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旁听-《幸好遇见神》

  鲜卑人本来是游牧民族,权力结构是部落酋长制。

  酋长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权力。

  也就是: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部落、部落联盟,最高权力由正妻所生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继承权力后,叔辈中的成年者可以自立门户(小部落、家族分支)。

  但小部落、家族分支必须奉侄子辈的新酋长或族长为主。

  否则视为背叛。

  鲜卑人入主中原,定居,成立国家,成为国家统治者后,他们的官僚制度也与时俱进。

  官僚分武官、文官。

  鲜卑人的武官制度还好说,原本有框架基础,慢慢改进、发展,问题不大。

  但文官制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他们主要参考晋朝汉人文官制度,又加入了自己的发挥。

  中央层面,北魏实行三省制,即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查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不过,北魏创造性地搞出了一套四方尚书制度。即设立东部尚书、西部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

  这与后世设立的“华东局、华南局、西南局、西北局、华北局、东北局”等等,有些类似。

  反正,北魏从成立到覆灭,140多年里,文官体制改革一直没停过。

  文成帝拓跋濬时期,北魏进入相对和平时代。

  这时的军事制度,与南方的宋国差不多。

  按规制,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都督全国诸军事。

  作战时,则任命“大将军”行使最高军事指挥权。

  ——这是一品。

  大司马之下,是几类重号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等。

  ——这是二品。

  以上只是制度规定。

  而真实现状是:无论是一品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二品重号将军,都没必要满编满岗。

  一来是大伙都不够资格;二来是因为如果大佬太多,朝廷一定多扯皮、国家多半乱套。

  当年司马家族篡魏建晋后,为了回报支持者,把所有官位都填满了。

  位置不够,还在三公之上叠床架屋,创造性搞出太傅、太师、太宰这些顶级之上的官位。

  结果,西晋大佬太多,爆发“八王之乱”,早早被送进了坟墓。

  ……

  北魏军制中,二品以下,就是三品镇将。

  李熙担任武川镇将。

  其父是原西凉国李家主脉族长李重耳。李重耳把班底全部交给李熙管带,只差传授族长之位。

  正是这套班底的传承,今后开创了大唐盛世王朝。那是后话。

  此时,李熙坐在主位。

  左边首位是司马李琰。

  司马是军镇二号人物,代表镇将处理军政事务。

  紧挨着李琰的是长史魏楠枕,他是李琰助手。

  右边坐着两位戍主:李载因、程廓。

  戍主是军事首领。

  两位戍主各领一万甲士、两万普通军士。

  他们手握核心战力,可谓军镇中流砥柱。

  下面的人,面向几位大佬站着。

  他们是参军、校尉、屯营长官、主簿等。共17人。

  李熙的特点是“人狠话不多”。

  与手下人聚餐时,他对敬酒来者不拒;

  吃东西时,埋头苦干;

  即便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也很少发言。

  他身边的人,都知道这点,也习惯了。

  今天当然也是如此。

  李琰看了上首的老板一眼。

  对方闭着眼,正假寐养神。

  李琰咳嗽一声,清清嗓子,道:“诸位,咱们和其余五镇的斥候、朝廷探子,都传回来同一则情报:北方草原今年风调雨顺、牧草繁茂,牲畜无病无灾、繁衍生长极其顺利。”

  他的话音一落,下面的十几人纷纷互相询问、交谈,场面有点嘈杂。

  李琰提高声音,接着道:“大家不会忘了吧?北方去年的情况也是如此。去年,柔然、高车人没有南下。据可靠情报推算,他们今年也不会来!”

  下面十几人立即像炸开了油锅,沸腾起来。

  有位校尉道:“司马大人,他们不来,那咱们是不是应该出去找找他们?”

  “对呀,他们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这算个啥事?”

  “不来就不挨揍?想得美!”

  “不能便宜他们。”

  “去找他们,干!”

  ……

  人们纷纷七嘴八舌,随声附和、发问。

  坐着的几位大佬则似乎习惯了这种场面,端坐不动,置若罔闻。

  李琰等了一会,待场面安静一些,淡淡笑道:“牛半农,你的箭伤好利索了吗?想动啦?”

  牛半农就是最先问话的那名校尉。

  他做过李琰的随从卫士。去年率小股队伍深入草原,追击柔然人时,被流矢擦伤肩膀。但不重。

  牛半农举胳膊示意几下,道:“回大人,俺自家的金创药可不是玩笑。一点小伤,早就好透了。”

  李琰看看众人,然后道:“北方草原马肥牛壮,他们便躲得远远的。咱们去找他们,太费事了。不过……”

  说到这,他打住,卖一下关子。

  底下随即又吵吵嚷嚷起来。

  有人有所醒悟,立即大声喊道:“北边的柔然、高车人找不到,南边的宋国人还跑得了?”

  于是,众人都把话题转移到了南方。

  ……

  对南方宋国作战,一般轮不到北边六镇。

  但也并不是绝对。

  小打小闹确实无需全国动员。但若是大兵团作战,朝廷也会从北方六镇抽调兵力南征。

  魏国几次伐南大行动,皇帝都从六镇征调了队伍。

  大伙都是群情激昂出去,满载而归回来。

  对于马上民族来说,千把里路只是小菜一碟。

  李琰抬手作个下压姿势,喊道:“安静。听我说。”

  稍等了等,嘈杂声停了,他道:“咱们昨天接到了车骑大将军乙弗浑大人命令:皇上已下旨,两年后攻打南朝宋国;从现在起,六镇所有军事训练,都围绕一个目标:伐宋。”

  底下十几人立即欢呼起来。

  坐在那里的几位大佬也微微发笑。

  只有主位的李熙,依旧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

  ……

  萧西风看到这里,对杨悸做了个手势:走。

  两位阴修随即闪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