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洋房后,邵庭为段明昭泡了杯茶。
茶香袅袅,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缓缓升腾,模糊了彼此眼底的情绪。
邵庭拉着段明昭在沙发上坐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声音轻柔:“我知道你有心事,跟我说说吧。”
他顿了顿,唇角勾起一抹浅笑:“我会理解你的。”
段明昭有些惊讶于邵庭的敏锐,但其实在邵庭眼里,段明昭的反应都太明显了。
他的眼神里藏着不甘,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几分。
他在挣扎。
段明昭沉默片刻,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想去东北。”
邵庭的手指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如常,轻声问:“为什么?”
段明昭的拳头缓缓攥紧,声音压抑着怒意:“东北沦陷了,同胞在流血,可南京却下令‘不抵抗’!”
他的声音越来越重,像是要把胸口那股闷火一并吼出来:“依赖国联?外交谴责?简直是笑话!连那些地下组织都比我们血性!”
邵庭静静地看着他,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段明昭比他想象的更热血,也更天真。
他轻轻叹了口气,指尖抚上段明昭紧绷的下颌,声音轻柔:“你去东北打算带多少人?”
段明昭一怔,没想到他问得如此直接,犹豫片刻才低声道:“……四十人。”
“都是军校同窗和我的部下,信得过的。”
邵庭轻轻“嗯”了一声,指尖在杯沿上轻轻一敲,声音清脆:“什么时候走?”
“三日后。”段明昭的喉结滚了滚,胸口像是被什么攥住。
他原以为邵庭会阻拦,会劝他留下,甚至会用那双清冷的眼睛冷冷地睨着他,骂他意气用事。
毕竟这事他瞒着父亲和姐姐,荒唐得像场孤注一掷的赌。
可邵庭只是垂眸笑了笑,将茶杯轻轻放在茶几上,声音平静:“好。”
“你同意了?”段明昭愣住。
邵庭抬眸看他,眼底像是盛着一汪深潭,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我为何要拦你?”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段明昭,声音轻得像风:“段明昭,你是军人,是段家的继承人,更是你自己。”
“你想做什么,便去做。”
段明昭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胸口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你不怕我死在那儿?”
邵庭的背影微微一僵,半晌才轻笑一声:“怕。”
他转过身,眼底映着窗外的月光,清冷而明亮:“但我更怕你后悔。”
“若我今日拦你,你将来午夜梦回时,会不会想——若当初去了东北,会不会不一样?”
段明昭的指尖微微发颤,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邵庭走到他面前,指尖轻轻抚上他的脸颊,声音温柔:“段明昭,我宁愿你活着回来恨我,也不愿你因我而留下,余生都在懊悔中度过。”
段明昭一把扣住他的手腕,声音沙哑:“……邵庭。”
邵庭笑了笑,忽然俯身,在他唇上落下一个轻吻,一触即分:“去吧。”
“带着你的人,去做你该做的事。”
“但记住——”
他的指尖点在段明昭的心口,声音低沉:“你必须活着回来。”
“你若死了,我便立刻找个新靠山,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段明昭的眼神陡然一沉,一把将他拽进怀里,狠狠吻了上去。
这个吻又凶又急,像是要把未来分别的日子都补回来。
邵庭仰头承受着,指尖深深陷入段明昭的后背,像是要将他刻进骨血里。
许久,段明昭才松开他,额头抵着邵庭的脸颊,呼吸粗重:“我会回来的。”
邵庭轻笑:“好。”
*
三日后,北平城内的气氛已然不同。
街道上多了许多拖家带口的难民,他们衣衫褴褛,眼神麻木,有的背着包袱,有的牵着孩子,步履蹒跚地走在北平的街头。
段明兰站在新搭建的食物发放区前,太阳高悬,炙热的阳光烤得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她晃了晃发沉的头,强压下一阵眩晕,继续镇定地往前走。
这几日她几乎没合过眼。
联系报社发声、接待国际记者、协调商会调集物资……连轴转的忙碌让她连去戏班子的功夫都没有,更别提见苏砚清了。
好在明昭这几日倒安分,老老实实去军部履职,时常加班巡逻,倒让她松了口气。
忽然,她的脚步一顿。
在粥棚的一角,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苏砚清。
他穿着一身简朴的灰布长衫,清秀的脸上淌着汗珠,正和几个厨子一起给难民们打粥、发放干粮。
他的动作很熟练,眉眼间没有半分不耐,甚至还会蹲下身,轻声安慰那些哭泣的孩子,用干净的帕子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痕。
段明兰怔住了。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苏砚清。
在她的印象里,苏砚清是戏台上那个活泼的红娘,是庆喜班里私下最安静沉默的角儿,是被她“包养”的金丝雀。
可此刻,他站在汗臭与尘土交织的难民堆里,衣襟被汗水浸透,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亮得惊人。
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像石子投进静水,漾开圈圈涟漪。
段明兰迈步走过去,一把拉住了苏砚清的胳膊。
苏砚清愣了一下,匆忙放下勺子,被她拽到了一旁的树下。
卫兵们识趣地退到三米外,警惕地巡视着四周。
“砚清,你在这里干什么?”段明兰皱眉,声音带着几分不悦,“今天你没有演出吗?”
苏砚清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平静:“如今来看戏的人少了,排的戏自然也少。我名头没那么响,闲下来的功夫,便想为这些难民做些事。”
“你在这里能做什么?”
段明兰的眉头皱得更紧,“难民这么多,万一起了争执怎么办?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混进土匪!砚清,回戏班子待着去。”
苏砚清静静地看着她,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讥诮:“段明兰,段小姐,或者以后该叫你赵夫人?你为什么总对我抱有偏见?”
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刀:“你是觉得,戏子就该一辈子困在台上唱戏吗?”
段明兰一怔,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刺了一下。
“你总宣扬‘女性自由’,要‘打破性别桎梏’。”
苏砚清继续道,目光落在她的脚上,带着几分嘲讽,“可要联姻的是你,每天踩着高跟鞋硬撑的也是你。”
“这高跟鞋,和裹脚布又有什么区别?你脚磨得通红,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段明兰的脸色瞬间变了,指尖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
她的脚确实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
可她已经习惯从不在人前示弱。
苏砚清的眼神锐利如刀,声音却平静得可怕:“我知道你瞧不起我这样的戏子,可我除了这个身份以外,也是个爱国的中国人。”
“你总瞧不上那些‘乌合之众’的地下党派,可在我看来,他们比你们勇敢得多!”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我会和他们一起为东北难民募捐!你要看不惯,就把我抓起来好了!”
说完,他一把拽开挡在面前的段明兰,力气大得惊人。
段明兰踉跄了一下,低头看向自己发红的手腕,喃喃道:“砚清的手劲……原来这么大吗?”
他以前从未这样跟她说话,永远是温顺的、安静的,像株不会扎人的兰草。
她第一次怔怔地望着苏砚清离去的背影,看着他重新拿起勺子,耐心地给一个老人盛粥,胸口翻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
她一直以为苏砚清是柔弱的,是需要她保护的戏子,是离不开她的金丝雀。
可今天,这只金丝雀却狠狠啄了她一口,让她猝不及防。
段明兰的指尖轻轻摩挲着手腕上的红痕,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自嘲。
原来,她才是那个被束缚的人。
被家族的期望束缚,被世俗的眼光束缚,被自己的傲慢束缚。
她总以为留过洋、读过书就看透了世间道理,到头来,反倒不如一个被她轻视的“戏子”活得透彻。
苏砚清,比她自由得多。
茶香袅袅,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缓缓升腾,模糊了彼此眼底的情绪。
邵庭拉着段明昭在沙发上坐下,指尖轻轻摩挲着他的手背,声音轻柔:“我知道你有心事,跟我说说吧。”
他顿了顿,唇角勾起一抹浅笑:“我会理解你的。”
段明昭有些惊讶于邵庭的敏锐,但其实在邵庭眼里,段明昭的反应都太明显了。
他的眼神里藏着不甘,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几分。
他在挣扎。
段明昭沉默片刻,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想去东北。”
邵庭的手指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如常,轻声问:“为什么?”
段明昭的拳头缓缓攥紧,声音压抑着怒意:“东北沦陷了,同胞在流血,可南京却下令‘不抵抗’!”
他的声音越来越重,像是要把胸口那股闷火一并吼出来:“依赖国联?外交谴责?简直是笑话!连那些地下组织都比我们血性!”
邵庭静静地看着他,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段明昭比他想象的更热血,也更天真。
他轻轻叹了口气,指尖抚上段明昭紧绷的下颌,声音轻柔:“你去东北打算带多少人?”
段明昭一怔,没想到他问得如此直接,犹豫片刻才低声道:“……四十人。”
“都是军校同窗和我的部下,信得过的。”
邵庭轻轻“嗯”了一声,指尖在杯沿上轻轻一敲,声音清脆:“什么时候走?”
“三日后。”段明昭的喉结滚了滚,胸口像是被什么攥住。
他原以为邵庭会阻拦,会劝他留下,甚至会用那双清冷的眼睛冷冷地睨着他,骂他意气用事。
毕竟这事他瞒着父亲和姐姐,荒唐得像场孤注一掷的赌。
可邵庭只是垂眸笑了笑,将茶杯轻轻放在茶几上,声音平静:“好。”
“你同意了?”段明昭愣住。
邵庭抬眸看他,眼底像是盛着一汪深潭,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我为何要拦你?”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段明昭,声音轻得像风:“段明昭,你是军人,是段家的继承人,更是你自己。”
“你想做什么,便去做。”
段明昭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胸口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你不怕我死在那儿?”
邵庭的背影微微一僵,半晌才轻笑一声:“怕。”
他转过身,眼底映着窗外的月光,清冷而明亮:“但我更怕你后悔。”
“若我今日拦你,你将来午夜梦回时,会不会想——若当初去了东北,会不会不一样?”
段明昭的指尖微微发颤,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邵庭走到他面前,指尖轻轻抚上他的脸颊,声音温柔:“段明昭,我宁愿你活着回来恨我,也不愿你因我而留下,余生都在懊悔中度过。”
段明昭一把扣住他的手腕,声音沙哑:“……邵庭。”
邵庭笑了笑,忽然俯身,在他唇上落下一个轻吻,一触即分:“去吧。”
“带着你的人,去做你该做的事。”
“但记住——”
他的指尖点在段明昭的心口,声音低沉:“你必须活着回来。”
“你若死了,我便立刻找个新靠山,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段明昭的眼神陡然一沉,一把将他拽进怀里,狠狠吻了上去。
这个吻又凶又急,像是要把未来分别的日子都补回来。
邵庭仰头承受着,指尖深深陷入段明昭的后背,像是要将他刻进骨血里。
许久,段明昭才松开他,额头抵着邵庭的脸颊,呼吸粗重:“我会回来的。”
邵庭轻笑:“好。”
*
三日后,北平城内的气氛已然不同。
街道上多了许多拖家带口的难民,他们衣衫褴褛,眼神麻木,有的背着包袱,有的牵着孩子,步履蹒跚地走在北平的街头。
段明兰站在新搭建的食物发放区前,太阳高悬,炙热的阳光烤得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她晃了晃发沉的头,强压下一阵眩晕,继续镇定地往前走。
这几日她几乎没合过眼。
联系报社发声、接待国际记者、协调商会调集物资……连轴转的忙碌让她连去戏班子的功夫都没有,更别提见苏砚清了。
好在明昭这几日倒安分,老老实实去军部履职,时常加班巡逻,倒让她松了口气。
忽然,她的脚步一顿。
在粥棚的一角,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苏砚清。
他穿着一身简朴的灰布长衫,清秀的脸上淌着汗珠,正和几个厨子一起给难民们打粥、发放干粮。
他的动作很熟练,眉眼间没有半分不耐,甚至还会蹲下身,轻声安慰那些哭泣的孩子,用干净的帕子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痕。
段明兰怔住了。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苏砚清。
在她的印象里,苏砚清是戏台上那个活泼的红娘,是庆喜班里私下最安静沉默的角儿,是被她“包养”的金丝雀。
可此刻,他站在汗臭与尘土交织的难民堆里,衣襟被汗水浸透,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亮得惊人。
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像石子投进静水,漾开圈圈涟漪。
段明兰迈步走过去,一把拉住了苏砚清的胳膊。
苏砚清愣了一下,匆忙放下勺子,被她拽到了一旁的树下。
卫兵们识趣地退到三米外,警惕地巡视着四周。
“砚清,你在这里干什么?”段明兰皱眉,声音带着几分不悦,“今天你没有演出吗?”
苏砚清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平静:“如今来看戏的人少了,排的戏自然也少。我名头没那么响,闲下来的功夫,便想为这些难民做些事。”
“你在这里能做什么?”
段明兰的眉头皱得更紧,“难民这么多,万一起了争执怎么办?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混进土匪!砚清,回戏班子待着去。”
苏砚清静静地看着她,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讥诮:“段明兰,段小姐,或者以后该叫你赵夫人?你为什么总对我抱有偏见?”
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刀:“你是觉得,戏子就该一辈子困在台上唱戏吗?”
段明兰一怔,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刺了一下。
“你总宣扬‘女性自由’,要‘打破性别桎梏’。”
苏砚清继续道,目光落在她的脚上,带着几分嘲讽,“可要联姻的是你,每天踩着高跟鞋硬撑的也是你。”
“这高跟鞋,和裹脚布又有什么区别?你脚磨得通红,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段明兰的脸色瞬间变了,指尖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
她的脚确实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
可她已经习惯从不在人前示弱。
苏砚清的眼神锐利如刀,声音却平静得可怕:“我知道你瞧不起我这样的戏子,可我除了这个身份以外,也是个爱国的中国人。”
“你总瞧不上那些‘乌合之众’的地下党派,可在我看来,他们比你们勇敢得多!”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我会和他们一起为东北难民募捐!你要看不惯,就把我抓起来好了!”
说完,他一把拽开挡在面前的段明兰,力气大得惊人。
段明兰踉跄了一下,低头看向自己发红的手腕,喃喃道:“砚清的手劲……原来这么大吗?”
他以前从未这样跟她说话,永远是温顺的、安静的,像株不会扎人的兰草。
她第一次怔怔地望着苏砚清离去的背影,看着他重新拿起勺子,耐心地给一个老人盛粥,胸口翻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
她一直以为苏砚清是柔弱的,是需要她保护的戏子,是离不开她的金丝雀。
可今天,这只金丝雀却狠狠啄了她一口,让她猝不及防。
段明兰的指尖轻轻摩挲着手腕上的红痕,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自嘲。
原来,她才是那个被束缚的人。
被家族的期望束缚,被世俗的眼光束缚,被自己的傲慢束缚。
她总以为留过洋、读过书就看透了世间道理,到头来,反倒不如一个被她轻视的“戏子”活得透彻。
苏砚清,比她自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