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如洗,云朵似絮。
辽阔的海面上泛着粼粼波光。
天元号旗舰的甲板被正午的阳光镀上一层金边,朱漆栏杆映着海浪起伏的韵律轻轻颤动。
一群身着绯红、青绿官服的明朝官员整齐列于船首,衣袍上的织锦在风中猎猎作响,金线绣制的飞禽走兽仿佛欲挣脱束缚。
他们簇拥着中央那位巍然挺立的身影。
大明远洋船队指挥使——郑和。
这位传奇人物身量逾常。
肩阔如岳,气度威严中透着一丝儒雅。
他眉目如刻,鼻梁挺直似峰,双目开阖间精光流转,仿若星芒坠入深海。白净的面庞与下颌的净须,无翅乌纱帽下,发髻纹丝不乱。
海风拂来,
绣蟒披风随风扬起,蟒纹金鳞在日光中粼粼生辉,恍若蛟龙游弋于衣袂之间。
郑和负手而立,远眺码头。
岸上。
东非土着们正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远道而来的大明船队。
黝黑的皮肤镀满汗珠,兽皮与彩羽编成的服饰摇曳生姿,鼓声如雷,木笛嘶鸣,数十名武士高举长矛,矛尖缀着的兽牙与铜铃随舞动叮当作响。
孩童们捧着椰子与奇异的果实奔走。
妇女们头顶陶罐,以歌声应和着海鸥的啼鸣。
“此乃第六次奉旨下西洋,自泉州启锚至今,多少个月了……”
郑和声若洪钟,字字清晰穿透海风
“沿途数十余国,使臣皆已安送至境。珍宝文书尽收归册。而今至此东非,贸易既成,威仪既彰,当是时候归航了。”
他指尖轻抚腰间玉带。
目光掠过船桅上猎猎作响的“大明”旌旗,眸底闪过一丝隐晦的波澜——既有使命将成的释然,亦有对故土的绵长思念。
副指挥使侯显与王景弘并肩而立。
二人皆鬓发微霜。
侯显颔首叹道:“自苏门答腊至天方,再由波斯湾至此,航程已逾万里,将士们夜梦皆萦故土炊烟。”
王景弘抚掌附和:“正是。且陛下亦盼船队无恙归朝,以彰我天朝四海宾服之盛景。”
他们都同意这是最后一站。
甲板之上。
桅绳间穿梭的水手们闻此言,无不神色一振。
“太好了,可以回家了。”
“也不知道我那婆娘有没好好带娃。”
“回家回家。”
“……”
有人悄然拭去眼角盐渍,有人俯身整理甲板上的瓷箱——箱内叠着波斯地毯、非洲象牙与阿拉伯香料,皆将化作归朝献礼。
海风忽起。
郑和衣袍鼓荡如云,他仰首望天,默念着出海前永乐帝殷殷嘱托,终将目光定格于远方海平线——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可惜了……
这都第六次下西洋了,累计航行不知多少万里了,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他若没死那场大火会在哪呢?”
郑和心中暗叹。
就在这时。
“你们是大明朝的船队吗?”
一道男子声音滚滚传来。
那声音如九天雷霆劈落,顷刻间传遍这片空域,震得海面波涛骤起,惊得鸥鸟四散纷飞。
谁的声音??
无论是岸边黝肤卷发的黑人土着。
还是海上绵延两百艘巨舰上的大明官兵,皆被这浑厚音浪穿透耳膜,无不大惊失色。
黑人们的面庞虽黝黑如炭,无法看出细节表情,却仍能看出瞳孔中迸出的惊惧。
而船上那些身着甲胄的将士、挽起衣袖的水手、灶台边忙碌的伙夫,乃至医官案前的药童,皆在同一刹那僵住了动作,仿佛被无形的枷锁禁锢了身躯。
哪来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
众人纷纷抬头仰望苍穹。
只见非洲内陆方向,一抹青芒如天河倾泻,瞬息间便掠至海岸上空。
一位年轻道士踏剑而立。
衣袍随着海风鼓荡,黑发用一支玉簪简单束起,面容俊逸却透着慵懒,眉梢眼角尽是漫不经心的姿态。
他足下飞剑青光流转,剑刃周遭空气竟泛起涟漪,仿佛连空气都被这仙器割裂。那剑身不过三尺,却稳稳承着他周身重量,凌空悬浮如履平地。
“神仙下凡!”
天元号旗舰上。
郑和踉跄后退半步,差点跌倒。
这位三宝太监历经六下西洋,见惯狂风骇浪、异域奇珍,此刻却觉双目刺痛,似有灼光刺入眸中。
传说中道门仙人驭风驾云、腾举九天,他原只当是野史妄言。
毕竟真实历史上。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多少皇帝想要寻仙人,求长生。
可结果呢?
有哪位皇帝成功了?
神仙没见过,神棍倒是见过一大堆。
可眼前这年轻道士分明与一些野史描绘无异——道袍束发,踏剑凌虚,连那周身缭绕的清气都如古卷所述。
难不成世上真的有仙!?
郑和感到自己的三观要碎了。
“神仙,是神仙!”
舰船上骚动起来。
有老水手颤巍巍跪倒,额头磕在浸透盐渍的木板:“仙长显灵,莫不是要庇佑我大明船队?”
“这这这……”
“我们该怎么办?”
年轻兵卒们面面相觑,有的人手中长枪“哐当”坠地犹不自知。
而军官也不理会手底的兵卒,只顾仰头痴望那仙影。
岸上。
“是神啊!”
“神明显灵了!”
黑人土着们更是惊恐万分。
他们无法理解仙人,神明的界限。
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这般认为。
“神灵保佑!神灵保佑!”
他们跪伏在灼烫的沙砾上,以额头贴地如膜拜图腾。
有部落长老颤声嘶吼,用土着语言呼唤神灵,手中骨杖指向天际;孩童们蜷缩在母亲身后,瞪圆的眼睛映出那道士身影,如见噩梦中的鬼魅。
海浪拍岸的轰鸣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跪拜之声,仿佛天地都在向这仙人俯首。
……
“呼……”
郑和深吸一口气,强行镇定心神。
他乃永乐帝亲赐的航海总使,岂能如市井百姓般惶惶失态?
可那道士俯瞰船队的目光,淡漠如观蝼蚁,却让这位见惯王侯的宦官后背生寒。传说中仙人不问红尘,为何独独寻到大明船队?
莫非……是天意有所昭示?
辽阔的海面上泛着粼粼波光。
天元号旗舰的甲板被正午的阳光镀上一层金边,朱漆栏杆映着海浪起伏的韵律轻轻颤动。
一群身着绯红、青绿官服的明朝官员整齐列于船首,衣袍上的织锦在风中猎猎作响,金线绣制的飞禽走兽仿佛欲挣脱束缚。
他们簇拥着中央那位巍然挺立的身影。
大明远洋船队指挥使——郑和。
这位传奇人物身量逾常。
肩阔如岳,气度威严中透着一丝儒雅。
他眉目如刻,鼻梁挺直似峰,双目开阖间精光流转,仿若星芒坠入深海。白净的面庞与下颌的净须,无翅乌纱帽下,发髻纹丝不乱。
海风拂来,
绣蟒披风随风扬起,蟒纹金鳞在日光中粼粼生辉,恍若蛟龙游弋于衣袂之间。
郑和负手而立,远眺码头。
岸上。
东非土着们正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远道而来的大明船队。
黝黑的皮肤镀满汗珠,兽皮与彩羽编成的服饰摇曳生姿,鼓声如雷,木笛嘶鸣,数十名武士高举长矛,矛尖缀着的兽牙与铜铃随舞动叮当作响。
孩童们捧着椰子与奇异的果实奔走。
妇女们头顶陶罐,以歌声应和着海鸥的啼鸣。
“此乃第六次奉旨下西洋,自泉州启锚至今,多少个月了……”
郑和声若洪钟,字字清晰穿透海风
“沿途数十余国,使臣皆已安送至境。珍宝文书尽收归册。而今至此东非,贸易既成,威仪既彰,当是时候归航了。”
他指尖轻抚腰间玉带。
目光掠过船桅上猎猎作响的“大明”旌旗,眸底闪过一丝隐晦的波澜——既有使命将成的释然,亦有对故土的绵长思念。
副指挥使侯显与王景弘并肩而立。
二人皆鬓发微霜。
侯显颔首叹道:“自苏门答腊至天方,再由波斯湾至此,航程已逾万里,将士们夜梦皆萦故土炊烟。”
王景弘抚掌附和:“正是。且陛下亦盼船队无恙归朝,以彰我天朝四海宾服之盛景。”
他们都同意这是最后一站。
甲板之上。
桅绳间穿梭的水手们闻此言,无不神色一振。
“太好了,可以回家了。”
“也不知道我那婆娘有没好好带娃。”
“回家回家。”
“……”
有人悄然拭去眼角盐渍,有人俯身整理甲板上的瓷箱——箱内叠着波斯地毯、非洲象牙与阿拉伯香料,皆将化作归朝献礼。
海风忽起。
郑和衣袍鼓荡如云,他仰首望天,默念着出海前永乐帝殷殷嘱托,终将目光定格于远方海平线——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可惜了……
这都第六次下西洋了,累计航行不知多少万里了,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他若没死那场大火会在哪呢?”
郑和心中暗叹。
就在这时。
“你们是大明朝的船队吗?”
一道男子声音滚滚传来。
那声音如九天雷霆劈落,顷刻间传遍这片空域,震得海面波涛骤起,惊得鸥鸟四散纷飞。
谁的声音??
无论是岸边黝肤卷发的黑人土着。
还是海上绵延两百艘巨舰上的大明官兵,皆被这浑厚音浪穿透耳膜,无不大惊失色。
黑人们的面庞虽黝黑如炭,无法看出细节表情,却仍能看出瞳孔中迸出的惊惧。
而船上那些身着甲胄的将士、挽起衣袖的水手、灶台边忙碌的伙夫,乃至医官案前的药童,皆在同一刹那僵住了动作,仿佛被无形的枷锁禁锢了身躯。
哪来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
众人纷纷抬头仰望苍穹。
只见非洲内陆方向,一抹青芒如天河倾泻,瞬息间便掠至海岸上空。
一位年轻道士踏剑而立。
衣袍随着海风鼓荡,黑发用一支玉簪简单束起,面容俊逸却透着慵懒,眉梢眼角尽是漫不经心的姿态。
他足下飞剑青光流转,剑刃周遭空气竟泛起涟漪,仿佛连空气都被这仙器割裂。那剑身不过三尺,却稳稳承着他周身重量,凌空悬浮如履平地。
“神仙下凡!”
天元号旗舰上。
郑和踉跄后退半步,差点跌倒。
这位三宝太监历经六下西洋,见惯狂风骇浪、异域奇珍,此刻却觉双目刺痛,似有灼光刺入眸中。
传说中道门仙人驭风驾云、腾举九天,他原只当是野史妄言。
毕竟真实历史上。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多少皇帝想要寻仙人,求长生。
可结果呢?
有哪位皇帝成功了?
神仙没见过,神棍倒是见过一大堆。
可眼前这年轻道士分明与一些野史描绘无异——道袍束发,踏剑凌虚,连那周身缭绕的清气都如古卷所述。
难不成世上真的有仙!?
郑和感到自己的三观要碎了。
“神仙,是神仙!”
舰船上骚动起来。
有老水手颤巍巍跪倒,额头磕在浸透盐渍的木板:“仙长显灵,莫不是要庇佑我大明船队?”
“这这这……”
“我们该怎么办?”
年轻兵卒们面面相觑,有的人手中长枪“哐当”坠地犹不自知。
而军官也不理会手底的兵卒,只顾仰头痴望那仙影。
岸上。
“是神啊!”
“神明显灵了!”
黑人土着们更是惊恐万分。
他们无法理解仙人,神明的界限。
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这般认为。
“神灵保佑!神灵保佑!”
他们跪伏在灼烫的沙砾上,以额头贴地如膜拜图腾。
有部落长老颤声嘶吼,用土着语言呼唤神灵,手中骨杖指向天际;孩童们蜷缩在母亲身后,瞪圆的眼睛映出那道士身影,如见噩梦中的鬼魅。
海浪拍岸的轰鸣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跪拜之声,仿佛天地都在向这仙人俯首。
……
“呼……”
郑和深吸一口气,强行镇定心神。
他乃永乐帝亲赐的航海总使,岂能如市井百姓般惶惶失态?
可那道士俯瞰船队的目光,淡漠如观蝼蚁,却让这位见惯王侯的宦官后背生寒。传说中仙人不问红尘,为何独独寻到大明船队?
莫非……是天意有所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