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王牙人-《退亲发家科举路,六元及第娶公主》

  过了正月初一,就到雨水。

  天亮的越发早,温度明显升高,还下起了牛毛细雨。

  年刚过两天,柳林河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化冰。

  水车组装迫在眉睫。

  苏行忙的连饭都是吞进肚子里的。

  苏润也得拿着画好的图纸给苏行打下手。

  苏远川、苏远河兄弟俩开始按照苏润的要求布置磨坊:

  摆石磨、搬大锅、还有什么盆盆筐筐桶桶……

  鸡零狗碎的,也是一大堆事情。

  苏润几个忙得天昏地暗,其余人也没闲着。

  趁着拜年,族里、村里人都齐全。

  苏安福好好宣传了一把磨坊。

  李氏也借着这机会,带着张氏一起,上门聘请女工。

  离家近、工钱多、活不重。

  而且都知道苏丰一家为人实诚。

  几重buff叠下来,没一个拒绝的。

  全都是高高兴兴的点头应下,亲亲热热的把人送走,第二天再客客气气的上门拜年回礼。

  自然。

  也有不少人看工钱高,动起了小心思。

  翠花婶就是其中之一。

  大过年的上门,拿了两个鸡蛋,好话说了一箩筐。

  既说自己多不容易,又说她当年对苏丰多好。

  还愿意一天只拿二十文工钱。

  总而言之一句话,想去磨坊做饭。

  还有些不怀好意的。

  居然说想来磨坊当学徒,帮着做豆腐。

  李氏性柔,但并非那种拎不清的人。

  自然不可能同意。

  但一个村子住着,不好把人得罪死。

  她就只能装糊涂,委婉拒绝,然后把人请走。

  真要遇上那种倚老卖老,死赖着想占便宜的。

  李氏也压着性子恭维两句。

  还是要把人送走。

  总而言之一句话:

  聊什么她都陪着,但想进磨坊?没门!

  连张氏都在李氏的教导下,有了长进:

  虽然说话还是直,但至少不那么容易急眼了。

  在众人的忙碌中,十多天转瞬即逝。

  春节气息逐渐褪去,所有人各归各位,继续为生计奔波。

  磨坊也准备的差不多,只剩下最后的收尾工作。

  ******

  正月廿二。

  宜出行、商业。

  苏润和苏行起个大早,打算去县衙报备登记。

  县衙过年休假,一直从十二月二十,休到次年的正月二十。

  直到昨日才重新开衙。

  两人搭着苏小叔的牛车到城门口,然后就一刻不耽误的去了县衙。

  县令主管一县,像这种登记商铺的小事,归属县丞负责。

  苏行他们来得早,很快就进去了。

  “张县丞!”

  兄弟两人拱手行礼。

  苏行往前半步,将此次来意说明。

  张县丞一边问,一边写批文。

  办到一半,县衙的高捕头匆匆赶来阻止:

  “慢着!张县丞,大人有吩咐!”

  张县丞起身询问。

  两人嘀嘀咕咕说了半天。

  中间,张县丞目光怪异的打量了苏润好几眼。

  高捕头传完话。

  临走前,客气的对着苏润一颔首,还语重心长道:

  “大人对你期许甚高,前途远大自当爱惜名誉,万不可心有杂念!”

  大炎王朝虽然废黜了商人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

  但却改变不了士族对于商户的偏见。

  开磨坊意味着入商籍。

  若苏润以商户身份参与科举,定是没好处的。

  苏润会意:

  “萧大人当日之言,润早已谨记于心!”

  “润不日便会重归学堂,潜心向学,必不负大人赠书之恩!”

  苏家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所以这次开磨坊,是以苏行的名义做的。

  高捕头点到即止,转身离开。

  有了萧正的吩咐,张县丞的效率明显提高。

  手续本就不难,苏行又准备的齐全。

  不多时,苏行交完钱,按下手印。

  张县丞再盖上印章。

  批文新鲜出炉。

  张县丞将东西交给苏行,目光却转到了苏润身上,老狐狸一般笑着抚须:

  “苏润是吧?”

  “老夫看你仪表堂堂,聪慧大方,不知可有婚配?”

  大官、富绅对士子下手,提前预定女婿,再正常不过了。

  也不乏一些学识尚可,但家境贫寒、无力科举的读书人,会顺势接住橄榄枝。

  通过成亲的方式,得到岳家资助,从而及第登科。

  只是苏润不愿如此,便直说自己才退了亲,家中长辈暂压了他的议亲。

  男人退亲虽然不是什么大事。

  但到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张县丞歇了心思,将苏家兄弟打发走了。

  两人出了县衙,转头就去了牙行。

  “哪位是王牙人?”苏行目的性很强。

  患有假期综合症的王牙人,正靠在柜台上,支着脑袋悄悄打瞌睡。

  一听有人指名道姓找自己,立刻清醒了!

  “我就是!”王牙人摆出经典招牌笑容,热情待客。

  苏行客气的打了招呼,报上名字后,又说明来意:

  “我想买头畜牲拉货!”

  “你就是苏行?老高早就跟我打过招呼了!”王牙人的笑容明显真诚许多。

  买畜牲是大事,但又很容易吃亏。

  苏家三兄弟这方面没经验。

  还是天香楼的高掌柜介绍了个关系不错的牙人给苏行。

  王牙人虽然长得很精明市侩,但却是个爽朗之人。

  马车上。

  知道苏行想买畜牲是为了送货,还可能要出远门。

  他当即皱眉,真诚道:

  “苏二弟,苏小弟,我王多钱从来不诓人。”

  “你们要是这么个用处,我建议你们别买驴,买头骡子最好!”

  “骡子个头大,力气足,韧性好,最适合拉货。”

  “寿命比驴和马长,你们能用很多年。”

  “价格也就比驴子贵个一、二两银子,还是划算的!”

  俗话说,一骡,二马,三耕牛。

  骡子作为马和驴的后代。

  继承了马高大的体型和驴子的耐力。

  正如王多钱说的那样:

  拉货的确比驴强。

  玉泉县不富裕,拉车的多是耕牛,还有少量驴车。

  他们倒真从没想过骡子。

  毕竟耕牛虽然贵,但平时拉车,农忙时还能干活。

  而驴因为在畜牲中最便宜,所以偶尔也能见着。

  倒是骡子这种专门拉货的畜牲很少见。

  苏润很是心动:

  骡子可是被誉为先天打工圣体啊!

  “王大哥,你这么说,可是手上有骡子卖?”苏润笑嘻嘻的问。

  王多钱拍拍肚皮:

  “骡子少见,我手上也没有。”

  苏润有些失望。

  但王多钱却又道:

  “不过我知道哪家有骡子,倒是可以带你们去问问,帮你们讨个好价钱!”

  苏润眼神闪了闪:

  这就不是牙行的生意,相当于白跑了!

  似乎是看出了苏润的疑惑,王多钱爽朗一笑:

  “我跟老高几十年的朋友了,这次也就是帮他个忙而已。”

  “不差你们这三瓜两枣的!”

  “你们要是真想谢我,回头把你们那豆腐也给我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