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极致演绎之火星片场实录-《重回6岁,看我叱咤风云》

  青海冷湖,《火星救援》剧组片场。

  余顺正紧盯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额角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悄然滴进厚重的宇航服里,瞬间便被内衬吸收。

  摄影棚内的温度被调至零下五度,然而这身高度仿真的舱外航天服密闭性绝佳,他刚完成一段在火星风暴中抢救样本的戏,里面的作训服已然湿透。

  “停。”他按下通话器,声音因缺氧而略显发闷,“刚才那个踉跄的角度不对,再来一条。”

  场务赶忙小跑过来,帮他拉开头盔锁扣,带着冰碴的冷空气猛地灌进去,余顺猛地深吸了两口,瞧见副导演拿着剧本匆匆跑来:“老板,刚才那条情绪足够饱满了,观众瞧不出角度差异的。”

  “我看得出来。”余顺扯掉手腕上的心率监测带,上面的数字仍在120以上跳动,“真实的舱外行走时,重心偏移两厘米就可能导致失衡,林远是历经千锤百炼的航天员,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有技术逻辑支撑。”

  说罢,他走到布景墙边,那里张贴着他托人从北美获取的真实火星地表照片——北美是个高度自由的国度,只要你财力足够,NASA的这些秘密资料,照样能够弄到手。

  瓦迪拉姆沙漠的红沙被运来铺在摄影棚地面,此刻已被他踩出一串深深的脚印。

  余顺弯腰拾起一块赤铁矿碎屑,这是道具组特意从甘肃寻来的替代品。

  “你们还记得吗?我原着里写林远在风暴中抓太阳能板时,左手最先碰到的是第三块板的边缘。”

  他捏着碎屑在布景板上比划着,“因为那块板的固定螺栓是他上周刚更换的,他清楚那里最为结实。刚才我伸手的时候慢了0.5秒,这样的反应速度不符合一名优秀华国航天员的应急素质。”

  扮演地面指挥中心的演员们身着蓝色作训服,依旧坐在控制台后,听闻此言,不禁相互对视一眼。

  他们早已习惯余顺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态度——拍种植土豆那场戏时,余顺当真在摄影棚角落开辟了一片土豆田,每日亲自记录生长数据,只为让镜头里的土豆苗能依照真实的生长周期出现在不同场景之中。

  重新穿戴头盔时,道具师轻声提醒余顺:“老板,这身衣服的氧气管已快达极限,再拍高强度的戏恐怕会有风险。”

  “没事。”余顺扣紧锁扣,透过面罩凝视着前方被绿幕环绕的沙丘,“最后一条。”

  机器再度启动,场记板在镜头前“啪”地拍下。

  余顺瞬间入戏,身体猛地向左倾斜,右手精准地抓住布景板边缘,左手同时护住胸前的样本箱——这个细节是他添加的,真实的航天员在任何时刻都会优先保护科研数据。

  风沙机再次轰鸣作响,红褐色的砂砾噼里啪啦地砸在头盔面罩上。

  余顺能感觉到面罩上的划痕在不断增多,恰似真实的舱外服在历经数百次任务后的模样。

  他不禁想起原时空观看电影《火星救援》时,马特·达蒙在约旦沙漠拍摄外景的花絮,此刻踩在人造红沙之上,倒真有种时空重叠的恍惚之感。

  监视器后的副导演忽然“咦”了一声,指着屏幕里余顺的背影:“你们看到没?老板刚才是不是下意识摸了一下腰间?”

  镜头回放中,余顺在转身时,右手的确有一个极为迅速的动作,仿佛在调整什么设备。

  虽然余顺只是在航天基地训练,并未去过真正的外太空,但他看过诸多西方航天员出舱的视频,记下了其中的细节——真实的舱外服腰间配备有应急切割器,经验丰富的航天员总会在行动前确认其位置。

  这条拍完,余顺摘下头盔,看到道具组举着保温杯飞奔过来,里面是特意为他冲泡的电解质水。

  他喝了两口,突然笑道:“刚才风沙机的力道太大,我好像吞了口‘火星土’。”

  众人皆笑,场务拿着吹风机为他吹干头盔里的汗渍,副导演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忽然明白了余顺为何如此执着于这些细节。

  屏幕里的林远在漫天红沙的背景中前行,每一步都带着沉甸甸的真实感,仿佛真有一位华国航天员,正孤独地行走在距离地球五千万公里的红色星球之上。

  “对了,”余顺擦了擦脸,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明天拍土豆发芽那场戏,把我种的那盆搬过来,第三株苗昨天刚抽出新叶,正好契合剧情时间线。”

  副导演无奈点头,看着余顺又钻进了闷热的宇航服之中。

  摄影棚的灯光再度亮起,照亮漫天红沙,也照亮了那个在人造星球上,凭借偏执与敬畏,全力还原一名航天员孤独与坚韧的身影。

  不算剧组停摆的那三个月,《火星救援》剧组,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在青海冷湖的室外拍摄。

  这是余顺至今为止,拍摄的最为辛苦的一部戏,哪怕是这部戏里根本没有要他展示他出色的武术功底。

  看着明显黑了一个八度,瘦了一圈的余顺,前来探班的女友们都心疼不已,不过都默默的用她们的温柔抚慰余顺,让他有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第2天的拍摄任务。

  刘一菲还兴致勃勃的要余顺写个剧本,让她也演一次航天宇航员。

  这有何难?

  《流浪地球》,《星际穿越》这种剧本一大把,可以让你演到想吐。

  只是余顺想薅哪一部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