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哑巴公主与废柴将军35-《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

  十日后,金銮殿。

  朝阳穿透云层,洒在铺满红毯的宫道上。

  周璟安与邵庭并肩而行,十指紧扣,不曾松开。

  一个身披未卸的玄甲战袍,寒光犹存;一个身着皇子朝服,锦纹如龙游于云间。

  他们的衣摆随着步伐轻轻相碰,在晨光中交织出明暗交错的纹路,仿佛彼此命运早已缠绕不分。

  “臣——周璟安。”

  “儿臣——邵庭。”

  两人同时跪拜,声音清朗坚定,在金銮殿内回荡不息:“参见陛下!”

  皇帝邵弘高坐龙椅,目光在他们交握的手上停留片刻,忽然放声大笑“好!”

  “朕的虎将,与朕的庭儿都回来了!”

  他抬手示意二人起身,眼中带着一丝久违的温和笑意:“璟安,此战你立下不世之功。”

  “想要什么赏赐?朕都准。”

  周璟安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声音沉稳如山:“臣愿用此战所有功勋,换一人。”

  殿内霎时寂静无声,众大臣都屏气凝神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哦?”皇帝挑眉,明知故问道:“谁?”

  “三殿下,邵庭。”

  朝堂顿时炸开锅,议论声如潮水翻涌。

  礼部尚书当场跳出来:“陛下!这不合礼制!三殿下曾与周璟晟有婚约在先,如今又才恢复皇子身份,岂能与周将军...”

  “朕问你了?”皇帝冷冷一瞥,老尚书瞬间噤若寒蝉。

  他转向邵庭,眼中带着几分揶揄:“庭儿,你呢?想要什么赏赐?”

  邵庭上前一步,与周璟安并肩而跪:“儿臣所求,不过是与周璟安——”

  他转头,望进周璟安眼底,深情如海:“白头偕老。”

  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两人之间洒下细碎的金斑。

  皇帝看着儿子明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春天,小邵庭拿着蜗牛放在周璟安手上吓他,那时的少年们还不懂情为何物,如今却已共历生死,归来皆是英雄。

  他轻叹一声,语气郑重如誓言:

  “准了。”

  两个字掷地有声,响彻殿堂。

  “择吉日完婚,朕亲自为你们主婚。”

  皇帝站起身,虽觉身体已不如从前硬朗,却仍挺直脊背:“你二人于国有功,于朕有亲。”

  “朕登基时,曾立誓护这万里河山无虞,世人都说万里山河是天子私产,可这地广人稠的疆土,终须有人替朕看着。”

  “这疆土上的一草一木、一郡一县,皆作朕给你们的婚仪。待你二人合卺之日,朕便下旨:命户部将江南新垦良田千顷、燕云马场百座,记在你们名下。”

  周璟安浑身一震:“陛下!此等厚赐……臣万死不敢当!”

  皇帝摆了摆手,嘴角牵起一抹复杂的笑意,望向邵庭时眼神渐柔:“庭儿,这山河是朕的,终有一日也是你们的。你且记下,日后替朕守好这万里江山,便是对父皇最好的回礼。”

  周璟安重重叩首,声音铿锵有力:“臣,谢陛下隆恩!”

  邵庭同样叩首,眼眶微红:“…谢父皇。”

  那一刻,百官沉默,唯有阳光洒落,映照着一对执手同行的少年身影。

  *

  御书房,夜晚。

  烛火摇曳,映照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仿佛连影子都被压得低垂。

  邵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抬眸看向坐在对面的儿子。

  他的儿子——

  那个曾躲在汐贵妃身后怯生生的“哑巴公主”,如今已长成眉目如画的青年,眼神清亮,不卑不亢,一如他年少时的模样。

  “庭儿。”

  皇帝轻叹一声,语气中竟带着几分疲惫,“朕老了。”

  邵庭一怔,轻轻皱眉:“父皇何出此言?”

  “这几日阴雨连绵,朕的膝盖疼得厉害。”邵弘苦笑,“年轻时落下的旧伤,如今都找上门来了。”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邵庭身上,带着几分期许:“朕今日早朝说的那些话,也是想好好培养你,将来……”

  “父皇。”

  邵庭打断他,声音温和却坚定,“儿臣无意储君之位。”

  皇帝眉头微蹙:“为何?”

  “儿臣性子散漫,不喜拘束。”邵庭唇角微扬,眼中泛起笑意,“比起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儿臣更愿与璟安走遍山河,看尽人间烟火。”

  皇帝沉默良久,仿佛在听一个自己早已遗忘的梦。

  他忽然开口,声音低缓:“你可是怨朕当年……将你当作公主养大?”

  邵庭摇头,目光温柔:“不怨。”

  他望向窗外那轮明月,轻声道:“若非如此,儿臣也不会遇见璟安。”

  皇帝怔住。

  眼前仿佛浮现出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他,也曾想过不顾一切,与汐儿携手天涯。

  可皇后的算计、朝堂的争斗、帝王的身份,终究将他困在这金銮殿上,寸步难行。

  “罢了。”

  他终于叹息,“朕不愿成为打破你美梦的人。”

  邵庭眼眶微热:“谢父皇。”

  “不过,”皇帝忽然挑眉,语气又带上了几分帝王的威严,“你既不愿当储君,总得给朕推荐个人选吧?”

  邵庭轻笑,眸光狡黠:“二哥如何?”

  “嵘儿?”

  皇帝若有所思,“他能力确实不错,心性还有待考察。”

  “二哥勤勉克己,心怀天下。”邵庭认真道,“最重要的是,他懂得权衡之道,不会让朝堂失衡。”

  皇帝轻笑,眼中多了几分赞许:“你倒是看得透彻。”

  他起身,拍了拍邵庭的肩膀:“去吧,去找你的周将军。”

  邵庭刚要起身,却被他又唤住:

  “朕准了你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

  皇帝目光一沉,语气郑重:“以后每年生辰,必须回宫陪朕喝酒。”

  邵庭望着父亲的眼睛,那里面藏着的不只是帝王的威仪,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孤独。

  他郑重地点头:“儿臣遵旨。”

  *

  月色如水,静和宫的檐角铃铛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

  邵庭站在宫门前,望着熟悉的朱红大门,心中忽然涌起一丝近乡情怯的情绪。

  今日回京后,他只是匆匆派人递了消息,还未曾好好与母妃说上几句话。

  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拉开帘子——

  “庭儿?”

  汐贵妃正跪在佛龛前诵经,闻声回头,手中的念珠“啪嗒”一声落在蒲团上。

  她今日未施粉黛,素白的寝衣外披着件淡青色的外衫,发间只簪一支木钗,看起来比平日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疲惫。

  “母妃。”邵庭快步上前,跪坐在她身旁的蒲团上,“儿臣回来了。”

  汐贵妃抬手抚上他的脸颊,指尖冰凉:“瘦了。”

  她身上传来浓重的檀香味,熏得邵庭鼻尖发酸,这是母妃只有在焦虑时才会焚的香。

  “北境虽苦寒,但儿臣这不是好好的?”他故作轻松地笑了笑,伸手拨弄案上的香炉,“母妃这屋里熏得跟寺庙似的,儿臣还是喜欢您从前用的兰香。”

  汐贵妃轻笑一声,将香炉推开:“母妃早就不熏那个了。”

  她望向窗外月色,语气平淡:“当年你父皇说兰草清雅,本宫便日日熏染。如今......”她顿了顿,“我只熏自己喜欢的。”

  邵庭心头微涩。

  他记得小时候,母妃的衣袖总是带着淡淡的兰香,那是父皇最喜欢的味道。

  可自从他差点溺水身亡后,这香气就再未出现过。

  “母妃。”他忽然握住她的手,“儿臣希望您也能幸福。”

  “傻孩子。”她轻轻一笑,眼角泛起细纹,“本宫有你就够了。”

  她起身,从内室取出一只锦盒,放在他面前。

  盒中是一对羊脂白玉佩,一块雕着海棠,一块刻着青松,玉质温润,在烛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这是?”

  “本宫准备了多年。”汐贵妃轻声道,目光温柔而深远“

  “原想着你若是公主,这便是嫁妆;若是皇子,这便是聘礼。”她将海棠佩系在邵庭腰间:“如今看来,倒是两样都算不上了。”

  邵庭喉头微哽,将青松佩紧紧攥在掌心:“另一块...”

  “给周家那小子吧。”汐贵妃挑眉,“他若敢负你,本宫便亲手拿这玉佩砸碎他的脑袋。”

  邵庭破涕为笑,一头扎进母妃怀里:“母妃,他不会的。”

  汐贵妃轻轻拍着他的背,像哄幼时的他入睡那般:“去吧,别让人等急了。”

  她望向窗外——

  月光下,一道挺拔的身影正静静伫立在宫墙边,仿佛已等候多时。

  “记得带他常回来。”

  她将儿子推出门去,语气轻快了些,“不然本宫一个人,也没人说话解闷。”

  汐贵妃望着邵庭的身影渐渐远去,夜风拂过她的鬓角,也吹湿了眼角。

  她抬手,用帕子轻轻拭去泪痕,仿佛只是不经意间沾了风尘。

  “青禾。”她轻声唤道。

  贴身侍女青禾立刻上前,躬身行礼:“奴婢在,娘娘。”

  “帮本宫清点库存里的金银珠宝,把那些最上品的全部列出来,作为庭儿的婚嫁之用。”

  她顿了顿,唇角微微扬起,眼中浮现出几分骄傲与不舍交织的柔光:“我的庭儿……婚礼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

  青禾眼眶微红,低头应声:“是,娘娘。”

  她不敢说破,其实早在多年前,娘娘便已悄悄备好了这些珍宝,只等一个归期。

  如今,那个被藏在宫墙深处的孩子,终于要穿上喜服,光明正大地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