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府外。
夕阳将云海染成琥珀色,松涛声随山风起伏。
王也足踏飞剑,袍袖翻飞,笑道:“朱道友,那我等就先告辞了,有空来武当山做客。”
李飞羽御剑悬于半空,剑芒如星。
朱允炆拱手微笑:“一定一定。”
目送二人腾空御剑化作流光没入霞光,山巅孤影渐融暮色。
这时天幕镜头画面一转。
明朝。
永乐时空。
天元号旗舰甲板上,王也伫立,目光悠悠,凝视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
他的声音中满是追忆。
“朱允炆侥幸得到了仙缘,可毕竟横跨了几百年的时光,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后世,一切熟悉的人物事物都不在了,也怪可怜的……”
郑和诸人闻言。
虽未能亲睹天幕之奇景,然王也之言语,恰似灵动之画笔,于他们心海之上勾勒画卷。
他们沉思,仿若可窥见那跨越时空之孤独身影。
设身处地思之。
若自己沉睡之幽境苏醒,惊觉身处数百年之遥未来,往昔之山河、旧识皆如烟云消散,独留己身于这陌生天地,如飘萍无依,那般孤寂与惶惑,岂易承受?
纵为现代之人,若陡然穿越至数百年后的未来世界,见人类科技如璀璨星辰,步入星际航行的科幻大时代。
然而……
亲朋故旧皆成遥远记忆,孤身立于星空之上,又焉能觅得欢乐之影?
只有那些不重感情,重长生的人,或许才会喜欢吧。
“那……后来呢?”
“他没有加入武当派,他去哪了?”
郑和继续好奇追问。
“他做散修去了。”
王也高举双臂,懒洋洋的伸了个懒腰,用上了惋惜的语调说道。
“那次之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面了,他的修仙天赋确实不错,我本来还在武当山等着他过来拜门入山,没想到最后却等来了噩耗……听说他结丹失败,从此失去了踪迹。”
“本来他很有希望结成金丹大道的,多半是心魔那关过不了,如果他当初选择加入武当派,你我武当有修心养性的功法,或许可以帮他度过心魔一劫。”
“可惜啦,可惜啦,这么一位有潜力的修仙天才,还未来得及绽放光芒就从世间隐匿无踪。”
这么说……
朱允炆陨落了吗!??
郑和等人听了,心绪颇为复杂。
他们效忠的是永乐大帝朱棣。
但……朱允炆毕竟也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怎么说也是一家人,虽然他失败了。
“王也小道长,他……他是仙逝了吗?”
“不知道。”
郑和想问出准确的答案。
没想到王也嘴中却飙出一句不知道。
哈——??
众人干巴巴的眨了眨眼睛,有些没搞懂,不知道朱允炆死没死?
“都不用这样看着我。”
王也耸了耸双肩,解释道。
“结丹不是结婴,结婴失败了必死。”
“但是结丹失败还是能够从头再来的,只要拥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多次尝试结丹,但前提是……能活下来。”
“从古至今的修仙者,心魔那一关可不好过,过去了就能结丹,过不去也能够活下来。只是活下来那个人究竟是本人,还是被心魔窃占身体的人,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什么???
原来结丹这么危险的吗?
郑和等人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如果被心魔窃占身体,那不等于是反客为主了。
“我也不清楚朱允炆究竟是死了,还是结丹失败后心灰意冷隐居起来了,还是被心魔占据了身体。毕竟他后来一直不露面,就没了他的消息……”
哦……
听了这番解释后……
是失踪了吗??
也行吧!
郑和等人听到这也算是松了口气。
只有朱允炆没机会穿越时空返回来大搞报复就好。
“郑和公公,你这是第几次下西洋了?”
冷不防听到王也的问话。
郑和怔了怔,躬身回道:“回王也小道长的话,我们这已经是第六次奉旨出使西洋了。”
“都第六次了!”
王也怔了一怔,旋即笑了:“这么说,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咯?”
“不错,皇上已在永乐18年迁都了。”
“只是……”
忽地,郑和皱起眉头。
大明南京为建文帝旧都,暗中反对朱棣的势力盘根错节,而北京是朱棣的藩王封地经营多年。
军事方面的考虑,是因为北京临近蒙古残余势力瓦剌、鞑靼,迁都后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态势,利于大明朝廷快速应对北方草原威胁。
可惜——文官群体普遍反对迁都。
文官们给出的理由。
大明南京城地处江南腹地,水路交通便利,周边粮仓充足,能保障庞大军事与民生需求。
而北京位于北方边疆,经济基础薄弱,且要依靠南方粮草运输供养,成本高昂,劳民伤财,容易动摇大明国本,从而反对迁都。
就连太子朱高炽也不想迁都。
全靠朱棣自己独断专行压了下来,才迁都成功。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不就是有人反对嘛!”
王也伸手拍了拍郑和的肩膀,笑道:“放心吧,从朱棣迁都那一天开始,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格局就定下了。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直到两百多年后,大明最后一位皇帝,都是很刚烈在京城自缢身亡。”
额……
大明最后一名皇帝自缢了??
听到王也口中爆出的猛料。
什么鬼?
郑和等人全都惊呆了好吗!?
简直无法想象,连皇帝都被逼到上吊自尽了,大明局势究竟败坏到了何等无力回天的地步?
虽然知道改朝换代在华夏历史不是什么稀罕事。
虽然心里清楚天下没有永恒的王朝。
可——
身为生活在大明朝鼎盛时期的古人,郑和等人无论官阶大小,内心无不涌起一股悲凉之意。
那种心情就像活在现代的人,听到自己生活的国家两百多年后就要灭亡了,首先就是猝不及防的惊愕,不敢置信。说好要万岁的,怎么才两百多年就没了?
然而,
从古至今喊万岁的都死了。
人类往往会被自己的生活局限,往往误以为会一直永恒持续下去。
夕阳将云海染成琥珀色,松涛声随山风起伏。
王也足踏飞剑,袍袖翻飞,笑道:“朱道友,那我等就先告辞了,有空来武当山做客。”
李飞羽御剑悬于半空,剑芒如星。
朱允炆拱手微笑:“一定一定。”
目送二人腾空御剑化作流光没入霞光,山巅孤影渐融暮色。
这时天幕镜头画面一转。
明朝。
永乐时空。
天元号旗舰甲板上,王也伫立,目光悠悠,凝视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
他的声音中满是追忆。
“朱允炆侥幸得到了仙缘,可毕竟横跨了几百年的时光,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后世,一切熟悉的人物事物都不在了,也怪可怜的……”
郑和诸人闻言。
虽未能亲睹天幕之奇景,然王也之言语,恰似灵动之画笔,于他们心海之上勾勒画卷。
他们沉思,仿若可窥见那跨越时空之孤独身影。
设身处地思之。
若自己沉睡之幽境苏醒,惊觉身处数百年之遥未来,往昔之山河、旧识皆如烟云消散,独留己身于这陌生天地,如飘萍无依,那般孤寂与惶惑,岂易承受?
纵为现代之人,若陡然穿越至数百年后的未来世界,见人类科技如璀璨星辰,步入星际航行的科幻大时代。
然而……
亲朋故旧皆成遥远记忆,孤身立于星空之上,又焉能觅得欢乐之影?
只有那些不重感情,重长生的人,或许才会喜欢吧。
“那……后来呢?”
“他没有加入武当派,他去哪了?”
郑和继续好奇追问。
“他做散修去了。”
王也高举双臂,懒洋洋的伸了个懒腰,用上了惋惜的语调说道。
“那次之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面了,他的修仙天赋确实不错,我本来还在武当山等着他过来拜门入山,没想到最后却等来了噩耗……听说他结丹失败,从此失去了踪迹。”
“本来他很有希望结成金丹大道的,多半是心魔那关过不了,如果他当初选择加入武当派,你我武当有修心养性的功法,或许可以帮他度过心魔一劫。”
“可惜啦,可惜啦,这么一位有潜力的修仙天才,还未来得及绽放光芒就从世间隐匿无踪。”
这么说……
朱允炆陨落了吗!??
郑和等人听了,心绪颇为复杂。
他们效忠的是永乐大帝朱棣。
但……朱允炆毕竟也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怎么说也是一家人,虽然他失败了。
“王也小道长,他……他是仙逝了吗?”
“不知道。”
郑和想问出准确的答案。
没想到王也嘴中却飙出一句不知道。
哈——??
众人干巴巴的眨了眨眼睛,有些没搞懂,不知道朱允炆死没死?
“都不用这样看着我。”
王也耸了耸双肩,解释道。
“结丹不是结婴,结婴失败了必死。”
“但是结丹失败还是能够从头再来的,只要拥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多次尝试结丹,但前提是……能活下来。”
“从古至今的修仙者,心魔那一关可不好过,过去了就能结丹,过不去也能够活下来。只是活下来那个人究竟是本人,还是被心魔窃占身体的人,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什么???
原来结丹这么危险的吗?
郑和等人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如果被心魔窃占身体,那不等于是反客为主了。
“我也不清楚朱允炆究竟是死了,还是结丹失败后心灰意冷隐居起来了,还是被心魔占据了身体。毕竟他后来一直不露面,就没了他的消息……”
哦……
听了这番解释后……
是失踪了吗??
也行吧!
郑和等人听到这也算是松了口气。
只有朱允炆没机会穿越时空返回来大搞报复就好。
“郑和公公,你这是第几次下西洋了?”
冷不防听到王也的问话。
郑和怔了怔,躬身回道:“回王也小道长的话,我们这已经是第六次奉旨出使西洋了。”
“都第六次了!”
王也怔了一怔,旋即笑了:“这么说,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咯?”
“不错,皇上已在永乐18年迁都了。”
“只是……”
忽地,郑和皱起眉头。
大明南京为建文帝旧都,暗中反对朱棣的势力盘根错节,而北京是朱棣的藩王封地经营多年。
军事方面的考虑,是因为北京临近蒙古残余势力瓦剌、鞑靼,迁都后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态势,利于大明朝廷快速应对北方草原威胁。
可惜——文官群体普遍反对迁都。
文官们给出的理由。
大明南京城地处江南腹地,水路交通便利,周边粮仓充足,能保障庞大军事与民生需求。
而北京位于北方边疆,经济基础薄弱,且要依靠南方粮草运输供养,成本高昂,劳民伤财,容易动摇大明国本,从而反对迁都。
就连太子朱高炽也不想迁都。
全靠朱棣自己独断专行压了下来,才迁都成功。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不就是有人反对嘛!”
王也伸手拍了拍郑和的肩膀,笑道:“放心吧,从朱棣迁都那一天开始,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格局就定下了。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直到两百多年后,大明最后一位皇帝,都是很刚烈在京城自缢身亡。”
额……
大明最后一名皇帝自缢了??
听到王也口中爆出的猛料。
什么鬼?
郑和等人全都惊呆了好吗!?
简直无法想象,连皇帝都被逼到上吊自尽了,大明局势究竟败坏到了何等无力回天的地步?
虽然知道改朝换代在华夏历史不是什么稀罕事。
虽然心里清楚天下没有永恒的王朝。
可——
身为生活在大明朝鼎盛时期的古人,郑和等人无论官阶大小,内心无不涌起一股悲凉之意。
那种心情就像活在现代的人,听到自己生活的国家两百多年后就要灭亡了,首先就是猝不及防的惊愕,不敢置信。说好要万岁的,怎么才两百多年就没了?
然而,
从古至今喊万岁的都死了。
人类往往会被自己的生活局限,往往误以为会一直永恒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