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郭公平叛-《华夏真相集》

  烽火连天日,方知太平好。

  九大节度使齐出河北,威风气势非凡,早有河北细作探知,报到范阳。

  范阳城中一众叛将闻报,无不目瞪口呆,摇头咂舌,只吓得颜色更变,更无一语出口。惟有主帅史思明只愣证了片刻,随即仰首长笑,不可遏止。

  诸将不免问道:我等皆知这九大节度使,每一个都是当世豪杰,天下无敌,随便拿出一个来,都不易对付,何况九个齐来!大帅却哂笑不止,却是为何?

  史思明好半天才止住笑声,对诸将说道:若其真个单独率兵来时,本帅都要恐惧三分,便正是齐来,方可成就公等英名也!

  众将不解,齐声问道:此言何意?

  史思明:诸公试思,彼九大上将,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今分别带兵,二十万大军竟无统帅,却使一个无知宦官节制,岂能畏服?此中原因甚明,乃是肃宗皇帝郭害怕子仪、李光弼功高震主,故遣宦官鱼朝恩制衡。羊率群虎,必为我所败,又何疑焉!

  众将虽然口服,必中狐疑。

  按下九大节度使陆续奉诏起兵不表,单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路。

  郭子仪拜了圣旨,亲自带领所部唐军跨过黄河,兵锋直指获嘉、卫州。安庆绪闻报郭子仪兵至,不由大慌,遂亲自带领七万军队,前来援救卫州。

  双方相遇,两阵对圆,三通鼓罢,便即交战。

  战有三五十个回合,郭子仪便佯作不敌,带领部众撤军。安庆绪不知有诈,随后追杀而至,落入唐军伏击圈内。

  郭子仪见燕军入伏,一阵箭雨,安庆绪便损兵折将,狼狈退回邺郡。

  安庆绪眼见无力反击,只能困守邺城,一面遣使向范阳史思明求援,说待退了唐军,自愿将帝位相让,绝不食言。

  史思明接到救援书信,见有此大利可图,不由心中狂喜。遂对诸将说道:我等既与唐廷反目,说不得唇亡齿寒,只得与安庆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于是即刻点兵,带领十三万大军离了范阳,以李归仁为先锋,向南奔赴邺城。

  不则一日,兵至漳水,前临魏州。

  史思明乃派李归仁率兵三万,去解邺城隔岸滏阳之围,自亲率大军攻占魏州,欲选一个坐山观虎斗架式,坐收渔翁之利。

  李归仁领命兵至滏阳,只见唐军包围坚固,将城池团团围住,在外面筑三道城墙,挖三道战壕,楼橹望台雄伟,气势非凡。

  于是倒抽一口凉气,立即派出细作,探问对方唐军何人为将。

  不移时细作回报,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归仁点头赞叹,自知不敌,于是命令扎住营寨,按兵不动,一边听候主将消息。

  史思明自率精兵五万,绕到相州南边攻打魏州。

  魏州节度使崔光远毫无防备,被打个措手不及,只得弃城南逃。史思明遂占领魏州,稳住阵脚,亦自按兵不动,静观邺城外围动静。

  不过旬日,唐军各路节度使先后皆至,崔光远亦引军杀回,四面包围邺城。

  监军大人鱼朝恩将中军大帐设于南门,召集各位节度来见,一同商议军事。

  三通鼓罢,一声堂威,鱼朝恩居中高坐,九大节度使两旁列座。众人参拜监军,又相互寒暄已毕,各自落座,议论军情,商议对策。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离座而起,向监军大人说道:“我有九部二十万大军,反贼亦分两路近二十万军,可谓势均力敌。若依李某之计,莫若分兵两路,一路围困邺郡,使安庆绪坐困愁城,动展不得;另一路北渡漳水,分兵去攻范阳。如此史思明必然回兵还救故巢,则邺城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一鼓可下。邺城既陷,范阳便为孤城,岂能持久?如此安、史两路贼军各自为战,首尾不能兼顾,我既可一战而定河北,逆贼可擒也。

  话音未落,郭子仪率先点头称赞,其余各路节度使亦都唯唯喏喏。

  鱼朝恩面色铁青,暗中切齿。直待众议息了,这才勉强含笑说道:李节度乃常胜将军,所言自是有理。非是洒家不从将军高见,实乃皇帝陛下临行有旨,命我等定要先拿下邺城,然后挥师北上范阳,将河北之地叛乱全部平息。陛下实是如此吩咐,列位休怪!

  此话既出,九大节度使各无别论。

  于是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将近半年,各不用命,空费粮饷。安庆绪既不出战,唐军也不攻城,史思明自然也无需前来相救。

  三军每日狩猎嘻戏,便如野游露营。

  值此中原凋蔽,斗米万钱之秋,也亏得鱼朝恩肯费朝廷钱粮,徒养大军于此。直到来春正月,唐军仍然无法攻下邺城。

  眼见春水渐涨,有人向监军大人献筑坝截流、决水淹城之策,鱼朝恩大喜从之。于是命在城外挖了三条河道,同时筑坝屯集漳水,全部从三条河道灌入邺城。

  邺城果然被大水淹没,瞬间成为一座绝望之城,城中大乱。

  唐军诸将由此大喜,鱼朝恩自也得意非凡,命令准备槛车囚笼,预备破城之后押解安庆绪入京请功。

  李光弼见此,便来向鱼朝恩请战,建议分兵进逼魏州,先击破史思明南军。

  鱼朝恩已觉胜券在握,不肯采纳。

  二月,城中大水渐退,唐军围困邺城不下,已是师老势屈。

  便在此时,形势突变。史思明突然出手,引军而出,节节向唐军逼进。

  挨到三月初六,鱼朝恩见大水已退,实在不能淹死邺城叛军,只得下令二十万唐军撤围北移,布阵于漳河之北,寻找史思明北路军决战。

  史思明休整半年有余,此时便如下山猛虎,亲自上阵,命大军驻于邺城北五十里之外,安营下寨,厉兵秣马,预备决战。

  却不急于列阵搦战,只是派遣兵将轮番而出,开始频繁骚扰唐军水上粮道,采用游击战术,分成若干小股部队,此出彼入,不断偷袭。

  鱼朝恩对于此种骚扰自是不放在心上,分别命令九大节度使轮流护粮,但亦只限于疲于奔命,对燕军无可奈何。

  眼看唐军对小股部队骚扰已经习以为常,史思明便知决战时机已到。

  因命李归仁驻军漳河以北,以牵制唐军主力;暗自精选五万骑兵,亲自带领,绕行上游东侧,强行冲入唐军阵营。

  唐军以为史思明大军在北,此必又是小股游击人马,于是不以为意。

  九大节度使虽然皆是久经战阵之将,但因不相统属,又恐擅自出兵得罪了监军大人,竟然无人前去围攻阻击这五万燕军骑兵。

  史思明率五万骑兵如入无人之地,迅速冲垮唐军连营,致其阵型大乱。

  东面正是郭子仪营盘,虽陡遭攻击吃亏,但郭子仪毕竟是天下名将,急忙组织反击,两军陷入胶着混战。

  另外八大节度使闻听东营喊杀连天,知是燕军来袭,于是各出精锐,前来增援。

  可煞作怪!便在此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天色昏暗如夜,沙暴扯天连地,士兵对面不能见人。此时旗号衣甲无法分辨,交战双方乱成一团,完全不分敌我,甚至自相残杀。

  战够多时,沙尘稍息,郭子仪急令鸣金,先带领本部军退出战团,并命撤回河阳,以防史思明趁乱反扑洛阳。

  唐军各部惨败,相继引还,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部未受折损。

  史思明不敢穷追,带军退守沙河。邺城之战结束,唐军损失过半。

  鱼朝恩为摆脱罪过,便向肃宗皇帝上疏,状告郭子仪临阵逃脱。

  李亨念及郭子仪大功,亦难见罪,只得诏命撤其元帅之职,以李光弼取而代之。

  双方大战,一胜一负,亦且各有折损。反倒是邺城之中安庆绪,未出一兵一卒,成为坐山观虎斗者。

  大战结束,守城军将来报,唐朝及史思明大军皆撤,城外一片战后狼藉,无人清理。

  安庆绪大喜道:尔等全军出城,速到战场上拣拾军资,休等史思明前来抢夺战利。

  诸将闻言猛醒,急出邺城而来。大搜官军溃散之后遗留营地,果然得到大批粮食,并军需辎重堆积如山,不计其数,运回城中。

  安庆绪命人盘查检点,回报所得之粮,足支城中军民食用半年有余。

  既然有粮,安庆绪便高坐无忧,全忘了当初请求史思明出兵时,所许以帝位相让之诺。

  史思明在滏阳驻兵多日,不见邺城中动静,遂派人入城,对安庆绪严词谴斥,责其背约,欲来发兵攻打。

  安庆绪复又害怕,厚赏来使,另遣使与其同回滏阳,表示愿对史思明称臣。

  史思明闻说称臣而非让位,不由大怒。略一思索,又换作一副笑脸,便回信安庆绪,说愿改称兄弟,且请安庆绪前来歃血立盟。

  安庆绪览书,这才将一颗惊悚之心安放到肚里,感激莫名,便率其四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来滏阳约盟。

  史思明闻报安庆绪亲自前来,大笑出迎,与安庆绪携手揽腕,同入宝帐,设宴相待。

  安庆绪见史思明如此,自是如沐春风,谈笑自若,复拿出旧日皇帝体态,颐指气使,飞杯传盏,逸兴横飞。

  不料酒过三巡,史思明却将面目反转,立刻换了态度,喝令部下:与我拿下!

  侍卫闻声而动,如狼似虎,将安氏兄弟及孙孝哲等随臣从席上踢倒掀翻,揪到帐下。

  安庆绪此时方才清醒过来,哭求饶命。

  史思明冷笑道:似你这弑父之贼,何必求活?我可看在往昔情份,饶你全尸便了。

  乃命以毒酒灌下,赐死其五兄弟;将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推出帐外,全部处斩。

  史思明既杀安庆绪,遂带兵进入邺城,收降安氏遗众,将城中守兵尽皆收为己有。然后留己子史朝义驻守邺城,自己率军返回范阳。

  安庆绪临死时方悟,原来坐收渔利者并非自己,而是史思明。

  字幕:唐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复其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

  史思明既然称帝,遂下诏旨:立正妻辛氏为皇后,封世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消息传至长安,肃宗李亨大为惊怒,始悔当初收复两京之际,只顾迎回太上皇,未曾及时调集诸路兵马,直捣范阳,殄灭余寇,复又养成贼势,至有今日。

  镜头闪回,补叙唐明皇李隆基回銮之事。

  唐肃宗至德二年,安禄山被杀,安庆绪出奔河北。李亨便遣使西去成都,迎接父皇玄宗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内,称太上皇。

  玄宗虽然回銮,但亦知江山如昨,社稷非旧,于是不再过问政事,只在兴庆宫与大明宫间悠游,独自怀念往事,感伤贵妃。

  此时贴身侍卫,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闲时陪伴娱乐。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耿耿于怀,自从成都回来,即派人前去马嵬驿祭悼。后来又欲隆重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止,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

  宦官从棺中得到贵妃香囊,归献玄宗。上皇将其珍藏于袖,随时观看把玩,以遣怀思。

  又命画工描绘贵妃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每为欷歔。

  上元元年,宦官李辅国恐高力士重新得势,为固恩宠,上奏肃宗: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屡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是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虽晓喻而不能解,不敢不以奏闻。

  李亨览奏,不置可否。

  同年七月,肃宗患病。李辅国乘机擅自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太上皇车驾途经夹城之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士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拦住去路。

  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厉言将李辅国斥退,玄宗才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

  刑部侍郎颜真卿率百官至甘露殿问安,招致李辅国厌恶,于是再次矫称天子诏命,将颜真卿降为蓬州长史,撵出京城,余党亦皆遭降黜。

  其后肃宗病愈,得知此事,并未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数语。

  不几日,圣旨下达:高力士以潜通逆党之罪,敕令流放巫州;陈玄礼勒令致仕,玉真公主命即搬出西内,出居玉真观中。

  至此西苑只剩玄宗只身一人,冷居甘露殿中,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每每思及当年与贵妃品词填曲,观其姊妹午后出浴,对月当歌,此时愈觉清冷,度日如年。

  肃宗李亨亦恐落大臣诟病,为示孝道于朝野,又另选后宫百余人,派到西苑之内,以备洒扫庭除,伺候上皇起居。

  又使伶人十数人,时常进宫为上皇演练霓裳羽衣之曲,为父皇解忧。

  不料太上皇不听此曲则已,每闻此曲便更触动情怀,泪下如雨,只得罢演。

  李隆基晚年忧郁寡欢,终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驾崩,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泰陵。

  字幕: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仲秋八月。

  史思明闻知肃宗李亨患病,以为天赐良机,乃整束十万大军,离了范阳,一路南下。

  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不加抵抗,当即举州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军遂南下江淮。复又分兵西进,侵逼东都,直犯洛阳。

  边关告急奏章报到长安,肃宗大惊,遂命李光弼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行便宜之权,前往御敌,复使鱼朝恩为监军。

  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放弃洛阳、退守蒲津关意见,只催促李光弼前往洛阳寻敌决战。

  李光弼无可奈何,乃留部将李抱玉守住河阳,自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进攻洛阳。唐燕两军遇于洛川,李光弼命仆固怀恩为先锋,与史思明先见头阵。

  仆固怀恩自负才能,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设伏,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退守闻喜。

  李光弼见洛阳已不能守,遂急引大军西撤,屯集据守河阳,重新布置守备。

  史思明大获全胜,不胜之喜,再次兵入洛阳,威逼长安。由此贼势大涨,关中震动,京师长安一夕数惊。

  当年十月,史思明复率大军西出,前来进攻河阳。

  画外音:河阳城位于洛阳东北,北依太行,南濒黄河。初建于北魏,由南城、中潬城、北城夹河而立。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两岸,中潬城筑于河中沙洲,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史谓河阳三城。三城便如锁钥,扼住黄河咽喉,比起洛阳无险可守而言,战略价值可谓重大。李光弼乃不世名将,选此坚守,自有深意,岂是鱼朝恩等不学无术之辈可知!

  史思明大军北来,先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李光弼军相持。筑城已罢,史思明领兵而出,沿河南列阵,先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

  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

  白孝德奉令,引军出城列阵,扎住阵角。因见对面敌将猖獗至甚,不由大怒,因驱坐下枣红马,抡板门刀出战,只十合便击斩刘龙仙于马下。

  燕军余众大骇,遂不敢进。史思明却也不以为意,收兵回营,强作欢笑。

  因营中有良马千余匹,遂命部将引五百军士,每天放至黄河南岸洗马,循环不休,以示马匹之多,企图借此吓唬唐军。

  李光弼在城头看了数日,便思一计,下令于军中挑选牝马五百匹,将其所产马驹留在城内。待燕军再将马匹放至南岸水边之时,便令将牝马全部散放于黄河北岸。

  那些牝马留恋城中马驹,不肯食草,皆都仰天嘶叫不已,声闻南岸。

  燕军战马皆是牡马,听见牝马嘶叫,全部下水,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便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凭空送给李光弼战马千匹,不由气急败坏,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军船随后,欲乘流直下烧毁河阳桥,切断三城联系。

  李光弼见敌军在上流头组织战船,偏又早就料着,乃命唐军以数百艘战船,皆在船上捆绑铁叉长竿叉,横隔水面迎战。

  燕军火船被阻,不得近桥,反而烧着自家军船,因水流湍急,无法躲避。

  李光弼命众军在桥上以石炮发石,击沉燕军着火船只,军士纷纷落水,死亡大半。

  史思明连败,恼羞成怒,又派兵至河阳之西,企图断绝唐军粮道。

  燕军行动又为唐军细作侦知,回报主帅。李光弼遂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将自己行踪故令燕军细作得知。

  天黑以后,李光弼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把守野水渡营栅,自己则潜踪返回河阳。

  史思明认为李光弼长于守城,不善野战,今既离城至野,便派骁将李日越率骑兵五百,欲于夜间前去劫营,务必生擒李光弼。

  李日越引军奔至野水渡,却被雍希颢使空营计围住。兼又得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见史思明复命,只得率部投降唐军。

  雍希颢带李日越到城中来见主帅,李光弼厚加款待,遂收为心腹。

  李日越与燕军骁将高庭晖相厚,以书暗地相招。高庭晖决意投降朝廷,便自动入见史思明请战,蒙史思明允准,带本部军临阵倒戈,也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接连受挫,暴跳如雷,便孤注一掷,率主力大军倾营而出,再次进攻河阳。

  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率中军屯于中潬城。

  燕将周挚先攻南城,被李抱玉击退,遂舍南城,转而全力进攻中潬城。周挚恃其势众,命前锋大将安太清率士兵填堑开栅,直逼中潬城下。

  李光弼带领士兵连夜在城外深挖战壕,又在战壕内侧摆放栅栏,以拦截燕军冲锋。

  接连数日攻守,每次燕军突破栅栏,唐军就出城回击,然后迅速再次构建栅栏,往复不已。如此三番两次之后,燕军人困马乏,锐气尽堕。

  李光弼在城上看到燕军力衰,乃命部下镇西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敢死士出栅奋击。

  荔非元礼奋力击退燕军。安太清寸步不能前进,前功尽弃,只得回报主将周挚。

  那周挚倒也执着,见攻中潬不下,便命安太清领兵在此袭扰,牵制李光弼注意力,自己又收精兵劲卒,渡河来攻北城。

  李光弼见安太清忽然加紧攻势,但力度锐减,早知其意,急率军经由河桥进入北城,果见周挚驱兵大至。

  李光弼登城观察敌阵,看清其薄弱之处,遂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分率三路军出击,以仆固怀恩为中路前锋,分辖左右两翼二路军马。

  李光弼站立城楼之上,亲自执旗督战,援槌击鼓。

  仆固怀恩此番奋不顾身,欲赎丢失洛阳前罪,率诸将拼命奋击,终将燕军击溃,歼敌千余人,溺死于黄河中者无数。

  李光弼见敌军已溃,遂亲带余部自城中杀出,一场混战,又生俘燕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下五百余人。

  周挚拼力杀出重围,仅领数骑逃走。

  李光弼不敢稍息,复命仆固怀恩经河桥上趋奔中潬城,对城外燕军发动突然反击。安太清于是大败,引残部退守怀州。

  此时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挥军力攻河阳南城。

  李光弼便命押着徐璜玉、李秦授等往南城河边,向史思明展示俘虏。

  燕军由此气沮,军心涣散,史思明只得收兵,一时进退失据,不知该往何方屯驻。

  李光弼见河阳三城得以保全,遂分兵遣将,使仆固怀恩引本部军趁势去攻怀州。仆固怀恩引兵刚去,李光弼却又故使燕军细作得知,报予史思明知道。

  史思明复惊,急亲引军来救怀州,李光弼早也亲自引军迎击于沁水之上,等个正着,又将史思明击败。史思明至此仰天长叹,只得退回洛阳,以养精蓄锐。

  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久等救兵不至,城中堪堪粮尽矢绝。

  仆固怀恩、郝廷玉等唐将遂派敢死军挖掘地道入城,里应外合斩关落锁,于是攻克怀州。安太清等守将皆被生擒,送往朝廷,肃宗皆命斩杀。

  因河阳大捷,遂叙功行赏,封李光弼为太尉,宣布改元上元无年,大敕天下。

  上元二年春,史思明在洛阳厉兵秣马,元气恢复,兵强马壮。于是便欲寻唐兵主力决战,以报前番河阳之耻。

  史思明部下兵将虽然英勇善战,但亦残暴,不得民心。史思明每攻陷郡城,皆命杀光老弱男丁,以壮丁为挑夫,再放纵士兵将城中妇女奸淫殆遍,凶淫无比。

  前番魏州一役,史思明军一天内就杀掉三万多人,平地流血数日不绝。

  此番养足精力,史思明便派出间谍,到长安扬言,说燕军将士思归范阳,欲弃洛阳北返,以诱骗唐军决战。

  大太监鱼朝恩先闻说此信,欲立大功,挽回前番相州大败脸面,便力劝唐肃宗下令,召集诸州各路节度使,合兵向洛阳进攻。

  李亨惟鱼朝恩谗言是听,于是传檄诸军。

  李光弼等接到圣旨,只得出战,果然落入史思明所设埋伏。唐军再次大败,河阳、怀州等军事要地尽失。

  史思明乘胜进攻陕州,却被李光弼挡在姜子坂,兵势受阻。

  燕军出战不利,退守永宁。

  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约期一月筑成,以贮备军粮。其子史朝义率军士苦干,新城筑好,未及泥抹外墙。史思明巡视到此,将史朝义及上将骆悦召至,扬言皆予诛杀,以立军威。

  骆悦不敢回言,只轻轻扯动史朝义袍襟,令其以父子之情告求饶命。

  史朝义却知其父六亲不认,乃战战兢兢,跪地哀求:工期甚促,筑城兵士日夜不休,太过乏累,请父皇容歇半日,即刻上泥涂浆。

  史思明喝斥道:好个爱惜属下之主!就敢违我将命耶?

  遂立马城下,目视兵士上泥。士兵何敢怠慢?拼命劳作,斯须而毕。

  史朝义见工程如期而就,刚欲松一口气,谓父皇定有升赏。不料史思明忽冲史朝义大骂道:你不是说军士乏力,不能完工耶!如何这半日之间,便全部告竣?分明你是故作体恤下属,邀买人心,另有图谋。等我攻克陕州,再来斩却你这奸诈家贼!

  说罢驰马而去。史朝义大惧,跪在地上浑身颤抖,父去半天犹不敢起身。

  骆悦等人也因前日兵败惧诛,便拉起少主,找个背静所在,七嘴八舌,力劝史朝义先下手为强,干脆效那安庆绪一般,弑父自立。

  史朝义不敢答应,骆悦等人就说计谋已泄,要投降唐军。史朝义思虑再三,点头允诺。

  当日史思明夜宿营中,亲信曹永明率人于帐外守卫。史朝义问明是曹永明当值,便派心腹侍从将其悄悄唤至自己帐中。

  曹永明见是世子相召,不疑有他,遂欣然而至。不料刚一进帐,脖颈上早就架上两把钢刀,骆悦等大将自门后闪出。

  曹永明大惧,急忙跪地求饶。

  史朝义温言说道:我父狂悖,今日之事,将军亦谅必知之。我等将有所为,欲请将军相助,事成之后将军便是拥立元勋。若是不从,说不得了,便只好先拿你祭刀。

  曹永明见是大势所趋,又忖此是他自家父子相互图害,自己一个外人何必徒然枉死?于是不敢拒绝,当即宣誓效忠。

  夜半时分,史思明因梦惊醒,据床惆怅。

  因其爱听优人唱曲,戏子不离左右,此时见其惊起,便忙问原因。

  史思明道:我刚刚偶得一梦,见河中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醒来便觉心下不宁,此乃何兆耶?

  戏子明知是为凶兆,皆不敢应。

  史思明说罢,便起身出帐,到后面更衣如厕。

  戏子们惯唱世态炎凉、帝王兴衰,何事不知?因见史思明离开,于是相谓道:鹿者,禄也;水者,命也。鹿死水干,此胡贼命禄都到头矣。

  戏子等正说话间,骆悦等人提刀闯入,不由分说劈死数人,逼问史思明所在。

  余人大骇失言,只顾乱指厕所方向。

  但史思明何等精明?方便已毕,早听见卧帐内响动不对,又闻戏子临死时惨叫之声,便知兵变,急翻墙而出,先奔马厩,来找寻自己坐骑。

  骆悦在帐内亦听到外面翻墙落地之声,心同一理,亦纷纷奔向马槽之处。

  史思明此时心急火燎,只顾翻身上马,催之不前,才知未及解开缰绳。待要拔剑斩缰之时,早被骆悦追赶而来,抬手便是一箭,正中胳膊,滚落马下。

  史思明忍住臂痛,抬头问道:你实告我,是何人造反?

  骆悦尚未及回答,旁有太子侍卫惧怕皇帝,且有问必答惯了,忙顺口答道:回奏皇上,是怀王殿下起事。

  史思明点了点头,说道:此皆因孤王早上错说戏语,我儿故生此心。你等休要杀我,待见怀王我儿,孤自有解释。

  一边说着,已渐渐稳定心神。忽转头看见曹永明低头站立骆悦身后,不由大悟,骂道:原来都是你这胡贼误我!

  曹永明倒退几步,更不敢抬头。

  骆悦将手一挥,命兵士将史思明捆个结实,幽禁在柳泉驿殿中。

  史朝义虽允起事,但在父亲积威之下不敢冒头,坐在帐中等待,心惊肉跳,每闻风吹草动,皆都惊骇欲死。正在难挨,听得外面脚步杂沓,便疑父亲差人来拿,更加走投无路。

  忽见帐帘一挑,骆悦等人进帐,史朝义问道:没有惊动圣上乎?并未伤着父皇耶?

  诸将忍住,一齐躬身答道:圣驾安好,正在起草诏书,欲让位于殿下。

  史朝义信以为真,这才放心,兴奋不已。

  骆悦等人遂伪造史思明诏书,加盖了玉玺私印,拥立史朝义继位。又遣使驰诏军营,将史思明亲信大将周挚等人诱回洛阳,分别铲除杀害。

  可怜这些沙场悍将,至死亦不知因为何故,便混掉了自家脑袋。

  史朝义既已上位,骆悦为绝后患,又至柳泉驿,用绳子勒死老主史思明,送其上路。

  镜头转换,按下史思明,复说唐肃宗。

  史思明既死,能征善战诸将亦被他自家清除,从此叛军内讧不已,再无远图。唐肃宗便干落其便,坐亨其成。

  当年四月,肃宗病重,不能理事。张皇后无子,惧太子李豫功高难制,乃潜地里命心腹太监朱光辉引领越王李系入宫,将图废立。

  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图谋,于是引兵至凌霄门,保护太子李豫到禁军营中。

  当晚又领兵到三殿,将越王李系及内官朱光辉、马英俊等囚禁,将皇后软禁于别殿。

  肃宗受此惊吓,当即驾崩。终年五十二岁,不及留下任何遗言。

  程元振等迎太子于九仙门,陛见群臣,行监国之礼。己巳,即皇帝位于肃宗李亨柩前,改元宝应,是为唐代宗。

  李辅国以拥立有功,恃此骄横,竟公然对代宗说道: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政事自有老奴处理。

  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其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为尚父。

  此后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之,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

  除去李辅国后,李豫自此亲政,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启用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又借回纥骑兵八千,使其统兵十万,大举进军洛阳。

  仆固怀恩领命,出京东进。乃以七万步兵居中,三万骑兵及八千回纥军为侧翼,一起攻击,在灵宝击败数万叛军。

  史朝义急派十万精兵来援,列阵于洛阳西郊昭觉寺,与唐军决战。

  仆固怀恩使镇西节度使马璘为先锋冲阵,亲率大队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溃散。

  唐军乘胜直进,复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余人。史朝义见力弱难支,遂率轻骑数百离了洛阳,一路向东逃走。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胜。

  贾耽此时已被擢升为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随军征战,多立战功,始为兴复名臣之一。

  宝应二年春,燕军大将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余骑逃往范阳,部下李怀仙却已献范阳投降朝廷。

  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李怀仙得其首级,派人送往长安献功。故燕其余叛将闻说史朝义已死,范阳亦失,于是尽皆投降。(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