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收获颇丰-《四合院:饥荒年代,我有万亩农场》

  这个时候的潮白河,可不像后世,经过城市的沿河堤岸都被修缮过。

  现在的潮白河还是一片荒野的原生态景象。

  河边,水草茂盛,芦苇丛生,不时能看到一群群的水鸟从芦苇丛中飞起。

  水鸟,野鸭在河中央捕食,嬉戏。

  在河中觅食的野鸭子,脑袋不停的四周转悠,扫视着河面之下,警惕着四周的危险。

  一旦发现猎物,脑袋往水里一钻,就消失在水中。

  独留下一个小小的旋涡,告诉我们就在刚刚,有一只野鸭来过。

  然后,三、五十秒之后,在离它刚刚待过的位置不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只野鸭子“嗖”的从水里冒了出来。

  甩甩头上的水珠,洋洋得意的炫耀着自己的猎物。

  也经常见到这附近的居民用自制的竹筏,木筏在河面上打鱼,捕虾。

  陈卫国沿着河岸游走,突然,在一处芦苇丛中间发现一条竹筏。

  也不知道是谁藏在这里的。

  【既然有缘,那就先借用一下.】

  【这可比在河边游走方便的多,也不容易让人起疑。】

  想到就做,现在时间也不早了。

  陈卫国解开绑绳,跳上竹筏,撑着竹竿,缓缓的将竹筏划向了河中央。

  这段水域水流平缓,河面平整,几乎看不到大的波浪。

  陈卫国一边控制着竹筏,一边通过鱼线感应着水中的情况。

  现在的潮白河,基本上还处于原生生态环境。

  没有怎么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像现在的潮白河,经过人们的过度捕捞和工业生产的污染,河中 的鱼类资源,已接近枯竭。

  陈卫国通过鱼线,将意识扩展到水中,立马就感应到,成片的鱼群在水里游荡。

  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像常见草鱼,鲤鱼,鲫鱼随处可见。

  季花鱼,嘎牙子鱼也有不少。

  只是传说中的宝坻银鱼还没有发现。

  一路收着,一路随着河流缓缓的向下游飘去。

  为了更好的模拟潮白河的生态环境,他在空间中选了五个百亩鱼塘,将其中的鱼全部转移到了其他鱼塘里。

  把这五个鱼塘的水全部换成了潮白河河水。

  还将河边的水草芦苇等等河边植物,以及河床附近的河泥,成片的移植进了鱼塘里。

  藏在水草中的水鸟,野鸭的等顺手也被他收进了空间中。

  另外又新增了五个百亩鱼塘,用来装潮白河的鱼获。

  顿时,活着的动物越来越多,他的空间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工作的时间过得格外的快些。

  眼看着太阳已经西垂,时间差不多到了下午六点多了,夕阳已经变得通红的挂在西边天际。

  【该回去了,其他的鱼获收了不少,想要鱼群在空间鱼塘里自我繁衍,数量应该足够了。】

  【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这个宝坻银鱼还是没有发现踪迹。】

  两个小时的顺流而下,竹筏已经漂出了老远。

  想要用竹竿撑回原地,实在是费时费力。

  他决定通过陆路,骑车回去。

  他撑着竹筏往岸边划去,突然一大片银光闪闪的亮点,通过夕阳的折射,投射到他的意识之中。

  【这是些什么东西?这么多,还闪着银白亮光?】

  【这难道就是银光鱼?】

  控制着鱼线悄悄的靠近了这片水域,意念一动。

  顿时数百条在夕阳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的小鱼,连同周围的河水一同被他收进了空间。

  从空间中抓出一条小鱼,放在眼前大量。

  确实跟传说中的银鱼很像。

  【只是传说中的宝坻银鱼,产在天津宝坻而得名。】

  【以现在潮白河的流速,现在我的位置顶多到了通州地界。】

  【离天津宝坻还有七八十公里呢!】

  【不管那么多了,先收了再说!】

  【眼看天马上就要黑了,这赶回去还要不少时间,收回去,让食堂里的人看看就知道了。】

  陈卫国当即也不再做他想,发动意念,控制着鱼线向这群小鱼包抄而去。

  这片水域里的鱼群非常密集,小鱼们几乎是紧挨着在这片水域游动。

  细看还能发现,不少的小鱼还排出一串串的小珠子。

  【这是在产卵吧?正好了!弄到空间里养着!】

  二十分钟后,这片大概十亩大小的水域里面的银色小鱼,连同河水一起,都被他收进了空间。

  他初步估计了一下,这些小鱼加起来,得有两百多斤了。

  今天的收获还是不错的,总的鱼获数量比前几次,在后海,前海弄到的鱼获加起来还要多些。

  主要是得益于潮白河里的水产太丰富了。

  鱼群的种类也不是什刹海能够比拟的。

  虽然潮白河的大鱼数量不是太多,但是小鱼多啊!

  几两的,一斤两斤的小鱼几乎铺满了河床。

  有了这次的收获,相信短时间内,是不用再出来弄鱼弄虾什么的了。

  划着竹筏到了岸边,将竹筏收进了空间,取出自行车,快速蹬了上去。

  太阳落山之后,天空迅速的黑了下来。

  这时候在郊区是没有路灯的,放眼望去,一片漆黑。

  只有在遥远的边际,有星星点点的灯光点缀这片黑夜。

  眼睛是看不清路面的,好在他能利用空间,外放精神力。

  感应的距离虽然不远,只有一百米的距离,但以自行车的速度,足够反应了。

  陈卫国飞快的蹬着自行车,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在耳边,呼呼的吹。

  在陈卫国回轧钢厂必经的路上,有几个人影,正在低声私语。

  “大哥,我们都在这条路蹲了四五天了,每到天黑,路上连个鬼影都没有,别说人了。”

  说话的人,听声音比较稚嫩,估计在十三四岁的样子,声音属于那种刚刚进入变声期的那种。

  “别灰心,这条路可是连通通州和四九城的必经之路,从白天人来人往的人车状况就知道。”

  老大的声音及时响起,同样的声音稚嫩,也属处于变声期的那种,应该也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可能稍微大点。

  “现在虽然没人,可难免会有人因为某些事情耽误回家的时间,不得不晚上走夜路,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喜欢四合院:饥荒年代,我有万亩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