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殿内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六部尚书们皆是面色微变,谁也没料到,崔彦竟有这般胆魄。
他不过是以三品御史的身份,竟敢与冯阁老正面抗衡。
这般锋芒毕露,简直是闻所未闻。
众人心中转得飞快,转瞬便想通了其中关节。毕竟那位温尚宫,可是崔御史嫡亲的外甥女。有这层骨肉相连的情分在,他此刻拼着冒犯阁老的风险据理力争,倒也说得过去。
更何况,若温尚宫真能执掌那官养济院,无形中都是对崔家势力的加持。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崔彦都没有退让的道理。
冯阁老深吸一口气,胸口的起伏渐渐平复,只余眼底一片沉静,声音不高不低,却带着穿透人心的沉稳:
“崔御史言重了,本官侍奉陛下三十余载,若说质疑君上,满朝文武谁也轮不到我的头上。”他目光扫过崔彦,不似方才的针锋相对,反倒添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宽容。
“陛下,臣记得,当年您便说过,天下事,当论是非,不论亲疏。当循法度,不循私情。如今崔御史句句不离陛下圣断,却忘了圣断亦需合乎纲纪。
温尚宫参朝是陛下恩准,可将一处衙门掌于女子之手,历朝典章从未有过先例。臣直言进谏,不是质疑陛下,是怕后世骂臣等辅政不力,让陛下落个不好的名声啊。
话锋轻轻一转,他看向崔彦的目光添了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却依旧裹在温和的语气里:“只是崔御史今日这般急赤白脸,倒让老臣想到崔御史曾和温尚宫在朝堂上一唱一和的场景,崔御史护女心切,只是这朝堂不是崔家内院,陛下的江山,更容不得谁借着圣意的由头,行营私之实啊。”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摆足了老臣的体面,又暗指崔彦借君上之名谋私利,连带着点出对方“护短”的私心,偏句句都站在“法度”“君名”的大义上,倒显得崔彦方才的锋芒,反倒落了下乘。
果然,冯阁老能在朝堂经营数十载,稳稳坐住阁老之位,引得满朝文武俯首,又岂是易与之辈?
从前,他不过是不屑于亲自下场,与崔彦和温以缇这等后辈唇枪舌剑。毕竟身份摆在那里,犯不着为些琐事自降身段。
可今日不同,崔彦想将罪名往他头上扣,空口白牙便要定他的罪,这等伎俩,他岂能容得?
只见冯阁老眼皮微抬,先前那点被激起的波澜早已敛去,眼底只剩深潭般的平静。
彭阁老眉头微蹙,色渐渐凝重起来。
崔家小子还是太急了些,方才那番话分明没来得及细细斟酌,被冯阁老抓了个正着,显然是中了对方的圈套,平白落了下风。
刹那间,殿内数十道目光齐刷刷转向龙椅。
正熙帝端坐其上,众人都以为陛下还会像之前那般偏袒温尚宫与崔御史,可此刻他眉宇间的神色却变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先前的几分纵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神色。
显然是听进了方才众人的议论,也认同了冯阁老的考量。
“崔御史的心意,朕懂。”正熙帝开口时,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护亲眷,重情义,原是人之常情。”
此言一出,崔彦脸上飞快掠过一丝错愕与凝重,显然是发现了什么。
彭阁老也喉间轻轻溢出一声叹息,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不过瞬息之间,他已将前前后后的关节想透了。
陛下今日突然将养济院的章程摆出来议,此前无论朝堂之上如何争论,都半分风声未露,这举动本身就透着蹊跷。
陛下…分明是不想再偏护那丫头了、才故意借朝堂之争来敲打一二。
彭阁老抬眼望向龙椅,心中了然。
九五至尊的权柄岂容旁人觊觎?普天之下,所有的恩宠与权力皆出自帝王之手,陛下最忌讳的,便是有人攥着他给的权柄不放,忘了自己的本分。
崔彦此刻若还不知收敛,依旧想着替那丫头争,想着搏,甚至敢与阁老们当庭对峙。
一个三品御史,凭什么有这般底气?胆子未免太大,手也伸得太长了。
这般不知进退,只会让陛下心里的反感越积越深。
更何况,那丫头此刻还躺着昏迷不醒。
陛下总不能为了一个昏迷之人,让这官养济院的差事一直悬着。
若她迟迟不醒,难道这衙门就永远不设了?
只听正熙帝又缓缓开口,语气里添了几分沉吟:“冯阁臣说的循法度,论是非,倒也在理。”
“养济院虽非刑狱要害,却也是朝廷体面所系。”正熙帝缓缓道,视线扫过阶下诸人,“温尚宫才干出众,朕一向是信得过的。但此事关乎祖制先例,若贸然定夺,难免让后世诟病因私废公。”
他没有明着否定谁,却将“祖制”“体面”“因私废公”几个字说得格外清晰。
先前隐隐偏向温以缇的意味荡然无存,反倒像是将冯阁老那番话里的“纲纪”二字,轻轻捡了起来,放在了众人眼前。
崔彦脸上的锋芒霎时敛了几分,冯阁老则垂着眼。
殿内的风向,不知不觉间,已悄然转了。
此言一出,在场的官员们若有若无地朝崔彦那边瞥去。
有人飞快收回视线,垂着眼帘掩去眼底的了然。有人则微微摇头,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评判。
果然还是太年轻了。
即便已坐上三品御史的位置,在冯阁老这般历经风浪的老臣面前,这份急功近利的锋芒,终究还是显得稚嫩了些,不够格与之抗衡。
众人心中暗忖,看这光景,崔御史今日怕是要栽个跟头了。连带着那位尚在昏迷的温尚宫以及她背后的温家,恐怕都要被卷进去,前路堪忧啊。
彭阁老见殿内气氛越发凝滞,崔彦脸色青白交加,心下急得如火烧一般,再顾不得多想,往前半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言,恳请圣听。”
正熙帝闻声侧目,目光落在他身上,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彭阁老定了定神,声音沉稳却带着几分恳切:“崔御史今日言辞虽急,却也是护亲之心切,情有可原。温尚宫纵是他的亲眷,终究是我朝同僚,是陛下亲点参与早朝的女官。这些时日她在朝堂之上,屡有真知灼见,也曾蒙陛下亲口赞誉,其才干有目共睹。”
他顿了顿,话锋转向核心:“至于这养济院一直以来初衷皆是为国为民,是彰显陛下仁德、整饬风化的善举。现存的章程多是温尚宫先前手笔,其中条陈细致,合乎法度,确有可用之处,这点不容否认。”
说到此处,他抬眼看向冯阁老,语气缓和却立场分明:“冯阁老忧心男官为主、女官为辅的权衡,臣以为并非无道理,只是此事关乎长远,不若暂缓敲定。我等可先合力将章程其余细节补漏完善,主官人选之事,不妨稍作等候。”
“温尚宫这些时日未参与早朝,想来也是身子不适所致。待章程粗定,只剩主官人选需要商议时,若温尚宫已然康复,不妨请她一同参议,毕竟她是这官养济院的首倡之人,这份功劳与情分,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最后几句,他说得恳切,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回龙椅:“届时,究竟是男官为主、女官为辅,还是女官执掌全局,亦或是男女分职、各展所长,不妨将利弊摆开,由陛下圣断裁决。孰对孰错,孰优孰劣,陛下自有明鉴,臣等自当俯首追随,唯陛下圣明是从。”
一番话不偏不倚,既给了崔彦台阶,也顾及了冯阁老的颜面,更将最终裁决权稳稳交回正熙帝手中。
殿内紧绷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松动了几分。
他不过是以三品御史的身份,竟敢与冯阁老正面抗衡。
这般锋芒毕露,简直是闻所未闻。
众人心中转得飞快,转瞬便想通了其中关节。毕竟那位温尚宫,可是崔御史嫡亲的外甥女。有这层骨肉相连的情分在,他此刻拼着冒犯阁老的风险据理力争,倒也说得过去。
更何况,若温尚宫真能执掌那官养济院,无形中都是对崔家势力的加持。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崔彦都没有退让的道理。
冯阁老深吸一口气,胸口的起伏渐渐平复,只余眼底一片沉静,声音不高不低,却带着穿透人心的沉稳:
“崔御史言重了,本官侍奉陛下三十余载,若说质疑君上,满朝文武谁也轮不到我的头上。”他目光扫过崔彦,不似方才的针锋相对,反倒添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宽容。
“陛下,臣记得,当年您便说过,天下事,当论是非,不论亲疏。当循法度,不循私情。如今崔御史句句不离陛下圣断,却忘了圣断亦需合乎纲纪。
温尚宫参朝是陛下恩准,可将一处衙门掌于女子之手,历朝典章从未有过先例。臣直言进谏,不是质疑陛下,是怕后世骂臣等辅政不力,让陛下落个不好的名声啊。
话锋轻轻一转,他看向崔彦的目光添了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却依旧裹在温和的语气里:“只是崔御史今日这般急赤白脸,倒让老臣想到崔御史曾和温尚宫在朝堂上一唱一和的场景,崔御史护女心切,只是这朝堂不是崔家内院,陛下的江山,更容不得谁借着圣意的由头,行营私之实啊。”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摆足了老臣的体面,又暗指崔彦借君上之名谋私利,连带着点出对方“护短”的私心,偏句句都站在“法度”“君名”的大义上,倒显得崔彦方才的锋芒,反倒落了下乘。
果然,冯阁老能在朝堂经营数十载,稳稳坐住阁老之位,引得满朝文武俯首,又岂是易与之辈?
从前,他不过是不屑于亲自下场,与崔彦和温以缇这等后辈唇枪舌剑。毕竟身份摆在那里,犯不着为些琐事自降身段。
可今日不同,崔彦想将罪名往他头上扣,空口白牙便要定他的罪,这等伎俩,他岂能容得?
只见冯阁老眼皮微抬,先前那点被激起的波澜早已敛去,眼底只剩深潭般的平静。
彭阁老眉头微蹙,色渐渐凝重起来。
崔家小子还是太急了些,方才那番话分明没来得及细细斟酌,被冯阁老抓了个正着,显然是中了对方的圈套,平白落了下风。
刹那间,殿内数十道目光齐刷刷转向龙椅。
正熙帝端坐其上,众人都以为陛下还会像之前那般偏袒温尚宫与崔御史,可此刻他眉宇间的神色却变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先前的几分纵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神色。
显然是听进了方才众人的议论,也认同了冯阁老的考量。
“崔御史的心意,朕懂。”正熙帝开口时,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护亲眷,重情义,原是人之常情。”
此言一出,崔彦脸上飞快掠过一丝错愕与凝重,显然是发现了什么。
彭阁老也喉间轻轻溢出一声叹息,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不过瞬息之间,他已将前前后后的关节想透了。
陛下今日突然将养济院的章程摆出来议,此前无论朝堂之上如何争论,都半分风声未露,这举动本身就透着蹊跷。
陛下…分明是不想再偏护那丫头了、才故意借朝堂之争来敲打一二。
彭阁老抬眼望向龙椅,心中了然。
九五至尊的权柄岂容旁人觊觎?普天之下,所有的恩宠与权力皆出自帝王之手,陛下最忌讳的,便是有人攥着他给的权柄不放,忘了自己的本分。
崔彦此刻若还不知收敛,依旧想着替那丫头争,想着搏,甚至敢与阁老们当庭对峙。
一个三品御史,凭什么有这般底气?胆子未免太大,手也伸得太长了。
这般不知进退,只会让陛下心里的反感越积越深。
更何况,那丫头此刻还躺着昏迷不醒。
陛下总不能为了一个昏迷之人,让这官养济院的差事一直悬着。
若她迟迟不醒,难道这衙门就永远不设了?
只听正熙帝又缓缓开口,语气里添了几分沉吟:“冯阁臣说的循法度,论是非,倒也在理。”
“养济院虽非刑狱要害,却也是朝廷体面所系。”正熙帝缓缓道,视线扫过阶下诸人,“温尚宫才干出众,朕一向是信得过的。但此事关乎祖制先例,若贸然定夺,难免让后世诟病因私废公。”
他没有明着否定谁,却将“祖制”“体面”“因私废公”几个字说得格外清晰。
先前隐隐偏向温以缇的意味荡然无存,反倒像是将冯阁老那番话里的“纲纪”二字,轻轻捡了起来,放在了众人眼前。
崔彦脸上的锋芒霎时敛了几分,冯阁老则垂着眼。
殿内的风向,不知不觉间,已悄然转了。
此言一出,在场的官员们若有若无地朝崔彦那边瞥去。
有人飞快收回视线,垂着眼帘掩去眼底的了然。有人则微微摇头,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评判。
果然还是太年轻了。
即便已坐上三品御史的位置,在冯阁老这般历经风浪的老臣面前,这份急功近利的锋芒,终究还是显得稚嫩了些,不够格与之抗衡。
众人心中暗忖,看这光景,崔御史今日怕是要栽个跟头了。连带着那位尚在昏迷的温尚宫以及她背后的温家,恐怕都要被卷进去,前路堪忧啊。
彭阁老见殿内气氛越发凝滞,崔彦脸色青白交加,心下急得如火烧一般,再顾不得多想,往前半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言,恳请圣听。”
正熙帝闻声侧目,目光落在他身上,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彭阁老定了定神,声音沉稳却带着几分恳切:“崔御史今日言辞虽急,却也是护亲之心切,情有可原。温尚宫纵是他的亲眷,终究是我朝同僚,是陛下亲点参与早朝的女官。这些时日她在朝堂之上,屡有真知灼见,也曾蒙陛下亲口赞誉,其才干有目共睹。”
他顿了顿,话锋转向核心:“至于这养济院一直以来初衷皆是为国为民,是彰显陛下仁德、整饬风化的善举。现存的章程多是温尚宫先前手笔,其中条陈细致,合乎法度,确有可用之处,这点不容否认。”
说到此处,他抬眼看向冯阁老,语气缓和却立场分明:“冯阁老忧心男官为主、女官为辅的权衡,臣以为并非无道理,只是此事关乎长远,不若暂缓敲定。我等可先合力将章程其余细节补漏完善,主官人选之事,不妨稍作等候。”
“温尚宫这些时日未参与早朝,想来也是身子不适所致。待章程粗定,只剩主官人选需要商议时,若温尚宫已然康复,不妨请她一同参议,毕竟她是这官养济院的首倡之人,这份功劳与情分,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最后几句,他说得恳切,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回龙椅:“届时,究竟是男官为主、女官为辅,还是女官执掌全局,亦或是男女分职、各展所长,不妨将利弊摆开,由陛下圣断裁决。孰对孰错,孰优孰劣,陛下自有明鉴,臣等自当俯首追随,唯陛下圣明是从。”
一番话不偏不倚,既给了崔彦台阶,也顾及了冯阁老的颜面,更将最终裁决权稳稳交回正熙帝手中。
殿内紧绷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松动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