方县的奏折到了。

  这奏折还不是立刻被呈到了皇帝面前。

  毕竟朔方只是一个小小县城,县令写的奏折,那是要经过重重审查和挑拣的,若是不重要,或者审查的人不重视,那么这奏折根本到不了皇帝眼前。

  起初也的确如此。

  奏折送抵京城三天,京城却依旧没人知道朔方大捷。

  秦天举的奏折混在一众不重要的地方小官的折子里,压根都没有被拆封。

  最后,还是向来无所事事的四皇子溜达到了上书房,状似无意地挑出了这封奏折。

  至此,朔方大捷,方为天下知。

  大朝会上,掌事大太监念完秦天举的奏折,满堂朝臣沉默了一瞬,随即,都顾不得天子坐堂,议论声如潮水涌起。

  “五万蛮军,全歼?”

  “朔方守军不费一兵一卒?”

  “呵,现在的官员为了升迁,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出来了!”

  “还有这什么力大无比的民间奇女子……当写话本子呢!”

  ……

  傅霜知的奏折固然写地真情实感,娓娓动人,但奈何,大魏势弱,蛮人强势的印象深深印刻在大魏君臣心中多年,听到奏折中所述战果,一个个第一时间却是纷纷不信。

  但怀疑过后,却又忍不住惊疑。

  若说其他政绩,吹一吹也就算了。

  战场无儿戏,也瞒不了人,更何况是这种大捷,但凡朝廷派人一查,是真是假还不是明明白白?撒谎的话,这种谎有什么意思?

  而且——

  朔方那个方向,的确没有蛮人入侵。

  如今南下的两股蛮军相距甚远,中间生生空出一条路,恰好就是朔方往南的那条路,正是因此,如今这两路蛮军虽然势如破竹,却不能合流,也无法顺畅地联络。

  蛮人若是分兵,也不该分地这么开。

  那么一个合理解释,就是蛮人一开始并不是分兵两路,而是分兵三路,只不过中间那路,被朔方斩断了。

  “父皇,眼下不是疑神疑鬼之际。”

  众大臣还在议论纷纷时,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四皇子却突然说话了。

  不,也不是不显山不露水。

  前段时间,平北王陈年旧事忽然被起底,堂堂一方诸侯轰然倒下,而这一倒,受益最多的居然是以往谁人都不看在眼中的四皇子,自那之后,四皇子虽然扔旧一副“我是富贵闲人”的样子,但京中却再无人真将他当个富贵闲人看待,甚至皇帝,近来也越来越有倚重他的架势,不然奏折怎么会由他想看就看?这种朝会又怎么会让他参加?

  平北王倒下,空出的位置填上去的,不少都是四皇子的人,此时北境失守,四皇子开口说话倒也不稀奇。

  但众人也没料到,四皇子居然这么有志气——

  “儿臣愿代父皇御驾亲征,驱赶蛮匪,复我山河!”

  四皇子这一句铿锵有力的请愿,最终还是获得了皇帝的首肯。

  到得朝会结束,四皇子代天子出征的消息便已经飞遍了京城。

  当然,伴随着四皇子出征的命令,还有一系列的诏书下达。

  首先就是调度北境各个军镇,命其守望相助。

  由于原本的三股蛮军被灭地只剩两支,这两支间距离又较远,就给了附近的魏军支援和包围的机会,比如平北王倒下后,如今已是北境最大军镇的东平城,如今可都还闲着呢。

  东平城的守军,无论朝哪个方向支援,必将给战局带去巨大的影响。

  再加上四皇子从京城带去的援军。

  之前大魏疏忽懈怠,才让蛮人一路势如破竹,但如此多管齐下,将蛮人驱赶回去,甚至像朔方一样全歼了蛮军,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说到这里,自然又不得不提一下朔方这个原本完全无人注意的小小县城。

  作为此战的主帅,何朔自然受到了嘉奖,赵洪顺倒下后,何朔虽也升到了将军,却只是最低级的从五品游骑将军,而此次大捷后,何朔直升两级,为从四品宣威将军,品级俸禄等的提升不说,军费和手下兵力必然也会大大提升。

  至于才刚刚上任几个月的秦天举,虽然不能立刻官升几级——他若升官,就要立刻调走了,但今年的吏部考评,他显然已经不必担心。

  而且,皇帝还十分大方地给了他一个正五品的散官称号。

  散官无实职,相当于一个名誉称号,很多人有散官衔却无实职,或者散官品级高而实职品级低,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做不了与其散官品级相称的实职。

  但秦天举这个情况显然不同。

  经此一役,他在皇帝面前大大露了一个脸,若无意外,他终究会实打实地升到正五品的位置。

  甚至更高。

  对于一个几个月前才刚刚入官场,甚至原本只是个举人,连进士都没考的官场新丁来说,这实在是太难得的际遇。

  哪怕是京城的大人物们,也不由为家中子侄,羡慕何朔秦天举这两个人的际遇。

  相比较之下,朔方捷报中用许多笔墨描述的民间奇女子“鹿氏”便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鹿氏原是流放犯,但身具伟力,在此次守城战役中,出计献策,奋勇杀敌……虽然事迹很令人惊叹和意外,但——她是个女人。

  皇帝惊叹了一番后,下令赏银千两,又赐予六品安人待遇。

  除此之外,没了。

  当然,据说这女子原本还是个流放犯,如此结果,已经是一步登天了。

  大部分人都没有在意这个小小细节。

  只有一小部分人注意到。

  有人注意到这个鹿氏原本流放犯的身份。

  近几年被流放到朔方的,除了傅家人难道还有别人?

  可若是傅家人,怎么只有这一个鹿氏,别的傅家人呢?

  难道全死了?

  他们疑惑不解。

  更疑惑不解的还有一些人。

  “这个鹿氏?是三娘?”

  京城鹿家,鹿老爷拿着凭记忆誊抄下来的朔方捷报,急急地跟他的继室夫人蒋氏研究。

  蒋氏张大嘴巴,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随即才回过神来,笑着摇头。

  “老爷,您糊涂了。”

  “三娘虽然力气大,但……这怎么可能?”

  蒋氏没把话说地太难听。

  没错,鹿三娘的确力气大,若说能上战场杀个蛮人,似乎也挺正常,但——

  鹿三娘力气大归大,可那脑子,根本就是个猪脑子,轻而易举就给人当了枪使,蒋氏甚至觉得,她早就死在了流放路上,万万没想到还能听到关于她的消息。

  至于这个鹿氏……

  应该只是凑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