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南蹲在青石板路上,用树枝反复勾画着“之乎者也”四个字。暮春的雨丝沾湿了他的粗布长衫,砚台里的墨汁混着雨水晕开,在地上洇出一片灰黑。不远处的破庙里,阿润正踮着脚往灶膛里添柴,火光映得少年清瘦的侧脸忽明忽暗。
“南南哥,该吃窝窝头了。”阿润端着个豁口的陶碗跑过来,碗里飘着淡淡的麦香,“我哥说,明天县试就要开场,你可得攒足力气。”
张南南抬头时,雨珠顺着他的发髻滴进眼里。他其实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三个月前,他还在图书馆里啃《古代科举制度》,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就让他成了明朝江南小镇上的孤童张南南。原主父母双亡,只留下一间漏雨的土屋,若不是邻居阿才哥收留,他早就饿死街头了。
“润儿,你说我真的能行吗?”他的声音带着迟疑,指尖在“四书”两个字上反复摩挲。穿越前他虽是历史系高材生,可那些佶屈聱牙的八股文,比文言文阅读理解难上百倍。
阿润把一个温热的窝窝头塞进他手里,黑亮的眼睛里满是笃定:“肯定行!你背《论语》时连先生都点头呢。再说,我帮你抄的范文都记熟了吧?”
张南南望着少年冻得发红的耳朵,心里一阵发烫。阿润才十三岁,比他这个“穿越者”还矮半个头,却总能在他气馁时递上最实在的安慰。这三个月来,是阿润每天帮他挑水劈柴,是阿润偷偷把阿才哥做零工赚的铜钱塞给他买笔墨,更是阿润凭着在县学打杂的便利,帮他抄来了历年童生试的范文。
“都记熟了。”张南南咬了口窝窝头,粗粮的干涩在舌尖蔓延,却让他莫名生出一股力气,“明天,咱们去见真章。”
一、县试前夜的准备
县试前一天,阿润带来了个油纸包,里面是件半旧的蓝布襕衫。“这是我哥年轻时考童生穿的,”少年的手指在衣襟上摩挲着,像是在触碰什么宝贝,“他说穿这个能沾沾喜气。”
张南南展开襕衫,布料虽有些磨损,却浆洗得干干净净,领口处还绣着朵小小的兰草。他突然想起阿才哥——那个沉默寡言的铁匠,每次见他背书,总会默默往他怀里塞两个铜板,眼里的期许比谁都深。
“对了,还有这个。”阿润又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块墨锭和一叠裁好的宣纸,“先生说县试要考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论策,第三场考诗赋。每场都要写够三百字,写错一个字就可能被黜落。”
张南南拿起墨锭,在砚台上慢慢研磨。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让他想起穿越前的考场——虽然没有这般庄严肃穆,可那种对未来的憧憬,竟是一模一样的。
“润儿,你说考官会出什么题?”他忍不住问。穿越前的历史知识告诉他,明朝童生试多从《四书》里出题,可具体到这江南小县,又会有什么偏好?
阿润蹲在他身边,数着手指念叨:“前三年分别考了‘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温故而知新’,都是《论语》里的句子。我猜今年说不定会考‘吾日三省吾身’。”
张南南眼睛一亮。他确实在阿润抄的范文里见过这题目的写法,虽不算最擅长,却也能写出几分新意。“好,我今晚再把这篇范文温三遍。”
夜深时,破庙里的油灯还亮着。张南南借着微弱的光,一遍遍地默写范文,阿润就趴在旁边的草堆上打盹,手里还攥着块准备给他擦汗的麻布。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宣纸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极了他穿越前图书馆里的灯光。
二、考场外的风波
县试当天寅时,张南南就被阿润拽着往县衙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衙门前的空地上已经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童生,手里拄着拐杖还在背《孟子》;有十五六岁的少年,被父母围着整理衣襟;还有像他一样的孤童,缩在墙角里紧张地搓着手。
“南南哥,你看那边。”阿润突然扯了扯他的袖子。只见几个穿着绸缎长衫的少年被家丁簇拥着走来,为首的胖子手里把玩着块玉佩,眼角的余光扫过众人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傲慢。
“那是李乡绅家的公子,”阿润压低声音,“听说早就买通了考官,这次来就是走个过场。”
张南南心里一沉。他在史书里读过科举舞弊的记载,却没想到会亲眼见到。阿润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用力拍了拍他的胳膊:“别怕,咱们凭真本事考。先生说,主考官王大人是个清官。”
正说着,县衙的鼓响了三声,两扇朱漆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排着队,依次接受搜身。张南南看到差役们仔细检查着每个人的衣襟、袖口,连头发里都要摸一遍,防止有人夹带小抄。
“下一个。”差役的声音带着不耐烦。张南南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张开双臂。差役的手在他的襕衫上摸索着,摸到怀里的墨锭时停了停。
“这是什么?”差役瞪起眼睛。
“是墨锭,大人。”张南南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考生总要带笔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差役把墨锭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闻了闻,才嘟囔着放行。张南南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回头看见阿润在人群里朝他挥手,少年的脸上沾着泥土,笑容却比阳光还亮。
三、三场考试的煎熬
考场设在县衙的大堂两侧,用木板隔出一个个小小的考棚。张南南被分到西廊的第三十号棚,里面只有一张破旧的方桌和一把椅子,墙角还结着蜘蛛网。
“发卷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学官们抱着试卷,依次从每个考棚前走过。张南南接过自己的试卷,手指忍不住发抖——卷首写着“明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吴县童生试第一场”,下面是考题:“吾日三省吾身”。
真被阿润说中了!张南南又惊又喜,连忙铺好宣纸,研好墨。他想起阿润帮他抄的范文,想起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苦读,笔尖落在纸上时,竟比想象中稳得多。
他先写破题:“曾子三省,非独省己,亦省天下也。”写完又觉得不妥,划掉重写:“每日三省,是为修己安人之道。”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写承题、起讲,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股都要对仗工整,引经据典。
写到一半时,窗外下起了雨。雨点打在考棚的木板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张南南抬头擦汗时,看见隔壁考棚的考生正对着试卷发呆,眉头皱得像团乱麻。他突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时,连“之乎者也”都分不清的样子,心里竟生出几分同病相怜。
第一场考了一天,出场时张南南的腿都麻了。阿润在门口踮着脚等他,手里还提着个食盒。“快吃点东西,”少年把一块用油纸包着的肉脯塞给他,“我哥今天多打了把镰刀,换了钱买的。”
肉脯的咸香在舌尖散开,张南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说些什么,却被阿润推着往家走:“快回去休息,明天还要考论策呢。”
第二场考论策,题目是“如何安辑流民”。这对张南南来说反而是强项——他穿越前写过不少关于古代流民问题的论文。他结合明朝的赋役制度,提出“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对策,又引了《汉书》《唐书》里的例子,写得酣畅淋漓。
可到了第三场考诗赋,他却犯了难。题目是“咏梅”,要求写一首五言律诗。张南南虽背过不少唐诗宋词,可自己写起来,总觉得平仄不对。他咬着笔杆想了半天,才勉强写出:“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完又觉得这分明是王安石的诗,赶紧划掉重写。
最后交卷时,他的诗是这样的:“寒梅冒雪开,清气满尘埃。不学桃李色,独留春信来。”虽然不算出彩,却也是自己的真心写照。
放榜日的惊喜
考完三场,张南南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倒在破庙里睡了两天两夜。醒来时,看到阿润正蹲在他身边,用树枝在地上画正字。
“润儿,你在做什么?”他揉着发沉的头问。
“我在数日子,”阿润抬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今天该放榜了。”
张南南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他跟着阿润往县衙跑,一路上看到不少考生,有的喜气洋洋,有的垂头丧气。刚到衙门前,就被人群挤得动弹不得。
“让让,让让!”阿润像条小鱼一样钻进人群,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小脸涨得通红,“南南哥,有你的名字!第三十七名!”
张南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推开人群挤到榜前。红纸上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他从第一个开始找,找了半天,才在中间的位置看到“张南南”三个字。墨迹还带着些湿润,像是在朝他微笑。
“我中了?”他喃喃自语,突然被阿润一把抱住。少年的肩膀在发抖,眼泪打湿了他的襕衫。
“我说你一定行的!”阿润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这就去告诉哥!”
看着阿润跑远的背影,张南南突然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个总在抱怨考试太难的大学生。他低头摸了摸身上的蓝布襕衫,想起这三个月来的挑灯夜读,想起阿润冻红的耳朵,想起阿才哥默默塞来的铜钱,突然明白:不管在哪个时代,努力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成功本身。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转身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他知道,童生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秀才、举人、进士在等着他。可他不怕,因为他不再是孤身一人——有阿才哥的支持,有阿润的帮助,有这三个月来学会的坚韧,他一定能在这个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破庙里的油灯又亮了起来,张南南铺开宣纸,写下“乡试”两个字。窗外,阿润正帮阿才哥拉风箱,铁匠铺的火星溅出来,像极了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喜欢沟壑出路
“南南哥,该吃窝窝头了。”阿润端着个豁口的陶碗跑过来,碗里飘着淡淡的麦香,“我哥说,明天县试就要开场,你可得攒足力气。”
张南南抬头时,雨珠顺着他的发髻滴进眼里。他其实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三个月前,他还在图书馆里啃《古代科举制度》,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就让他成了明朝江南小镇上的孤童张南南。原主父母双亡,只留下一间漏雨的土屋,若不是邻居阿才哥收留,他早就饿死街头了。
“润儿,你说我真的能行吗?”他的声音带着迟疑,指尖在“四书”两个字上反复摩挲。穿越前他虽是历史系高材生,可那些佶屈聱牙的八股文,比文言文阅读理解难上百倍。
阿润把一个温热的窝窝头塞进他手里,黑亮的眼睛里满是笃定:“肯定行!你背《论语》时连先生都点头呢。再说,我帮你抄的范文都记熟了吧?”
张南南望着少年冻得发红的耳朵,心里一阵发烫。阿润才十三岁,比他这个“穿越者”还矮半个头,却总能在他气馁时递上最实在的安慰。这三个月来,是阿润每天帮他挑水劈柴,是阿润偷偷把阿才哥做零工赚的铜钱塞给他买笔墨,更是阿润凭着在县学打杂的便利,帮他抄来了历年童生试的范文。
“都记熟了。”张南南咬了口窝窝头,粗粮的干涩在舌尖蔓延,却让他莫名生出一股力气,“明天,咱们去见真章。”
一、县试前夜的准备
县试前一天,阿润带来了个油纸包,里面是件半旧的蓝布襕衫。“这是我哥年轻时考童生穿的,”少年的手指在衣襟上摩挲着,像是在触碰什么宝贝,“他说穿这个能沾沾喜气。”
张南南展开襕衫,布料虽有些磨损,却浆洗得干干净净,领口处还绣着朵小小的兰草。他突然想起阿才哥——那个沉默寡言的铁匠,每次见他背书,总会默默往他怀里塞两个铜板,眼里的期许比谁都深。
“对了,还有这个。”阿润又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块墨锭和一叠裁好的宣纸,“先生说县试要考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论策,第三场考诗赋。每场都要写够三百字,写错一个字就可能被黜落。”
张南南拿起墨锭,在砚台上慢慢研磨。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让他想起穿越前的考场——虽然没有这般庄严肃穆,可那种对未来的憧憬,竟是一模一样的。
“润儿,你说考官会出什么题?”他忍不住问。穿越前的历史知识告诉他,明朝童生试多从《四书》里出题,可具体到这江南小县,又会有什么偏好?
阿润蹲在他身边,数着手指念叨:“前三年分别考了‘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温故而知新’,都是《论语》里的句子。我猜今年说不定会考‘吾日三省吾身’。”
张南南眼睛一亮。他确实在阿润抄的范文里见过这题目的写法,虽不算最擅长,却也能写出几分新意。“好,我今晚再把这篇范文温三遍。”
夜深时,破庙里的油灯还亮着。张南南借着微弱的光,一遍遍地默写范文,阿润就趴在旁边的草堆上打盹,手里还攥着块准备给他擦汗的麻布。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宣纸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极了他穿越前图书馆里的灯光。
二、考场外的风波
县试当天寅时,张南南就被阿润拽着往县衙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衙门前的空地上已经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童生,手里拄着拐杖还在背《孟子》;有十五六岁的少年,被父母围着整理衣襟;还有像他一样的孤童,缩在墙角里紧张地搓着手。
“南南哥,你看那边。”阿润突然扯了扯他的袖子。只见几个穿着绸缎长衫的少年被家丁簇拥着走来,为首的胖子手里把玩着块玉佩,眼角的余光扫过众人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傲慢。
“那是李乡绅家的公子,”阿润压低声音,“听说早就买通了考官,这次来就是走个过场。”
张南南心里一沉。他在史书里读过科举舞弊的记载,却没想到会亲眼见到。阿润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用力拍了拍他的胳膊:“别怕,咱们凭真本事考。先生说,主考官王大人是个清官。”
正说着,县衙的鼓响了三声,两扇朱漆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排着队,依次接受搜身。张南南看到差役们仔细检查着每个人的衣襟、袖口,连头发里都要摸一遍,防止有人夹带小抄。
“下一个。”差役的声音带着不耐烦。张南南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张开双臂。差役的手在他的襕衫上摸索着,摸到怀里的墨锭时停了停。
“这是什么?”差役瞪起眼睛。
“是墨锭,大人。”张南南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考生总要带笔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差役把墨锭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闻了闻,才嘟囔着放行。张南南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回头看见阿润在人群里朝他挥手,少年的脸上沾着泥土,笑容却比阳光还亮。
三、三场考试的煎熬
考场设在县衙的大堂两侧,用木板隔出一个个小小的考棚。张南南被分到西廊的第三十号棚,里面只有一张破旧的方桌和一把椅子,墙角还结着蜘蛛网。
“发卷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学官们抱着试卷,依次从每个考棚前走过。张南南接过自己的试卷,手指忍不住发抖——卷首写着“明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吴县童生试第一场”,下面是考题:“吾日三省吾身”。
真被阿润说中了!张南南又惊又喜,连忙铺好宣纸,研好墨。他想起阿润帮他抄的范文,想起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苦读,笔尖落在纸上时,竟比想象中稳得多。
他先写破题:“曾子三省,非独省己,亦省天下也。”写完又觉得不妥,划掉重写:“每日三省,是为修己安人之道。”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写承题、起讲,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股都要对仗工整,引经据典。
写到一半时,窗外下起了雨。雨点打在考棚的木板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张南南抬头擦汗时,看见隔壁考棚的考生正对着试卷发呆,眉头皱得像团乱麻。他突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时,连“之乎者也”都分不清的样子,心里竟生出几分同病相怜。
第一场考了一天,出场时张南南的腿都麻了。阿润在门口踮着脚等他,手里还提着个食盒。“快吃点东西,”少年把一块用油纸包着的肉脯塞给他,“我哥今天多打了把镰刀,换了钱买的。”
肉脯的咸香在舌尖散开,张南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说些什么,却被阿润推着往家走:“快回去休息,明天还要考论策呢。”
第二场考论策,题目是“如何安辑流民”。这对张南南来说反而是强项——他穿越前写过不少关于古代流民问题的论文。他结合明朝的赋役制度,提出“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对策,又引了《汉书》《唐书》里的例子,写得酣畅淋漓。
可到了第三场考诗赋,他却犯了难。题目是“咏梅”,要求写一首五言律诗。张南南虽背过不少唐诗宋词,可自己写起来,总觉得平仄不对。他咬着笔杆想了半天,才勉强写出:“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完又觉得这分明是王安石的诗,赶紧划掉重写。
最后交卷时,他的诗是这样的:“寒梅冒雪开,清气满尘埃。不学桃李色,独留春信来。”虽然不算出彩,却也是自己的真心写照。
放榜日的惊喜
考完三场,张南南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倒在破庙里睡了两天两夜。醒来时,看到阿润正蹲在他身边,用树枝在地上画正字。
“润儿,你在做什么?”他揉着发沉的头问。
“我在数日子,”阿润抬头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今天该放榜了。”
张南南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他跟着阿润往县衙跑,一路上看到不少考生,有的喜气洋洋,有的垂头丧气。刚到衙门前,就被人群挤得动弹不得。
“让让,让让!”阿润像条小鱼一样钻进人群,不一会儿又钻了出来,小脸涨得通红,“南南哥,有你的名字!第三十七名!”
张南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推开人群挤到榜前。红纸上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他从第一个开始找,找了半天,才在中间的位置看到“张南南”三个字。墨迹还带着些湿润,像是在朝他微笑。
“我中了?”他喃喃自语,突然被阿润一把抱住。少年的肩膀在发抖,眼泪打湿了他的襕衫。
“我说你一定行的!”阿润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这就去告诉哥!”
看着阿润跑远的背影,张南南突然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个总在抱怨考试太难的大学生。他低头摸了摸身上的蓝布襕衫,想起这三个月来的挑灯夜读,想起阿润冻红的耳朵,想起阿才哥默默塞来的铜钱,突然明白:不管在哪个时代,努力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成功本身。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转身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他知道,童生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秀才、举人、进士在等着他。可他不怕,因为他不再是孤身一人——有阿才哥的支持,有阿润的帮助,有这三个月来学会的坚韧,他一定能在这个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破庙里的油灯又亮了起来,张南南铺开宣纸,写下“乡试”两个字。窗外,阿润正帮阿才哥拉风箱,铁匠铺的火星溅出来,像极了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喜欢沟壑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