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黑色的证件袋,把身份证和高铁票放进去,又把学生证也放了进去——虽然学生证不一定能用,但带着总没错。他把证件袋放在行李箱的侧袋里,方便随时拿出来。确认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了,周源才轻轻舒了口气,坐在床边,看着整齐的行李箱,心里满是期待——再过两个小时,他就要坐上高铁,去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城市了。
这时,周源想起了前几天晚上和父母商量旅游资金的事。那时候,父母刚下班回家,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香味从厨房飘出来,是他最喜欢的红烧肉。
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报纸,看到他走过来,放下报纸,笑着问:“你说要去盛京旅游,计划好了吗?”周源坐在父亲旁边,把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了:“我想先去那个网红打卡点,然后去故宫,再去吃盛京的特色小吃,比如锅包肉、小鸡炖蘑菇……”
父亲认真听着,指尖在膝盖上轻轻点着,像是在盘算客户订单似的,连节奏都带着点职业性的稳妥。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时不时“嗯”一声,手机在茶几上震了两下,是客户的消息,他瞥了一眼又放下,显然是想专心听儿子说话。
母亲从厨房里出来时,围裙上还沾着点酱油渍,手里的青瓷盘子里盛着刚炒好的青菜,油星子在碧绿色的菜叶上闪着光。她把盘子往餐桌上一放,木桌发出轻微的“咚”声,然后用围裙擦了擦手,走到周源身边:“去旅游是好事,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钱够不够啊?不够的话,爸妈再给你拿点。”
周源本来想说自己攒了些钱,可话刚到嘴边,父亲已经站起身。他往卧室走的脚步带着点风尘仆仆的轻快,裤脚还沾着点郊外的泥土——今天跑郊区的客户,回来得比平时晚。没一会儿,父亲从衣柜最上层的抽屉里摸出个牛皮纸信封,那抽屉里还塞着半盒没拆的喉糖、一沓皱巴巴的客户名片,还有本卷了角的产品手册。
他递过信封时,周源能看见他指节上的薄茧,那是常年握方向盘、拎样品箱磨出来的,虎口处还有块浅褐色的晒斑,是夏天跑户外业务留下的印记。“这些钱你拿着,”父亲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像是今天跟客户磨了太久嘴皮,“出门在外,别委屈自己。想吃什么就吃,看到喜欢的纪念品也别犹豫,注意安全就行。要是钱不够了,就给家里打电话,爸跑两单业务就有了。”
周源捏着信封,厚度比他想象中要沉。指尖触到里面整齐码着的钞票,还带着父亲手心的温度,混着他身上淡淡的汽油味和烟草味——那是跑业务时解乏留下的味道,周源从小闻着就觉得安心。他张了张嘴想说“不用这么多”,父亲已经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力道带着点常年拎箱子练出的劲儿,却又刻意放轻了:“拿着吧,”父亲的目光落在他脸上,带着点欣慰又有点歉疚,“你长这么大,爸总在外头跑,陪你的时候少。这次就好好玩,也算替爸看看盛京的样子。”
母亲赵鑫雨这时也走过来,从裤兜里掏出个浅蓝色的布信封,上面绣着朵歪歪扭扭的小雏菊——那是去年母亲学刺绣时的处女作。她把信封塞进周源手里,指尖的温度比父亲的要暖些:“这里面是零钱,坐车、买水都方便。别总用手机支付,有时候现金更管用,万一信号不好呢?”
母亲说着,拇指轻轻蹭了蹭他的手背,像小时候给他擦眼泪那样。她的眼神软得像浸了温水的棉花,连眼角的细纹都透着温柔:“出门在外,凡事多留个心眼儿。吃饭看清楚菜单,住酒店锁好门窗。真遇到难处了别硬扛,给家里打个电话,你爸哪怕在外地跑业务,也能想办法帮你。”她的声音轻轻的,混着厨房飘来的红烧肉香,像晒过太阳的棉被裹在身上,让人从骨头缝里觉得暖。
想到这里,周源的眼眶有点发热。他抬头望了望房间里熟悉的书桌,台灯的塑料底座已经泛黄,开关处被按出了个浅浅的凹痕——那是以前晚自习回家,他总在这盏灯下刷题,父亲偶尔深夜跑完业务回来,会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把带回来的当地特产放在灯旁边,包装袋上还沾着路途中的寒气。
书桌角堆着几本没看完的书,最上面那本的书脊有点皱,是上个月父亲去邻市跑业务,在车站书店给捎的,扉页上还有他用钢笔写的“旅途解闷”,字迹带着点赶路时的潦草。墙上的全家福被阳光晒得边缘发卷,照片里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父亲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放在脚边,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却把他往中间拢得紧紧的。背景里老家院子的石榴树结着两个红灯笼似的果子,那天风大,母亲的围巾被吹起来一角,父亲伸手去按的瞬间,被摄影师抓拍了下来。
一股暖流漫过心口,周源忽然懂了,所谓家,就是无论走多远,总有两个人在身后攥着一份牵挂。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路,却把最稳的脚步留在了对他的惦念里;母亲守着一屋的烟火,却把最暖的牵挂缝进了布信封的针脚里。他们的话或许朴实,动作或许带着奔波的疲惫,却像风筝线一样,一头系着他,一头拴着那个永远亮着灯的屋檐,成了自己敢往前闯的全部底气。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拉上行李箱拉链。“咔嗒”一声轻响,像是齿轮扣合的声音,清晰又笃定,像是为这场旅程扣上了出发的按钮。他试着提了提箱子,重量刚好,轮子在地板上滑过,发出轻微的“咕噜”声,像父亲那辆老捷达在平坦路上行驶的动静。
走到镜子前,他理了理浅灰色卫衣的领口,外面套的薄外套是去年生日父亲给买的,说是跑业务时看到年轻人都穿这个,“显得精神”,袖口的魔术贴还很粘,他拽了拽,让边缘更服帖些。镜子里的自己眼睛亮亮的,嘴角有点绷不住的笑意,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点乱,他抬手捋了捋,指尖蹭过发烫的耳垂。
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他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敲得飞快:“我收拾好啦!行李箱都拉上了,随时能出发!你在哪儿呢?要不要我过去接你?对了,高铁是十一点半的吧?咱们十点半出门来得及不?”
消息发出去,他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身子往后靠在床沿,仰头望着天花板。天花板的角落有块浅浅的水渍,像朵模糊的云,是去年梅雨季漏雨留下的。他盯着那朵“云”,脑海里不自觉闪过之前刷到的网红视频画面。
那些让他心动的景致、让人眼馋的美食,在记忆里变得鲜活起来——他甚至能想起视频里故宫红墙映着蓝天的颜色,想起锅包肉端上桌时冒着的热气,连解说员说“这口酸甜得配米饭”的语气都清晰得像在耳边。他想象着站在视频里见过的场景里,举着相机记录瞬间,想象着咬下第一口特色小吃时,宋烟雨会眯着眼睛说“果然没骗我”,嘴角不自觉地翘了起来。
手机突然“叮咚”响了一声,屏幕亮起来,宋烟雨的消息弹了出来:“我在你家小区门口呢!刚把行李搬下来,高铁确实是十一点半的,得赶紧走了,打车到高铁站还得四十分钟,万一堵车就麻烦了!”
周源抬眼瞅了瞅时间,时针已经指向九点五十,分针正急匆匆地往“12”跑,像个怕迟到的孩子。他“腾”地站起来,像被按了启动键的弹簧,膝盖撞到床沿也没顾上揉,抓起手机和钥匙就往门口冲。钥匙串上的小熊挂件甩得叮咚响,那是宋烟雨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说“挂着钥匙不容易丢”。最后回头扫了一眼房间,确认灯关了,门也锁好了,锁芯转动的“咔啦”声在安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他才拉着行李箱往外跑。
楼道里的声控灯被脚步声惊醒,“啪”地亮了,暖黄色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又在他跑下楼后,“啪”地暗下去,像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不该打扰赶路的人。出了单元门,清晨的风卷着桂花香扑过来,凉丝丝的,带着点甜,钻进领口,把刚泛起的热意吹散了些。小区里的银杏树叶子黄了一半,被风一吹,簌簌往下掉,像撒了一地碎金,踩上去能听见“沙沙”的响。有几片落在他的行李箱上,他伸手拂开,指尖沾了点叶尖的凉意。
他拉着行李箱往门口跑,轮子在石板路上滚出“咕噜咕噜”的响,和着自己“咚咚”的心跳声,像支没谱的轻快曲子。路过街角的饭店时,玻璃门敞着,穿制服的服务员正弯腰擦着门廊的台阶,抹布在青石板上划出“吱呀”声。
后厨飘出隐约的菜香,混着抽油烟机的低鸣——想来是在备午市的食材了,不然不会有这么浓的酱油香。街上已经热闹起来,牵着气球的小孩追着跑过,红气球在风里晃晃悠悠,母亲在后面喊“慢点跑”;晨练的老人慢悠悠地打太极,招式舒展,袖口被风吹得鼓起来;骑电动车的上班族按着喇叭从身边掠过,车筐里的豆浆袋晃了晃,洒出点奶白色的印子……这烟火气像温水漫过脚背,让他心里更熨帖了,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
到了自己家的小区门口,一眼就看见宋烟雨站在公交站牌下。她穿了件明黄色的冲锋衣,在灰扑扑的站牌旁亮得像团小太阳,特别显眼。头发扎成高马尾,橡皮筋是亮粉色的,被风一吹,发梢在脑后跳着舞,偶尔扫过她的脖颈,她会下意识地缩一下脖子。脚边立着个银灰色的大行李箱,上面挂着个毛绒小熊挂件,小熊的耳朵缺了个角——那是上次两人去公园玩,被树枝勾到的。风一吹,小熊就左右晃,耳朵蹭着箱子,发出“簌簌”的轻响,像是在催她快点走。
“这儿呢!”宋烟雨看见他,挥了挥手,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她脸上的笑像刚剥开的橘子,鲜亮亮的,连眼角的小痣都透着雀跃。她跑过来帮他扶了扶行李箱杆,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像落了片银杏叶似的轻:“可算来了,我刚叫了网约车,显示还有三分钟到。”说着,她踮脚往路尽头望了望,马尾辫也跟着一甩一甩的,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来,她抬手捋了捋,“快快快,咱们去路边等,别让司机师傅找不着。”
周源跟着她往路边走,看着她被风吹得微微发红的鼻尖,像颗熟透的樱桃。听着她念叨“到了盛京先去吃那家老字号锅包肉,我查过了,十点开门,咱们到了刚好能赶上第一波”,心里的期待像被吹鼓的气球,越来越满,几乎要飘起来。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行李箱杆,冰凉的金属触感里,仿佛也浸了点甜丝丝的暖意——盛京,真的要到了。
两人匆匆走到路边站定,十月一日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没有一丝云彩,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下来,却并不灼人,反倒带着一丝轻柔的暖意。风也格外温柔,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撩动着宋烟雨额前的碎发,几缕发丝在风中欢快地舞动着,仿佛也在为这国庆佳节而庆祝。
不过一会儿,网约车便稳稳地停在他们面前,车身在路边明亮的路灯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散发着现代的气息。周源先微微下蹲,双手用力地把那只银灰色的大行李箱费力地抬起,手臂上的肌肉微微鼓起,显示出他的用力。而后他小心翼翼地安置到后备箱中,又细心地将箱子摆放平稳,确保在行驶过程中不会随意晃动发出声响,就像是在安置一件珍贵的宝物。
——未完待续……
这时,周源想起了前几天晚上和父母商量旅游资金的事。那时候,父母刚下班回家,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香味从厨房飘出来,是他最喜欢的红烧肉。
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报纸,看到他走过来,放下报纸,笑着问:“你说要去盛京旅游,计划好了吗?”周源坐在父亲旁边,把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了:“我想先去那个网红打卡点,然后去故宫,再去吃盛京的特色小吃,比如锅包肉、小鸡炖蘑菇……”
父亲认真听着,指尖在膝盖上轻轻点着,像是在盘算客户订单似的,连节奏都带着点职业性的稳妥。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时不时“嗯”一声,手机在茶几上震了两下,是客户的消息,他瞥了一眼又放下,显然是想专心听儿子说话。
母亲从厨房里出来时,围裙上还沾着点酱油渍,手里的青瓷盘子里盛着刚炒好的青菜,油星子在碧绿色的菜叶上闪着光。她把盘子往餐桌上一放,木桌发出轻微的“咚”声,然后用围裙擦了擦手,走到周源身边:“去旅游是好事,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钱够不够啊?不够的话,爸妈再给你拿点。”
周源本来想说自己攒了些钱,可话刚到嘴边,父亲已经站起身。他往卧室走的脚步带着点风尘仆仆的轻快,裤脚还沾着点郊外的泥土——今天跑郊区的客户,回来得比平时晚。没一会儿,父亲从衣柜最上层的抽屉里摸出个牛皮纸信封,那抽屉里还塞着半盒没拆的喉糖、一沓皱巴巴的客户名片,还有本卷了角的产品手册。
他递过信封时,周源能看见他指节上的薄茧,那是常年握方向盘、拎样品箱磨出来的,虎口处还有块浅褐色的晒斑,是夏天跑户外业务留下的印记。“这些钱你拿着,”父亲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像是今天跟客户磨了太久嘴皮,“出门在外,别委屈自己。想吃什么就吃,看到喜欢的纪念品也别犹豫,注意安全就行。要是钱不够了,就给家里打电话,爸跑两单业务就有了。”
周源捏着信封,厚度比他想象中要沉。指尖触到里面整齐码着的钞票,还带着父亲手心的温度,混着他身上淡淡的汽油味和烟草味——那是跑业务时解乏留下的味道,周源从小闻着就觉得安心。他张了张嘴想说“不用这么多”,父亲已经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力道带着点常年拎箱子练出的劲儿,却又刻意放轻了:“拿着吧,”父亲的目光落在他脸上,带着点欣慰又有点歉疚,“你长这么大,爸总在外头跑,陪你的时候少。这次就好好玩,也算替爸看看盛京的样子。”
母亲赵鑫雨这时也走过来,从裤兜里掏出个浅蓝色的布信封,上面绣着朵歪歪扭扭的小雏菊——那是去年母亲学刺绣时的处女作。她把信封塞进周源手里,指尖的温度比父亲的要暖些:“这里面是零钱,坐车、买水都方便。别总用手机支付,有时候现金更管用,万一信号不好呢?”
母亲说着,拇指轻轻蹭了蹭他的手背,像小时候给他擦眼泪那样。她的眼神软得像浸了温水的棉花,连眼角的细纹都透着温柔:“出门在外,凡事多留个心眼儿。吃饭看清楚菜单,住酒店锁好门窗。真遇到难处了别硬扛,给家里打个电话,你爸哪怕在外地跑业务,也能想办法帮你。”她的声音轻轻的,混着厨房飘来的红烧肉香,像晒过太阳的棉被裹在身上,让人从骨头缝里觉得暖。
想到这里,周源的眼眶有点发热。他抬头望了望房间里熟悉的书桌,台灯的塑料底座已经泛黄,开关处被按出了个浅浅的凹痕——那是以前晚自习回家,他总在这盏灯下刷题,父亲偶尔深夜跑完业务回来,会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把带回来的当地特产放在灯旁边,包装袋上还沾着路途中的寒气。
书桌角堆着几本没看完的书,最上面那本的书脊有点皱,是上个月父亲去邻市跑业务,在车站书店给捎的,扉页上还有他用钢笔写的“旅途解闷”,字迹带着点赶路时的潦草。墙上的全家福被阳光晒得边缘发卷,照片里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父亲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放在脚边,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却把他往中间拢得紧紧的。背景里老家院子的石榴树结着两个红灯笼似的果子,那天风大,母亲的围巾被吹起来一角,父亲伸手去按的瞬间,被摄影师抓拍了下来。
一股暖流漫过心口,周源忽然懂了,所谓家,就是无论走多远,总有两个人在身后攥着一份牵挂。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路,却把最稳的脚步留在了对他的惦念里;母亲守着一屋的烟火,却把最暖的牵挂缝进了布信封的针脚里。他们的话或许朴实,动作或许带着奔波的疲惫,却像风筝线一样,一头系着他,一头拴着那个永远亮着灯的屋檐,成了自己敢往前闯的全部底气。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拉上行李箱拉链。“咔嗒”一声轻响,像是齿轮扣合的声音,清晰又笃定,像是为这场旅程扣上了出发的按钮。他试着提了提箱子,重量刚好,轮子在地板上滑过,发出轻微的“咕噜”声,像父亲那辆老捷达在平坦路上行驶的动静。
走到镜子前,他理了理浅灰色卫衣的领口,外面套的薄外套是去年生日父亲给买的,说是跑业务时看到年轻人都穿这个,“显得精神”,袖口的魔术贴还很粘,他拽了拽,让边缘更服帖些。镜子里的自己眼睛亮亮的,嘴角有点绷不住的笑意,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点乱,他抬手捋了捋,指尖蹭过发烫的耳垂。
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他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敲得飞快:“我收拾好啦!行李箱都拉上了,随时能出发!你在哪儿呢?要不要我过去接你?对了,高铁是十一点半的吧?咱们十点半出门来得及不?”
消息发出去,他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身子往后靠在床沿,仰头望着天花板。天花板的角落有块浅浅的水渍,像朵模糊的云,是去年梅雨季漏雨留下的。他盯着那朵“云”,脑海里不自觉闪过之前刷到的网红视频画面。
那些让他心动的景致、让人眼馋的美食,在记忆里变得鲜活起来——他甚至能想起视频里故宫红墙映着蓝天的颜色,想起锅包肉端上桌时冒着的热气,连解说员说“这口酸甜得配米饭”的语气都清晰得像在耳边。他想象着站在视频里见过的场景里,举着相机记录瞬间,想象着咬下第一口特色小吃时,宋烟雨会眯着眼睛说“果然没骗我”,嘴角不自觉地翘了起来。
手机突然“叮咚”响了一声,屏幕亮起来,宋烟雨的消息弹了出来:“我在你家小区门口呢!刚把行李搬下来,高铁确实是十一点半的,得赶紧走了,打车到高铁站还得四十分钟,万一堵车就麻烦了!”
周源抬眼瞅了瞅时间,时针已经指向九点五十,分针正急匆匆地往“12”跑,像个怕迟到的孩子。他“腾”地站起来,像被按了启动键的弹簧,膝盖撞到床沿也没顾上揉,抓起手机和钥匙就往门口冲。钥匙串上的小熊挂件甩得叮咚响,那是宋烟雨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说“挂着钥匙不容易丢”。最后回头扫了一眼房间,确认灯关了,门也锁好了,锁芯转动的“咔啦”声在安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他才拉着行李箱往外跑。
楼道里的声控灯被脚步声惊醒,“啪”地亮了,暖黄色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又在他跑下楼后,“啪”地暗下去,像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不该打扰赶路的人。出了单元门,清晨的风卷着桂花香扑过来,凉丝丝的,带着点甜,钻进领口,把刚泛起的热意吹散了些。小区里的银杏树叶子黄了一半,被风一吹,簌簌往下掉,像撒了一地碎金,踩上去能听见“沙沙”的响。有几片落在他的行李箱上,他伸手拂开,指尖沾了点叶尖的凉意。
他拉着行李箱往门口跑,轮子在石板路上滚出“咕噜咕噜”的响,和着自己“咚咚”的心跳声,像支没谱的轻快曲子。路过街角的饭店时,玻璃门敞着,穿制服的服务员正弯腰擦着门廊的台阶,抹布在青石板上划出“吱呀”声。
后厨飘出隐约的菜香,混着抽油烟机的低鸣——想来是在备午市的食材了,不然不会有这么浓的酱油香。街上已经热闹起来,牵着气球的小孩追着跑过,红气球在风里晃晃悠悠,母亲在后面喊“慢点跑”;晨练的老人慢悠悠地打太极,招式舒展,袖口被风吹得鼓起来;骑电动车的上班族按着喇叭从身边掠过,车筐里的豆浆袋晃了晃,洒出点奶白色的印子……这烟火气像温水漫过脚背,让他心里更熨帖了,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
到了自己家的小区门口,一眼就看见宋烟雨站在公交站牌下。她穿了件明黄色的冲锋衣,在灰扑扑的站牌旁亮得像团小太阳,特别显眼。头发扎成高马尾,橡皮筋是亮粉色的,被风一吹,发梢在脑后跳着舞,偶尔扫过她的脖颈,她会下意识地缩一下脖子。脚边立着个银灰色的大行李箱,上面挂着个毛绒小熊挂件,小熊的耳朵缺了个角——那是上次两人去公园玩,被树枝勾到的。风一吹,小熊就左右晃,耳朵蹭着箱子,发出“簌簌”的轻响,像是在催她快点走。
“这儿呢!”宋烟雨看见他,挥了挥手,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她脸上的笑像刚剥开的橘子,鲜亮亮的,连眼角的小痣都透着雀跃。她跑过来帮他扶了扶行李箱杆,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像落了片银杏叶似的轻:“可算来了,我刚叫了网约车,显示还有三分钟到。”说着,她踮脚往路尽头望了望,马尾辫也跟着一甩一甩的,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来,她抬手捋了捋,“快快快,咱们去路边等,别让司机师傅找不着。”
周源跟着她往路边走,看着她被风吹得微微发红的鼻尖,像颗熟透的樱桃。听着她念叨“到了盛京先去吃那家老字号锅包肉,我查过了,十点开门,咱们到了刚好能赶上第一波”,心里的期待像被吹鼓的气球,越来越满,几乎要飘起来。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行李箱杆,冰凉的金属触感里,仿佛也浸了点甜丝丝的暖意——盛京,真的要到了。
两人匆匆走到路边站定,十月一日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没有一丝云彩,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下来,却并不灼人,反倒带着一丝轻柔的暖意。风也格外温柔,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撩动着宋烟雨额前的碎发,几缕发丝在风中欢快地舞动着,仿佛也在为这国庆佳节而庆祝。
不过一会儿,网约车便稳稳地停在他们面前,车身在路边明亮的路灯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散发着现代的气息。周源先微微下蹲,双手用力地把那只银灰色的大行李箱费力地抬起,手臂上的肌肉微微鼓起,显示出他的用力。而后他小心翼翼地安置到后备箱中,又细心地将箱子摆放平稳,确保在行驶过程中不会随意晃动发出声响,就像是在安置一件珍贵的宝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