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昭阳-《农家喜宝》

  昭阳公主是从七零年代穿过来的。

  她那时候的名字不叫昭阳,她叫招娣。

  在村子里像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什么添娣啦,福娣啦,贵娣啦,安娣啦,总之就是大家好像人人都有皇位要继承一样。

  小小的招娣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只是好奇为什么她妈妈要躲在山里,山里多冷啊,还有野兽,村里的王二狗就是喝醉了酒被山里的熊瞎子给吃掉的。

  “妈,我叫招娣,二妹叫盼娣,那弟弟叫什么呀?”招娣扎着羊角辫抱着她妈鼓起来的肚子,一双澄澈天真的眼睛看她。她奶说要妈生个弟弟,这个就应该是个弟弟了吧。

  她妈听了她的话,面上的笑比哭还难看,她说什么来着?哦,她说这个叫迎娣,

  在招娣大一些的时候,她妈又进了大山。

  “医生说了,这一胎一定是男孩。”

  个子矮矮的招娣背着迎娣,牵着盼娣,来山里看她妈,问她:

  “妈,村头大喇叭里说新华国不是已经解放了嘛?不是说男女平等,少生优生吗?妈,你为什么还非要躲在大山里生弟弟呢?有我跟盼娣迎娣不就够了吗?”

  这次,她妈的脸上却泛着一种奇怪的光彩——那种光,招娣没见过,好像幸福,又好像执拗。

  她妈摸着肚子,眼神里带着期盼,“你还小,不懂,有了弟弟咱家才有盼头。”

  招娣没再吭声。

  吭声也没用。

  她能想象得到,奶奶会嗓门一提,眼睛一瞪,厉声训斥她不要脸,自私自利,叫她滚去干活。

  “带把儿就是要金贵,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招娣想,这老祖宗活该被天打雷劈。

  招娣的日子就像一根绷紧的细绳——她得早起生火做饭,得去生产队喂猪放牛,得割野菜挑水,还要抽空去地里干活。

  村里那条小溪边,别的女孩可以嬉戏打闹,她却背着妹妹,提着一篮子破衣服,蹲在冰冷刺骨的水边,麻溜地搓洗。

  “你命苦!”村里同情她的婶婶们都会这么说。

  可招娣不知道自己命苦不苦,她觉得自己脑子得清楚,她不想过这样的日子。

  华国已经解放了,村里来的女知青温柔又漂亮,经常给她们传播先进思想,说些外面的东西,小小的招娣看着自己冻裂了的满是口子的手,她想:一定要出去。

  她渐渐大了,弟弟也该上学了。

  招娣没上过学,看着同村的二妮天天穿着的确良衫,小黑皮鞋,拿着几本书,招娣就不禁羡慕,羞耻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她低头想藏一下露着大脚趾的破布鞋,却发现有些东西藏也藏不住。

  在招娣爹想要把她卖了给弟弟换学费的时候,招娣跑了。

  她想带上妹妹,但是妹妹都太小了,她想,他爹肯定不会丧心病狂的把那么小的妹妹给卖了的,再说了,女娃子不值钱,最值钱的时候就是出嫁换彩礼的时候,她还有时间。

  山高水远,招娣带上了家里一半的钱,她没有贸然出逃,而是每天趁着天黑,往山里跑,这座黝黑的大山在黑夜里像是吃人的巨口。

  但是招娣不怕,大山像是母亲,在里面只要勤快些就能不饿肚子。

  她带了粮食带了钱,带了她妈最好的一身衣服,往深山里一直走,躲到了隐蔽的山洞里。任外面的人怎么找,任她娘还有妹妹怎么哭喊,招娣都不出声。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她逃跑的事情被人放下,无人在村子里守着了,招娣又在一个深夜从山里出来,一瘸一拐的跑到了镇上。

  进入镇上之前,她去河里洗了澡,换上了她妈的那身棉布衣裳,村里的知青说了,出去打工要衣冠齐整人家才愿意要你。

  她跑去镇上糕点铺做学徒。

  工钱很低,但是包吃住。

  糕点铺的师傅是个老手艺人,嫌弃她是个女孩,也嫌弃她没家人撑腰,但架不住她脸皮厚、手脚快,日久天长的,就真的把她当了徒弟。

  教她学揉面、和蛋液,各种食材的比例,用最便宜的材料一点一点练手。

  她第一次做出来的蛋糕是失败的,塌了顶,焦了边,但她不觉得难过,她跟师父就着当了晚饭,这是招娣这辈子第一次吃到蛋糕,她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她想,这一生,她要活得像这样的蛋糕,甜甜的,暖暖的,能让人一口下去就幸福得眼睛弯弯。

  师父无儿无女,听说年轻的时候与一个男戏子纠缠过几年,到现在也不曾结过婚。

  虽然嘴上说着嫌弃招娣,但实际上招娣来的第一天师父就给她做了肉。

  肉啊,招娣在家里极少吃过,以前只有过年的时候,爹才弄一点肉回来全家吃,但是大多数都进了爷奶的肚子,或者进了弟弟的肚子,自己跟妹妹只能吃点肉汤。

  她不要工钱,所以师父就给她裁衣裳,做布鞋,叫她打扮的好看点,多出去走走,别整天待在家里做点心。

  师父教她说普通话,给她吃肉,吃点心,零花钱。

  ................手动分割线...............

  却道那日进士放榜,还没等赵家的小厮从贡院处回来,就忽听到门房急匆匆跑进来,神色激动:“夫人、小姐!报喜官来了!喜事临门啦!”

  “来了?!”喜宝蹭地一下站起身,连茶盏都顾不上放稳,飞快跑到院中。

  赵家夫妇也连忙起身,紧随其后。

  “三哥!三哥!快出来了!”

  “三弟快收拾好!”赵二郎面带喜气,跟喜宝冲进房间,一个往桌前跑去,一个去翻赵三郎的衣柜,喜宝把好看的衣裳往赵二郎那边丢,赵二郎往他三弟身上套。

  “做什么...做什么啊!”赵三郎被眼前这两人闹得不知所措,他刚小睡了一会儿,正坐在桌前静心养气,这两人就冲了进来。

  “还要首饰吗二哥?”喜宝扭头问。

  “来上几件撑场面的。”

  “好嘞!”喜宝麻溜的去翻他三哥的首饰盒,挑了几件紫玉玻璃的,这还是她给置办的呢,拿来撑场面再好不过了。

  赵三郎被两人拖出来,迷茫的站在院子中间,他没戴眼镜,看东西都是模糊一片,只见前面一片热闹的红色。

  “中了?”他问道。

  “中了!!”

  赵三郎被摁着跪下,全家人都跪在院子里等着报喜官宣报。

  大门外的锣鼓声愈发清晰,报喜官身穿大红官袍,手持喜板,敲得震天响,见这家人已经跪的整整齐齐,心道给咱家省事儿了。

  随即正了正衣冠,手执喜报,朗声说道:

  “今奉圣旨,新科进士广陵赵家三子赵寿,蟾宫折桂,高中进士二甲第六,光耀门楣,不日进京殿试,特来宣报!”

  说罢,将一红木匣子呈上,匣内放着考中进士的文书,上面盖着鲜红的印,外加一缕红绸。

  赵三郎迷迷瞪瞪的接了过来。

  报喜官又高声道:“今日喜报送至,贺此门庭生辉!后必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请速叩谢圣恩。”

  闻听此言,兰娘赵青山激动万分,连忙跪拜叩谢,口中连道:“拜谢圣恩,犬子不才,得蒙皇恩浩荡,实乃祖宗庇佑。”

  这边的动静很大,不少同街的人家都派了家丁前来打听。

  “二甲第六,这前途可是了不得的!”有人低声感慨。

  “今年二甲里面前十二可是要被召进京里参加殿试的,说不定还能再进一步!”另一个人兴奋地接话。

  说到这里,各府家丁面面相觑,随即拔腿就跑,赶忙回去禀报主人。

  这要是真的能中状元探花的,那他们倒是可以抢先多一条人脉。

  赵三郎站在人群中,手里还捧着那红木匣子,脸上的神情还有些恍惚。

  “三少爷,您的西洋镜。”小厮殷切的捧过放在盒子里的眼镜。

  赵三郎接过来戴上,长舒了一口气,终于能看清了,他低头看着匣子里的文书,看着看着便模糊了双眼。

  “三哥。”喜宝叫了声,她也有点想哭,她替她三哥高兴,苦读这么多年,身体眼睛都要熬坏了,她三哥终于考上了。

  喜欢农家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