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古代乡村老太太38-《睡觉就穿书,世界疯了吗》

  胡四家的说的就是万福和万贵到处找闺女,把钱财都花光的事。

  万喜家的万秋倒是没跑,但是失去了锦鲤运的她,运气也变得差了很多,平时经常受伤。

  伤的倒是都不严重,划个口子,撞个大包都是常事。

  偶尔也会连累挨在她身边的人跟着受伤。

  农家谁家也受不了家里天天都有这么一个随时可能爆雷的存在。

  万喜已经考虑给万秋找个远一点的婆家把她嫁出去了。

  其实万秋的霉运和锦鲤运一样,只要她的日子好上一些,这个霉运渐渐也就消失了。

  虽然不能有锦鲤运那么好的运气了,但是变成正常人还是可以的。

  这就要看万喜到底能给万秋找个什么样的人家了。

  冯二丫这次回来,再一次拒绝了万家三兄弟。

  万贵和万喜应该是彻底从能借着老娘飞黄腾达的美梦中,清醒了过来。

  已经开始认真学着做编织了,有编不好的,也会主动找人问。

  知道冯二丫不待见他们,他们这次没再往前凑,只不过万武还是每天雷打不动的过来。

  给冯二丫干干活,之后就安安静静的在一边编东西,编不好的就会找冯二丫问问。

  冯二丫自己在编织竹画,也教了万武一些编织竹画的技巧。

  原主在记忆中对这几个儿子的情绪最主要还是失望,冯二丫也没必要把原主的儿子逼上死路。

  亲娘再怎么对儿子失望,也不会愿意别人把自己的孩子往死里整治的。

  对这个孙子,原主还是很有好感的。

  冯二丫不介意多释放一些善意,让原主的血脉能有这么一个成才的。

  万福一家看样子还是打算去京都找万春,来问过一次冯二丫,在京都有没有万春的消息。

  冯二丫也没有隐瞒,把和三皇子的对话给复述了一遍。

  看着万福一家三口欣喜若狂的样子,冯二丫什么也没多说。

  要不要去是他们自己的事,冯二丫是一点都不会管的。

  转眼间科考就结束了。

  村里的孩子们也算争气,这次下场,冯家几个孩子都考上了秀才,举人打算等下一届再考,能更有把握。

  村里的孩子们也都不错,考上了三个童生,两个秀才。

  这还是这么多年来,柳河村第一次出现这么多有功名的人。

  这一天报喜的敲锣声,响遍了整个村子,村里自是又一番庆祝。

  这次摆宴席的时候不光知县来了,就连知府也带着人过来了。

  他们主要看的还是冯二丫这个二品育农夫人的面子。

  冯二丫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只要百姓还在用棉花,冯二丫的功劳就抹不掉,会一直受朝廷礼遇。

  族长和里正这一天都红光满面,招待着各处来客。

  冯二丫只作为吉祥物,和知县还有知府的夫人聊聊天,接待一些有身份得女眷。

  再次启程回京的时候,不光冯庆有一家跟着,村里那两个考上秀才的孩子也都跟着一起,他们打算去京都书院读书。

  那里的先生对时事和朝廷动向把握更精准,举人和进士的考试内容,主要还是时事和朝廷即将要办的政事。

  他们都打算等下一届和冯家兄弟一起参加科举。

  临分别的时候,胡四家的和李木头家的,抱着冯二丫怎么都不愿意松手。

  胡四家的哭唧唧:“大山家的,这一分别,这辈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见上面了,我舍不得你啊。”

  李木头家的也抹着眼泪,“大山家的,你一定要常叫人捎信儿回来啊,看不见人,能看到信,知道你的消息也是好的啊。”

  胡四家的带着哭腔还不忘了反驳抬杠。

  “写信你还能看懂吗,说的像是你认字儿一样。”

  李木头家的也不甘示弱。

  “看不懂我还不能叫人给我读了,你个老货一天不和我拌嘴你难受是不是。”

  冯二丫被这俩老活宝逗的哭笑不得。

  “行了行了,我又不是不回来了,再说你们年纪也都不算大,去京都看我又不是走不动道,干嘛弄的这么生离死别的。

  和村里的商队一起去,等玩够了再和商队一起回来,多大个事啊,都别哭了。”

  几个老太太说是老太太,那是按照在古代来说的。

  其实现在年纪最大的李木头家的,也刚五十三岁,在现代还没到退休年龄呢。

  这几年村里生活条件好,吃的好,营养上也跟上了,一个个虽然活不了长命百岁,但是七八十岁上还是不成问题的。

  胡四家的和李木头家的一听冯二丫的话,对视了一眼,是啊,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她们还没去过京都呢,刚好跟着大山家的去见见世面。

  两个老太太直接爬上了冯二丫的马车,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两家的老伴和孩子都被他们弄的愣在原地,都不知道该怎么反应才好。

  最后两个老太太怎么也不肯下车回去,两家老伴只能也跟着车队一起出发。

  孩子们只来得及给收拾了两件换洗的衣服,倒是银子带的足足的。

  车队浩浩荡荡的出发,每到一处城池,胡四家的和李木头家的像是两个小姑娘一样兴奋,拉着冯二丫到处逛。

  他们的老伴就跟在身后,看着老太太的同时,也不忘了看看各个城池的不同之处。

  村里这些年在不少地方都开了商铺,前几年只要认字的全部被派到各个店铺做小二。

  店铺的成立,也是为了方便商队。

  假如商队这一次在其它城池买回来的货品现在行情不好,就可以放在店铺里面慢慢等价钱上来了再开始卖。

  走商的人到了这些有店铺的地方,也能歇歇脚,休整一下。

  胡四家的和李木头家的,每家就有一个孩子在商铺里当管事。

  这次到的城池,就是李木头家的小儿子所在的地方。

  老太太看了看孩子,把住的地方和平时的一日三餐都关心了一遍,发现哪哪都挺好。

  第二天早上,老太太就憋不住了,问冯二丫:“大山家的,这座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咱们今天怎么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