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他登上了皇位?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这两人先是懵逼,震惊。
随即,他们反应过来后,心中立刻充斥了化不开的妒忌不服。如果是大哥朱标做皇帝,他们服。
但……凭什么是老四?
就算大哥不做皇帝,论资排辈也应该是轮到他们才是。
未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难不成真的是老四造了大哥的反,夺得了大明帝位?
不可能啊!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藩王造反成功。
所以他们打从心底里就根本不相信朱棣有这个能力,真当大明朝满朝文武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哪怕他们所有藩王联手,都没有把握斗得过拥兵百万的大明朝廷。
朱棣这小子是怎么创造奇迹的?
总不可能是大哥把位置让给他吧?
朱樉和朱棡百思不得其解。
就是老好人的大哥朱标,看着朱棣的眼神也透出了意味深情的复杂。
“父皇,我从未有过争位之心啊!”
“大哥做皇帝,我最支持了。”
“我怎么可能会造大哥的反?”
“相信我啊!父皇!!”
朱棣急了。
他很清楚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虽然朱元璋的儿子不止一个,但除了朱标,其他儿子在朱元璋心中简直就跟捡来的似的,只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朱标。
其他儿子,谁要是敢动了和朱标争夺帝位的心思,朱元璋绝对翻脸无情。
现在如果不能打消朱元璋的怀疑。
朱棣很可能会被剥夺兵权,被软禁起来,那就真完了。
“呵——”
朱元璋老脸上挂起了冷笑。
一双老眼眼瞳更是刮起了刀锋般的利芒,骇得朱棣心头瓦凉瓦凉的。
“天幕都放出来了,你就是大明朝未来的永乐大帝,铁证如山,你还想抵赖?你是知道咱的脾气,还是老实说吧,你是不是在心中早就有了争位的野心?”
“没有啊,我没有啊,父皇……”
朱棣哭诉想要解释。
可在朱元璋的眼中,此刻的他更像是在狡辩。
如果朱棣真有想要造反夺位的心思,朱元璋虽不至于杀掉朱棣,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但肯定会彻底软禁,等到自己要驾崩了就带着朱棣一起走,不给朱标留后患。
“还不肯老实交代是吧?”
“咱看你是皮痒了。”
朱元璋眼神变得越来越森寒时。
“等等父皇。”
朱标却忽然出声为朱棣辩解。
“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四弟为何会当上大明朝的皇帝?但作为大哥,我相信四弟他绝对不会造反的。”
“你呀……”
朱元璋气不过来,抬手指了指朱标。
“这小子都要抢走你的皇位了,你还在替他说话。”
“现在不是没有嘛?父皇,我们先不要急着下定论,我相信是四弟不是那种野心勃勃,骨肉相残之辈。”
朱标选择维护的态度。
大哥……
年轻的朱棣心里顿时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其他皇子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朱标的照顾,而朱棣更是朱标带大的,有着长兄如父的感情
在华夏古代王朝历史上。
很难在皇子中找到比朱标更得兄弟人心的太子了。
“重八。”
“不要妄下决断,先看天幕吧。”
马皇后也开口劝道。
虽然一开始,听到未来大明的皇帝是朱棣,她心中也是疑惑生气,以为是朱棣造反夺位了。
但如今静下心一想,不可能。
朱棣她还是了解的,是不可能造他大哥的反。
至于为什么未来朱棣会登上皇位?
如果不是朱棣造反,难不成是朱标拱手相让?
还是……
朱标英年早逝没能登基坐上皇帝,朝廷被迫另立太子 ,让朱棣给当上了?
马皇后非常害怕这种猜测成真。
“好!”
在儿子和爱妻的劝说下。
朱元璋只能暂时打消收是朱棣的念头,恶狠狠的瞪了朱棣一眼。
“咱认真观看天幕,要是天幕放出,你未来胆敢造反夺位的事情,那就不要怪咱不跟你讲父子之情了……”
“……”
朱棣不敢反驳。
他的额头,脸颊已经渗出了一层细汗。
不仅是他们一家关心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谁做皇帝不仅是他们一家的事。
未来的皇帝,也关系到无数相关利益者的家族的前途命运。
无数文臣武将们,此刻也是捏紧了手心的一把汗,目不转睛的死死盯着天幕。
……
天幕。
船舱内宽敞明亮。
雕花木窗大开,咸涩的海风裹挟着阳光涌入,在四方桌的漆面上投下粼粼波光。
王也懒散的坐在檀木椅上,素色道袍垂落如云,袖口随意挽起,露出腕间淡青的经络。
他执筷的动作轻盈如鹤啄,先夹了一筷清蒸鲈鱼,雪白的鱼肉在唇齿间化开,鲜味混着海盐的滋味漫上舌尖。
又斟了一盏黄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瓷杯中晃荡,他仰头饮尽,喉间发出满足的叹息。
“啊!!”
“不错不错。”
他旁若无人般吃着,喝着。
郑和端坐对面,白袍上的金线绣蟒在光影中微微颤动。
这位三宝太监素来以沉稳着称,此刻却难掩眸中的好奇,眯眼细观眼前这位年轻道士——道袍纤尘不染,发髻以玉簪束起,举手投足间似有松风竹韵流转。
在他身后。
站着的官员们更是屏息凝神。
有人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有人偷瞥王也的面孔,似在悄悄打量。
“嗯嗯,这酒好喝。”
“鱼肉也不错。”
王也舔了舔唇角油渍,忽笑吟吟望向郑和。
“郑公公可知,道家亦有‘天地为炉,万物为鼎’之说?食人间烟火,也能从中悟红尘真味。”
他言语间毫无仙家架子。
指尖却悄然在桌沿画了个隐晦符纹,杯盘残渣竟霎时消融无踪。
看得郑和心头一震。
酒过三巡,王也已面颊微醺,却始终神清目明。
官员们窃窃私语:“传闻仙人餐风饮露,应当不食人间烟火,怎这般……接地气?”
却见王也忽将竹筷轻搁,饱嗝声清亮如钟磬。
“腹中饱足,方能谈正经事。”
终于要谈正事了吗?
郑和等人顿时目露欣喜。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这两人先是懵逼,震惊。
随即,他们反应过来后,心中立刻充斥了化不开的妒忌不服。如果是大哥朱标做皇帝,他们服。
但……凭什么是老四?
就算大哥不做皇帝,论资排辈也应该是轮到他们才是。
未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难不成真的是老四造了大哥的反,夺得了大明帝位?
不可能啊!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藩王造反成功。
所以他们打从心底里就根本不相信朱棣有这个能力,真当大明朝满朝文武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哪怕他们所有藩王联手,都没有把握斗得过拥兵百万的大明朝廷。
朱棣这小子是怎么创造奇迹的?
总不可能是大哥把位置让给他吧?
朱樉和朱棡百思不得其解。
就是老好人的大哥朱标,看着朱棣的眼神也透出了意味深情的复杂。
“父皇,我从未有过争位之心啊!”
“大哥做皇帝,我最支持了。”
“我怎么可能会造大哥的反?”
“相信我啊!父皇!!”
朱棣急了。
他很清楚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虽然朱元璋的儿子不止一个,但除了朱标,其他儿子在朱元璋心中简直就跟捡来的似的,只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朱标。
其他儿子,谁要是敢动了和朱标争夺帝位的心思,朱元璋绝对翻脸无情。
现在如果不能打消朱元璋的怀疑。
朱棣很可能会被剥夺兵权,被软禁起来,那就真完了。
“呵——”
朱元璋老脸上挂起了冷笑。
一双老眼眼瞳更是刮起了刀锋般的利芒,骇得朱棣心头瓦凉瓦凉的。
“天幕都放出来了,你就是大明朝未来的永乐大帝,铁证如山,你还想抵赖?你是知道咱的脾气,还是老实说吧,你是不是在心中早就有了争位的野心?”
“没有啊,我没有啊,父皇……”
朱棣哭诉想要解释。
可在朱元璋的眼中,此刻的他更像是在狡辩。
如果朱棣真有想要造反夺位的心思,朱元璋虽不至于杀掉朱棣,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但肯定会彻底软禁,等到自己要驾崩了就带着朱棣一起走,不给朱标留后患。
“还不肯老实交代是吧?”
“咱看你是皮痒了。”
朱元璋眼神变得越来越森寒时。
“等等父皇。”
朱标却忽然出声为朱棣辩解。
“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四弟为何会当上大明朝的皇帝?但作为大哥,我相信四弟他绝对不会造反的。”
“你呀……”
朱元璋气不过来,抬手指了指朱标。
“这小子都要抢走你的皇位了,你还在替他说话。”
“现在不是没有嘛?父皇,我们先不要急着下定论,我相信是四弟不是那种野心勃勃,骨肉相残之辈。”
朱标选择维护的态度。
大哥……
年轻的朱棣心里顿时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其他皇子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朱标的照顾,而朱棣更是朱标带大的,有着长兄如父的感情
在华夏古代王朝历史上。
很难在皇子中找到比朱标更得兄弟人心的太子了。
“重八。”
“不要妄下决断,先看天幕吧。”
马皇后也开口劝道。
虽然一开始,听到未来大明的皇帝是朱棣,她心中也是疑惑生气,以为是朱棣造反夺位了。
但如今静下心一想,不可能。
朱棣她还是了解的,是不可能造他大哥的反。
至于为什么未来朱棣会登上皇位?
如果不是朱棣造反,难不成是朱标拱手相让?
还是……
朱标英年早逝没能登基坐上皇帝,朝廷被迫另立太子 ,让朱棣给当上了?
马皇后非常害怕这种猜测成真。
“好!”
在儿子和爱妻的劝说下。
朱元璋只能暂时打消收是朱棣的念头,恶狠狠的瞪了朱棣一眼。
“咱认真观看天幕,要是天幕放出,你未来胆敢造反夺位的事情,那就不要怪咱不跟你讲父子之情了……”
“……”
朱棣不敢反驳。
他的额头,脸颊已经渗出了一层细汗。
不仅是他们一家关心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谁做皇帝不仅是他们一家的事。
未来的皇帝,也关系到无数相关利益者的家族的前途命运。
无数文臣武将们,此刻也是捏紧了手心的一把汗,目不转睛的死死盯着天幕。
……
天幕。
船舱内宽敞明亮。
雕花木窗大开,咸涩的海风裹挟着阳光涌入,在四方桌的漆面上投下粼粼波光。
王也懒散的坐在檀木椅上,素色道袍垂落如云,袖口随意挽起,露出腕间淡青的经络。
他执筷的动作轻盈如鹤啄,先夹了一筷清蒸鲈鱼,雪白的鱼肉在唇齿间化开,鲜味混着海盐的滋味漫上舌尖。
又斟了一盏黄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瓷杯中晃荡,他仰头饮尽,喉间发出满足的叹息。
“啊!!”
“不错不错。”
他旁若无人般吃着,喝着。
郑和端坐对面,白袍上的金线绣蟒在光影中微微颤动。
这位三宝太监素来以沉稳着称,此刻却难掩眸中的好奇,眯眼细观眼前这位年轻道士——道袍纤尘不染,发髻以玉簪束起,举手投足间似有松风竹韵流转。
在他身后。
站着的官员们更是屏息凝神。
有人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有人偷瞥王也的面孔,似在悄悄打量。
“嗯嗯,这酒好喝。”
“鱼肉也不错。”
王也舔了舔唇角油渍,忽笑吟吟望向郑和。
“郑公公可知,道家亦有‘天地为炉,万物为鼎’之说?食人间烟火,也能从中悟红尘真味。”
他言语间毫无仙家架子。
指尖却悄然在桌沿画了个隐晦符纹,杯盘残渣竟霎时消融无踪。
看得郑和心头一震。
酒过三巡,王也已面颊微醺,却始终神清目明。
官员们窃窃私语:“传闻仙人餐风饮露,应当不食人间烟火,怎这般……接地气?”
却见王也忽将竹筷轻搁,饱嗝声清亮如钟磬。
“腹中饱足,方能谈正经事。”
终于要谈正事了吗?
郑和等人顿时目露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