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容得到林清梧的命令,立刻下去安排。
没过多久,太史局便开始加班加点地重修《先帝本纪》。
“大人,这……这真的要这么写?”太史令战战兢兢地看着林清梧递过来的稿子,手里的笔都快拿不稳了。
林清梧眼皮都没抬一下,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怎么,太史令觉得朕的旨意有什么问题?”
太史令连忙跪倒在地,头都不敢抬:“微臣不敢!微臣只是觉得……这,这与史实不符啊!”
“史实?”林清梧嗤笑一声,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忙碌的景象,“何为史实?朕即是史实!”
这话说得霸气侧漏,简直就是年度金句!
太史令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应道:“微臣明白了!微臣这就去办!”
于是,新版的《先帝本纪》新鲜出炉,明明白白地写着:“癸未之乱,影蛇蛊君,私铸邪器,祸乱文纲。帝悟其非,焚印明志,禅位于文相林氏,以全正气。”
这简直就是一篇颠覆历史的檄文!
直接把先帝钉在了耻辱柱上,而林清梧则成了拨乱反正的救世主。
当然,光有故事还不够,还得有评论。
林清梧亲自操刀,写下史评:“权可夺,道不可欺。”
这句评语可谓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直接点明了主题——权力可以被夺走,但是道义是不可欺骗的!
为了让这句至理名言深入人心,林清梧又令谢昭容将《蒙学正字篇》增补“史”字一课,并且亲自撰写了例句:“写史者,不写胜败,写人心。”
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直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历史观。
三天后,太学童子们齐声背诵:“影蛇乱政,文相安邦。”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沈砚之也没闲着。
他拿着那几页密册残页,仔细地研究着上面的笔迹。
“这笔迹……似乎在哪里见过……”沈砚之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他将残页放在桌上,仔细地比对着,希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突然,他注意到残页撕去的地方,有一些极淡的指印。
这些指印很浅,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
“这指印……”沈砚之眯起眼睛,仔细地观察着,“似乎是长期握着某种东西留下的……”
长期握着……会是什么东西呢?
沈砚之的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什么。
“扫帚!”他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长期握着扫帚的人,才会留下这样的指印!”
他立刻命人调阅文相府的杂役名册,很快就锁定了一个目标——老扫院人陈九。
这个陈九,原是皇帝幼时的伴读,因为“才拙”而被贬为杂役,已经在文相府服役十一年了。
“是他!”沈砚之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没想到,竟然是他!”
他立刻命雪蚕卫暗中查验陈九的居所。
雪蚕卫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陈九的房间,仔细地搜查着每一个角落。
突然,一个雪蚕卫在一个扫帚柄的空处,发现了一卷微缩的帛书。
“大人,找到了!”雪蚕卫立刻将帛书呈给了沈砚之。
沈砚之接过帛书,小心翼翼地打开。
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记录着“癸未以来未死者”七人的名字,这些人都是边镇隐匿的旧将。
“果然是他!”沈砚之的眼中闪过一丝怒火,“这个老家伙,竟然还贼心不死!”
更让沈砚之震惊的是,雪蚕卫还发现,陈九每夜扫院至“文心碑”后,必以帚尖在石缝划痕,划出的痕迹,竟然形如“影蛇”密符!
“这个老家伙,竟然还在传递消息!”沈砚之的拳头紧紧地握了起来,“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沈砚之立刻将此事禀报给了林清梧。
林清梧听完沈砚之的汇报,脸上并没有太多的表情。
“朕早就知道,这个老家伙不简单。”她语气平静地说道,“他以扫地为名,实则是在传递消息。”
“那大人,我们现在就抓捕他吗?”沈砚之问道。
林清梧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不,现在还不是时候。”
“朕要让他知道,什么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她反命谢昭容在《蒙学正字篇》新版中,悄悄加入了一页“史官守则”:“凡修史者,须以心纸录稿,以防伪篡。”
所谓的“心纸”,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纸张,能够记录下书写者的心跳和指力。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要篡改历史,就会被“心纸”记录下来。
此书照例送入文相府各房。
三天后,谢昭容来报:“大人,陈九深夜摩挲此页,指力剧震,口中还喃喃自语……”
“哦?他说了什么?”林清梧饶有兴趣地问道。
“他说……‘连史都能改……道真的死了……’”谢昭容一字一句地说道。
林清梧听完,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看来,他已经相信了。”她轻声说道,“接下来,就该收网了。”
沈砚之立刻命雪蚕卫伪装成边镇信使,在陈九常经之路“遗落”了一封假密信。
密信上写着:“七将已聚,待扫院人传令。”
果然,陈九于次夜潜出,将信藏入了扫帚柄。
雪蚕卫们悄悄地尾随着陈九,一路来到了西苑废井。
只见陈九走到井边,小心翼翼地从扫帚柄中取出密信,然后用扫帚在地上划了起来。
随着他的动作,地面上渐渐显现出一个完整的密符。
“你扫了十一年的字,今天终于写下了自己的。”一个冰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陈九猛地抬起头,只见沈砚之带着一队雪蚕卫,出现在他的面前。
陈九并没有逃跑,反而笑了出来。
“你们用纸听心,可曾听过一个老人的心碎?”他看着沈砚之,三日后,文相府正堂。
陈九跪伏于地,昔日伴读的傲骨早已被岁月磨平,只剩一身风尘仆仆的疲惫。
林清梧高坐堂上,凤眼微阖,气场全开,一旁的沈砚之则如同守护神一般,寸步不离。
“陈九,抬起头来。”林清梧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却又仿佛带着某种蛊惑人心的力量。
陈九依言抬头,浑浊的双眼定格在林清梧手中的《先帝本纪》初稿上,那“焚印明志”四个字,如同尖刀一般刺痛了他的内心。
“朕不问你‘影蛇’之事,只问你,”林清梧翻开书页,递到陈九面前,“若你来写这一笔,当如何落笔?”
陈九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那泛黄的纸页,仿佛在抚摸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昔日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为了黎民百姓而殚精竭虑的身影。
良久,他拿起笔,蘸饱墨汁,在“焚印明志”一旁,缓缓写下了一行批注:“君非不愿战,实不忍百姓再陷兵火。”
字迹苍劲有力,饱含深情,仿佛要将所有的委屈和无奈都倾诉出来。
林清梧看着那行字,她挥了挥手,命人将此批注录入正史,又赦免了陈九的死罪,改判其入太学为史助,专门记录“影蛇”旧事。
散堂后,沈砚之皱着眉头,走到林清梧身边:“你放他近史?不怕他再起波澜?”
林清梧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些正在认真习字的孩子们,轻声说道:“最恨史的人,才最懂如何不让史重演。”
而文相府高阁之上,林清梧燃起了熊熊烈火,将最后一张“活文心”残图丢入火中。
火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忽明忽暗,如同一个捉摸不透的谜。
她看着那张残图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低声说道:“字已满天下,再无人敢藏刀。”
《先帝本纪》定稿三日,太史局呈上最终卷,林清梧览至...
没过多久,太史局便开始加班加点地重修《先帝本纪》。
“大人,这……这真的要这么写?”太史令战战兢兢地看着林清梧递过来的稿子,手里的笔都快拿不稳了。
林清梧眼皮都没抬一下,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怎么,太史令觉得朕的旨意有什么问题?”
太史令连忙跪倒在地,头都不敢抬:“微臣不敢!微臣只是觉得……这,这与史实不符啊!”
“史实?”林清梧嗤笑一声,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忙碌的景象,“何为史实?朕即是史实!”
这话说得霸气侧漏,简直就是年度金句!
太史令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应道:“微臣明白了!微臣这就去办!”
于是,新版的《先帝本纪》新鲜出炉,明明白白地写着:“癸未之乱,影蛇蛊君,私铸邪器,祸乱文纲。帝悟其非,焚印明志,禅位于文相林氏,以全正气。”
这简直就是一篇颠覆历史的檄文!
直接把先帝钉在了耻辱柱上,而林清梧则成了拨乱反正的救世主。
当然,光有故事还不够,还得有评论。
林清梧亲自操刀,写下史评:“权可夺,道不可欺。”
这句评语可谓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直接点明了主题——权力可以被夺走,但是道义是不可欺骗的!
为了让这句至理名言深入人心,林清梧又令谢昭容将《蒙学正字篇》增补“史”字一课,并且亲自撰写了例句:“写史者,不写胜败,写人心。”
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直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历史观。
三天后,太学童子们齐声背诵:“影蛇乱政,文相安邦。”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沈砚之也没闲着。
他拿着那几页密册残页,仔细地研究着上面的笔迹。
“这笔迹……似乎在哪里见过……”沈砚之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他将残页放在桌上,仔细地比对着,希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突然,他注意到残页撕去的地方,有一些极淡的指印。
这些指印很浅,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
“这指印……”沈砚之眯起眼睛,仔细地观察着,“似乎是长期握着某种东西留下的……”
长期握着……会是什么东西呢?
沈砚之的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什么。
“扫帚!”他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长期握着扫帚的人,才会留下这样的指印!”
他立刻命人调阅文相府的杂役名册,很快就锁定了一个目标——老扫院人陈九。
这个陈九,原是皇帝幼时的伴读,因为“才拙”而被贬为杂役,已经在文相府服役十一年了。
“是他!”沈砚之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没想到,竟然是他!”
他立刻命雪蚕卫暗中查验陈九的居所。
雪蚕卫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陈九的房间,仔细地搜查着每一个角落。
突然,一个雪蚕卫在一个扫帚柄的空处,发现了一卷微缩的帛书。
“大人,找到了!”雪蚕卫立刻将帛书呈给了沈砚之。
沈砚之接过帛书,小心翼翼地打开。
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记录着“癸未以来未死者”七人的名字,这些人都是边镇隐匿的旧将。
“果然是他!”沈砚之的眼中闪过一丝怒火,“这个老家伙,竟然还贼心不死!”
更让沈砚之震惊的是,雪蚕卫还发现,陈九每夜扫院至“文心碑”后,必以帚尖在石缝划痕,划出的痕迹,竟然形如“影蛇”密符!
“这个老家伙,竟然还在传递消息!”沈砚之的拳头紧紧地握了起来,“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沈砚之立刻将此事禀报给了林清梧。
林清梧听完沈砚之的汇报,脸上并没有太多的表情。
“朕早就知道,这个老家伙不简单。”她语气平静地说道,“他以扫地为名,实则是在传递消息。”
“那大人,我们现在就抓捕他吗?”沈砚之问道。
林清梧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不,现在还不是时候。”
“朕要让他知道,什么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她反命谢昭容在《蒙学正字篇》新版中,悄悄加入了一页“史官守则”:“凡修史者,须以心纸录稿,以防伪篡。”
所谓的“心纸”,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纸张,能够记录下书写者的心跳和指力。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要篡改历史,就会被“心纸”记录下来。
此书照例送入文相府各房。
三天后,谢昭容来报:“大人,陈九深夜摩挲此页,指力剧震,口中还喃喃自语……”
“哦?他说了什么?”林清梧饶有兴趣地问道。
“他说……‘连史都能改……道真的死了……’”谢昭容一字一句地说道。
林清梧听完,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看来,他已经相信了。”她轻声说道,“接下来,就该收网了。”
沈砚之立刻命雪蚕卫伪装成边镇信使,在陈九常经之路“遗落”了一封假密信。
密信上写着:“七将已聚,待扫院人传令。”
果然,陈九于次夜潜出,将信藏入了扫帚柄。
雪蚕卫们悄悄地尾随着陈九,一路来到了西苑废井。
只见陈九走到井边,小心翼翼地从扫帚柄中取出密信,然后用扫帚在地上划了起来。
随着他的动作,地面上渐渐显现出一个完整的密符。
“你扫了十一年的字,今天终于写下了自己的。”一个冰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陈九猛地抬起头,只见沈砚之带着一队雪蚕卫,出现在他的面前。
陈九并没有逃跑,反而笑了出来。
“你们用纸听心,可曾听过一个老人的心碎?”他看着沈砚之,三日后,文相府正堂。
陈九跪伏于地,昔日伴读的傲骨早已被岁月磨平,只剩一身风尘仆仆的疲惫。
林清梧高坐堂上,凤眼微阖,气场全开,一旁的沈砚之则如同守护神一般,寸步不离。
“陈九,抬起头来。”林清梧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却又仿佛带着某种蛊惑人心的力量。
陈九依言抬头,浑浊的双眼定格在林清梧手中的《先帝本纪》初稿上,那“焚印明志”四个字,如同尖刀一般刺痛了他的内心。
“朕不问你‘影蛇’之事,只问你,”林清梧翻开书页,递到陈九面前,“若你来写这一笔,当如何落笔?”
陈九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那泛黄的纸页,仿佛在抚摸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昔日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为了黎民百姓而殚精竭虑的身影。
良久,他拿起笔,蘸饱墨汁,在“焚印明志”一旁,缓缓写下了一行批注:“君非不愿战,实不忍百姓再陷兵火。”
字迹苍劲有力,饱含深情,仿佛要将所有的委屈和无奈都倾诉出来。
林清梧看着那行字,她挥了挥手,命人将此批注录入正史,又赦免了陈九的死罪,改判其入太学为史助,专门记录“影蛇”旧事。
散堂后,沈砚之皱着眉头,走到林清梧身边:“你放他近史?不怕他再起波澜?”
林清梧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些正在认真习字的孩子们,轻声说道:“最恨史的人,才最懂如何不让史重演。”
而文相府高阁之上,林清梧燃起了熊熊烈火,将最后一张“活文心”残图丢入火中。
火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忽明忽暗,如同一个捉摸不透的谜。
她看着那张残图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低声说道:“字已满天下,再无人敢藏刀。”
《先帝本纪》定稿三日,太史局呈上最终卷,林清梧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