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粤语诗)
文/树科
摇啊摇,荡啊荡
睇下睇,谂下谂
返番旧阵时
阿妈同我唱……
学到啲歌仔
而家仲识想
大咗摇番佢
嘟摇摇齐家……
钟意噈钟意
半梦半醒间
瞓喺度写诗
咿咿呀呀嘅词语……
《树科诗笺》2025.3.15.粤北韶城沙湖畔
《摇荡的诗心》
——论树科《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的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以独特的粤语方言书写,构建起一座连接童年记忆与诗歌创作的情感桥梁。这首诗以摇篮为核心意象,将生命原初的温暖体验与诗意创作的灵感源泉相勾连,在简洁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与美学价值。通过对粤语方言的运用、意象的巧妙编织以及情感脉络的细腻铺陈,诗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
一、粤语方言:语言的地域标识与情感载体
诗歌开篇 “摇啊摇,荡啊荡 / 睇下睇,谂下谂”,以极具节奏感的粤语叠词起笔,瞬间将读者带入充满岭南地域特色的语言氛围。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元素较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睇下睇”(看一看)、“谂下谂”(想一想)这类日常口语化表达,不仅贴近生活,更使诗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让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有了独特的辨识度。
方言在诗歌中的使用,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更是情感的载体。正如法国诗人克洛岱尔所说:“语言是灵魂的血液。” 粤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深厚情感。诗中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返番”(回到)、“旧阵时”(过去)等粤语词汇,将读者带回往昔岁月,唤醒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温暖画面。诗人通过方言,将个人记忆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也让读者在陌生又亲切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与胡适在《谈新诗》中倡导的 “作诗如作文” 理念相呼应,树科的这首诗以自然流畅的方言口语入诗,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展现出一种质朴的诗歌美学。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诗歌更具生活质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生活片段。
二、摇篮意象:生命原初与诗意灵感的交融
“摇篮”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生命的角度看,摇篮是婴儿最早的栖息之所,是生命开始的地方,象征着原初的安宁与温暖。诗中 “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诗人将写诗的场景设定在摇篮之中,这种独特的创作姿态,暗示着诗歌创作与生命原初体验的紧密联系。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诗歌创作亦如此,它是对生命原初情感的唤醒与表达,而摇篮正是这种原初情感的重要载体。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摇篮的摇荡与诗歌的韵律、节奏形成隐喻关系。摇篮的 “摇啊摇,荡啊荡”,如同诗歌的韵律在起伏波动;诗人 “半梦半醒间” 的创作状态,恰似诗歌灵感在朦胧与清晰之间的闪现。这种将创作场景与意象紧密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以意象隐喻创作过程的例子,如陆机在《文赋》中描述创作灵感时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树科笔下的摇篮意象,同样生动地展现了诗歌创作中灵感的神秘与美妙。
此外,摇篮意象还承载着诗人对纯真、宁静创作状态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诗人选择回到摇篮这个充满童真与安宁的空间写诗,是对浮躁创作环境的一种反叛,也是对纯粹诗意的坚守。这种创作姿态,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隐逸情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创作境界的向往。
三、情感脉络:从怀旧到诗性的升华
诗歌以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 开启怀旧的情感闸门,通过对童年与母亲共唱童谣场景的回忆,展现出浓浓的亲情与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学到啲歌仔 / 而家仲识想”,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童年记忆的珍视。这种怀旧情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每一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但它仍时时处处完美地发展着。” 童年的美好瞬间,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也为诗歌注入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随着诗歌的推进,情感从单纯的怀旧逐渐升华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大咗摇番佢 / 嘟摇摇齐家……”,长大后再次摇起摇篮,不仅是对童年的追忆,更是对诗歌创作的回归。诗人将摇篮与写诗紧密相连,表明诗歌创作如同回到童年的摇篮,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情感抒发。“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 / 咿咿呀呀嘅词语……”,诗人以随性、自由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让 “咿咿呀呀嘅词语” 自然流淌,展现出一种纯粹的诗性表达。
这种从怀旧到诗性的升华,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具有了普遍的艺术价值。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对诗歌本质的探索与诠释。它告诉我们,诗歌创作源于生命深处的情感积淀,是对纯真、美好的永恒追寻。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说:“诗人没有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这个工具只是媒介,不是情感。” 树科在诗歌中,通过情感的升华,将个人的怀旧情感转化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四、诗歌形式:简洁与韵律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形式上,《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采用简洁明快的句式,没有复杂的结构和修辞,却通过自然的韵律和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全诗以短句为主,每句字数相近,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开篇的 “摇啊摇,荡啊荡 / 睇下睇,谂下谂”,通过重复与对仗的手法,形成鲜明的节奏感;“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 / 咿咿呀呀嘅词语……”,语言简洁质朴,却在韵律上自然流畅,给人以余韵悠长的感觉。
诗歌的韵律不仅体现在语音层面,更与情感表达相契合。摇篮的摇荡节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相互呼应,情感的起伏也通过韵律的变化得以展现。在怀旧部分,韵律舒缓、悠长,如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而在表达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时,韵律更加明快、活泼,如 “大咗摇番佢 / 嘟摇摇齐家……”,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热情与活力。这种韵律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高度统一。
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传统相比,树科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但却继承了中国诗歌注重韵律、节奏的优良传统。它以现代自由诗的形式,融入传统诗歌的韵律之美,体现了诗歌形式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
结语
树科的《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以独特的粤语方言、富有象征意义的摇篮意象、细腻的情感脉络以及简洁优美的诗歌形式,构建起一座充满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的艺术殿堂。诗歌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生命的回响。在当代诗歌创作中,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言诗歌创作与怀旧主题表达的优秀范例,也启发我们在诗歌创作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艺术追求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诗歌作品。
文/树科
摇啊摇,荡啊荡
睇下睇,谂下谂
返番旧阵时
阿妈同我唱……
学到啲歌仔
而家仲识想
大咗摇番佢
嘟摇摇齐家……
钟意噈钟意
半梦半醒间
瞓喺度写诗
咿咿呀呀嘅词语……
《树科诗笺》2025.3.15.粤北韶城沙湖畔
《摇荡的诗心》
——论树科《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的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以独特的粤语方言书写,构建起一座连接童年记忆与诗歌创作的情感桥梁。这首诗以摇篮为核心意象,将生命原初的温暖体验与诗意创作的灵感源泉相勾连,在简洁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与美学价值。通过对粤语方言的运用、意象的巧妙编织以及情感脉络的细腻铺陈,诗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
一、粤语方言:语言的地域标识与情感载体
诗歌开篇 “摇啊摇,荡啊荡 / 睇下睇,谂下谂”,以极具节奏感的粤语叠词起笔,瞬间将读者带入充满岭南地域特色的语言氛围。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元素较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睇下睇”(看一看)、“谂下谂”(想一想)这类日常口语化表达,不仅贴近生活,更使诗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让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有了独特的辨识度。
方言在诗歌中的使用,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更是情感的载体。正如法国诗人克洛岱尔所说:“语言是灵魂的血液。” 粤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深厚情感。诗中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返番”(回到)、“旧阵时”(过去)等粤语词汇,将读者带回往昔岁月,唤醒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温暖画面。诗人通过方言,将个人记忆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也让读者在陌生又亲切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与胡适在《谈新诗》中倡导的 “作诗如作文” 理念相呼应,树科的这首诗以自然流畅的方言口语入诗,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展现出一种质朴的诗歌美学。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诗歌更具生活质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生活片段。
二、摇篮意象:生命原初与诗意灵感的交融
“摇篮”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生命的角度看,摇篮是婴儿最早的栖息之所,是生命开始的地方,象征着原初的安宁与温暖。诗中 “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诗人将写诗的场景设定在摇篮之中,这种独特的创作姿态,暗示着诗歌创作与生命原初体验的紧密联系。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诗歌创作亦如此,它是对生命原初情感的唤醒与表达,而摇篮正是这种原初情感的重要载体。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摇篮的摇荡与诗歌的韵律、节奏形成隐喻关系。摇篮的 “摇啊摇,荡啊荡”,如同诗歌的韵律在起伏波动;诗人 “半梦半醒间” 的创作状态,恰似诗歌灵感在朦胧与清晰之间的闪现。这种将创作场景与意象紧密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以意象隐喻创作过程的例子,如陆机在《文赋》中描述创作灵感时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树科笔下的摇篮意象,同样生动地展现了诗歌创作中灵感的神秘与美妙。
此外,摇篮意象还承载着诗人对纯真、宁静创作状态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诗人选择回到摇篮这个充满童真与安宁的空间写诗,是对浮躁创作环境的一种反叛,也是对纯粹诗意的坚守。这种创作姿态,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隐逸情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创作境界的向往。
三、情感脉络:从怀旧到诗性的升华
诗歌以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 开启怀旧的情感闸门,通过对童年与母亲共唱童谣场景的回忆,展现出浓浓的亲情与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学到啲歌仔 / 而家仲识想”,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童年记忆的珍视。这种怀旧情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每一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但它仍时时处处完美地发展着。” 童年的美好瞬间,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也为诗歌注入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随着诗歌的推进,情感从单纯的怀旧逐渐升华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大咗摇番佢 / 嘟摇摇齐家……”,长大后再次摇起摇篮,不仅是对童年的追忆,更是对诗歌创作的回归。诗人将摇篮与写诗紧密相连,表明诗歌创作如同回到童年的摇篮,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情感抒发。“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 / 咿咿呀呀嘅词语……”,诗人以随性、自由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让 “咿咿呀呀嘅词语” 自然流淌,展现出一种纯粹的诗性表达。
这种从怀旧到诗性的升华,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具有了普遍的艺术价值。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对诗歌本质的探索与诠释。它告诉我们,诗歌创作源于生命深处的情感积淀,是对纯真、美好的永恒追寻。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说:“诗人没有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这个工具只是媒介,不是情感。” 树科在诗歌中,通过情感的升华,将个人的怀旧情感转化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四、诗歌形式:简洁与韵律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形式上,《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采用简洁明快的句式,没有复杂的结构和修辞,却通过自然的韵律和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全诗以短句为主,每句字数相近,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开篇的 “摇啊摇,荡啊荡 / 睇下睇,谂下谂”,通过重复与对仗的手法,形成鲜明的节奏感;“钟意噈钟意 / 半梦半醒间 / 瞓喺度写诗 / 咿咿呀呀嘅词语……”,语言简洁质朴,却在韵律上自然流畅,给人以余韵悠长的感觉。
诗歌的韵律不仅体现在语音层面,更与情感表达相契合。摇篮的摇荡节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相互呼应,情感的起伏也通过韵律的变化得以展现。在怀旧部分,韵律舒缓、悠长,如 “返番旧阵时 / 阿妈同我唱……”,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而在表达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时,韵律更加明快、活泼,如 “大咗摇番佢 / 嘟摇摇齐家……”,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热情与活力。这种韵律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高度统一。
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传统相比,树科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但却继承了中国诗歌注重韵律、节奏的优良传统。它以现代自由诗的形式,融入传统诗歌的韵律之美,体现了诗歌形式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
结语
树科的《我钟意瞓喺摇篮度写诗》以独特的粤语方言、富有象征意义的摇篮意象、细腻的情感脉络以及简洁优美的诗歌形式,构建起一座充满怀旧美学与诗性表达的艺术殿堂。诗歌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生命的回响。在当代诗歌创作中,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言诗歌创作与怀旧主题表达的优秀范例,也启发我们在诗歌创作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艺术追求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