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开门揖盗-《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高楷目光赞赏:“此言正合我意!”

  按照如今形势,自然是走以北统南的路线,一一攻灭群雄,平定其余十一道。

  见主上一锤定音,众人自无异议,纷纷建言献策。

  高楷笑问:“河东道形势如何?”

  唐检回言:“据奉宸司探知,刘竞成兴兵三万,剑指都畿道。”

  高楷若有所思:“王玄肃此前趁他兵败,突袭蒲州,可惜功败垂成。”

  “想来,刘竞成早有夺取洛阳之心,趁我等立足未稳,正是出兵的绝佳时机。”

  杨烨赞道:“主上一语中的。”

  “长安易主,刘竞成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他攻取洛阳,倒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刘竞成虽然占据两道,却也四面皆敌——北方有突厥人,西面是高楷,南面是王玄肃,东面是窦至德。

  柿子挑软的捏,他自然拿王玄肃开刀。

  高楷笑了笑:“刘竞成兵强马壮,谋士猛将济济一堂,王玄肃绝难守御,若无意外,洛阳危矣!”

  崔皓蹙眉:“主上,怎能让刘竞成得逞?”

  “不如派兵相助,袭扰河东。”

  “不可!”高楷断然否决,“这寒冬腊月之时,滴水成冰,不可轻启战端。”

  “况且,无需我等出兵,必有人坐不住,为王玄肃解围。”

  徐晏清目光一亮:“主上可是说,窦至德?”

  高楷颔首:“窦至德占据河南道,和都畿道近在咫尺,怎会坐视刘竞成拿下洛阳?”

  “主上料事如神!”唐检赞叹不已,“据闻,窦至德同样兴兵三万,攻打都畿道。”

  杨烨笑道:“两虎相争,王玄肃正可居中得利,稳如泰山。”

  唐检摇头:“恰恰相反,王玄肃胆战心惊,四处派人求援。”

  “不光我等,便是萧宪、袁弘道,他也照去不误。”

  崔皓哂笑道:“他妄想左右逢源,殊不知,这是开门揖盗。”

  众人点头赞同。

  唐检忽然提起一事:“主上,突厥始罗可汗曾派兵南下,攻掠河北道幽州。”

  “却遭沧州刺史赵德操击败,无功而返。”

  “哦?”高楷颇为好奇,“这赵德操是何方来历?”

  “此人家道中落,却有一身武力,曾是河北道燕国公——罗士衡麾下悍将。”

  “后来,罗士衡被刘竞成击杀,此人便投效新主。”

  “如今,他因功升为幽州刺史。”

  高楷眸光一闪:“命奉宸司多加关注此人,若有异动,时刻来报。”

  能凭一州之力,击败突厥,绝非庸碌之人。

  “是!”

  “说起此人,微臣倒想起一件趣闻。”崔皓倏然开口。

  高楷兴致盎然:“有何趣闻?”

  “据说,河南道滑州,有一介匪寇,名为柴让。”崔皓一五一十道。

  “他聚众作乱,杀官吏,占据滑州诸县。”

  “窦至德屡次清剿,皆未能建功,直到他拜齐鲁名士为谋主,方才设计,大败这柴让。”

  “本可将其覆灭,却不料,此人竟反败为胜。”

  “窦至德无可奈何,只能退兵。”

  众人听闻,皆是惊奇。

  窦至德占据河南道二十五州,竟拿不下这区区一州之地,反倒让人在卧榻之侧蹦哒。

  “这倒是个人才。”高楷玩味一笑,“唐检,命奉宸司好生关注。”

  “遵令!”

  这时,夏侯敬德按捺不住,瓮声道:“主上,那石重胤占据关内道十二州,屡屡来犯,不如先行起兵,把他灭了!”

  “以免他趁我等攻打河东道,偷袭关中。”

  诸将皆是赞同。

  然而,高楷摇头不许:“石重胤志大才疏,不足为虑。”

  “留着他,尚有用处,不必急于把他灭了。”

  “他有何用?”夏侯敬德迷惑不解。

  李光焰咂摸片刻,恍然:“主上之意,以他为屏障,挡住突厥?”

  高楷微微颔首:“突厥强盛,不宜和其接壤,兴起战事。”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待天下一统,必要与突厥一战,击败这个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动武之事议定,高楷转向民政。

  “杨烨,你为吏部司郎中,对五道八十州刺史的政绩,做一个考核。”

  “上者擢升,中者平调,下者贬黜,务必澄清吏治。”

  “若有贪赃枉法、戕害百姓者,一律依法处置,绝不姑息。”

  “遵令!”杨烨肃然应下。

  高楷继续说道:“窦公,你率礼部司官吏,安置宗庙、社稷坛,不得有误。”

  “是!”窦仪拱手。

  “此外,长安城牢狱中,囚犯甚多。”高楷忽然想起一事,“其中有罪有应得者,也不乏无辜之人。”

  “萧公,有劳你重新审查,将无罪者释放。”

  此前,长安城破之时,便有囚犯暴动,狱吏不知所踪,可见,须得整顿一番。

  “老臣遵令!”萧宇连忙应下。

  想了想,高楷嘱咐唐检,命奉宸司校尉散于河东、河北、都畿、河南、山南东、淮南诸道,刺探军情。

  同时,命宇文凯对长安城各坊修整一番,拆除违章建筑,弥补破损、扫除污秽。

  尤其是东、西二市,粉刷一新,以招揽八方来客。

  又让沈不韦负责,引西域胡商前来长安,连通丝绸之路。

  诸事已毕,高楷朗声笑道:“临近新春,诸位可轮流休沐几日,欢度佳节!”

  “谢主上!”众人喜气洋洋。

  ……

  天佑十四年,元月十四日,巳时一刻。

  长安城,长安县,西市。

  春寒料峭,薄雾蒙蒙,一轮旭日挂在城头,沿着亘古未变的轨迹,逐渐升上中天。

  “轰!”两扇重达千钧的坊门缓缓开启,门楣上,一面旗帜迎风招展,隐约可见开明兽翻滚舞动。

  坊门外,一支支胡人商队喧腾起来,管事们呼喝着仆役,清点货物,挥舞牛皮鞭催骆驼起身。

  一个个高鼻深目,卷发胡服的大贾,操着异国他乡的语言,互相攀谈,偶尔冒出几句大周官话,蹩脚的口音,此起彼伏,惹得些许长安人暗暗发笑。

  随着坊门大开,西市署的小吏们摆下桌案,一手持书簿,一手持毛笔,蘸一蘸墨,示意胡商们依次上前,勘验身份、货物。

  “这西市竟如此热闹,不亚于本朝盛世之时!”人群中,一名年轻郎君口中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