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孤婆被弃深山,狐狸相伴五年-《短篇民间故事》

  在一个遥远的山村,住着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妇人。自老伴离世后,她独自一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养育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重担。岁月如梭,孩子们渐渐长大,各自成家立业。然而,老妇人并没能迎来期盼中的天伦之乐,反而被三个子女视为负担,最终被遗弃在荒凉的山上,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孤独度日。

  尽管年事已高,老妇人依旧自食其力,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还养了些鸡鸭以维持生计。虽然生活清苦,但远离了子女的冷漠与白眼,她倒也感到一丝安宁。

  一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茅屋,老妇人刚迈出门槛,就听见鸡圈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啼叫声。她急忙跑去查看,只见一只火红的狐狸正死死地咬住一只老母鸡。狐狸见到老妇人,眼中闪过一丝戒备,但仍叼着鸡,弓背而立,仿佛在衡量是攻击还是撤退。它瘦得皮包骨头,显然已多日未进食。

  老妇人望着狐狸,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唉,你这小家伙,有手有脚(虽然这里是形容人,但为保持故事风格,稍作保留,意在表达狐狸有行动能力),怎就不能像我一样自力更生呢?非要偷我这下蛋的鸡。你把它吃了,我以后靠什么换米粮啊?我也是个苦命的人啊!”说着,她抄起一根木棍,试图吓唬狐狸放下鸡,但狐狸却露出凶光,不肯松口。

  就在这时,栅栏外又蹒跚跑来三只瘦弱的小狐狸。原来是母狐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看到这一幕,老妇人的心瞬间被融化了,泪水夺眶而出。她想起了自己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日子,那份艰辛与不易,让她对眼前的母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罢了,你想吃就吃吧。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你饿死。我知道你有三个崽子要养,不容易。但以后别再来偷我的鸡了,饿了自己去山里找吃的。你的崽子,我帮你照看。”老妇人话音刚落,母狐仿佛听懂了似的,眼中的敌意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激之情,它轻轻地点了点头。

  或许是不想让其他鸡看到这残忍的场景,母狐通人性地将鸡叼到一个角落,慢慢地享用起来。而小狐狸们由于牙齿尚未长齐,只能啃些残渣。老妇人见状,便将自己的鸡蛋磕在碗里,喂食小狐狸们。它们吃饱后,母狐带着孩子们离开了茅屋。

  次日,院子里再次传来动静。老妇人循声望去,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母狐带着三只小狐狸在草垛边安了个家。看来,以后的日子她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从此,母狐带着小狐狸正式入住老妇人的家。每隔几天,母狐就会消失一天,想必是去山里捕食了。而老妇人则帮忙照看小狐狸们。

  时光荏苒,当初瘦弱的小狐狸渐渐变得圆润起来。老妇人看着它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已把小狐狸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小狐狸们也与她亲昵无比。而母狐也不时地给老妇人带来野鸡、野兔等猎物。不干活时,母狐就趴在老妇人身边,小狐狸们则围着她蹦跳嬉闹。曾经的冷清与凄苦早已烟消云散,老妇人的脸上渐渐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岁月无情。五年后,老妇人日渐衰老,终于一病不起。母狐守在她的床边,不离不弃。老妇人在弥留之际,睁开浑浊的双眼,望着床边的四只狐狸,心中既温暖又悲凉。温暖的是,几只狐狸有情有义,陪伴在自己左右,让自己晚年不再凄凉;悲凉的是,亲生的子女却对自己不闻不问,还不如几只狐狸。想到此处,老妇人的泪水夺眶而出。母狐也仿佛感应到了什么,留下了两行清泪。

  老妇人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算是与狐狸们告别,然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她离世后,几只狐狸仰天长啸,声音凄厉而悲凉。狐狸的叫声引来了附近的村民,他们发现老人已经离世,便通知了她的子女。然而,那些不孝的子女最终还是没有出现。善良的村民们只好在茅草屋旁简单安葬了老妇人。四只狐狸守在坟前,流着眼泪,眼巴巴地看着新坟。村民们无不震惊与感慨:亲生的儿女竟然还不如这野外的狐狸!

  老妇人入土为安后,四只狐狸离开了茅草屋,回归山林。但附近的村民经常能看到它们在老妇人的坟前低头静坐,仿佛在追忆着与老妇人相守的幸福时光。这段人狐情缘成为了山村中流传最广的佳话,让人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反思着亲情的真谛。

  喜欢短篇民间故事