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大隐隐于市,道观值三亿》

  送别曾将军,三齐倚在卦摊上冷不丁的来了句。

  “倔驴,你们刚聊的啥啊,神神秘秘的?”

  徐行没有作答,看着三齐手上的《控制论》,与卦摊上的其余的《广弘明集》、《传习录》等书缓声道:

  “研究控制论还需要看这么多儒释典籍?”

  三齐愣了,缓声解释道:

  “控制论是研究共同控制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不可能真的从无到有、仅凭数学来搭建一个黑箱模型,必须要从历史古籍中寻找灵感,虽然古人的法不一定是通过控制论的方法来实现标准化的,可是其内在联系还是非常值得借鉴。”

  “噢?”

  一听这个,徐行就知道三齐这是真下苦功夫了,连忙问道:

  “那你有没有什么思路现在?”

  “思路嘛,倒是有一个… …”

  三齐咂咂嘴,有些不太自信的说道:

  “最近翻看过这么多的典籍,我发现古人尝试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子,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论中找共通的路子。”

  “难怪你这放着本《广弘明集》… …”

  徐行恍然大悟。

  要研究三教合一,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肯定是重中之重。

  毕竟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而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

  整个三教概念的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着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

  自然也无从谈起三教合一的路子了。

  三齐点了点头道:

  “这本《广弘明集》卷一中的《吴主孙权论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释道三家,算是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把这三个放一起比较的记载。”

  “还有类似南北朝的《理惑论》,论儒释道思想之一致。这些都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

  “以后‘暨梁武之世,三教连衡‘,三教一词出现在文献上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虽然真正开始出现三教融合都到了元明时期,可在那之前,古人的尝试方向也值得借鉴。”

  三齐一口气说了一堆,徐行算是听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的大吸一口凉气。

  这要从浩瀚的古籍里找到蛛丝马迹,工程量想想都觉着夸张… …

  自己之前光是为了寻找一个雷法的记载。

  就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道门典籍才找到只言片语,三齐这是直接翻了三倍以上还不止了。

  似乎是看出来徐行的忧虑,三齐放下手里的控制论。

  然后拿起卦摊上的另外一本《传习录》递给徐行,笑着说道:

  “到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翻找古籍也只是稍微借鉴一下思路,明白三教合一具体是怎么一个流变过程而已,真的要大力研究,肯定是得以三教合一之集大成者为主要参考,就像你搁经脉里注入的’锚点’一样,有了锚点,就方便指明方向了嘛?”

  “这是?”

  徐行接过他手里的书,定睛一看:

  “《传习录》… …王阳明?”

  “没错!”

  三齐笑着拍了拍手道:

  “王阳明、王守仁知道吧?他的心学含有道儒释三家思想,乃元明三教合一浪潮下的集大成者,这本《传习录》就是他的着作。”

  “心… …心学?”

  “没错,就是心学!”

  三齐随后解释道:

  心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其义为佛教三学中的“定学”。

  在隋唐佛教史书中,“心学”一词专指习于禅定的学问。

  隋唐以降,“心学”、“心宗”又成为禅宗与天台宗的代名词。

  道教“心学”一词。

  最早出于陶弘景《真诰》,晚于佛教心学。

  自宋至明,儒家“心学”兼有数义:

  道统心传之学,此与释道之道统相对抗;

  用心而学,此与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相对立;

  论心治心之学,此为新儒学的功夫论。

  阳明学兴起之前,“心学”主要是指以濂洛关闽为代表的新儒学,特别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传统,偶尔也用来指称陆九渊一派的学术。

  “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

  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浪潮最顶峰的时期!

  … …

  不是讲控制论嘛,怎么说着说着,扯到心学上了?

  徐行有些懵逼。

  可转念一想,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啊。

  心即理… …

  怎么感觉就像是用胸口的信仰印记凝聚符文似的,这是心即理嘛… …

  而知行合一… …

  知道原理、模拟原理、运用原理?

  最后的致良知。

  这里讲的良知可以是道德意识,也可以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怎么听起来就和控制论的思路非常的搭呢… …

  … …

  “看来你也想到了!”

  三齐笑的更加放肆了: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必须狠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咳咳咳咳。”

  三齐越说越兴奋,都有些岔气了。

  “你别急啊,慢慢说、慢慢说… …”

  “你看啊,有没有发现心学和咱们的道法有什么共通点?”

  “什么共通点?”

  “主观唯心主义啊!只要理解方法,由心凝聚,就能施法!!!”

  三齐眼神愈发明亮。

  他简单扼要的阐述了一遍,王阳明继承自陆九渊强调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认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

  “怎么样?!这里的’理’可不可以理解为‘道’,可不可以理解为‘炁’?!可不可以理解为物理公式、数学模型?!”

  三齐忍不住鼓掌道:

  “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可惜阳明先生不是道士没有修炼体质啊,以他的认知能力,说不定又得出一位大天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