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琴猛地惊醒,见他醒了,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你吓死我了。”何宇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哭啥,我还没看着今年的槐花糕呢。”他忽然指着窗台上的《小院春秋》,“把那画册……给我翻翻。”
谢长琴把画册摊在他膝头,他的手指划过何宇第一次劈柴的画,停在谢长琴举着画夹的那页。“这画里的太阳……画得真好,”他声音轻飘飘的,“像那天你穿蓝布衫……站在树底下。”谢长琴忽然想起,那天何宇劈柴时,她偷偷画他,他其实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没看见,只是把柴劈得更整齐了些。
孙子接到电话连夜赶回来,见爷爷醒了,趴在炕边哭:“爷爷,您等着,我这就去摘槐花,给您蒸糕!”何宇摸了摸他的头,从枕下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块槐木牌,刻着“长情”二字,边角磨得圆润:“这个……给你女朋友……就说……是爷爷给的聘礼。”
谢今禧也来了,拎着坛新腌的腊鱼,坐在炕边给何宇讲村里的事:“小姑父,您种的那棵新槐树苗,发了好几片新芽呢。”何宇点点头,忽然问:“你大哥……还跟我较劲不?”谢长琴在一旁笑:“早不较劲了,昨天还来院里,给您的竹椅刷了层桐油。”
何宇的精神时好时坏,清醒的时候,就听谢长琴读画册里的字。读到“柴米油盐,皆是金银”时,他忽然说:“我这辈子……没给你挣啥金银……就挣了些柴火烧……”谢长琴捂住他的嘴:“这些就够了,比啥都金贵。”
槐花盛开的那天,何宇的精神格外好。谢长琴扶他坐在院里的藤椅上,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阳光落在他银白的发上,像落了层槐花。她给他蒸了槐花糕,喂他吃了一小口,他咂咂嘴:“还是你做的……好吃。”
午后的风卷着槐花瓣落在他肩头,他忽然说:“长琴……给我唱首歌吧……就唱……你当年在河边……哼的那首。”谢长琴想不起来是哪首,他却轻轻哼起来,跑调跑得厉害,跟当年在深秋傍晚唱的那首一样。唱着唱着,他的头歪在她肩上,像睡着了。
送葬那天,天飘着细雨,老槐树的花瓣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碎雪。孙子捧着那本《小院春秋》走在前面,画册最新的一页,是谢长琴凌晨画的:老槐树下,藤椅空着一半,另一半的靠背上,搭着件旧军装,椅边的竹篮里,装着没吃完的槐花糕。
谢长琴没有哭,只是在坟前放了对银镯子,是何宇给她的那对。她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忽然想起他当年说“要干到老”,如今他是歇着了,却把暖留在了院里的每寸土地上——灶膛里永远烧得旺旺的火,竹架上晾着的蓝布衫,还有老槐树上,那圈新刻的年轮。
日子还在继续。谢长琴每天还是去画室,只是傍晚回家时,总会在老槐树下站会儿,像何宇还在时那样。她给新槐树苗浇了水,见它的枝桠已经能挨着老槐树的影子了,忽然想起何宇说的“树跟人一样,越老越疼家”。
入秋时,孙子带着女朋友来订婚,把那块刻着“长情”的槐木牌挂在新槐树苗上。小姑娘摸着木牌问:“奶奶,这两个字念啥?”谢长琴指着老槐树:“念长情,就是说,有些人有些事,会像这树一样,一直陪着你。”
谢长琴的画室多了幅新画,画里是漫天的槐花瓣,两个老人的影子在地上交叠,像两棵依偎的老树。画的角落写着:“他说要守着树守着我,如今树还在,他也在。”
有天傍晚,谢长琴坐在院里翻画册,忽然听见身后有笃笃的敲击声。她回头,见夕阳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何宇当年刻在树干上的小横线。风卷着槐花瓣落在画册上,她忽然觉得,何宇其实没走,就在这满院的槐花香里,在画册的字里行间,在每个清晨黄昏,轻轻喊她一声“长琴”。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远处护城河的水潺潺流着,数着往后的日子——数到哪年春天,新槐树苗长得跟老槐树一般高;数到哪年秋天,孙子的孩子也学着画里的模样,在树下捡槐籽;数到岁岁年年,那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暖,像老槐树的根,在土里盘根错节,一辈辈,暖下去。
谢长琴的腿渐渐不大灵便了,孙子便在老槐树下搭了个木棚,让她能坐在棚下看院儿。木棚的柱子是何宇当年劈的槐木,被岁月浸成了深褐色,她总爱摸着柱子上的纹路发呆,像摸着何宇手上的茧子。
这天清晨,她刚坐下就见新槐树苗上落了只灰麻雀,正啄着枝桠上的嫩芽。恍惚间竟觉得是何宇在院里时,总蹲在树底下看鸟的模样——他当年总说,麻雀最恋家,冬天再冷也不肯飞走。
“奶奶,您看这是什么?”孙子捧着个旧木箱进来,里面是些生锈的工具:磨秃的斧头、断了齿的锯子,还有个竹编的工具箱,边角磨得发亮。“收拾爷爷的储藏室找着的,您要不要留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长琴拿起那把斧头,木柄上还留着何宇握了一辈子的弧度。她忽然想起那年雪天,他扛着这把斧头去给邻居修屋顶,回来时睫毛上结着冰,却举着两串糖葫芦笑:“给你抢的,热乎着呢。”
正摩挲着,忽然发现工具箱底层压着张纸,是何宇的字迹,歪歪扭扭记着些日子:“长琴画《小院春秋》第一页,晴”“给她编的护膝完工,雪”“新槐树苗扎根了,风”……最后一行写着“今天见她鬓角又白了根,疼”,墨迹被水晕开了一小块,像滴没忍住的泪。
入夏时,当年扎羊角辫的姑娘带着女儿来送画。画里是木棚下的谢长琴,手里捧着本画册,老槐树的影子在她脚边铺开,像条毛茸茸的毯子。“我女儿说,奶奶您坐在这儿,像和树长成了一体。”姑娘说着,往谢长琴手里塞了罐槐花蜜,“这是用您院里的槐花酿的,甜得很。”
谢长琴舀了勺蜜泡水,甜香漫开来时,忽然听见院外传来叮当声。原来是孙子带着女朋友在修何宇留下的旧竹椅,姑娘拿着砂纸打磨椅腿,动作竟和当年何宇给她修画笔时一模一样。“爷爷说,这竹椅的榫卯是他跟太爷爷学的,得一代代传下去。”孙子的声音混着砂纸摩擦的声响,像首踏实的歌。
秋深时,谢长琴夜里总梦见何宇。梦里他还是年轻时的模样,蹲在老槐树下劈柴,汗珠砸在地上,溅起的尘土里飘着槐花香。她想喊他,却总发不出声,直到惊醒时,才发现腕上的银镯子不知何时转到了手背,像他在轻轻攥着她。
这天她翻《小院春秋》,见最后一页空白着,忽然想添幅画。可手抖得厉害,笔总不听使唤,孙子的女朋友便握着她的手,一笔笔描下去——画里是木棚下的两个藤椅,一个空着,一个坐着人,椅边的竹篮里装着半块槐花糕,新槐树苗的影子斜斜地搭在老槐树上,像两个依偎的人。
“就叫《等》吧。”谢长琴轻声说,眼里的光落在画纸上,像落了层碎银。
冬至那天,谢长琴坐在木棚里晒太阳,忽然看见老槐树的枝桠上落了只喜鹊。她想起胡新芳当年说,喜鹊来是报喜的。正望着,孙子跑进来喊:“奶奶!您看谁来了!”
门口站着谢长河的儿子,手里捧着个布包。“我爸走前让我把这个给您,”年轻人红着眼圈,“他说这是当年何叔给他修机器时画的图纸,说您看了会懂。”
图纸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出何宇标注的零件尺寸,旁边还有行小字:“大哥手笨,画大点他才看得清。”谢长琴忽然想起谢长河总骂何宇“瞎操心”,却把这图纸压在箱底压了几十年,眼眶一下子热了。
夜里起了大风,谢长琴听见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何宇在跟她说话。她摸出那对银镯子,戴在手上轻轻晃着,叮当声混着风声,像首温柔的催眠曲。
第二天清晨,孙子发现奶奶靠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小院春秋》,最后一页的《等》旁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我来了。”
送葬那天,天放晴了,新槐树苗的枝桠已经够到老槐树的腰。孙子把谢长琴的画具和何宇的工具箱埋在树下,又将那对银镯子挂在枝桠上,风一吹,叮当声漫过整个院子,像两个老人在说悄悄话。
很多年后,孙子的孩子指着老槐树问:“爷爷,这树上的银镯子是谁的呀?”
年轻人抱着孩子,指着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刻痕:“是太爷爷太奶奶的,他们把日子刻在了树上,就永远陪着咱们了。”
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新槐树苗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像在应和。远处护城河的水还在流,带着满院的槐花香,淌过一年年的春天,一年年的秋天,把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暖,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又过了许多年,小院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老槐树的枝桠早已探出墙头,把半条街都罩在绿荫里。新槐树苗也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两棵槐树的枝叶在半空交缠,像两只握了一辈子的手。
那年春天,孙子的孩子——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蹲在树下捡槐花瓣。她手里拿着本翻得卷边的画册,是太奶奶谢长琴留下的《小院春秋》复刻本,封面上的“长情”二字被摩挲得发亮。
“爸爸,太爷爷真的会在树里吗?”小姑娘举着画册问,画里何宇劈柴的身影被阳光镀上金边,旁边谢长琴的画笔正落在老槐树上。
年轻人放下手里的斧头——他学着太爷爷的样子,在院里劈柴,柴垛码得整整齐齐。“你听,”他指着槐树,“树叶沙沙响,就是太爷爷太奶奶在说话呢。”
话音刚落,一阵风卷着槐花瓣飘过院墙,落在隔壁院的画架上。那里,当年扎羊角辫的姑娘已经成了白发老人,正带着一群孩子画画。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说:“你们看,那树上的银镯子在发光呢,那是两位老人在说,日子要像槐花一样,开得热热闹闹的。”
孩子们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阳光下,那对银镯子在枝桠间轻轻摇晃,叮当声混着树叶的沙沙响,像首唱不完的歌。有个孩子忽然指着树干上的刻痕喊:“老师,这树上的横线,像不像日历呀?”
白发老人笑了,眼里闪着泪光:“是呀,那是岁月写的诗,每一笔都藏着暖呢。”
傍晚时分,护城河的水映着晚霞,把金光撒进小院。年轻人把劈好的柴搬进灶房,灶台上摆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槐花糕,和太奶奶当年做的一个味道。小姑娘捧着画册坐在木棚下,指着《等》那页问:“爸爸,太奶奶最后找到太爷爷了吗?”
年轻人摸着她的头,看向两棵依偎的槐树:“你看这树,根在土里缠在一起,枝在天上搭着伴,他们呀,从来就没分开过。”
这时,院门外传来叮当声,是孙子的女朋友——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老太太,正提着个竹篮回来,里面装着从画室带回来的颜料和孩子们的画。“你看这孩子画的,”她举起一幅画,上面是漫天槐花瓣里,两个老人的影子交叠着,像棵双生树,“跟当年长琴老师画的一模一样。”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银镯子在风里轻轻晃,把叮当声送向远处——送向护城河的波光里,送向画室的颜料盒里,送向每个飘着槐花香的清晨黄昏里。
原来有些承诺,真的能长成像树一样的模样,根扎在岁月里,叶茂在时光里,把柴米油盐的暖,一辈辈,酿成永不褪色的甜。而那本《小院春秋》,早就不止是本画册了,它是小院的年轮,是日子的诗行,是所有寻常日子里,藏着的最不寻常的长情。
槐花又开得满树白时,小院里来了位陌生的老者。他拄着拐杖,站在老槐树下仰头看了许久,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轻颤,像落了层细碎的槐花。
“请问,这里是不是谢长琴老师的家?”老者声音发颤,手里捧着个褪色的布包。正在院里晒槐花干的年轻人迎上去,见他布包里露出来的,竟是本泛黄的画册——封面上“小院春秋”四个字,和太奶奶那本一模一样。
“这是我母亲的遗物,”老者翻开画册,第一页就是何宇修鸡笼的画,边角处有行钢笔字:“1983年夏,观谢老师画,念吾妻。”他抹了把泪,“我母亲当年总说,看了谢老师的画,才敢把日子过成诗。她临终前说,这画的根在这里,得送回来。”
年轻人把画册捧进屋里,放在太奶奶那本《小院春秋》旁边。两本画册的纸张都已发脆,却在翻开时同时飘出片干枯的槐花瓣,像两只久别重逢的蝶。
傍晚,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放学回来,见父亲正对着两本画册发呆。她凑过去看,忽然指着老者画册里的一幅画喊:“爸爸你看!这画里的竹篮,跟咱家灶台上那个一模一样!”画里是个竹篮,篮沿缺了道口,正是太爷爷何宇给太奶奶编的那个,如今正摆在灶台上装着针线。
年轻人忽然想起太奶奶说过的话:“好的画会自己走路,带着日子的暖,找到懂它的人。”他抬头望向窗外,老槐树的影子正和新槐树的影子交叠在地上,像本摊开的画册,每页都写满了长情。
夜里起了场小雨,落在老槐树叶上沙沙响。年轻人躺在床上,听见院里传来轻微的叮当声——是那对银镯子在风里摇晃,和远处护城河的水声、隔壁画室的画笔声、灶房里槐花糕的甜香,凑成了首温柔的曲子。
他忽然明白,太爷爷太奶奶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们藏在每片飘落的槐花瓣里,藏在每声银镯子的叮当里,藏在每个愿意把日子过成诗的人心里。就像这老槐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把寻常的暖,长成了不寻常的永恒。
雨停时,月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两本画册上。年轻人仿佛看见,太爷爷正蹲在树下刻横线,太奶奶举着画夹站在旁边,槐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岁月撒下的碎银。而远处,新的槐花正酝酿着花苞,等着在下个春天,把这故事,接着往下写。
数年后的一个春日,小院来了群特殊的访客——县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想给老槐树挂牌,列为“乡愁记忆点”。领头的年轻人捧着本厚厚的档案册,翻开泛黄的纸页,指着张老照片说:“这是1958年拍的,您看这院里的槐树,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
照片上的老槐树还没如今粗壮,树下站着两个年轻人,男的穿着军装,正给女的递什么东西,衣角沾着槐花瓣。小姑娘凑过去看,忽然拍手:“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照片里的谢长琴梳着麻花辫,手里攥着支画笔,何宇手里的槐花糕还冒着热气,跟画册里画的分毫不差。
“当年县报报道过谢老师的画,”年轻人指着档案里的剪报,“说她用画笔留住了一代人的日子。”他忽然从包里拿出个红绸布包,打开竟是枚铜质奖章,“这是何爷爷当年抗洪抢险得的,一直存在档案馆,我们想着,该让它回家了。”
奖章的边角磨得发亮,背面刻着“1963”的字样。年轻人把它挂在老槐树上,和那对银镯子并排晃着,风一吹,叮当声混着树叶响,像段被拉长的时光。
傍晚蒸槐花糕时,小姑娘忽然问:“爸爸,太爷爷的奖章为什么要挂在树上?”正在劈柴的年轻人直起身,看夕阳把奖章的光投在地上,像片跳动的火苗:“因为树记得所有事啊,记得他救过人,记得他编过竹篮,记得他对太奶奶的好。”
话音刚落,隔壁画室的孩子们涌了过来,手里都举着画:“老师说,要画下最暖的东西!”有幅画里,老槐树上挂着银镯子和奖章,树下摆着两双布鞋,一双是千层底,一双是军胶鞋,鞋边落满槐花瓣。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也拿起画笔,在画纸中间画了道横线,像极了何宇当年刻在树上的记号。她在旁边歪歪扭扭写:“第100圈年轮,我们都在。”
夜里,年轻人听见院里有动静,出门见月光下,那枚奖章的光正顺着树干往下淌,像在给树系腰带。他忽然想起太奶奶画册里的话:“岁月会老,可认真活过的痕迹,永远新鲜。”
第二天清晨,文化馆的人来挂牌,发现老槐树新抽的枝桠上,不知何时多了圈浅浅的刻痕,像有人夜里悄悄来过,给时光又添了笔注脚。风穿过枝桠,把银镯子、铜奖章、新刻痕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吹进刚翻开的画册里,吹进正蒸着的槐花糕香里,吹进每个愿意相信“长情”的人心里。
而那两本《小院春秋》,早已被放进玻璃罩,摆在院心的木架上。阳光透过玻璃,在地上投下重叠的影子,像两个老人在说:“你看,日子还在接着画呢。”
多年后,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席卷而来,老槐树在狂风中摇摇欲坠。第二天清晨,小院里的人惊恐地发现,老槐树粗壮的枝干被折断了不少。那对银镯子也掉落在地,铜质奖章也被砸得有些变形。大家都很伤心,仿佛失去了一位亲人。小姑娘抱着画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太爷爷太奶奶会不会难过呀?”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
谢长琴把画册摊在他膝头,他的手指划过何宇第一次劈柴的画,停在谢长琴举着画夹的那页。“这画里的太阳……画得真好,”他声音轻飘飘的,“像那天你穿蓝布衫……站在树底下。”谢长琴忽然想起,那天何宇劈柴时,她偷偷画他,他其实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没看见,只是把柴劈得更整齐了些。
孙子接到电话连夜赶回来,见爷爷醒了,趴在炕边哭:“爷爷,您等着,我这就去摘槐花,给您蒸糕!”何宇摸了摸他的头,从枕下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块槐木牌,刻着“长情”二字,边角磨得圆润:“这个……给你女朋友……就说……是爷爷给的聘礼。”
谢今禧也来了,拎着坛新腌的腊鱼,坐在炕边给何宇讲村里的事:“小姑父,您种的那棵新槐树苗,发了好几片新芽呢。”何宇点点头,忽然问:“你大哥……还跟我较劲不?”谢长琴在一旁笑:“早不较劲了,昨天还来院里,给您的竹椅刷了层桐油。”
何宇的精神时好时坏,清醒的时候,就听谢长琴读画册里的字。读到“柴米油盐,皆是金银”时,他忽然说:“我这辈子……没给你挣啥金银……就挣了些柴火烧……”谢长琴捂住他的嘴:“这些就够了,比啥都金贵。”
槐花盛开的那天,何宇的精神格外好。谢长琴扶他坐在院里的藤椅上,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阳光落在他银白的发上,像落了层槐花。她给他蒸了槐花糕,喂他吃了一小口,他咂咂嘴:“还是你做的……好吃。”
午后的风卷着槐花瓣落在他肩头,他忽然说:“长琴……给我唱首歌吧……就唱……你当年在河边……哼的那首。”谢长琴想不起来是哪首,他却轻轻哼起来,跑调跑得厉害,跟当年在深秋傍晚唱的那首一样。唱着唱着,他的头歪在她肩上,像睡着了。
送葬那天,天飘着细雨,老槐树的花瓣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碎雪。孙子捧着那本《小院春秋》走在前面,画册最新的一页,是谢长琴凌晨画的:老槐树下,藤椅空着一半,另一半的靠背上,搭着件旧军装,椅边的竹篮里,装着没吃完的槐花糕。
谢长琴没有哭,只是在坟前放了对银镯子,是何宇给她的那对。她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忽然想起他当年说“要干到老”,如今他是歇着了,却把暖留在了院里的每寸土地上——灶膛里永远烧得旺旺的火,竹架上晾着的蓝布衫,还有老槐树上,那圈新刻的年轮。
日子还在继续。谢长琴每天还是去画室,只是傍晚回家时,总会在老槐树下站会儿,像何宇还在时那样。她给新槐树苗浇了水,见它的枝桠已经能挨着老槐树的影子了,忽然想起何宇说的“树跟人一样,越老越疼家”。
入秋时,孙子带着女朋友来订婚,把那块刻着“长情”的槐木牌挂在新槐树苗上。小姑娘摸着木牌问:“奶奶,这两个字念啥?”谢长琴指着老槐树:“念长情,就是说,有些人有些事,会像这树一样,一直陪着你。”
谢长琴的画室多了幅新画,画里是漫天的槐花瓣,两个老人的影子在地上交叠,像两棵依偎的老树。画的角落写着:“他说要守着树守着我,如今树还在,他也在。”
有天傍晚,谢长琴坐在院里翻画册,忽然听见身后有笃笃的敲击声。她回头,见夕阳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何宇当年刻在树干上的小横线。风卷着槐花瓣落在画册上,她忽然觉得,何宇其实没走,就在这满院的槐花香里,在画册的字里行间,在每个清晨黄昏,轻轻喊她一声“长琴”。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远处护城河的水潺潺流着,数着往后的日子——数到哪年春天,新槐树苗长得跟老槐树一般高;数到哪年秋天,孙子的孩子也学着画里的模样,在树下捡槐籽;数到岁岁年年,那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暖,像老槐树的根,在土里盘根错节,一辈辈,暖下去。
谢长琴的腿渐渐不大灵便了,孙子便在老槐树下搭了个木棚,让她能坐在棚下看院儿。木棚的柱子是何宇当年劈的槐木,被岁月浸成了深褐色,她总爱摸着柱子上的纹路发呆,像摸着何宇手上的茧子。
这天清晨,她刚坐下就见新槐树苗上落了只灰麻雀,正啄着枝桠上的嫩芽。恍惚间竟觉得是何宇在院里时,总蹲在树底下看鸟的模样——他当年总说,麻雀最恋家,冬天再冷也不肯飞走。
“奶奶,您看这是什么?”孙子捧着个旧木箱进来,里面是些生锈的工具:磨秃的斧头、断了齿的锯子,还有个竹编的工具箱,边角磨得发亮。“收拾爷爷的储藏室找着的,您要不要留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长琴拿起那把斧头,木柄上还留着何宇握了一辈子的弧度。她忽然想起那年雪天,他扛着这把斧头去给邻居修屋顶,回来时睫毛上结着冰,却举着两串糖葫芦笑:“给你抢的,热乎着呢。”
正摩挲着,忽然发现工具箱底层压着张纸,是何宇的字迹,歪歪扭扭记着些日子:“长琴画《小院春秋》第一页,晴”“给她编的护膝完工,雪”“新槐树苗扎根了,风”……最后一行写着“今天见她鬓角又白了根,疼”,墨迹被水晕开了一小块,像滴没忍住的泪。
入夏时,当年扎羊角辫的姑娘带着女儿来送画。画里是木棚下的谢长琴,手里捧着本画册,老槐树的影子在她脚边铺开,像条毛茸茸的毯子。“我女儿说,奶奶您坐在这儿,像和树长成了一体。”姑娘说着,往谢长琴手里塞了罐槐花蜜,“这是用您院里的槐花酿的,甜得很。”
谢长琴舀了勺蜜泡水,甜香漫开来时,忽然听见院外传来叮当声。原来是孙子带着女朋友在修何宇留下的旧竹椅,姑娘拿着砂纸打磨椅腿,动作竟和当年何宇给她修画笔时一模一样。“爷爷说,这竹椅的榫卯是他跟太爷爷学的,得一代代传下去。”孙子的声音混着砂纸摩擦的声响,像首踏实的歌。
秋深时,谢长琴夜里总梦见何宇。梦里他还是年轻时的模样,蹲在老槐树下劈柴,汗珠砸在地上,溅起的尘土里飘着槐花香。她想喊他,却总发不出声,直到惊醒时,才发现腕上的银镯子不知何时转到了手背,像他在轻轻攥着她。
这天她翻《小院春秋》,见最后一页空白着,忽然想添幅画。可手抖得厉害,笔总不听使唤,孙子的女朋友便握着她的手,一笔笔描下去——画里是木棚下的两个藤椅,一个空着,一个坐着人,椅边的竹篮里装着半块槐花糕,新槐树苗的影子斜斜地搭在老槐树上,像两个依偎的人。
“就叫《等》吧。”谢长琴轻声说,眼里的光落在画纸上,像落了层碎银。
冬至那天,谢长琴坐在木棚里晒太阳,忽然看见老槐树的枝桠上落了只喜鹊。她想起胡新芳当年说,喜鹊来是报喜的。正望着,孙子跑进来喊:“奶奶!您看谁来了!”
门口站着谢长河的儿子,手里捧着个布包。“我爸走前让我把这个给您,”年轻人红着眼圈,“他说这是当年何叔给他修机器时画的图纸,说您看了会懂。”
图纸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出何宇标注的零件尺寸,旁边还有行小字:“大哥手笨,画大点他才看得清。”谢长琴忽然想起谢长河总骂何宇“瞎操心”,却把这图纸压在箱底压了几十年,眼眶一下子热了。
夜里起了大风,谢长琴听见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何宇在跟她说话。她摸出那对银镯子,戴在手上轻轻晃着,叮当声混着风声,像首温柔的催眠曲。
第二天清晨,孙子发现奶奶靠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小院春秋》,最后一页的《等》旁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我来了。”
送葬那天,天放晴了,新槐树苗的枝桠已经够到老槐树的腰。孙子把谢长琴的画具和何宇的工具箱埋在树下,又将那对银镯子挂在枝桠上,风一吹,叮当声漫过整个院子,像两个老人在说悄悄话。
很多年后,孙子的孩子指着老槐树问:“爷爷,这树上的银镯子是谁的呀?”
年轻人抱着孩子,指着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刻痕:“是太爷爷太奶奶的,他们把日子刻在了树上,就永远陪着咱们了。”
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新槐树苗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像在应和。远处护城河的水还在流,带着满院的槐花香,淌过一年年的春天,一年年的秋天,把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暖,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又过了许多年,小院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老槐树的枝桠早已探出墙头,把半条街都罩在绿荫里。新槐树苗也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两棵槐树的枝叶在半空交缠,像两只握了一辈子的手。
那年春天,孙子的孩子——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蹲在树下捡槐花瓣。她手里拿着本翻得卷边的画册,是太奶奶谢长琴留下的《小院春秋》复刻本,封面上的“长情”二字被摩挲得发亮。
“爸爸,太爷爷真的会在树里吗?”小姑娘举着画册问,画里何宇劈柴的身影被阳光镀上金边,旁边谢长琴的画笔正落在老槐树上。
年轻人放下手里的斧头——他学着太爷爷的样子,在院里劈柴,柴垛码得整整齐齐。“你听,”他指着槐树,“树叶沙沙响,就是太爷爷太奶奶在说话呢。”
话音刚落,一阵风卷着槐花瓣飘过院墙,落在隔壁院的画架上。那里,当年扎羊角辫的姑娘已经成了白发老人,正带着一群孩子画画。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说:“你们看,那树上的银镯子在发光呢,那是两位老人在说,日子要像槐花一样,开得热热闹闹的。”
孩子们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阳光下,那对银镯子在枝桠间轻轻摇晃,叮当声混着树叶的沙沙响,像首唱不完的歌。有个孩子忽然指着树干上的刻痕喊:“老师,这树上的横线,像不像日历呀?”
白发老人笑了,眼里闪着泪光:“是呀,那是岁月写的诗,每一笔都藏着暖呢。”
傍晚时分,护城河的水映着晚霞,把金光撒进小院。年轻人把劈好的柴搬进灶房,灶台上摆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槐花糕,和太奶奶当年做的一个味道。小姑娘捧着画册坐在木棚下,指着《等》那页问:“爸爸,太奶奶最后找到太爷爷了吗?”
年轻人摸着她的头,看向两棵依偎的槐树:“你看这树,根在土里缠在一起,枝在天上搭着伴,他们呀,从来就没分开过。”
这时,院门外传来叮当声,是孙子的女朋友——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老太太,正提着个竹篮回来,里面装着从画室带回来的颜料和孩子们的画。“你看这孩子画的,”她举起一幅画,上面是漫天槐花瓣里,两个老人的影子交叠着,像棵双生树,“跟当年长琴老师画的一模一样。”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银镯子在风里轻轻晃,把叮当声送向远处——送向护城河的波光里,送向画室的颜料盒里,送向每个飘着槐花香的清晨黄昏里。
原来有些承诺,真的能长成像树一样的模样,根扎在岁月里,叶茂在时光里,把柴米油盐的暖,一辈辈,酿成永不褪色的甜。而那本《小院春秋》,早就不止是本画册了,它是小院的年轮,是日子的诗行,是所有寻常日子里,藏着的最不寻常的长情。
槐花又开得满树白时,小院里来了位陌生的老者。他拄着拐杖,站在老槐树下仰头看了许久,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轻颤,像落了层细碎的槐花。
“请问,这里是不是谢长琴老师的家?”老者声音发颤,手里捧着个褪色的布包。正在院里晒槐花干的年轻人迎上去,见他布包里露出来的,竟是本泛黄的画册——封面上“小院春秋”四个字,和太奶奶那本一模一样。
“这是我母亲的遗物,”老者翻开画册,第一页就是何宇修鸡笼的画,边角处有行钢笔字:“1983年夏,观谢老师画,念吾妻。”他抹了把泪,“我母亲当年总说,看了谢老师的画,才敢把日子过成诗。她临终前说,这画的根在这里,得送回来。”
年轻人把画册捧进屋里,放在太奶奶那本《小院春秋》旁边。两本画册的纸张都已发脆,却在翻开时同时飘出片干枯的槐花瓣,像两只久别重逢的蝶。
傍晚,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放学回来,见父亲正对着两本画册发呆。她凑过去看,忽然指着老者画册里的一幅画喊:“爸爸你看!这画里的竹篮,跟咱家灶台上那个一模一样!”画里是个竹篮,篮沿缺了道口,正是太爷爷何宇给太奶奶编的那个,如今正摆在灶台上装着针线。
年轻人忽然想起太奶奶说过的话:“好的画会自己走路,带着日子的暖,找到懂它的人。”他抬头望向窗外,老槐树的影子正和新槐树的影子交叠在地上,像本摊开的画册,每页都写满了长情。
夜里起了场小雨,落在老槐树叶上沙沙响。年轻人躺在床上,听见院里传来轻微的叮当声——是那对银镯子在风里摇晃,和远处护城河的水声、隔壁画室的画笔声、灶房里槐花糕的甜香,凑成了首温柔的曲子。
他忽然明白,太爷爷太奶奶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们藏在每片飘落的槐花瓣里,藏在每声银镯子的叮当里,藏在每个愿意把日子过成诗的人心里。就像这老槐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把寻常的暖,长成了不寻常的永恒。
雨停时,月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两本画册上。年轻人仿佛看见,太爷爷正蹲在树下刻横线,太奶奶举着画夹站在旁边,槐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岁月撒下的碎银。而远处,新的槐花正酝酿着花苞,等着在下个春天,把这故事,接着往下写。
数年后的一个春日,小院来了群特殊的访客——县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想给老槐树挂牌,列为“乡愁记忆点”。领头的年轻人捧着本厚厚的档案册,翻开泛黄的纸页,指着张老照片说:“这是1958年拍的,您看这院里的槐树,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
照片上的老槐树还没如今粗壮,树下站着两个年轻人,男的穿着军装,正给女的递什么东西,衣角沾着槐花瓣。小姑娘凑过去看,忽然拍手:“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照片里的谢长琴梳着麻花辫,手里攥着支画笔,何宇手里的槐花糕还冒着热气,跟画册里画的分毫不差。
“当年县报报道过谢老师的画,”年轻人指着档案里的剪报,“说她用画笔留住了一代人的日子。”他忽然从包里拿出个红绸布包,打开竟是枚铜质奖章,“这是何爷爷当年抗洪抢险得的,一直存在档案馆,我们想着,该让它回家了。”
奖章的边角磨得发亮,背面刻着“1963”的字样。年轻人把它挂在老槐树上,和那对银镯子并排晃着,风一吹,叮当声混着树叶响,像段被拉长的时光。
傍晚蒸槐花糕时,小姑娘忽然问:“爸爸,太爷爷的奖章为什么要挂在树上?”正在劈柴的年轻人直起身,看夕阳把奖章的光投在地上,像片跳动的火苗:“因为树记得所有事啊,记得他救过人,记得他编过竹篮,记得他对太奶奶的好。”
话音刚落,隔壁画室的孩子们涌了过来,手里都举着画:“老师说,要画下最暖的东西!”有幅画里,老槐树上挂着银镯子和奖章,树下摆着两双布鞋,一双是千层底,一双是军胶鞋,鞋边落满槐花瓣。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也拿起画笔,在画纸中间画了道横线,像极了何宇当年刻在树上的记号。她在旁边歪歪扭扭写:“第100圈年轮,我们都在。”
夜里,年轻人听见院里有动静,出门见月光下,那枚奖章的光正顺着树干往下淌,像在给树系腰带。他忽然想起太奶奶画册里的话:“岁月会老,可认真活过的痕迹,永远新鲜。”
第二天清晨,文化馆的人来挂牌,发现老槐树新抽的枝桠上,不知何时多了圈浅浅的刻痕,像有人夜里悄悄来过,给时光又添了笔注脚。风穿过枝桠,把银镯子、铜奖章、新刻痕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吹进刚翻开的画册里,吹进正蒸着的槐花糕香里,吹进每个愿意相信“长情”的人心里。
而那两本《小院春秋》,早已被放进玻璃罩,摆在院心的木架上。阳光透过玻璃,在地上投下重叠的影子,像两个老人在说:“你看,日子还在接着画呢。”
多年后,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席卷而来,老槐树在狂风中摇摇欲坠。第二天清晨,小院里的人惊恐地发现,老槐树粗壮的枝干被折断了不少。那对银镯子也掉落在地,铜质奖章也被砸得有些变形。大家都很伤心,仿佛失去了一位亲人。小姑娘抱着画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太爷爷太奶奶会不会难过呀?”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