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心病,农书-《小官之女的富贵手札》

  待七公主诞子的消息传至京城一带时,已是八月下旬。

  初秋的凉意正顺着檐角的藤蔓悄悄漫延,廊下的梧桐叶被染上浅黄,风过处便簌簌落满青石小径。

  温以缇望着阶前堆积的枯叶,眉头拧成了个疙瘩。

  半月前本就因温晴出宫待嫁满是伤感,如今心中更是紧张起来。

  “大人先宽宽心。”徐嬷嬷端着盏温热的枣茶上前,银镯在腕间轻轻碰撞,“京中到瓦剌快马也要走小半月有余,咱们这会儿听见信,说不定七公主早抱着小世子喝上催乳汤了。”

  常芙在一旁直点头,“是啊姐姐,你别自己吓自己,瓦剌那边一点风声都没漏,要是真有事,早八百里加急报过来了。”

  温以缇深吸口气,自己是一时情急慌了头,倒是忘了七公主的孩子是怎么来的了。

  明明是她和赵锦年一同筹谋好的,怎么事到临头,竟把这前前后后的关节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温以缇暗自觉得有些好笑,可这其中的缘由,她半分也不能向外透露。

  温以缇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眼底的慌乱已淡了些:“说得对,七公主福大命大,定会没事的。”

  可话音刚落,新的愁绪又缠了上来。温以缇望着窗外渐深的秋色,喃喃道:“也不知晴姐姐出宫后,同马家那边看得怎么样了......”

  徐嬷嬷语气愈发温和:“大人是这几日忙昏了头?马家那户人家,是咱们筛了又筛的,再说晴姑娘离宫时,可是得了圣上亲口嘉许的,又因从前甘州之功,皇后特准以七品荣休,这体面在离宫女官里是独一份的。谁还敢慢待了她?更何况温家在京中虽不算顶顶显赫,却也是根基扎实,马家也不敢如何。”

  温以缇眨了眨眼,接过茶盏抿了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确实松快了些。

  是啊,她这是怎么了?晴姐姐跟在她身边得了不少功绩,都是实打实的。

  如今以七品荣休离宫,便是寻常官员见了都要客气三分,马家怎会不敬?

  常芙在一旁心疼:姐姐您就是因《耕方要略》熬得太乏了。”

  趁着两本医书的热度尚未完全褪去,温以缇一鼓作气将先前编纂的《耕方要略》也推了出来。

  为了让这本书更贴合时下农事,即便在甘州时已将内容打磨得八九不离十,她仍不敢有半分懈怠,连日来对照京畿周边的农情反复求证、增补细节,直忙得眼底泛起青影。

  身居高位越久,温以缇心里那根弦便绷得越紧。

  对身边人、对挂心之事,那份担忧总像藤蔓似的疯长,缠得她喘不过气。

  有时夜里惊醒,手心竟全是冷汗。

  温以缇自己也总觉得心口像是堵着什么,便去寻了尤典药把脉。

  尤典药指尖搭在她腕间,片刻后收回手,眉头微蹙:“温大人这脉相,虚浮中带着燥火,分明是思虑过甚所致。我给你开些清心泻火的汤剂,每日按时服下。只是这病根,还得从心上解。”

  尤典药望着眼前的温以缇,目光渐渐沉了下来。

  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刚入宫的小丫头。眼底盛着亮闪闪的光,走路带风,说话掷地有声,浑身都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头,像株迎着日头疯长的青竹。

  可眼下呢?

  温以缇眼尾的青影掩不住,往日里清亮的眸子蒙上了层化不开的疲惫,连带着说话的声音都轻了几分。

  眉间那道浅浅的纹路,像是被常年的愁绪刻住了似的,总也展不平。

  尤典药终究没忍住,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疼惜:“温大人可知,这天下离了谁,日子都照样过。你肩上担子重,可也得学着松松劲,总不能把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真把身子熬垮了,反倒什么都做不成了。”

  尤典药的话像一盆温水,慢慢浇熄了温以缇心头的躁火。

  待《耕方要略》的事尘埃落定,温以缇终于给自己放了段短假。

  静下来时才发现,连日的紧绷早已让身心都透出几分疲惫,夜里多梦,白日里也总觉提不起精神。

  或许,她是真的该歇歇了。

  此前的《知味小语》《应急活法》《疫中救民方略集》刚在京中卖得脱销,这本农书一出来,更是使众人惊了一把。

  《耕方要略》里不仅详细记载了甘州农事的大小难题,还附了改良后的曲辕犁图纸、新式水车的构造,甚至连豆类发酵制肥的法子都写得明明白白。

  甚至引得几位老翰林争相传阅,连户部?工部掌管农桑的官员都亲自上门。

  这知味居士到底是何方神圣?

  京中茶肆里,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前阵子写孩童启蒙书,转头又出医书,连痘症防治都说得头头是道。如今竟连农书都编得这般精到,难不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邻桌穿青衫的举子呷了口茶,低声道:“依我看,这知味居士十有八九是宫里的人。你想啊,甘州的农事细节,寻常百姓怎会知晓?还能得特准刊印,背后定有贵人撑腰......”

  “但无论如何,《耕方要略》终究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此前知味居士写的两本医书,连同那本孩童读物,本本都关乎百姓生计。”有学子附和着。

  “这知味居士,当真是大善之人啊!”有人在茶肆里慨然长叹。

  “可不是嘛!一看就是心系天下的人物,不然怎会从医、从教到农桑,处处都为百姓着想?”

  京中百姓日子过得富庶,京郊农户也少受饥寒,大多没体会过边境百姓的风霜,或是大灾之后的流离。

  但读书人却不同,他们熟知时事,见知味居士这四本书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桩桩件件都贴着百姓的冷暖,心中那“读书为民”的纯粹念头,顿时如火星遇了干柴,腾地烧了起来。

  一时间,京里的茶肆、酒楼、客栈,处处都在议论这位知味居士。

  而此刻那些高门大户、世家勋贵,半数以上心里早已猜到了这位居士的身份。

  起初难免震惊,可转念一想,既然对方有意藏着掖着,他们又何必点破?

  真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反倒让那人的名声更盛,岂非得不偿失?

  于是众人心照不宣,只把惊叹藏在心底,任由这股议论的热潮在京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