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生虽然收回了卷轴,可是百姓都看见了,议论开来了:“这卢掌柜做了什么好事,知州大人竟然如此夸奖他?”
“我听说那卢掌柜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啊。”
“就是!听说阿胶坊的伙计出门住客栈,他都不给别人钱!”
……
卢生听到这里,嘴角抽了抽,他名声现在这么差了吗?
那些人明明知道卢生能听见,却一点也不避讳,继续大放厥词,贴脸开大:“这你们就不懂了吧,这些人对自己伙计十分抠门,却想把钱都给捐给外人,博得一个好名声,这种人才是沽名钓誉!”
“就是,之前水灾,回春堂搞义诊,别的大夫忙前忙后的,也不见这个人出来搭一把手!”
“还有啊,他其实也没捐钱,官府的功德榜上,于夫人带头都捐了一百两银子,可没见到卢生这号人!”
“你不也一文钱没捐吗?怎么舔着脸逼别人捐?”
“那能一样吗?他一个亳州经魁,家里又有钱,开几家铺子,他凭什么不捐?”
“钱是人家的,人家愿意捐就捐,哪用的了你置喙?”
“那他就是为富不仁,我还不能说两句了!?”
……
百姓们吵吵嚷嚷……卢生手上拿着卷轴,已经明白姓刘的在打什么主意,却一时也想不到应对的办法。
荷儿站在一旁,有些看不明白:“公子,刘大人送这幅字是什么意思?您这铁公鸡什么时候也算乐善好施了?”
卢生一脸颓然:“这都看不明白,这就是捧杀啊,等等吧,匕首还没有亮出来呢。”
果然,那个叫“刘全”的师爷,摇了摇他的“荡妇”扇子:“卢……卢掌柜,亳州水灾,今……今年好多田地颗粒无收,灾情虽缓解,朝……朝廷也调集了赈灾粮,多数难民已……已然回乡,可是光靠官府,也实在无法赈济亳州全境近十……十万户,百万人口。”
这人虽然结巴,但是话却是一点不少。
“所……所以,此次后续赈灾,州府只能仰仗诸位了,大家慷慨解囊,筹……筹集一些银两,粮食。卢掌柜作为经魁,在亳州城又……又坐拥四五庄买卖,想必……必不会吝啬吧!”
刘全把卢生手里的卷轴拿过来,直接给抖开了。这才露出“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文末落款是刘从德的表字:复本。
卷轴末尾,还掉出一张《劝捐契》。
宋朝在遇到灾荒的时候,就会征收“劝捐银”。说是劝,其实就是给富人、士绅、甚至学子强行摊派,这种事情,也不新鲜,古往今来,从未断过。
后来,官家也觉得叫“劝捐银”有些沽名钓誉,就把“捐”字给改了,直接改成“劝分银”,也别捐了,就大家分摊吧。
卢生看着地上的《劝捐契》,那些字刺的他眼睛疼,不仅眼睛疼,心还滴血呢。
这才叫图穷匕见,一张纸做匕首,杀伤力那是相当强……
刘全把文书从地上捡起来:“我……我就说怎么找不着了,原来被藏在卷轴之中了,那……那卢掌柜,我们就一起把这认捐文书给填了吧。”
卢生一百个不情愿,却被刘全拉起手来,走到案桌前:“你看卢……卢掌柜,这州府印章我都给您盖好了,就……就只是这数字还没填,您把这里填上,在盖个手印,这文书就算是成……成了!”
他又拿起那一幅“乐善好施”的字:“至于这一幅……幅字,您可以装裱起来,放在这怡春院……怡春医馆,也算是一块金字招牌嘛?”
卢生想把手缩回来,却发现这老匹夫,力气还挺大,把他手都掐红了,愣是没把手抽回来!
刘全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只毛笔:“卢掌柜,这金额我们是先写一百两银子,还是还是两百两?”
卢生赶紧伸出另外一只手,摆了摆。
刘全看到卢生的手,上面也没少一根手指,嘴里一乐:“哟,卢掌柜认捐五百……百两白银!真是慷慨大方,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啊!”
卢生看看自己的五根手指,真想自己一耳光,没事他伸什么手啊,手贱啊:“刘师爷,刘师爷,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五指空空,实在没钱啊!”
刘全笑笑:“卢……卢掌柜,您这话说出来谁信啊?您这是又开酒楼,还乐开胭脂坊,现在又开了医馆,这整个亳州城,想必没有比您更大的商贾了吧?”
这是要给卢生安一个“首富”头衔啊,这头衔谁爱当谁当,古往今来,当某地首富的,几个能有好下场?
刘全也不等卢生再狡辩了,大笔一挥在认捐文书上写下“伍百两白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裤裆里掏出一个印泥盒子,把卢生大拇指掰过来,直接给按了手印。
刘全这个人,除了说话结巴了一点,其他动作那都是雷厉风行,一点不磕巴。
他把签好的文书,用食指弹了弹,又用嘴吹了吹,等墨迹差不多干了,就叠起来,揣入怀中:“卢……卢掌柜,这大家伙可都看见了,这五百两白银可是您自愿……愿认捐的。”
刘全还笑着,伸出五根手指,学了学卢生刚才的动作,惟妙惟肖,颇具神韵。
卢生都没有回过神来,心里嘀咕:“这怎么回事?没有功名之前,也没有官员来讹诈啊?这怎么考了个经魁,这官府反而找上门了?这功名也不好使啊?”
刘全狞笑两声,低声对卢生说到:“卢掌柜,我都查……查过了,州府往日账目里,您这回春医馆,还有那佰草集,可都……都是便宜从官府购得的!过去你使了什么招数,我无从得知!但如今,州……州府财力紧张,你得吐一些出来!”
二人正说着小话,门口却走来一中年夫人。
于夫人来了,她也不跟卢生打招呼,直接拱手拜道:“贫妇见过刘知州,刘师爷。”
她近来口音收敛了很多,说话语也调轻柔许多。
刘从德对她颔首点头,还是不说话。吊儿郎当的坐在太师椅上。
刘师爷站立一旁:“于……于夫人到了?正好,你……你来宣布一下‘科配银’的摊派吧。”
这“劝捐银”刚摊派下来,这“科配银”又来了?所谓科配银,就不是“劝捐”了,官府会按户或者资产直接强制征收的。
于夫人让人拿过来一本账册:“卢掌柜,今天刘大人正好也在,这朝廷赈灾,我们商会责无旁贷,每家商户都要缴纳的,卢掌柜这里摊派金额就是八百四十三两白银!”
八百多!?这数字有整有零的,也不知道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这要是一口气都交。卢生得现金全得耗光,债务还不起,欠款又收不上来,他这生意估计全得黄了。
卢生想拿过账本,亲自复核一下:“怎么会这么多,于夫人这账是怎么算的!?”
刘全却抢先把账本夺了过去,一本正经的翻看起来:“于夫人这账目做得细致,老夫很满意,刘大人也是放心的。”
卢生见账本夺不过来,只能开口质问道:“那敢问于夫人,您这次摊派了多少银子?”
于夫人莞尔一笑:“贫妇生意没有卢掌柜做得大,这次核算资产,按律当缴白银四百三十八两,不过贫妇之前主动捐过银子了,也参与了施粥,这次摊派,按律可以抵扣,当缴白银二百五十两。”
荷儿逮到个机会,赶紧插嘴道:“那我们回春堂义诊不算吗?出人出力,前前后后,算个一千两银子不过分吧?街上挂的红色回字招牌,哪个灾民不认识!?”
荷儿的话刚说出口,就听刘全呵斥道:“这是哪家的丫鬟!”
卢生已经有些生气了,硬气回话道:“这是我家的丫鬟!”
“还真是个丫鬟!”说话间,猝不及防的,刘全直接给了荷儿一个耳光,力道不轻,荷儿嘴角立马冒出血来!
刘全朝着荷儿啐了一口:“主家说话,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丫鬟也敢插嘴了!?”
“我听说那卢掌柜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啊。”
“就是!听说阿胶坊的伙计出门住客栈,他都不给别人钱!”
……
卢生听到这里,嘴角抽了抽,他名声现在这么差了吗?
那些人明明知道卢生能听见,却一点也不避讳,继续大放厥词,贴脸开大:“这你们就不懂了吧,这些人对自己伙计十分抠门,却想把钱都给捐给外人,博得一个好名声,这种人才是沽名钓誉!”
“就是,之前水灾,回春堂搞义诊,别的大夫忙前忙后的,也不见这个人出来搭一把手!”
“还有啊,他其实也没捐钱,官府的功德榜上,于夫人带头都捐了一百两银子,可没见到卢生这号人!”
“你不也一文钱没捐吗?怎么舔着脸逼别人捐?”
“那能一样吗?他一个亳州经魁,家里又有钱,开几家铺子,他凭什么不捐?”
“钱是人家的,人家愿意捐就捐,哪用的了你置喙?”
“那他就是为富不仁,我还不能说两句了!?”
……
百姓们吵吵嚷嚷……卢生手上拿着卷轴,已经明白姓刘的在打什么主意,却一时也想不到应对的办法。
荷儿站在一旁,有些看不明白:“公子,刘大人送这幅字是什么意思?您这铁公鸡什么时候也算乐善好施了?”
卢生一脸颓然:“这都看不明白,这就是捧杀啊,等等吧,匕首还没有亮出来呢。”
果然,那个叫“刘全”的师爷,摇了摇他的“荡妇”扇子:“卢……卢掌柜,亳州水灾,今……今年好多田地颗粒无收,灾情虽缓解,朝……朝廷也调集了赈灾粮,多数难民已……已然回乡,可是光靠官府,也实在无法赈济亳州全境近十……十万户,百万人口。”
这人虽然结巴,但是话却是一点不少。
“所……所以,此次后续赈灾,州府只能仰仗诸位了,大家慷慨解囊,筹……筹集一些银两,粮食。卢掌柜作为经魁,在亳州城又……又坐拥四五庄买卖,想必……必不会吝啬吧!”
刘全把卢生手里的卷轴拿过来,直接给抖开了。这才露出“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文末落款是刘从德的表字:复本。
卷轴末尾,还掉出一张《劝捐契》。
宋朝在遇到灾荒的时候,就会征收“劝捐银”。说是劝,其实就是给富人、士绅、甚至学子强行摊派,这种事情,也不新鲜,古往今来,从未断过。
后来,官家也觉得叫“劝捐银”有些沽名钓誉,就把“捐”字给改了,直接改成“劝分银”,也别捐了,就大家分摊吧。
卢生看着地上的《劝捐契》,那些字刺的他眼睛疼,不仅眼睛疼,心还滴血呢。
这才叫图穷匕见,一张纸做匕首,杀伤力那是相当强……
刘全把文书从地上捡起来:“我……我就说怎么找不着了,原来被藏在卷轴之中了,那……那卢掌柜,我们就一起把这认捐文书给填了吧。”
卢生一百个不情愿,却被刘全拉起手来,走到案桌前:“你看卢……卢掌柜,这州府印章我都给您盖好了,就……就只是这数字还没填,您把这里填上,在盖个手印,这文书就算是成……成了!”
他又拿起那一幅“乐善好施”的字:“至于这一幅……幅字,您可以装裱起来,放在这怡春院……怡春医馆,也算是一块金字招牌嘛?”
卢生想把手缩回来,却发现这老匹夫,力气还挺大,把他手都掐红了,愣是没把手抽回来!
刘全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只毛笔:“卢掌柜,这金额我们是先写一百两银子,还是还是两百两?”
卢生赶紧伸出另外一只手,摆了摆。
刘全看到卢生的手,上面也没少一根手指,嘴里一乐:“哟,卢掌柜认捐五百……百两白银!真是慷慨大方,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啊!”
卢生看看自己的五根手指,真想自己一耳光,没事他伸什么手啊,手贱啊:“刘师爷,刘师爷,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五指空空,实在没钱啊!”
刘全笑笑:“卢……卢掌柜,您这话说出来谁信啊?您这是又开酒楼,还乐开胭脂坊,现在又开了医馆,这整个亳州城,想必没有比您更大的商贾了吧?”
这是要给卢生安一个“首富”头衔啊,这头衔谁爱当谁当,古往今来,当某地首富的,几个能有好下场?
刘全也不等卢生再狡辩了,大笔一挥在认捐文书上写下“伍百两白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裤裆里掏出一个印泥盒子,把卢生大拇指掰过来,直接给按了手印。
刘全这个人,除了说话结巴了一点,其他动作那都是雷厉风行,一点不磕巴。
他把签好的文书,用食指弹了弹,又用嘴吹了吹,等墨迹差不多干了,就叠起来,揣入怀中:“卢……卢掌柜,这大家伙可都看见了,这五百两白银可是您自愿……愿认捐的。”
刘全还笑着,伸出五根手指,学了学卢生刚才的动作,惟妙惟肖,颇具神韵。
卢生都没有回过神来,心里嘀咕:“这怎么回事?没有功名之前,也没有官员来讹诈啊?这怎么考了个经魁,这官府反而找上门了?这功名也不好使啊?”
刘全狞笑两声,低声对卢生说到:“卢掌柜,我都查……查过了,州府往日账目里,您这回春医馆,还有那佰草集,可都……都是便宜从官府购得的!过去你使了什么招数,我无从得知!但如今,州……州府财力紧张,你得吐一些出来!”
二人正说着小话,门口却走来一中年夫人。
于夫人来了,她也不跟卢生打招呼,直接拱手拜道:“贫妇见过刘知州,刘师爷。”
她近来口音收敛了很多,说话语也调轻柔许多。
刘从德对她颔首点头,还是不说话。吊儿郎当的坐在太师椅上。
刘师爷站立一旁:“于……于夫人到了?正好,你……你来宣布一下‘科配银’的摊派吧。”
这“劝捐银”刚摊派下来,这“科配银”又来了?所谓科配银,就不是“劝捐”了,官府会按户或者资产直接强制征收的。
于夫人让人拿过来一本账册:“卢掌柜,今天刘大人正好也在,这朝廷赈灾,我们商会责无旁贷,每家商户都要缴纳的,卢掌柜这里摊派金额就是八百四十三两白银!”
八百多!?这数字有整有零的,也不知道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这要是一口气都交。卢生得现金全得耗光,债务还不起,欠款又收不上来,他这生意估计全得黄了。
卢生想拿过账本,亲自复核一下:“怎么会这么多,于夫人这账是怎么算的!?”
刘全却抢先把账本夺了过去,一本正经的翻看起来:“于夫人这账目做得细致,老夫很满意,刘大人也是放心的。”
卢生见账本夺不过来,只能开口质问道:“那敢问于夫人,您这次摊派了多少银子?”
于夫人莞尔一笑:“贫妇生意没有卢掌柜做得大,这次核算资产,按律当缴白银四百三十八两,不过贫妇之前主动捐过银子了,也参与了施粥,这次摊派,按律可以抵扣,当缴白银二百五十两。”
荷儿逮到个机会,赶紧插嘴道:“那我们回春堂义诊不算吗?出人出力,前前后后,算个一千两银子不过分吧?街上挂的红色回字招牌,哪个灾民不认识!?”
荷儿的话刚说出口,就听刘全呵斥道:“这是哪家的丫鬟!”
卢生已经有些生气了,硬气回话道:“这是我家的丫鬟!”
“还真是个丫鬟!”说话间,猝不及防的,刘全直接给了荷儿一个耳光,力道不轻,荷儿嘴角立马冒出血来!
刘全朝着荷儿啐了一口:“主家说话,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丫鬟也敢插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