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王夫人除了贪之外,她本身的也没多清白。
后头王熙凤做的那些放印子钱、仗着府里的名义收钱给人平官司,这种事情她可没少干。
而且最绝的是,这个二太太出去办这些事,用的都是贾赦的名帖。
把这些证据全都掌握在手里,王熙凤的胎才坐稳,就被贾宝玉屋里的丫头冲撞的摔了一下,还得继续回院子养胎。
她给自己找了个多麻烦的理由,就窝在院子里也不肯出去。
然后外头就传来消息,说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在外头放印子钱,逼死了人命。
这个消息传到荣庆堂,老太太怒急攻心一下子晕了过去。
大老爷贾赦听说老太太被家里的奴才气晕,发了大怒,直接让人绑了周瑞一家子。
没有了老太太,可以说整个贾氏宗族就没人能拦得住贾赦。这当然也包括荣国府对外名义上的当家人,贾政和王夫人。
所以周瑞贪墨贾家田产出息,在外用贾赦的名义放印子钱,还给人家平官司。他媳妇周瑞家的,在府里监守自盗。把府库的东西偷出去,放在女婿的古董铺子里售卖。
这一连串罪证全都被翻了出来,贾政看到证据确凿,他也无可抵赖。只能守着老太太,希望他这个靠山能够早日清醒。
贾赦为了给老娘出气,死咬着周瑞一家子不放,这下直接牵扯出来王夫人管家期间贪墨府里出收益。
王夫人出自王家,这事儿虽然不能闹去官府,可事关两个家族的利益,所以王家的当家人王子腾也被请来了荣国府。
这事儿王家不占理呀,毕竟王夫人把贾家直接掏成了个空架子。这放在谁家里,对这样的媳妇都不能轻饶。
于是两家商议之下,贾赦直接叫人抄了王夫人的嫁妆和私房。
再对着当初王夫人进门时候的嫁妆单子,把除了单子上记录的之外的东西,全都收归荣国府的内库。
这样一来,内库里一下多了好几十万的现银,和金银玉器,古董字画若干。
周瑞一家,全都被铁面无私的大老爷送进了官府。又给皇帝上了请罪折子,说是家里的豪奴仗着主家的名声在外头犯下过错,病气晕了他亲娘,请圣上责罚。
好像当今皇帝也看出来,贾赦这动作还没完。并把这折子留中不发,只暗示官府衙门依律处置。
果然贾赦这边还有后续动作,他把王夫人的私房,周瑞家和他女婿的家产全都抄没了回来。
同时还没有放过那十几个庄头,也是一家一家挨个抄过去,荣国府的库房里又进账好几十万的现银。
庄子上都换了桩头,府里负责收春秋两季田租的管事也换了新人。
以后这些人贪不贪说不太准,至少最近几年有了前车之鉴,他们会老实一些。
荣国府这边查检田地庄子,弄得轰轰烈烈。隔壁宁国府贾珍自然也不会嫌手里的钱多,有样学样的抄检了一回。
知道那边也弄回来不少的银子,贾赦直接去城外道观把贾敬给拽了回来。
两个府里还都欠着朝廷的库银,如今抄回来这么些银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当然是要还了国库欠银。
于是贾赦第二道请罪折子,又递到了御案前。
同时还有送进国库的80万欠银。
在这第二道请罪折子上,贾赦先说了,他身为荣国府承爵嫡长子,却没有尽到管家的责任,致使家中奴仆气晕母亲至今不曾清醒。
然后才说为了孝道,整治家奴,却意外收获这笔钱财。
交代了这笔银子的来处,贾赦接下来又说了,他爹前荣国公贾代善本有遗言,说让家里攒够了银子就一定要还上这笔欠款。
结果他不善理家,银子一直没凑够,所以才拖延到今日。
最后当然是要表忠心,然后再请圣上责罚。
宁国府那边自然也跟着还了银子,上了请罪折子,甚至折子上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反正皇上国库里多了100多万两银子,心情挺高兴。
还专门儿下旨嘉奖了贾赦和贾珍。
接下来贾赦的一等将军直接升成荣恩侯,贾珍的三等将军也直接给升成一等将军。
甚至为了嘉奖贾赦,把贾琏直接封成荣恩侯世子,王熙凤自然就成了世子夫人。
很好,以后当个老封君的目标,这回有眉目了。
贾赦还很有眼色的又请旨,说叫礼部官员到荣国府里改一下府邸的规制。
然后皇帝大手一挥,就跟贾赦说,荣国府的规矩就不用改了,还特意下旨,准许贾赦住进荣禧堂。
这下贾政就尴尬了,如果说王夫人的事情,他还一推四六五假装不知道的话,这搬院子的事情他再也不能装傻充愣了。
不过搬院子之前,贾赦召集了贾珍这个族长,以及几位族老,直接提出要跟贾政分家。
“大哥,老太太还在那里昏迷不醒,现在大哥却要跟我分家,若是老太太醒来,还不知要气成什么样呢!”贾政哪里愿意分家,这时候忽然口齿伶俐起来。
“行了,老二!你也不看看你那媳妇都干了什么?管家这十几年,把家底子都快给掏干净了,还敢拿着我的名帖在外头为非作歹。
这样的弟妹,我们大房是不敢跟他搅和在一起了。”
贾赦摆摆手,一副不愿意多交流的样子,不过他又跟几位族老说:“我这也是没法子,荣国府差点儿让老二的媳妇给败落了。如今我也不是那赶尽杀绝的,知道老太太心疼老二,那干脆我们兄弟俩就按照规矩分产不分家。
家产我作为嫡长子,就分七成。老二作为嫡次子,拿剩下的三成。
这样他媳妇儿管他那份家产,就算把那份儿产业掏空了,也碍不着我们大房什么事儿。
至于住处,我就给老二分一处宁荣街附近的五进大宅子。
老太太还在,那就让老二带着老婆孩子住在府里西路,老太太荣庆堂南边儿那个大院子。
我可以承诺,老太太活着一天,就让老二一家子在这里住上一天。”
后头王熙凤做的那些放印子钱、仗着府里的名义收钱给人平官司,这种事情她可没少干。
而且最绝的是,这个二太太出去办这些事,用的都是贾赦的名帖。
把这些证据全都掌握在手里,王熙凤的胎才坐稳,就被贾宝玉屋里的丫头冲撞的摔了一下,还得继续回院子养胎。
她给自己找了个多麻烦的理由,就窝在院子里也不肯出去。
然后外头就传来消息,说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在外头放印子钱,逼死了人命。
这个消息传到荣庆堂,老太太怒急攻心一下子晕了过去。
大老爷贾赦听说老太太被家里的奴才气晕,发了大怒,直接让人绑了周瑞一家子。
没有了老太太,可以说整个贾氏宗族就没人能拦得住贾赦。这当然也包括荣国府对外名义上的当家人,贾政和王夫人。
所以周瑞贪墨贾家田产出息,在外用贾赦的名义放印子钱,还给人家平官司。他媳妇周瑞家的,在府里监守自盗。把府库的东西偷出去,放在女婿的古董铺子里售卖。
这一连串罪证全都被翻了出来,贾政看到证据确凿,他也无可抵赖。只能守着老太太,希望他这个靠山能够早日清醒。
贾赦为了给老娘出气,死咬着周瑞一家子不放,这下直接牵扯出来王夫人管家期间贪墨府里出收益。
王夫人出自王家,这事儿虽然不能闹去官府,可事关两个家族的利益,所以王家的当家人王子腾也被请来了荣国府。
这事儿王家不占理呀,毕竟王夫人把贾家直接掏成了个空架子。这放在谁家里,对这样的媳妇都不能轻饶。
于是两家商议之下,贾赦直接叫人抄了王夫人的嫁妆和私房。
再对着当初王夫人进门时候的嫁妆单子,把除了单子上记录的之外的东西,全都收归荣国府的内库。
这样一来,内库里一下多了好几十万的现银,和金银玉器,古董字画若干。
周瑞一家,全都被铁面无私的大老爷送进了官府。又给皇帝上了请罪折子,说是家里的豪奴仗着主家的名声在外头犯下过错,病气晕了他亲娘,请圣上责罚。
好像当今皇帝也看出来,贾赦这动作还没完。并把这折子留中不发,只暗示官府衙门依律处置。
果然贾赦这边还有后续动作,他把王夫人的私房,周瑞家和他女婿的家产全都抄没了回来。
同时还没有放过那十几个庄头,也是一家一家挨个抄过去,荣国府的库房里又进账好几十万的现银。
庄子上都换了桩头,府里负责收春秋两季田租的管事也换了新人。
以后这些人贪不贪说不太准,至少最近几年有了前车之鉴,他们会老实一些。
荣国府这边查检田地庄子,弄得轰轰烈烈。隔壁宁国府贾珍自然也不会嫌手里的钱多,有样学样的抄检了一回。
知道那边也弄回来不少的银子,贾赦直接去城外道观把贾敬给拽了回来。
两个府里还都欠着朝廷的库银,如今抄回来这么些银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当然是要还了国库欠银。
于是贾赦第二道请罪折子,又递到了御案前。
同时还有送进国库的80万欠银。
在这第二道请罪折子上,贾赦先说了,他身为荣国府承爵嫡长子,却没有尽到管家的责任,致使家中奴仆气晕母亲至今不曾清醒。
然后才说为了孝道,整治家奴,却意外收获这笔钱财。
交代了这笔银子的来处,贾赦接下来又说了,他爹前荣国公贾代善本有遗言,说让家里攒够了银子就一定要还上这笔欠款。
结果他不善理家,银子一直没凑够,所以才拖延到今日。
最后当然是要表忠心,然后再请圣上责罚。
宁国府那边自然也跟着还了银子,上了请罪折子,甚至折子上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反正皇上国库里多了100多万两银子,心情挺高兴。
还专门儿下旨嘉奖了贾赦和贾珍。
接下来贾赦的一等将军直接升成荣恩侯,贾珍的三等将军也直接给升成一等将军。
甚至为了嘉奖贾赦,把贾琏直接封成荣恩侯世子,王熙凤自然就成了世子夫人。
很好,以后当个老封君的目标,这回有眉目了。
贾赦还很有眼色的又请旨,说叫礼部官员到荣国府里改一下府邸的规制。
然后皇帝大手一挥,就跟贾赦说,荣国府的规矩就不用改了,还特意下旨,准许贾赦住进荣禧堂。
这下贾政就尴尬了,如果说王夫人的事情,他还一推四六五假装不知道的话,这搬院子的事情他再也不能装傻充愣了。
不过搬院子之前,贾赦召集了贾珍这个族长,以及几位族老,直接提出要跟贾政分家。
“大哥,老太太还在那里昏迷不醒,现在大哥却要跟我分家,若是老太太醒来,还不知要气成什么样呢!”贾政哪里愿意分家,这时候忽然口齿伶俐起来。
“行了,老二!你也不看看你那媳妇都干了什么?管家这十几年,把家底子都快给掏干净了,还敢拿着我的名帖在外头为非作歹。
这样的弟妹,我们大房是不敢跟他搅和在一起了。”
贾赦摆摆手,一副不愿意多交流的样子,不过他又跟几位族老说:“我这也是没法子,荣国府差点儿让老二的媳妇给败落了。如今我也不是那赶尽杀绝的,知道老太太心疼老二,那干脆我们兄弟俩就按照规矩分产不分家。
家产我作为嫡长子,就分七成。老二作为嫡次子,拿剩下的三成。
这样他媳妇儿管他那份家产,就算把那份儿产业掏空了,也碍不着我们大房什么事儿。
至于住处,我就给老二分一处宁荣街附近的五进大宅子。
老太太还在,那就让老二带着老婆孩子住在府里西路,老太太荣庆堂南边儿那个大院子。
我可以承诺,老太太活着一天,就让老二一家子在这里住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