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简单的吃食端上来后,一家四口默默用了,倒也填了些腹中空虚。
碗里的馄饨个个饱满,薄如蝉翼的皮儿裹着鲜嫩的虾仁,底下还衬着些细软的细面,汤汁清亮,飘着几点翠绿的葱花,光是这卖相,就足以让常家四口喉头微动。
这样的吃食,他们已是许久未曾尝过了。旁边碟子里的酱肉更是诱人,油光锃亮的,带着醇厚的酱香,勾得人胃里直冒酸水,他们上回沾荤腥,怕是要数到好几个月前了。
两个孩子平日里再是懂事,守着规矩,此刻也按捺不住。
英娘夹馄饨的手都快稳不住,小嘴抿得紧紧的,却还是吃得比往常快了许多。小儿子更是顾不上细嚼,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碗里,腮帮子鼓鼓囊囊的。
常峰和妻子看在眼里,心里又酸又热,强压着翻涌的激动,指尖都有些发颤。
他们努力维持着体面,小口慢咽,筷子起落间尽量守着礼数,可那微微加快的咀嚼频率,还是泄了底。
一旁的刘氏和温老爷看了,心里头都有些不是滋味。不过是一碗馄饨、一碟酱肉,竟让这一家人露出这般光景,可见平日里的日子过得是何等拮据窘迫,连这点寻常吃食都成了奢望。
温老爷暗自叹了口气,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掩去眼底的复杂情绪。
待一家四口用完后,刘氏本就身子不爽利,此刻更是倦意上涌,眉宇间的疲惫藏都藏不住,只想着早些歇下。
而温老爷与崔氏,心思却全被温以缇的境况牵住,总不能一直这么留着他们,可毕竟是世交之后,真要不管不顾,心里又过意不去,眉宇间便染上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忧心。
常峰何等敏锐,历经风霜,这点微妙的气氛岂能察觉不出?
他不愿最后一点体面都荡然无存,便率先起身,对着温老爷等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声音带着病后的沙哑:“温家祖父,今日峰儿一家多有打扰。多谢祖父为峰儿诊病,待峰儿好些,定再来给您请安。”
温老爷微微颔首,看着眼前这孩子,心里叹了口气。
常家虽败落了,好在这根苗还算懂事有礼,也算是对得住老邻居,对得住常家老爷子的在天之灵了。
他语气缓和了些,开口道:“咱们两家是世交,峰儿不必同祖父客气。你既已回京,温家能帮衬的,定会帮衬一二。”
峰儿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又带着妻儿郑重地磕了个头,算是叩谢温老爷的照拂。
崔氏在一旁看着,心头也泛起一阵酸楚。
曾几何时,常家在这明福巷里,与温家可是并驾齐驱的体面人家,风光无限。
可如今再看这一家四口,衣衫陈旧,面色憔悴,过得竟比巷里最穷酸的人家还要不如。
真是世事无常,令人唏嘘。
只是,她心里也清楚,常家想再复起为官,已是难如登天。
当今陛下在位一日,怕是就不会让常家之人再踏入仕途。
温家若是贸然提携,怕不是要引火烧身,惹来非议。
更何况温家如今在朝中本就树敌不少,今日早朝的情形更是微妙,这些隐情,又怎能对常峰明说?
常峰将温家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心中那点刚升起的希冀渐渐凉了下去,终究是物是人非了。
他压下心头的失望,再次告退。
温老爷见状,便吩咐管家备辆马车送他们回去,既是世交,总得让他们沾点温家的势,至少在不至于被人随意欺辱。
温家这位管家,常峰儿时也曾见过几面,只是如今再见,对方鬓角也添了不少白发。
常峰红了眼眶,声音有些哽咽:“管家爷爷……”
管家看着眼前这落魄的郎君,也是一阵唏嘘,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他的胳膊:“峰少爷,能活着回来,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了。你放心,咱们老爷仁厚,温家和常家是世交,断不会不管你的。”
他张了张嘴,本想提提常芙,那姑娘如今已是官身,若是能寻到她,常家或许还能有条活路,好歹维持些体面。
可转念一想,常芙姑娘在常家时的待遇并不好,如今怕是未必肯理会这家人。老爷都没提,自己又何必多嘴?
管家沉吟片刻,从怀里掏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塞进常峰手中,低声道:“峰少爷,这是老爷让我给你的。看诊拿药的钱,温家都已付过了。这点银子,你们好生收着,寻个小生意做做,也好在京里扎下根来。”
常峰捏着那张薄薄却又重逾千斤的银票,指节都泛了白。
从前在常家,五十两虽不算小数目,却也不至于让他如此心绪难平。
可如今,这五十两对他们一家四口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足够他们在京中寻个活计,安稳的活下去了。
只是想回到从前官宦人家的风光,却是再无可能了。
他眼神落寞,却还是强打起精神道:“多谢温祖父体谅,等峰儿好些,逢年过节定会再来请安。”
可无论温家待他们是热是冷,是厚是薄,他们都只能受着。毕竟,如今的常家早已没了底气,能依傍的,也就只有温家这棵树了。
管家听了这话,便知他是个懂事的,不会轻易上门来叨扰,心里也松快了些。
至少不用再让老爷为这些事烦心了。
正要问他们的住处,好送他们回去,一旁的英娘却忽然开口了,声音清脆:“爹爹娘亲,我们不是还要去那知味书局一趟吗?”
英娘早前已完成了老爷爷交代的事,教周围的孩童和街坊们学了些《应急活法》里的知识,虽效果有限,却也让大家都粗浅地了解了一二。
这会儿,她心里却惦记着那知味书局。
这是英娘先前打探到的,老爷爷手中那本《应急活法》,正是从知味书局中卖的,全京城只此一家有售。
如此看来,老爷爷同这知味书局定是有些不一般的关系,说不定此番前去,还能再遇上他呢。
英娘心里也揣着满满的好奇,这书局里除了《应急活法》,还会有什么样的书?
其实早在来温家之前,英娘就提过去书局的事。钱氏想着,书局里多的是书墨气,孩子们去看看总是好的。
常峰也觉得一家人难得出来一趟,若是温家肯收留自然最好,若是不肯,逛逛书局也好,尤其小儿子,或许能多沾些文气。
他们这一辈怕是再无出头之日了,可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培养。至于将来能不能考科举,还要看日后的政策。
但小儿子学问好了,说不定将来,到孙子辈,他们常家还能重现官宦门楣的荣光呢。
常峰这般想着,便对管家道:“劳烦管家爷爷,先送我们去知味书局吧。”
管家听见“至味书局”四个字,先是一愣,眼里闪过几分错愕。
他瞥了眼常家四口,眉头微蹙,心里暗叹,这世事当真是无常,有些人、有些事,绕来绕去竟还是脱不开干系。
他想起那位周大人与常芙姑娘的事,常家如今这境况,若是与那边牵扯,不知是福是祸?
管家心里隐隐有些不愿,可这是人家自己的要求,他一个下人怎好多嘴。
短暂的错愕后,管家很快敛了神色,躬身应了声“是”,转身便去跟车夫交代路线。
常峰和钱氏将他方才的反应看在眼里,只当他是诧异,诧异他们都落魄到这般田地了,竟还有闲心去书局这种地方。
夫妻俩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像是被人轻慢了一般,微微泛起涩意,却都默契地没将这点难堪露在脸上,只低头哄着孩子们坐稳些。
碗里的馄饨个个饱满,薄如蝉翼的皮儿裹着鲜嫩的虾仁,底下还衬着些细软的细面,汤汁清亮,飘着几点翠绿的葱花,光是这卖相,就足以让常家四口喉头微动。
这样的吃食,他们已是许久未曾尝过了。旁边碟子里的酱肉更是诱人,油光锃亮的,带着醇厚的酱香,勾得人胃里直冒酸水,他们上回沾荤腥,怕是要数到好几个月前了。
两个孩子平日里再是懂事,守着规矩,此刻也按捺不住。
英娘夹馄饨的手都快稳不住,小嘴抿得紧紧的,却还是吃得比往常快了许多。小儿子更是顾不上细嚼,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碗里,腮帮子鼓鼓囊囊的。
常峰和妻子看在眼里,心里又酸又热,强压着翻涌的激动,指尖都有些发颤。
他们努力维持着体面,小口慢咽,筷子起落间尽量守着礼数,可那微微加快的咀嚼频率,还是泄了底。
一旁的刘氏和温老爷看了,心里头都有些不是滋味。不过是一碗馄饨、一碟酱肉,竟让这一家人露出这般光景,可见平日里的日子过得是何等拮据窘迫,连这点寻常吃食都成了奢望。
温老爷暗自叹了口气,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掩去眼底的复杂情绪。
待一家四口用完后,刘氏本就身子不爽利,此刻更是倦意上涌,眉宇间的疲惫藏都藏不住,只想着早些歇下。
而温老爷与崔氏,心思却全被温以缇的境况牵住,总不能一直这么留着他们,可毕竟是世交之后,真要不管不顾,心里又过意不去,眉宇间便染上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忧心。
常峰何等敏锐,历经风霜,这点微妙的气氛岂能察觉不出?
他不愿最后一点体面都荡然无存,便率先起身,对着温老爷等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声音带着病后的沙哑:“温家祖父,今日峰儿一家多有打扰。多谢祖父为峰儿诊病,待峰儿好些,定再来给您请安。”
温老爷微微颔首,看着眼前这孩子,心里叹了口气。
常家虽败落了,好在这根苗还算懂事有礼,也算是对得住老邻居,对得住常家老爷子的在天之灵了。
他语气缓和了些,开口道:“咱们两家是世交,峰儿不必同祖父客气。你既已回京,温家能帮衬的,定会帮衬一二。”
峰儿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又带着妻儿郑重地磕了个头,算是叩谢温老爷的照拂。
崔氏在一旁看着,心头也泛起一阵酸楚。
曾几何时,常家在这明福巷里,与温家可是并驾齐驱的体面人家,风光无限。
可如今再看这一家四口,衣衫陈旧,面色憔悴,过得竟比巷里最穷酸的人家还要不如。
真是世事无常,令人唏嘘。
只是,她心里也清楚,常家想再复起为官,已是难如登天。
当今陛下在位一日,怕是就不会让常家之人再踏入仕途。
温家若是贸然提携,怕不是要引火烧身,惹来非议。
更何况温家如今在朝中本就树敌不少,今日早朝的情形更是微妙,这些隐情,又怎能对常峰明说?
常峰将温家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心中那点刚升起的希冀渐渐凉了下去,终究是物是人非了。
他压下心头的失望,再次告退。
温老爷见状,便吩咐管家备辆马车送他们回去,既是世交,总得让他们沾点温家的势,至少在不至于被人随意欺辱。
温家这位管家,常峰儿时也曾见过几面,只是如今再见,对方鬓角也添了不少白发。
常峰红了眼眶,声音有些哽咽:“管家爷爷……”
管家看着眼前这落魄的郎君,也是一阵唏嘘,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他的胳膊:“峰少爷,能活着回来,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了。你放心,咱们老爷仁厚,温家和常家是世交,断不会不管你的。”
他张了张嘴,本想提提常芙,那姑娘如今已是官身,若是能寻到她,常家或许还能有条活路,好歹维持些体面。
可转念一想,常芙姑娘在常家时的待遇并不好,如今怕是未必肯理会这家人。老爷都没提,自己又何必多嘴?
管家沉吟片刻,从怀里掏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塞进常峰手中,低声道:“峰少爷,这是老爷让我给你的。看诊拿药的钱,温家都已付过了。这点银子,你们好生收着,寻个小生意做做,也好在京里扎下根来。”
常峰捏着那张薄薄却又重逾千斤的银票,指节都泛了白。
从前在常家,五十两虽不算小数目,却也不至于让他如此心绪难平。
可如今,这五十两对他们一家四口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足够他们在京中寻个活计,安稳的活下去了。
只是想回到从前官宦人家的风光,却是再无可能了。
他眼神落寞,却还是强打起精神道:“多谢温祖父体谅,等峰儿好些,逢年过节定会再来请安。”
可无论温家待他们是热是冷,是厚是薄,他们都只能受着。毕竟,如今的常家早已没了底气,能依傍的,也就只有温家这棵树了。
管家听了这话,便知他是个懂事的,不会轻易上门来叨扰,心里也松快了些。
至少不用再让老爷为这些事烦心了。
正要问他们的住处,好送他们回去,一旁的英娘却忽然开口了,声音清脆:“爹爹娘亲,我们不是还要去那知味书局一趟吗?”
英娘早前已完成了老爷爷交代的事,教周围的孩童和街坊们学了些《应急活法》里的知识,虽效果有限,却也让大家都粗浅地了解了一二。
这会儿,她心里却惦记着那知味书局。
这是英娘先前打探到的,老爷爷手中那本《应急活法》,正是从知味书局中卖的,全京城只此一家有售。
如此看来,老爷爷同这知味书局定是有些不一般的关系,说不定此番前去,还能再遇上他呢。
英娘心里也揣着满满的好奇,这书局里除了《应急活法》,还会有什么样的书?
其实早在来温家之前,英娘就提过去书局的事。钱氏想着,书局里多的是书墨气,孩子们去看看总是好的。
常峰也觉得一家人难得出来一趟,若是温家肯收留自然最好,若是不肯,逛逛书局也好,尤其小儿子,或许能多沾些文气。
他们这一辈怕是再无出头之日了,可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培养。至于将来能不能考科举,还要看日后的政策。
但小儿子学问好了,说不定将来,到孙子辈,他们常家还能重现官宦门楣的荣光呢。
常峰这般想着,便对管家道:“劳烦管家爷爷,先送我们去知味书局吧。”
管家听见“至味书局”四个字,先是一愣,眼里闪过几分错愕。
他瞥了眼常家四口,眉头微蹙,心里暗叹,这世事当真是无常,有些人、有些事,绕来绕去竟还是脱不开干系。
他想起那位周大人与常芙姑娘的事,常家如今这境况,若是与那边牵扯,不知是福是祸?
管家心里隐隐有些不愿,可这是人家自己的要求,他一个下人怎好多嘴。
短暂的错愕后,管家很快敛了神色,躬身应了声“是”,转身便去跟车夫交代路线。
常峰和钱氏将他方才的反应看在眼里,只当他是诧异,诧异他们都落魄到这般田地了,竟还有闲心去书局这种地方。
夫妻俩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像是被人轻慢了一般,微微泛起涩意,却都默契地没将这点难堪露在脸上,只低头哄着孩子们坐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