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养寇自重-《幸好遇见神》

  彭城王府对萧西风五人的审查,很快就结束了。

  因为,毕竟两国交战期间,双方都会派出大量斥候、探子,收集各类情报,这是基本做法。

  针对萧西风五人的自述,彭城王府派人联络宋国的斥候、探子,核实清楚,并不是难事。

  关键在于,萧西风五人并没有撒谎。他们也无需撒谎。

  证实他们没有被魏军俘虏过、不可能是魏国探子,并不困难。

  因此,他们的物品全部得到退还。

  包括装着金币的丝袋。

  彭城王刘义康很高兴地接见五人,对他们表示亲切问候。

  萧西风趁刘义康高兴之时,提出了回钱塘老家的请求。

  自然,他也表达了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彭城王爷需要,派人召唤一声,五人一定立即赶回来。

  刘义康听了,思索片刻,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实,刘义康乍听萧西风提出这请求时,心中是有些芥蒂的。

  但转念一想,觉得萧西风的提议,对王府和五人来说,未尝不是最佳选择。

  五人无意于官场,或者也可说在官场前途不大。

  那么,回乡下好好养蚕种地,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好事。

  萧西风也说了,王府任何时候需要,他们就会赶回来。

  这就相当于他们是农垦屯兵。

  即:平时务农,战时从军。

  而且他们是不需要王府任何付出的屯兵。

  这是多么便宜的好事!

  自然,他们挂名在彭城王府保护之下,可避免地方衙门的骚扰。

  这点心思,刘义康心知肚明,也乐意做他们的保护伞。

  自己堂堂宋国王爷、第一宰相,连这么几位战力极高的手下都护不住,那像什么话?

  刘义康想通了,事情就好办了。

  因此,没过多久,萧西风五人回到了钱塘县古桑乡。

  刘义康在面见皇兄刘义隆请安时,也顺便提了一嘴这事。

  其实,萧西风五人回到京城的当晚,刘义隆就得到消息了。

  此时听到皇弟提起,皇帝便顺嘴道:“四弟,朕看你的王府里,可以适当增加些甲士。那个府兵头目,也可以升为将军了。”

  刘义康一听,立即起身抱拳,躬身致谢。

  王公贵族府兵数量,是有制度规定的。

  刘义康的彭城王府,最高军事长官是校尉。

  校尉最多领兵5千。这就是王府府兵的上限。

  不过,他还有一个职务是南徐州刺史。

  州刺史统军数量比较灵活。

  有的小州只有一名将军,统正规甲士1万。

  中等州一般养2万甲士,两位将军。

  大的州,比如扬州、江洲、荆州、益州…这些,都有几万甲士,几名将军。

  刘义康的南徐州刺史,其实地盘不大。但为他养兵数量提供了空间。

  只不过,以南徐州刺史名义养的兵,绝不能放在京城。

  所以,刘义康的南徐州刺史名下,没有养兵。

  只是南徐州刺史属下的郡、县长官养点兵,供他们自己驱使。

  战时,刘义康可以调用。

  刘义康目前的彭城王府设在建邺,最高军事首领就是校尉孙延安。他的手下有4千甲士。

  现在,皇帝开口了,同意彭城王府军事首领升格为将军,领军1万。

  这是一种较高的恩赐。

  刘义康自然要正儿八经致谢。

  当然,皇帝发话了,也得事后补上正规诏书。

  要不然到时空口无凭就麻烦了。

  而皇帝是在刘义康提起萧西风时,下的这道口谕。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暗示呢?

  刘义康脑子转动着,暂时没有答案。

  即便他和皇兄近几年十分亲近,他在皇兄面前非常随意,但皇兄不说的事,他也不会傻到去直接问。

  皇帝毕竟是皇帝。

  对有些事,皇上点一句半句,让下面臣子去猜。

  这是常态。

  刘义康见皇兄没有其它指示,便行礼告辞离开。

  *****

  即便北伐失败,但对将士军功过错,也必须赏罚分明。

  对都督檀道济也是如此。

  檀道济原本拥有的官衔中,最高的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这是个虚衔,只是待遇。

  檀道济最高的实职是:都督江州及江夏、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这是二品官衔。

  他还有几个三品衔:江州刺史,持节,常侍。

  由于北伐之战中的功绩,朝廷晋位檀道济为司空,成为正一品官。

  刘宋皇朝有八个正一品官衔: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空、司徒、大司马、大将军。

  檀道济晋位司空,也就是由从一品大员升级为正一品大员。达到顶格,升无可升。

  也就是所谓的位极人臣境界。

  檀道济得到封赏后,规规矩矩向皇帝上表致谢,然后返回自己的辖地首府寻阳去。

  寻阳也就是后世的九江市。

  江州下辖九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范围包括后世的江西大部和湖南、湖北一部分。

  江州位于长江中游,上游是荆州,下游是扬州。

  江州夹在宋国最重要的两个大州中间,地理位置十分微妙。

  檀道济是宋国、魏国公认的宋国第一猛将。

  刘义隆把他放在江州刺史位置上,防范之心昭然若揭。

  刘义隆任命到彦之这样的货色作为北伐魏国的主将,可以说,还没出兵就已经输了。

  因为,撇开拓跋焘这样的雄主不谈,只说魏国在大举出征胡夏国之余,安排的两位对付宋国的大将:安颉、叔孙建,这二人中的任何一位,就是到彦之望尘莫及的存在。

  更不要说拓跋焘后来又增派来的长孙道生,也是一位远超到彦之的猛将。

  相较之下,说刘义隆的第一次北伐是不自量力也不为过。

  宋国不是没有猛将,檀道济就是。

  只不过皇帝不敢将兵权完全交付于檀道济,使得檀道济英雄无用武之地。

  到彦之失败后,刘义隆出于无奈,才诏召檀道济救场。

  此时的檀道济若尽心尽力,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只是,檀道济人老成精、久经沙场,思维定式已成型难易。

  他有自己的考量。

  他出兵之后,率大军主要在历城附近兜圈,花里胡哨打了几十仗。

  有时一天都要干几仗。

  简直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而战斗结果大多数是以胜利收场。

  但是总的战局呢,却是无论如何都摆不脱叔孙建、长孙道生的纠缠,无法突围前去救援滑台城。

  甚至在历城附近几次被烧光粮草补给,差点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在历城周边打转几个月,大军足迹没出过青州东平郡,数不清的胜仗、突不出的重围、杀不完的敌军,己方队伍损失也不太大。

  ——这就是檀道济展示的战争全貌。

  朝野上下恁是挑不出啥大毛病。

  最后,朝廷还得给他加官晋爵。

  皇帝刘义隆的憋屈呀,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不过,人老成精的檀道济也有失算的时候。

  他似乎忘了,军中老人不止他一个。

  皇帝在军中,怎会没有探子?

  檀道济不是皇帝,他甚至压根没起过做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不理解皇帝的一大绝招:杀人无需找理由。

  刘义隆认定檀道济在这次北伐救场中“养寇自重”,那檀道济就是养寇自重。

  不需要证据。

  皇帝要泄恨,不存在借口的问题,只是时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