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乱世野心-《如何拯救德意志》

  “弗朗索瓦·德·拉罗克......看起来至少是个会兑现自己承诺的男人啊。”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去年十一月终于登上陆军参谋总长之位、成为美军最高统帅的麦克阿瑟,正饶有兴致地关注着拉罗克的动向。

  他出于好奇,早在不久前就买来并读完了拉罗克的着作《我的祖国》。

  书中有些主张让麦克阿瑟皱起眉头,但也有不少内容作为同为军人出身的他颇为认同。

  尤其是那句:与其让无能的政客操控国家,不如由一位强有力的领袖来引领国民——这样的论调始终在他脑海中盘旋不去。

  “拉罗克的方式......或许正是为如今的美国带来秩序与安定的唯一途径。”

  大萧条、把木屑掺进肉饼中勉强充饥的穷人、整天只知道内斗却不思解决问题的国会与总统、将国家当笑话的大企业、永无止境的“牛奶战争”......如今的美利坚,简直就是一锅彻底沸腾的混沌之汤。

  美国一向最为重视的“自由精神”,尚不足两百年便已彻底腐化堕落,任何一位政客都无力将它导回正轨。

  但,若有一位强而有力的领导者,一位“超人”,就能改变美国的命运。

  而在麦克阿瑟看来,能够成为这位“超人”的,唯有他麦克阿瑟一人而已。

  这是他对政府长年积怨已久、又始终走在成功之路上所滋生的傲慢所得出的结论。

  “可问题是,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与那些从王室走出的欧洲国家不同,美国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美国人也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而麦克阿瑟的梦想,就像拉罗克所展现的一样,显然是要摧毁民主制度的行为,是在亵渎美利坚的核心价值。

  麦克阿瑟认为,正如为了大局可以牺牲局部,为了给美国带来“新秩序”,这些都是必要之恶。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样有“远见”。

  美国人绝不可能容忍这一点。

  正如现任总统阿尔·史密斯公开斥责拉罗克摧毁了法国共和制度,称他是“否定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在先祖的骸骨上起舞”的言论一样。

  “我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

  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麦克阿瑟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人脉与势力网,但若要颠覆整个美利坚,他还需要一个足以让人民,至少是一部分人,支持他的“名分”。

  咚咚——

  “参谋总长阁下,我是艾森豪威尔少校,可以进来吗?”

  正当麦克阿瑟在办公室里愁眉紧锁、苦思如何获得那份“名分”时,他的专属副官伴随着敲门声走了进来。

  这位副官,正是代表“将星聚落”(The ss the stars fell on)的又一位美利坚巨人,二战时期的盟军总司令,未来将登上总统宝座的D之男——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进来吧。”

  “是!”

  麦克阿瑟一边将摊在办公桌上的《我的祖国》悄悄塞进抽屉,一边开口说道。随后,艾森豪威尔立正敬礼,走进了办公室。

  “说吧,什么事?”

  “白宫来电,阁下被总统召见。”

  “白宫?”

  “是,总统阁下说有要事需与您密谈。”

  “还真是罕见啊。”

  毕竟,阿尔·史密斯向来对麦克阿瑟颇为忌惮,麦克阿瑟也从不掩饰对史密斯的反感。

  两人的关系本就势同水火。

  史密斯是极端进步派的代表,而麦克阿瑟则是典型的保守派、正统军人,如今更是主动伸手接触法西斯主义,幻想着自己成为“美国的超人”。

  两人不对盘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一度有人认为,如果史密斯权力再强一点,麦克阿瑟根本不可能当上参谋总长。

  “他现在恐怕还在等着抓我把柄,找机会除掉我吧。”

  但麦克阿瑟是谁?

  他可是个连军人都称不上“纯粹”的军人,早已习惯了操纵舆论、在政客之间周旋的游戏。

  而史密斯除了罗斯福这类少数进步派的支持者之外,几乎毫无盟友,因此根本动不了麦克阿瑟,这才让麦克阿瑟能安稳地走到今天。

  “恐怕是为了那‘酬恤军’的事吧?”

  麦克阿瑟暗中冷笑之际,艾森豪威尔小心翼翼地补了一句。

  当前,数以千计在大萧条中陷入困境的退伍老兵正聚集在华盛顿特区,要求政府兑现当年的承诺,发放应得的额外津贴。

  他们被称为“酬恤军(Bonus Ar)”,为此美国政府与史密斯总统曾多次试图谈判解决,但都以失败告终,事态已拖延数年之久。

  “所以,政府可能是为了这个问题才召您前往商议。”

  “嗯,有道理。”

  确实是个合理的推测。

  那个满口道德的伪君子,总不会无聊到只是想请他喝杯茶聊聊天吧。

  “我知道了,通知白宫,我会尽快赶过去。”

  “是,参谋总长阁下。”

  艾森豪威尔再次敬礼后退出了办公室,室内陷入一片寂静。

  咚——

  咚——

  咚——

  “哼,酬恤军吗......”

  麦克阿瑟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如今仍扎营在华盛顿特区的酬恤军身影,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节奏清晰。

  嘴角缓缓扬起——

  “若是用得其所,或许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助力啊。”

  麦克阿瑟轻声自语。

  那是他深思熟虑后,终于得出的答案。

  ......

  “哈哈!当然可以。我也在期待法国与意大利的超人碰面、彼此正面对话的那一天。”

  咔哒──

  “呼,真累人啊。”

  与墨索里尼通话结束后,拉罗克露出一脸疲惫的神色,长长叹了口气。

  这人到底是怎么能说这么多话的?

  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全都是墨索里尼对的自我吹捧。拉罗克一想到自己竟然和这种人交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几乎感到有点可惜。

  “墨索里尼知道我们是‘超人’。但那家伙不过是个模仿超人的小丑罢了。”

  “而我们还得和那个小丑握手言和。”

  “这就是外交啊,乔治。就算对方是个蠢货,我们也需要盟友。”

  正因如此,墨索里尼成了目前法国唯一的选择。

  因为除了法国和意大利之外,欧洲其他地区大多都已被那可憎的德意志帝国所掌控。

  “咳,现在是只有意大利,但时间一久,局势总会好转的。”

  贝当这般说道,拉罗克微微点头。

  在意大利之后,拉罗克下一步准备拉拢的盟友,是西班牙和日本。

  最近的西班牙与法国的局势恰恰相反——统治多年的里维拉独裁政权倒台,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海外,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然而,国家依旧一片混乱。包括贝当的门生佛朗哥在内的极右翼势力,正暗中等待推翻政权的时机。

  换句话说,用不了多久,那边也可能建立一个如法国一样“正确的政权”。

  至于日本,众所周知,军部大权独揽,接连挑起事端,发动了满洲事变,推行近乎鲁莽的扩张政策,已然引发英德两国的警惕。

  虽然日本比不上欧洲列强,但在亚洲却是最强大的国家。若能将其拉拢到自己一边,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要是能再拉来一位列强,那就更好了......”

  还不知道美国那边已经开始隐隐冒出黑烟的拉罗克,带着几分遗憾舔了舔嘴唇。

  “总之,现阶段先把重心放在与意大利建立关系上吧。没法立刻得到的东西,强求也没意义。”

  “是,执政官阁下。”

  而且,拉罗克此时的忧虑还远不止外交。

  他还必须面对一场并非“他国的故事”的现实。大萧条已连续多年让法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

  第三共和国之所以覆灭,其一大根源正是经济不振与社会混乱未能妥善应对。

  若不想步上共和政体的后尘,拉罗克就必须解决经济问题。

  “梅西耶部长,祖国公债的发行准备进展如何了?”

  “进展顺利。”

  面对出资资助拉罗克、作为交换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的欧内斯特·梅西耶(Ernest Mercier)的答复,拉罗克满意地扬起嘴角。

  所谓“祖国公债”,正是法国版的“梅福券(Mefo-Wechsel)”,本质上是企业发行的债券,用于筹措资金。而这笔钱将投入国家主导的经济刺激项目以及军事扩张计划。

  这也正是拉罗克不采用发行国债、而选择祖国公债这种繁复方式的原因。

  毕竟,一旦公开发行国债用于军备,那便是明目张胆违反《桑苏西条约》,给德国提供了出兵口实,到时德军开着坦克碾过边境、要来取拉罗克脑袋,法国半个不字也说不出来。

  而祖国公债并非国家直接发行,因此便于秘密筹措军费。

  当然,考虑到历史上的“梅福券”最终造成了怎样的恶果,这种做法无异于为了眼前目标而断送国家未来。但沉浸于仇恨中的法西斯分子,哪会想到那么远。

  “尽快发行这些公债吧。正好,我们的前战争部长马奇诺先生提交了个非常有意思的计划。”

  “是,执政官阁下。”

  “阁下,虽然经济复苏固然重要,但我们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更重要的事?”

  “是关于犹太人和红色的事。”

  随着拉罗克上台、被特赦重返法国的夏尔·莫拉斯开口,法西斯分子们又一次齐齐点头。

  “莫拉斯说得对。”

  接着说话的是与莫拉斯一样痛恨红色的贝当。

  “我们必须将他们驱逐出境,甚至设立隔离营,把犹太人与红色从伟大的法国中清洗出去。我们要从源头上净化那肮脏的血液,在爱国而正确的社会教育下,从根子上彻底改造。”

  所谓“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贝当口中的这番话,仿佛是在为他的学生佛朗哥,所主导的强奸与大规模拐卖儿童等优生学暴行做注解。

  “太好了。”

  然而,面对这一套足以让正常人破口大骂的发言,拉罗克与国家社会党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感,反倒露出了颇感兴趣的笑容。

  “第三共和国会沦落到那般地步,还不就是因为法国的青年被犹太人与异端思想蛊惑,等他们长大后却反过来带坏了法国?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错误重演,一定要从根本上矫正过来。”

  “那么......”

  “莫拉斯,你现在就和贝当将军一起,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交上来。”

  接到拉罗克的命令后,莫拉斯和贝当笑得合不拢嘴,仿佛光是想象都已令人无比愉快。

  今日的法国,仍在朝着无法回头的恶意深渊,疯狂狂奔。

  ......

  “那种混账东西占领了法兰西。”

  在法国仿佛要化身为这个世界的新纳粹,踏上邪恶之路时,德国正冷眼旁观,英国满怀不安地度日,麦克阿瑟策划着阴谋,而苏联的斯大林,则满腹不悦地凝视着那个法西斯化的法国。

  德国的敌人越多本是好事,可偏偏这个新敌人,是高喊“我不只是讨厌红色分子,我还要杀光红色分子!”的拉罗克和国家社会党。

  “莫洛托夫同志,我寄给拉罗克的信,有回复了吗?”

  “没有,书记同志。看样子拉罗克并没有打算回应。”

  “该死的反动杂碎......”

  斯大林咒骂了一句。他明明事先放低姿态试图缓和关系,结果拉罗克却像是直接朝他竖起中指一样,丝毫不给好脸。

  他原本并非妄想重建俄法同盟,但起码为了牵制德国,愿意和法国合作。然而拉罗克却摆出一副连话都不愿意说的态度,对他彻底不屑一顾。

  当然,对拉罗克来说,想与苏联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选择。

  国家社会党眼睁睁看着巴黎毁于“第二次公社”的灾难,对红色势力的厌恶甚至比纳粹德国还要深。

  “请不必担心,同志。拉罗克现在虽然得意忘形,但最终,他也不得不直面现实,若要牵制德国,就只能与我们联手。”

  “唔。”

  听到担任苏联外长、也因“莫洛托夫鸡尾酒”而闻名的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МихайловичМолотов)这番话,斯大林点了点头。

  “话说回来,中亚的农业产量,今年看样子也达不到预期啊。”

  他的注意力,很快转向了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取代乌克兰、肩负起苏联粮食供给任务的中亚农业。

  “李森科同志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连这点事都办不好!”

  “万、万分抱歉,同志......”

  每次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斯大林的耐心已近极限,暴怒之下,官员们战战兢兢地低头赔罪。

  当然,中亚农业的惨状,与其说是李森科的无能,不如说是斯大林本人强制推行集体化政策的恶果。他将所有自耕农都打成“富农”,暴力镇压并送进集体农场,这才引来了这场灾难。

  但没有人敢指出这个事实。

  谁敢开口,谁就会被“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送进古拉格。

  “你去告诉李森科同志,五年内要是还拿不出成果,就要承担一切后果!”

  “是!斯大林同志!”

  在斯大林森冷的命令下,官员们再次低头应命。

  如今没有尼古拉·瓦维洛夫(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Вави?лов)这个替罪羊挡刀,他早已躲进乌克兰过得逍遥自在,李森科这次恐怕真的要为自己的无能付出代价了。

  “炸弹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同志。”

  “这是送给斯大林的大礼,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然而,即便如此,斯大林也不应掉以轻心。

  因为就在他的眼线触及不到的阴影之中,亦有无数被他压迫被他背叛的人,正磨刀霍霍,准备向他复仇。

  而紧接着,在苏联即将再次迎来腥风血雨之际,德国却在和煦春光中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活动。

  那场活动,正是德意志帝国下一任储君——皇太孙威廉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