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安排家眷回京-《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

  嘉佑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大名府徐府后院的葡萄藤爬满了花架,绿得能掐出水来。

  午后的日头正盛,蝉鸣声一阵高过一阵,搅得人心头微微发躁。

  徐承佑躺在铺着细棉褥子的摇椅里,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满是懵懂。

  徐晴儿正拿着拨浪鼓逗他,鼓槌敲得欢实,小家伙却突然瘪了瘪嘴,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滚下来,哭声响亮得能盖过蝉鸣。

  “你这丫头,都多大了还毛手毛脚的。”

  徐氏从华兰手里接过绣了一半的婴儿鞋,扭头瞪了女儿一眼,“承佑才多大,哪禁得住你这么折腾?”

  徐晴儿吐了吐舌头,赶紧从腰间摸出块奶糕递过去,声音放得轻柔:“小宝贝别哭啦,姑姑给你好吃的。”

  谁料那奶糕碎屑掉在摇椅上,反倒引得小家伙哭得更凶。

  华兰笑着帮儿子擦了擦眼泪,指尖轻轻点了点他的小脸蛋:“这孩子,跟他爹一个倔脾气。”

  话虽如此,语气里却藏着担忧,“母亲,这都快一个月没收到夫君的信了,北边战事那么紧,真让人放心不下。”

  徐氏叹了口气,手里的绣花针在布面上顿了顿:“建哥儿自小就有主意,再说身边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想来不会有事。只是这辽国人也不是好惹的,真怕他年轻气盛……”

  “老夫人放心。”

  坐在一旁的古力娜扎突然开口,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湖蓝色襦裙,手里正翻看着一本账册,“根据前几日东厂传来的消息,辽国内乱正酣,主君正是趁机用兵的好时候。依我看,此刻幽州城怕是已经插上咱们大周的旗号了。”

  她曾是徐子建的幕僚,对军务部署总有几分独到见解。

  徐晴儿听了这话,立马来了精神:“就是说嘛!二哥哥是谁?那可是能把西夏人打得服服帖帖的主儿。这次收复燕云十六州,说不定就能青史留名呢!”

  “留什么名?我只要他平平安安的。”徐氏把绣鞋往竹篮里一放,拍了拍手上的线团,“当年他去西疆的时候,我就盼着他能安稳度日,谁曾想这孩子好好一个文官,天天仗打的比武将还要多。”

  华兰指尖无意识地绞着帕子,眉头微蹙:“说来也怪,我这两天右眼总跳,总觉得要有什么事。”

  话音刚落,院门口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

  扈三娘一身墨色劲装,腰间挎着弯刀,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凝重:“老夫人,主君有密信送到。”

  徐氏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接过那封火漆封口的信函。

  展开信纸,徐子建那笔龙飞凤舞的字迹跃然纸上,华兰和徐晴儿也凑了过来,连一旁的宋引章、赵盼儿几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信上先说战事顺利,易州、涿州、幽州、顺州已尽数收复,再过半月连檀州、蓟州也能拿下。

  徐氏刚松了口气,看到后面却忍不住瞪圆了眼睛。

  徐子建竟说要让她们回汴京探亲,还堂而皇之地提了句“幽州无人伺候,欲在当地置几房妾室”。

  “这混小子!”徐氏把信纸往石桌上一拍,气得胸口起伏,“家里这么多妻妾,他北上时一个不带,这会倒想起要纳妾了?真当自己是皇帝老子不成!”

  徐晴儿却没心思琢磨这些,她盯着信上“探亲”两个字,若有所思:“母亲,您别生气,二哥哥这是在自污呢!”

  “自污?”徐氏愣住了。

  “您想啊,”徐晴儿拿起信纸指点着,“二哥哥现在手握近二十万大军,又是刚收复了燕云四州的功臣,陛下就算再信任他,朝中那些言官能放过他?

  自古功高震主的道理,二哥哥比谁都懂。他把咱们送回汴京当人质,再故意说要纳妾,不就是想让陛下觉得他胸无大志,只是个贪恋美色的之人吗?”

  华兰这才恍然大悟,先前的担忧散去不少,反倒觉得有些好笑:“这么说来,他倒是用心良苦。只是这纳妾的说法……”

  “嫂嫂放心,”徐晴儿笑得狡黠,“二哥哥既然指明要在幽州纳妾,那必然是无奈之举,不过为了防止这妾室做大,还得做些防备!”

  华兰闻弦知雅意,她看向徐世徐氏,“母亲,既然夫君有这安排,咱们照做就是。不过依我看,不如让引章妹妹她们北上‘伺候’,一来能解夫君身边无人之苦,二来也能把真实情况传回来,免得咱们在汴京瞎担心。”

  宋引章和赵盼儿对视一眼,脸上都带着几分窃喜。

  当初徐子建承诺过,等徐承佑出生就让她们为徐家开枝散叶,如今看来倒是个机会。

  柳青悄悄拉了拉古力娜扎的衣袖,眼神里满是期待。

  赵盼儿忍不住开口:“老夫人,若是主君真有需要,妾身们愿意前往幽州。”

  徐氏琢磨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也罢,就依你们说的办。只是去了幽州,你们可得劝着他些,别真让他在外面胡闹。”

  “老夫人放心,我们晓得分寸。”

  宋引章连忙应下。

  华兰看着襁褓中的儿子,轻声道:“只是这一路回汴京,承佑还这么小,怕是经不起折腾。”

  “嫂嫂放心,”徐晴儿拍着胸脯,“我陪你们一起回去!一来路上能照应着,二来我也有些日子没去拜见盛家姑祖母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去请安。”

  华兰却有些犹豫:“晴儿,你忘了上次在汴京……”

  上次徐晴儿因为与齐王和高家的纠葛,在汴京受了不少委屈,华兰一直记挂着。

  徐晴儿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此一时彼一时嘛!如今我已经和韩将军定亲,齐王也和高家二小姐有了婚约,我对皇后娘娘和高家早就没威胁了。

  再说二哥哥刚立了这么大的功,那些人巴结我还来不及,哪敢再为难我?”

  她凑近了些,声音压低了些,“说不定啊,这次回去,还有人赶着给我这位公爵府嫡妹送礼呢!”

  徐氏被女儿逗笑了,点了点她的额头:“就你机灵。既然你想去,那就一起走。让扈三娘挑选些得力的护卫,再备上些常用的药材,务必平平安安地到汴京。”

  “是!”扈三娘抱拳应道。

  正说着,徐承佑突然咯咯笑了起来,小手挥舞着抓住了徐晴儿手里的拨浪鼓。

  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他脸上,映得那笑容格外灿烂。

  徐氏看着孙子,脸上的愁云彻底散去:“这孩子,怕是也知道他爹打了胜仗,高兴呢!”

  华兰轻轻晃着摇椅,心里默默念着:夫君,你在前方安心打仗,家里有我,一切都好。

  院外的蝉鸣依旧聒噪,却仿佛不再那么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