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屡见不鲜-《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崔皓低声道:“薛兄必知,董贼诛杀卢、裴、杨、柳四族满门,如今,关中世家元气大伤。”

  “惟有你我两家幸免,为主上效力。”

  “然而,主上麾下群臣,大多是陇西、汉中、剑南人士,却少有关中子弟。”

  “我一人独木难支,还需薛兄助力。”

  薛衍思绪一转:“贤弟之意,莫非让我回返长安?”

  崔皓摇头:“我并非此意。”

  “如今,天下未平,尚有薛兄用武之地,领兵坐镇三州,却是正好。”

  见薛衍迷惑不解,他直言道:“若要得主上看重,时时想起,莫若结亲。”

  “结亲?”薛衍恍然,“贤弟之意,让我将小女嫁予主上?”

  “正是!”崔皓笑道,“令爱天资聪慧,非寻常女子可比。”

  “依我看来,惟有嫁给主上,方才不负此生。”

  薛衍微微蹙眉:“如此一来,岂非嫁女求荣?”

  崔皓大摇其头:“薛兄此言差矣!”

  “薛家并非无人,不光有薛兄领兵在外,为左威卫大将军,还有令郎,为记室参军,颇受主上重用。”

  “怎能说嫁女求荣?”

  “与主上结亲,不过是更添一分保障罢了。”

  “这等事,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皆屡见不鲜,薛兄不必排斥。”

  薛衍思索片刻,缓缓道:“小女终身大事,容我考虑一番。”

  “这是自然!”崔皓笑道,“主上文武双全,有望一统天下,能与主上结亲,可是难得之机。”

  “薛兄莫要错过,悔之不及。”

  薛衍缓缓点头。

  ……

  话分两头,京畿道、商州、上洛城。

  自从陈佑驾崩,高楷夺取长安城的消息传来,商州刺史便准备上表归降。

  恰巧,赵喆率领兵马,传来檄文,他便顺水推舟,献城归附。

  赵喆大喜,派人前往丰阳、洛南、上津、乾元诸县,所过之处,皆望风而降。

  然而,商洛县令曹斌据守武关,拒不归降。

  赵喆点齐兵马,兵临武关,正要率军攻城,忽闻斥候来报,曹斌面北磕头,自刎而死。

  “曹县令忠心可鉴,将他厚葬了吧。”他不由叹道。

  “是!”

  守将既死,城中士卒并无抵抗之心,即刻开门归降。

  赵喆率众入城,笑道:“这一路走来,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商州六县,着实可喜可贺。”

  “立即派人,传捷报至长安。”

  “遵令!”

  翌日,高楷听闻,自是大喜:“关中四塞,萧关、散关、潼关、武关,尽在掌控。”

  “京畿道六州皆得,着实双喜临门!”

  “恭喜主上!”众文武齐声道贺,个个开怀大笑。

  高楷郑重道:“此番拿下京畿道,仰赖诸位将士浴血厮杀。”

  “传我军令,有功者一一论功行赏,战死者多加抚恤,不得有误!”

  “得令!”

  “尔等随我征战,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拿下长安城,劳苦功高。”高楷继续说道。

  “命礼部司,择一吉日,我将按功封赏!”

  “谢主上!”众人喜不自胜。

  徐晏清蓦然开口:“主上,京畿道既定,长安尽在掌控,您正可顺应民心,进封秦王。”

  众文武听闻,齐声劝进:“请主上顺应民心,进封秦王。”

  高楷摇头:“我功绩微薄,德行不足,不敢僭越秦王之位。”

  众人再三劝说,却见主上断然不许,只得偃旗息鼓。

  杨烨心中纳罕:主上定力非凡,面对秦王之位,竟也毫不动摇。

  须知,秦王可是重爵,再进一步,便是九五之尊了。

  天下群雄,有几人抵得住这等诱惑?

  殊不知,高楷自有考量。

  他抬头一望,京畿道岐、邠、华、同、商、雍六州之地,五彩之气冲天而起,齐齐涌来,汇入大鼎之中。

  鼎身轰鸣,倏然一震,荡开无穷气机,现出一幅幅画面,皆是京畿道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紫光漫卷,蓦然化作一重华盖,滴溜溜一转,丝丝金气不断飞旋。

  五重华盖之上,大鼎载浮载沉,一道道玄黄之气来回冲刷。

  “如今,我麾下已有陇右道、河西道、山南西道、剑南道、京畿道,这五道、八十一州。”

  “人口殷实,疆土广阔。”

  “然而,若要称王,须得将这紫光化为金色,至少得一半,方才根基稳固。”

  至于关内道,眼下虽得原、陇、泾、宁、鄜、坊、丹,七州之地,却无法形成华盖。

  “关内道以北十二州,且让石重胤占据,作为屏障,抵御突厥。”

  杨烨忽然建言:“主上,既得长安,不如将六部司迁来,便于处置政事。”

  “可!”高楷赞同,“不光六部司,尔等家眷亦可迁来。”

  “我当于长安城,赐尔等府邸居住。”

  “谢主上!”众人皆喜。

  提及此事,高楷下令,让李光焰率军,前往南郑,接张氏、杨皎、秾哥儿、敖鸾来长安。

  又命人清扫延恩殿、武德殿,作为居所。

  ……

  且说河东道、并州、太原城。

  赵王府中,刘竞成嗟叹不已:“终究棋差一招,叫高楷得了长安。”

  堂中文武皆神色黯然。

  此前,大王亲率四万大军,联合突厥一万骑兵,共计五万人,本以为足以攻取京畿道,坐拥长安。

  没想到,事与愿违,于潼关城外折戟沉沙,大败而归。

  只能眼睁睁看着高楷春风得意。

  沉默良久,冯睿宽慰道:“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耿耿于怀。”

  “依微臣愚见,高楷声势正盛,须得暂避锋芒。”

  “不如向南攻打都畿道,夺取东都洛阳,与高楷分庭抗礼。”

  张钊点头认同:“冯长史此言极是!”

  “豫国公王玄肃,泛泛之辈,只有守御之力,却无开拓之能。”

  “大王正可拿下洛阳,引天下贤才来投,不让高楷专美于前。”

  刘竞成颔首:“孤早有此意。”

  先前,若非董澄掣肘,他必能占据都畿道。

  如今,宿敌已死,正可兴兵。

  只是,高楷若从中作梗,却是不妙。

  冯睿察言观色,看出他心中所想,笑道:“大王不必忧心。”

  “京畿道初平,民心尚且不稳,又有石重胤虎视眈眈,高楷必不会出兵。”

  “我等可从容南下。”

  刘竞成点头一笑:“如此甚好!”

  正商议时,忽见一员小校大步奔来,拱手道:“大王,河北道传来军情,始罗可汗派兵,进犯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