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王。”
昭元帝低沉沙哑的声音,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一颗石子,在金銮殿死寂的空气中激起层层涟漪。无数道目光,带着震惊、复杂、期盼、忧虑、甚至幸灾乐祸,瞬间聚焦在君临渊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炭火的噼啪声都消失无踪。
玄色的亲王袍服纹丝不动。君临渊缓缓抬起眼帘,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眸子,平静地迎向御阶之上帝王那复杂难辨的目光。没有惶恐,没有推诿,也没有被点名的意外,只有一片沉凝如铁的镇定。他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他向前一步,步履沉稳,踏在金砖上的声音清晰可闻,打破了那令人窒息的寂静。玄色的身影在满殿朱紫中显得格外挺拔孤峭,如同风雪中傲然独立的苍松。
他走到御阶之下,站定。微微躬身,向御座行礼,动作从容不迫,带着无可挑剔的皇家仪范。随即,他挺直脊背,目光扫过殿中那些或羞愧低头、或眼神闪烁的武将,最后重新落回昭元帝脸上。
大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位刚刚以雷霆手段清洗了朝堂、声望如日中天的年轻亲王的抉择。是婉拒?是推脱?还是……
君临渊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
“儿臣,愿往。”
简单的四个字,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没有慷慨激昂的誓言,没有豪气干云的宣言,只有最朴素的担当。然而,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愿往”,在此刻无人敢应战的绝境下,如同划破浓重黑暗的一道惊雷,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神!
“西戎凶顽,犯我疆土,屠戮我子民,此乃国仇,亦为家恨!”君临渊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儿臣虽不才,然蒙父皇隆恩,授以兵权,身负守土卫民之责。值此山河破碎、社稷危殆之际,儿臣岂能坐视?岂敢惜身?”
他再次拱手,目光灼灼如炬,直视昭元帝:“儿臣请缨!愿再赴西北,统帅三军,驱逐西戎,复我失地,护我天圣山河!不破楼兰,终不还朝!”
“不破楼兰,终不还朝!”
这八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如同金戈铁马的交鸣,瞬间点燃了殿内原本死寂绝望的气氛!一些老臣眼中泛起了激动的泪光,几位尚有血性的年轻武将更是忍不住握紧了拳头,胸膛起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这悲壮的情绪所感染。
“陛下!万万不可!”一声尖利的反对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刚刚升腾起的激昂。只见文臣班列中,一位身着绯袍、须发花白的老臣急步出列,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儒。他脸色涨红,神情激动,对着昭元帝深深一揖:
“陛下!渊亲王殿下忠勇可嘉,老臣感佩!然,军国大事,非同儿戏!殿下虽平定北狄,功勋卓着,但西戎凶悍狡诈,远非北狄可比!此战关乎国运,统帅人选,需慎之又慎!”
周延儒的话音刚落,立刻又有几位文臣出列附和:
“周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功高,然西北苦寒,战线漫长,补给艰难,非一人之力可挽狂澜!”
“陛下!殿下新近平定内乱,劳苦功高,正当在京休养,以安社稷人心。若再远赴西北,万一……万一有失,则国本动摇啊!”
“且殿下身份贵重,乃国之柱石,岂可轻身犯险?当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才是!”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核心无非两点:一是担忧君临渊年轻气盛,对西戎了解不足,恐难当此重任;二是更深层、也更直白的忌惮——功高震主!平定北狄已是不世之功,若再让他平定规模更大的西戎之乱,携泼天军功与无上民望归来,其势将如何遏制?其位将置于何地?这已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关乎朝堂权力格局的倾轧!
昭元帝高踞御座,面沉如水,对下方的争论不置一词。他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眸,始终牢牢锁定在御阶之下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上。君临渊依旧保持着请缨的姿态,面对文臣们或明或暗的攻讦,他脸上没有丝毫怒意,甚至连眉头都未曾皱一下。那平静无波的神情下,是绝对的自信,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更是一种无声的、强大的力量——一种让人相信,他既然说得出“不破楼兰终不还”,就一定能做到的磅礴力量!
这份力量,让昭元帝的心绪更加复杂难明。
喜欢凤唳九霄倾天下
昭元帝低沉沙哑的声音,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一颗石子,在金銮殿死寂的空气中激起层层涟漪。无数道目光,带着震惊、复杂、期盼、忧虑、甚至幸灾乐祸,瞬间聚焦在君临渊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炭火的噼啪声都消失无踪。
玄色的亲王袍服纹丝不动。君临渊缓缓抬起眼帘,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眸子,平静地迎向御阶之上帝王那复杂难辨的目光。没有惶恐,没有推诿,也没有被点名的意外,只有一片沉凝如铁的镇定。他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他向前一步,步履沉稳,踏在金砖上的声音清晰可闻,打破了那令人窒息的寂静。玄色的身影在满殿朱紫中显得格外挺拔孤峭,如同风雪中傲然独立的苍松。
他走到御阶之下,站定。微微躬身,向御座行礼,动作从容不迫,带着无可挑剔的皇家仪范。随即,他挺直脊背,目光扫过殿中那些或羞愧低头、或眼神闪烁的武将,最后重新落回昭元帝脸上。
大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位刚刚以雷霆手段清洗了朝堂、声望如日中天的年轻亲王的抉择。是婉拒?是推脱?还是……
君临渊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
“儿臣,愿往。”
简单的四个字,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没有慷慨激昂的誓言,没有豪气干云的宣言,只有最朴素的担当。然而,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愿往”,在此刻无人敢应战的绝境下,如同划破浓重黑暗的一道惊雷,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神!
“西戎凶顽,犯我疆土,屠戮我子民,此乃国仇,亦为家恨!”君临渊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儿臣虽不才,然蒙父皇隆恩,授以兵权,身负守土卫民之责。值此山河破碎、社稷危殆之际,儿臣岂能坐视?岂敢惜身?”
他再次拱手,目光灼灼如炬,直视昭元帝:“儿臣请缨!愿再赴西北,统帅三军,驱逐西戎,复我失地,护我天圣山河!不破楼兰,终不还朝!”
“不破楼兰,终不还朝!”
这八个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如同金戈铁马的交鸣,瞬间点燃了殿内原本死寂绝望的气氛!一些老臣眼中泛起了激动的泪光,几位尚有血性的年轻武将更是忍不住握紧了拳头,胸膛起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这悲壮的情绪所感染。
“陛下!万万不可!”一声尖利的反对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刚刚升腾起的激昂。只见文臣班列中,一位身着绯袍、须发花白的老臣急步出列,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儒。他脸色涨红,神情激动,对着昭元帝深深一揖:
“陛下!渊亲王殿下忠勇可嘉,老臣感佩!然,军国大事,非同儿戏!殿下虽平定北狄,功勋卓着,但西戎凶悍狡诈,远非北狄可比!此战关乎国运,统帅人选,需慎之又慎!”
周延儒的话音刚落,立刻又有几位文臣出列附和:
“周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功高,然西北苦寒,战线漫长,补给艰难,非一人之力可挽狂澜!”
“陛下!殿下新近平定内乱,劳苦功高,正当在京休养,以安社稷人心。若再远赴西北,万一……万一有失,则国本动摇啊!”
“且殿下身份贵重,乃国之柱石,岂可轻身犯险?当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才是!”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核心无非两点:一是担忧君临渊年轻气盛,对西戎了解不足,恐难当此重任;二是更深层、也更直白的忌惮——功高震主!平定北狄已是不世之功,若再让他平定规模更大的西戎之乱,携泼天军功与无上民望归来,其势将如何遏制?其位将置于何地?这已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关乎朝堂权力格局的倾轧!
昭元帝高踞御座,面沉如水,对下方的争论不置一词。他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眸,始终牢牢锁定在御阶之下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上。君临渊依旧保持着请缨的姿态,面对文臣们或明或暗的攻讦,他脸上没有丝毫怒意,甚至连眉头都未曾皱一下。那平静无波的神情下,是绝对的自信,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更是一种无声的、强大的力量——一种让人相信,他既然说得出“不破楼兰终不还”,就一定能做到的磅礴力量!
这份力量,让昭元帝的心绪更加复杂难明。
喜欢凤唳九霄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