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错过历史性的时刻-《诡异:外置大脑和人形兵器》

  “恐怖如斯!哈哈哈。”苏采薇笑着说道:“那我们三个算什么角色?”

  “哼哼。”杨岁得意地说道:“当然是算主角的护道人了,属于那种一出场就安全感拉满的角色。”

  “嗯……”陆渊很客观的评价道:“其实你这么说倒也没错。”

  三人组中的两人都听不懂陈理讲的什么,只能跟上学的时候一样开小差唠嗑。

  不过不一样的是,上学的时候容易被老师逮到。而现在不会,因为他们都是通过意识交流。

  就在三人聊天的时候,陈理的讲述已经接近尾声。

  这位老科学家的展示如行云流水,清晰地将庞杂的技术体系拆解为能源、材料、信息处理三大支柱。

  再精妙地阐述其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关系。

  因为经常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向上汇报并参与重大会议。

  对他而言,这样的报告早已驾轻就熟。

  杰森和吴垠脸上的震惊之色就没有散去过。

  他们之前只是模糊地知道对方科技先进。

  但此刻,陈理那沉稳而精准的概述,如同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恢弘的科技画卷。

  材料性能的惊人突破,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

  每一项都代表着他们世界尚在苦苦追赶甚至未曾企及的高度。

  这种差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观的现实。

  他们至少差了30年。

  陈理轻轻放下手中的笔,投影上的三维模型随之定格。

  他习惯性的活动了一下自己的肩膀。

  这片空间确实神奇,他在这里面不会感觉到肉体上的疲惫,也不会感觉到渴。

  如果是在现实中,他做这种报告时,都得有个中场休息才行。

  不然这把老骨头可遭不住。

  “这些就是我们目前在常规科技领域的一些进展。”

  “说来惭愧,我这个老头子能有今天的地位,也是沾了这些项目的光。”

  这位老人说着,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

  但很快,这笑容又染上一丝无奈。

  “可是啊,当我们真正面对诡异时,这些引以为傲的科技成果,就像是用渔网去拦洪水,看似有用,实则徒劳。”

  “我们研发了量子计算机,却算不透诡异的行动规律。做出了超强材料,在部分诡异面前却没有任何作用。”

  “有时候半夜睡不着,我就在想啊,我们这些搞科研的,是不是一直在跟影子赛跑?”

  “诡异科学取得第一次突破后,我常常自责,为什么没有早点说服同志们,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但现在……”

  他的目光在吴垠和杰森之间来回移动。

  “我反而感到庆幸。正因为我们走了不同的道路,今天才能在这里取长补短。”

  “今晚,这把老骨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没有振奋人心的口号,只有一位老科研工作者最朴实的感悟。

  发言结束,这片空间再次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吴垠、杰森、陈理的讲述都已经结束,按流程该轮到姜启,包括三人组在内的所有人都把目光转移到了这位年轻人的身上。

  姜启在老师的示意下站起身,略显拘谨地走向白板。

  “关于技术应用方面,老师已经讲得很全面了。”姜启的声音起初有些发紧,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笔。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理论层面的探索,可能更偏向物理学基础研究。”

  听到“理论”二字,吴垠和杰森立即调整坐姿。特别是吴垠,那双睿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经常说,现在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严重限制了诡异科学的发展。

  所以他迫切想知道正电子世界在理论上有没有突破。

  然而随着姜启的讲述,会场的氛围渐渐变得微妙。

  因为没有经验,年轻人的讲解明显缺乏前辈们的从容,思维跳跃得厉害。

  一会儿深入剖析某个数学模型的细节,一会儿又草草带过一个重要结论。

  就像在翻阅一本没有目录的学术笔记,让人摸不着重点。

  甚至还会跑到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上。

  吴垠眼中的兴奋之色逐渐褪去。

  不是因为姜启讲的太乱,而是因为他没听到自己想听到的突破。

  和他们相比,正电子世界在理论上的确也有些突破。

  比如他们在经典力学的最后一个难题,湍流上有了突破,并成功证明了黏性流体运动的NS方程。

  但和他们在工程学上突破相比,理论上的突破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这些成果更像是为工程技术突破铺路,而非他期待的那种能够颠覆认知的基础理论革命。

  更令人意外的是,姜启的本身就跑偏的主题越跑越偏,开始结合吴垠先前提出的诡异科学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一转折如同打开了闸门,年轻人的语速越来越快,眼神越来越亮,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

  那些天马行空的假设,大胆的推论,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报告,不如说是一个天才研究员的头脑风暴。

  陈理轻轻叹了口气,眼中带着些许无奈。

  这位老师太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一旦旦触及真正感兴趣的理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般收不住。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下三人组的反应,见他们的表情没有变化后才松了一口气。

  原本兴致缺缺的吴垠此刻却重新坐直了身体,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姜启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推论中,恰恰藏着几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就连杰森都点评道:“这年轻人有点意思……”

  陆渊感知到在场众人的想法,索性趁姜启整理思路的一个空档,说道:

  “我看大家都很有讨论欲望,那要不直接开始自由讨论环节?”

  “好。”

  四人都没有什么异议。

  吴垠和杰森都能看得出来,这年轻人其实没什么好讲的,该讲的重点他已经讲完了。

  再讲下去,那就是给他们复习物理知识了。

  所有人都支持,只有杨岁在脑海中大喊道:“我不同意!”

  陆渊下意识地问道:“为什么?”

  不是哥们,你又听不懂,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杨岁很认真地说道:“你看啊,吴垠杰森还有那个老爷爷都有一段结束语,这个叫姜启的还没发表结束语呢!”

  “你这叫歧视,你这叫区别对待!”

  “额……”陆渊有些无语。

  杨岁有理有据地说道:“先不管他们讲的什么,这可是两个世界第一次接触。”

  “他们四个的结束语肯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说不定还得让未来的学生去背。”

  “少一段就不圆满了啊!”

  苏采薇接话道:“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少背一段。”

  杨岁:“……”

  好有道理。

  不对!

  我已经辍学了,不用背!

  陆渊适时地说道:“没事,到时候补一段就行了。反正除了我们三个跟他们四个,没人知道。”

  杨岁刚要说话,苏采薇便抢先说道:“其实他的结束语很有可能就是一句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啊?”杨岁愣了一下,然后说道:“怎么可能这么草率?”

  “不是草率,而是……”苏采薇想半天想不出来怎么形容,最后只能说道:“他很有可能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他是一个,嗯……非常纯粹的学者和科学家。”

  杨岁更懵了。

  两个世界第一次接触,这谁都知道是历史性的时刻吧。

  他抬眼看向正在和吴垠激烈讨论的姜启,脸上只有兴奋,完全没有错过重要时刻的失望。

  这人好像还真没意识到……真就这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