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阳奉阴违-《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刚才,石重胤只要再前进百余步,就会踏入包围圈。

  届时,两万伏兵尽出,保管叫他插翅难逃。

  只是,谁能想到,这石重胤似乎未卜先知,窜入深山老林,避开埋伏。

  徐晏清面色凝重:“这等人物,唯有主上方可匹敌。”

  李光焰点了点头:“传我军令,前往陇城,与主上汇合。”

  “遵令!”

  半刻钟后,高楷听闻此事,颇为惊奇:“石重胤,竟有这等本领。”

  李光焰颔首:“不光如此,他麾下文臣刘茂,也颇有能耐。”

  鲜于通神色一震,心中茅塞顿开:难怪他能当机立断,即刻率人逃走,又能避开番须道伏兵,竟有这等感应。

  他陡然回想起从前,石重胤力排众议,即刻起兵斩杀县令,攻城掠地,方才成就一番基业。

  不由后怕:若非见机不妙,即刻转投秦国公,我早就被他弃若敝履,便是死了也也懵然不知。

  正庆幸时,忽闻秦国公相询:“鲜于通,你可知石重胤会逃往何方?”

  鲜于通思索片刻,拱手道:“卑职斗胆猜测,十有八九是陇州。”

  “这是为何?”唐检迷惑。

  秦州与原、陇二州,皆是相邻。

  石重胤既然弃了通往陇州的番须道,深入陇山,怎能不去原州,反而绕行百里,转至陇州?

  鲜于通解释道:“原州刺史李宥,性情桀骜,虽然上表投靠石重胤,却倚仗萧关天险,听调不听宣。”

  “石重胤对他颇为忌惮,绝不会贸然前去。”

  “相反,陇州刺史为石重胤心腹,颇为恭敬。”

  夏侯敬德迫不及待:“主上,既如此,我等赶快行军,前往陇州,堵截石重胤。”

  高楷远眺天色,摇头道:“追之无益,不如前往平高,拿下原州。”

  原州拢共四县:平高、平凉、百泉、萧关,以平高为治所。

  夏侯敬德不解:“主上,既知石重胤去向,何不趁其不备,先行赶到安定,将他擒拿?”

  唐检亦然劝道:“石重胤为人狡猾,若不趁机捉弄,叫他逃出生天,怕是为祸不浅。”

  高楷断然否决:“即刻前往平高,不必多言。”

  诸将面面相觑,皆是不解。

  杨烨转念一想,询问道:“主上可是为了拿下萧关天险?”

  高楷微微点头:“拿下萧关,不仅能抗衡石重胤,更能把突厥挡在关外,不得进犯。”

  萧关为关中四塞之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等天险,若不提早拿下,即便攻下长安,也是四面漏风,敌军可长驱直入。

  过不多时,前、中、后四万大军汇聚,随他一声令下,即刻奔赴平高。

  ……

  且说原州、平高城。

  刺史李宥年约而立,正是壮年。

  从前,他不得已,上表投效石重胤,心中却是不服,自以为出身名门,为赵郡李氏一支,世代簪缨,怎是石重胤这等寒门小卒可比。

  因此,名义上尊奉大魏,实则阳奉阴违。

  即便石重胤诏令他攻打秦州,也按兵不动。

  这一日,他本在堂中处置政事,忽有流星马来报:“刺史,弹筝峡中发现敌军踪迹。”

  “何来敌军?”李宥面露诧异。

  “正是秦国公高楷,亲率数万大军来攻。”

  “高楷?”李宥吃了一惊,“他不是在陇城,与魏帝交战么,怎会突至原州?”

  流星马回言:“据闻,魏帝落入算计,全军大败,率残兵逃入陇山之中。”

  “果然寒门小卒,不堪一击。”李宥嗤笑道,“区区小计,便能叫他大败亏输,有何颜面登基称帝?”

  流星马不敢言语。

  李宥倏然问道:“高楷有多少兵马?”

  “足有四万之众!”

  “倒是好算计!”李宥好整以暇,“他不去追击石重胤,反而进犯原州,必是为了萧关。”

  “传我军令,召集城中兵马,前往峡中列阵。”

  下首,录事参军赵棋劝道:“高楷为世之枭雄,颇知用兵,刺史不可轻敌。”

  李宥笑道:“我怎会不知。”

  “不过,他远道而来,士卒疲惫,正可趁机将他剿灭。”

  赵棋好奇道:“刺史有何妙计?”

  李宥侃侃而谈:“高楷虽会用兵,却不知地势。”

  “弹筝峡两岸皆是悬崖峭壁,又有三山环绕,极为险峻。”

  “我正可兵分三路,于石门、西瓦、制胜各设一寨,埋伏一万兵卒。”

  “待他深入原州腹地,三路伏兵一出,保管叫他有来无回。”

  这弹筝峡,为陇城前往平高的必经之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唯有一条狭窄小路可供通行。

  到了平高县境内,小路倏然分叉,呈现“丫”字形,石门、西瓦、制胜三关,便在三个山坳之上。

  无论走哪一条路,都避不开这三关。

  这等地势,除却原州中人,外界少有人知。

  “正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叫高楷授首。”李宥冷笑一声。

  高楷一介寒门出身,竟能坐拥四道,怎不令人嫉恨?

  赵棋闻言,赞叹不已:“刺史果然妙计!”

  李宥得意一笑,暗思:“若能一举杀了他,正可扬我威名。”

  “这神州大地,唯有我等世家大族,才能执掌,寒门小户怎敢染指?”

  ……

  平高城外五十里,弹筝峡中,高楷远眺山势,不由惊叹:“这原州山水,果然与众不同。”

  唐检附和道:“原州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

  “自古以来,便是关中通往西域各国的咽喉要道,其中关隘众多,军事重镇不计其数。”

  “尤其是这弹筝峡,地势崎岖难行,前方十里,更有石门、西瓦、制胜三关,分隔左右,各有一条狭窄小路,通往平高,却更为险峻。”

  高楷微微颔首:“看来去,要夺取平高,拿下原州,颇费一番功夫。”

  李光焰四处观望,低声道:“主上,弹筝峡如此险峻,易守难攻,依末将看来,必有伏兵暗藏。”

  高楷抬头一望,忽见三道黑气袭来,不由笑道:“光焰所料不错,前方三关必有伏兵。”

  他转而问道:“不知原州刺史李宥,是何方来历?”

  唐检回言:“据奉宸司探知,他出身赵郡李氏,家学渊源,颇为自傲,最瞧不起寒门庶族之人。”

  “石重胤虽为魏帝,却也不被他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